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 仁者没有什么不爱惜的,但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说古论今” “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利世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 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孔子舍才而取德。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利世的做人观,做事首先做人。孔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就是能“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事情谋福利的人。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全面总结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以此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李光耀的这一英明之举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
孔子还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是指“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尚德不尚力,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是说人的能力不重要。德才兼备最好,倘若二者不能得兼时,德应重于才。 所谓“品不良则心不正”,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的产品品质、服务品质、工作品质必须优良,客户才会为我们的产品、服务买单,老板才会为我们的工作买单。
“用人之道” 在孟子眼中的“贤人”就应该是个德才兼备的贤人。在企业管理中,也同样要注意,用人要以品德为先。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我们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似乎依然坚持的是这个原则。当然,其德和才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的。 有两个士兵一起赶路,在半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强盗。一个胆小者马上躲到一边,另一个胆大的则勇敢地迎上去,与之搏斗,杀死了强盗。这时,那胆子小的士兵跑过来,抽出剑,并将外衣丢开,大声说:“我来对付他,我要让他知道,他所抢劫的是什么人。” 这时,那名胆大的士兵说:“我只愿你刚才能来帮助我,说些鼓励的话也好。因为我会相信这些话是真的,更会鼓足勇气去与强盗斗。现在,强盗已被我杀死,你拔出剑来有什么用?你说的那些话更没意思。你只能欺骗那些不知道你的人。我亲眼见到了你逃跑的速度,十分怀疑你勇气的可靠性。” 上面这则故事主要讽刺有些人,当别人遇到艰难,甚至危险时,他袖手旁观,而别人一旦取得成功,他就跳出来,假仁假义的说要帮助别人,这种人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缺德。 其实,许多公司在用人时都把“德”放在第一位,这也许代表了一种倾向。“德”、“才”是一对矛盾,历来难以取舍,不少领导为此大伤脑筋。其实,早在汉代,司马光就精辟地总结出了德才原则: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缺才限制,有才无德不用。 时间虽然在流失,但今天的人们仍然遵循着这位先哲的用人之道。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把“德”排在用人的首位就颇具代表性。大胜在德。这是用友公司的用人智慧。在用友,宁愿用德高而能低者,也决不用有能无德者。因为在他们看来:小胜靠智,大胜在德。 可以肯定地说,用友的成功与用友的用人政策是分不开的。他们认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健康的人格。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原则,要有是非善恶的明确标准,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2)较强的创造性。他必须有创新意识,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有创意冲
动,有求异思维和敢于怀疑的精神。
(3)主动精神。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意识,少依赖性。
(4)广博的知识。现在企业讲究人才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保证人才有迁移性思维。 在这些素质中,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职业操守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