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的必要性
本报获悉,六国列强在巴黎召开的国际银行团会议已达成协议,他们将依据此内容与中国政府谈判,向中国贷款6000万英镑。(译者注:此为编者按)
本报驻北京记者报道在北京,没有事实显示,四国银行团靠竞争争取到向中国贷款。相反,银行团表示极不愿意贷款给中国,除非有充分的保障,保证贷款用于协议所规定的项目。在辛亥年中国革命期间,四国银行团(现在是六国银行团)遵从各自政府的指令,执行了严格中立的态度。北京成立临时政府后,就不再有中立问题了。后来却出现了别的问题。中国需要钱,但四国银行团并未贸然采取行动,他们一直等待着,直到在临时政府向他们提出财政支持的请求。他们终于开始行动了,但是有条件,要求中国政府同意。中国政府在同意四国银行团的条件后的一周内,又签订了比国贷款,以同样贷款条件与比利时人合作。这一令人遗憾的举动引起了四国银行团的愤慨,成为四国公使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的重要原因。中国发现世界金融市场向中国关闭,一些贪婪的商人不借钱给中国,中国政府又转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呼求他们帮助。
现在四国银行团,特别是英国在华银行,将其发展机遇寄托在中国的重建上。对他们来说,靠发售公债赢利不是其唯一的目标。如果中国因举债过多而崩溃,英国在华银行最多无法赢利而已,但很难预料,其他在华银行如何获利。中国有舆论严厉地警告说银行团正在使中国听从外国,因此有可能导致银行团损害自己的生意,这纯属无稽之谈。
事实是,四国政府拥有与土耳其、波斯、埃及、摩洛哥、洪都拉斯及其他国家交涉的丰富经验,正由于其坚持贷款必须获得担保,才会使中国免于分崩离析。银行团与中国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拥有在华绝大部分债权、汇兑银行、铁路公司,并在放松担保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因此他们坚决贯彻在贷款方面的政策。除了法国,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使自己的国民停止冒险,但政府可以并确实警告过自己的人民,要求担保是极为必要的。中国反对担保是害怕被外国控制。但事实上,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随着外债的增加,如果不建立万无一失的担保机制,可能导致外国干涉。如果对贷款使用实行有效监管,就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中国主要的观点是,外国贷款的使用有必要接受外国的监管,这从如下的事实即可看出,财政总长没费多大气力就获得参议院对监管条件的同意。但这一安排使北京最高当局对各省的要求与各省日益增加的要求自治的渴望相矛盾。所以,各省与北京之间的老问题就又出现了。各省痛心疾首地呼吁,说中国正在被卖给外国人。如果北京向这样的叫嚣屈服,中央政府就垮台了。我们很快将感受到又回到辛亥革命前了。
1912年6月29日,星期六(28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