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于澳大利亚人、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的介绍和研究,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很是活跃,先后出版了莫理循的传记、图片集、研究书籍和游记等,有关莫理循日记的翻译、整理工作也在进行之中。这些工作对于研究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历史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作为记者,莫理循关于近代中国的报道直接反映了他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现在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一份较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因此,把这些资料译介过来很有现实意义。
本书翻译的内容紧紧围绕辛亥革命,一方面是译介莫理循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使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莫理循的报道和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背景,翻译了一部分辛亥革命前,主要是1909年和1911年10月之前的报道内容,1910年的报道只收录了一篇。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莫理循在这一年对中国西北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旅行考察,之后回到英国,因此,这一年《泰晤士报》上的报道主要是他关于中国西北旅行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些是关于中国新政的,已经在《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中翻译出版了。关于辛亥革命内容的收录,下限止于1912年7月,因为莫理循在此之后离开《泰晤士报》,8月,他应中华民国政府之聘,担任了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本书除了收入了莫理循报道的译文,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他眼中的辛亥革命,还特别收入了笔者的研究文章“莫理循与辛亥革命”和莫理循通信中有关辛亥革命的部分内容,并在最后附录莫理循小传,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100年前中国的巨变和革命。
由于译者学识所限,翻译的内容肯定有许多错讹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这次译介工作得以进行和完成,首先要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特别要感谢林冠珍女士的支持和鼓励。没有她一直以来的坚持,莫理循研究和介绍的工作不可能取得目前这样大的成就。还需要特别表示感谢的是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先生,他自始至终地关心和鼓励莫理循的研究工作,多次为有关莫理循的出版书籍撰写评介文章。这次又欣然为本书写序。还记得不久前,我突然收到先生惠寄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先生说,这对我们的近代史研究工作有用。想想自己所做,对比先生的期望,实在是惭愧之极。在此,只能再一次地对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感激。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老师、澳籍华人历史画家沈嘉蔚先生和他的夫人王兰女士一直对莫理循的研究工作给予鼓励,在此也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英文编辑陈一鸣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凤美老师对于译文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窦坤
201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