在《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了杨震却金的故事。
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慎独。即真正的君子,要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严格地约束自己,不能做出背离礼法及伦常的事来。古代人之所以要讲究“慎独”,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观的因素和伦理法则所被动地约束自己,而能在独自一人、无他人在场监督时也自觉地遵守严格的律条。它所要求的也就是不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独处时都能够服从某种伦理观念和法律规范。更是一种对自我立法的服从,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对这种自我立法的服从程序,反映了一个人自制力的大小。
今天,人们有了越来越大、越多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空间。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持和自制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要明确规定什么是自持和自制,那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并以此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持与自制力。这样的人才能有更强的执行力,更容易获得别人信任,才会有更多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不可否认,人生本性是趋利避害,然而人生行为却必须框定在符合仁德礼义的规范之内,一个以仁德品性作为人生修养基础的人,在其人生行为过程中,就应坚守自己的德性操练。只有道德品性修养差的人,才会自欺欺人,闲居时才做不道德的事。对于一个道德品性修养高的人来说,有人无人都一样,始终不断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至于不做出任何一点违反道德的事。
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中,自知、自爱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自爱就是爱护自己的仁德,在人生行为实践中,就外化为慎独。君子自知不足而不骄不躁,君子自爱其身而谨小慎微。君子慎独,就能见仁德于细微之处,制恶欲于无人之境。君子慎独就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儒学强调“君子慎其独”就是要求人们在其人生行为修养过程中自我磨炼功夫,认识到加强人生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人生行为实践的一切得与失、功与过、善与恶、好与坏全在自己。儒学要使人明白的就是:“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才也。”一个道德品性高尚的人的自我人生行为修养,应在于尊敬他人而不必要求他人的尊敬,亲爱他人而不必非得被他人所爱。尊敬、亲爱他人,是自己的事;被人尊敬、亲爱,是他人的事。要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性的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而不依赖于他人,也不显见于他人。正因为人生行为修养是自己的事业,所以,君子慎独便具有完善一个人全部品性的意义。
君子慎独的核心,在于人生行为修养中,坚定自己的内心信念与良心尺度,重在于自己道德意识约束力的增强。当在生活中独处一地,即使无人监督,因此在儒家们看来,慎独之道,重在养心,使人心能知善知恶。同时见于言行,使言行始终恪守在善道之中。
君子慎其独,历来是儒学倡导为人所应达到的道德行为境界,也是历来仁人君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思想人格。东汉时期,官司至侍御史的雷义,曾经把一个人从死罪中解救出来。这个人后来用二斤黄金感谢雷义的救命之恩,雷义坚决拒收。他就趁雷义不在时,悄悄把二斤黄金投入在雷义家的天花板上。多年以后,雷义修理房子时才发现,这时送黄金的人已经死了,这事自然无人知晓,但当雷义无法将黄金归还送他的人时,雷义就毅然将黄金交给了当地官府。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作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就为自己订立了十几条规则,其中包括节制,即食不过饱、饮酒不醉、沉默寡言、俭朴等等。显然,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对自己的约束,并且能够始终如一地去遵守,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修炼。
在人生中,一个人真正做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一律用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这个人就必能自觉地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人生行为的借鉴,就能注重于扬善避恶,就能始终守身如玉,洁身自好,身正而令行,言行一致。在其人生行为修养过程中,立志于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看齐,自觉地抵制不良行为对自己的伤害。尽管这些道理,初看起来像是嫌于空泛的大道理,但这却是千古不变的做人成事之道。但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强的自省、自制能力,特别是有一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秀品质。这种人成功是必然的,不过只是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