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佛教的《百喻经》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婉,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嘴、鹅蛋脸,却长了个酒糟鼻子。这就好像哪个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的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次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市场上,四周人声沸腾,竞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清瘦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着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带着她日夜兼程赶回家门,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他拿刀割下了女孩子漂亮的鼻子,大声疾呼:
“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喏!你看!是一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锋锐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丈夫如何努力,那个端正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这是一则可笑而发人深思的故事。完美主义者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而走向了极端。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为那种“完美”的追求而苦恼,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非常强盛。他的王妃美如天仙,倾城倾国,国王对她宠爱有加,整天醉心于爱情的世界里无力自拔。可是不久国王的宠妃得了急病,全国最好的医生也没能挽留住她的生命。国王悲痛欲绝,为示爱心,他为爱妃举行盛大葬礼,并把她的尸体装入水晶制的大棺材里,停放在距王宫不远的大殿里,日日拜祭。然而,国王认为这里环境不佳,就在灵殿周围建了精美的花园,以供香魂欢娱。后来又觉得这样还不能表示自己的爱意,为喻美人如水,就又建立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人工湖,让香魂泛舟碧波。湖建好后,又觉得缺少点缀,于是又叫人各处建亭台楼阁。后来又请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师来建造绝世的雕塑安放各处,把世上最美好的诗篇铭刻在石头上,但是国王总是不满意这个绝世园林,想进一步完善它。就这样一直不断地扩充和完善,使之成为集天下大成的无与伦比的园林。一直扩建完善了四十年,国王老了,他还在苦苦思索,以求园林更完美。最后他把目光停在爱妃的棺材上,注视沉思良久,挥了挥手说:“还是把它搬出这个园林吧。”
这个国王的做法似乎很矛盾,他建造花园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宠妃有栖身之地,而最后却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而让宠妃搬出了花园。可见,追求绝对的完美,会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产生更多的遗憾,反而会偏离做事的本意。其实,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没有必要过分计较表面上的缺憾。而且,绝对完美的事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犯下过分追求完美的错误。
对于断臂的维纳斯,如果我们强行为她安上一只假肢,却破坏了她的艺术美感,因此缺憾也是一种美,而过分追求完美却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绝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历史记载,西施的脚大,要用曳地长裙来掩饰;王昭君双肩仄削,要用披肩做装饰;貂蝉的耳垂太小,只得悬挂长长的耳链作陪衬;杨贵妃患有狐臭,必须用香草作遮掩。道理虽然浅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生活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却又总感到懊恼、烦躁。
其实,完美的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因人的审美观不同而不同,今天以肥为美,明天就会以瘦为美。古人以脚小为美,如果今天有“三寸金莲”走在大街上,路人肯定会笑掉大牙。
追求完美没有错,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后的自卑与堕落。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闪光点,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样可以赢得精彩人生。正如清朝诗人顾嗣协所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没有什么好朋友,总也找不着对象,和谁都合不来,经常换单位,为什么?那是因为他谁也看不上,甚至会因为别人微不足道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别人主要的优点。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更不能容忍自己紧张时不自然的表情,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孰不知这样做只会使自己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身体有丝毫不舒服,经常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经常去医院检查。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会有紧张、不适的体验,这是正常的表现,必须学会接受它们,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拒,必然会愈抗愈烈。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当然就会有苦恼了,痛苦也就会随之而来,周围的人受他情绪感染也一样不快乐。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是好事。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
有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想写一篇论文,首先在尝试几种,乃至十种方案之后才去动手写。因为他想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而他却非得要找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来。于是,他将这种方案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尽善尽美的新方案。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的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那样的话你将一事无成。任何事情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的。
在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一些人,他们才智过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在各方面比他们差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
他们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个在无止境中寻找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懂得作战的人,连织田信长也相当怕他,所以在信玄有生之年里,他们几乎不曾交过战。而信玄对于胜败的看法更是与众不同,认为“作战的胜利,胜之五分是为上,胜之七分是为中,胜之十分是为下”。这和完美主义者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他的家臣问他为什么,他说:“胜之五分可以激励自己再接再厉,胜之七分将会懈怠,而胜之十分就会生出骄气。”连信玄终生的死敌上杉彬也赞同他这种说法。上杉彬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之所以不及信玄,就在这一点上。”
信玄一直实行着胜敌六七分的方针。所以他从16岁开始,打了38年的仗,自己所攻下的领地与城池,也从未被夺回去过。德川家康一直将信玄的这个想法奉为圭臬。如果没有信玄这个非完美主义者的话,德川家族300年的历史也许会改写。要记住,不能容忍不完美,只会给你的人生带来痛苦。
有些人不愿做弱者,只愿逞强,努力做许多别人期待、自己却不愿做的事,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弱者。其他人一对你抱期望,就怕辜负了别人,硬是要实现承诺,到头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太软弱。
人生确实有许多的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当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
有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在工作中,是否有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者课题,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也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篇文章的构思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还没有写;这只现价50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10元钱再买,但它一直掉不到10元钱,所以就一直未买等等。归纳一下你会发现,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可能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你又会因此而烦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
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看起来相当精明能干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颇多,进退维谷。
你还可以做这样的试验,把手头的某项工作交给你的两位属下,一位是完美主义者,一位是现实主义者,看看他们面对同一工作会有哪些不同的做法。等他们的方案提交上来,你会发现,完美主义者可以一下子给你提供十多种可能的方案,并分门别类,说明其可行性与利弊得失。但是他无法确定哪种方案最好。而现实主义者则不然,他可能只有一种方案,也就是他要实施的那套方案。在聪明才智方面,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够制订一套很实在、并且马上就可实施的方案。
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也许会一事无成,而妥协者却能踏踏实实做出一些业绩来。同时,对待自己也要宽大些,不必追求永远绝对完美。这样,你不但少了许多烦恼,同时,你会发现,你的工作、事业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就会有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