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退往热河
对于这场运动,就是身居高位的人也表示支持。这场运动的目标是让朝廷自愿从北京退往热河,这场运动正积蓄起愈来愈大的力量。由于预计到可能要撤走,朝廷任命锡良为热河都统。锡良对朝廷一片忠心,1900年曾随驾慈禧太后逃往西安。他还是袁世凯的热心拥护者。他是蒙古人,东三省总督,受到普遍的尊敬。推动这一想法的人们敦促摄政王发布一道上谕,宣布他意识到形势的变化,愿意顺从民意,同时退往热河,等待人民的决定,以此来“挽回面子”,避免无谓的流血牺牲。皇帝、摄政王、亲王们和他们众多的福晋、成群的太监可以回到其祖宗曾行使权力之地,他们的财产及其人身安全得到保证,所得到的优待费用与他们的身份相符。
那些希望逃往热河的人向袁世凯提议,他应向摄政王暗示,他无法保证他们在北京的安全,既然反对满人的人那么多,为了顺应人们对皇帝诚意和诚信的要求,建议朝廷撤往热河。
临时国会
由于意识到由朝廷下旨召集临时国会并不现实,这一方案的提议者建议,召开表达国民意愿的国会,成员由政府指定的代表组成,与正在上海召开会议的起义各省代表人数相当。应委托这一会议决定中国是成为一个联邦共和国还是清王朝继续存在,改为君主立宪制。召开会议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一方保证不借战争贷款;停止敌对,而且要停止战争准备;取消向南方派遣部队的命令。
这一方案可能不可行,但许多明达之士相信可行。他们认为外国人将给予友好的建议,朝廷应实践上述承诺,退往热河,等待决定。在他们离京无人管理期间,把权力交给袁世凯和一位亲王,也许是庆亲王,代表摄政王执政。庆亲王除了年迈和不值得嫉羡的名声外,对朝廷影响甚大。他具备广博的治理经验,对袁世凯也不仇恨。
长江流域的敌对状态
昨天,袁世凯正式对各公使馆进行拜访,不止一位公使表达了文明世界的希望,即停止继续进行无谓的流血战争,并对汉口重新出现敌对状态表示遗憾。不止一位公使对南京发生的屠杀及当革命军攻入南京后难以避免的报复行径表示憎恶。
在汉口,当敌对状态有望停止时,清军试图以一次反击占据有利地形,控制汉阳。革命军被迫还击以自卫。双方均未占到优势,但双方的伤亡人数被大大地夸大了。
在南京,记者在北京得到的消息,江南提督张勋率5000巡防队与江宁将军铁良率2000清军,共同驻守南京,屠杀了造反的新军和其中的革命党军官。张勋因其屠戮之功今日被授予黄马褂以示嘉奖。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普遍的义愤。革命军现在试图攻取南京。他们肯定会得胜,还可确定的是,他们攻城后,将杀死满兵。
双方的敌对状态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外国就不可能给予中国政府以任何的财政支持。自从各省捐献了土地税,厘金暂时停止征缴,清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实际上,革命军的财政状况倒要好些。
1911年11月21日,星期二(20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