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是指一座建筑物室内顶部表面的地方。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天花板却含有另外的一层意思,比如企业遭遇到向前发展的"天花板"、人力遭遇到向上发展的"天花板"。
例如,分众传媒公司就遭遇到了这种情况。由于楼宇电视的发展已碰到天花板,像正常产业那样,也要品尝春、夏、秋、冬四季的滋味了。也因此影响到了分众传媒机构,对于该公司来说天花板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技术方面的,也就是广告传播的效果;另一层是市场容量,也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分众传媒的天花板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广告主无法知道广告是否播放了。由于分众传媒采取单机人工播放的形式,因此,广告主无法实际探知广告具体的播放频率,甚至是否真的播放了都无法知道。
2.缺少内容支持。作为媒体,从严格意义上说,分众模式仅仅是一种"广告播放",这与真正的媒体有着极大的不同。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互联网,受众首先看的是内容,被内容所吸引,然后才接受广告。内容是广告主、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但是分众模式不具备这一功能。
3.在电梯间,人的停留时间都比较短,而且相对比较焦虑,很难认真看广告,因此传播效果很难评估。
4.无法真正做到"分众"。广告播放的细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做到地域细分,同时要做到内容细分。但是,分众传媒目前很难做到这一点,其采取人工播放的方式,每一周才更换一次内容,同时各种广告混合,传播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5.分众的天花板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行业门槛过低。楼宇视频广告在本质上属于资源密集型商业模式,没有技术壁垒,具有各种资金背景的公司都有可能进军这一领域;其次是楼宇视频广告的特点是市场有限,广告资源不可再生,目前黄金位置基本上被圈完了。分众传媒、聚众传媒合并之后,广告客户相对集中会导致其接受程度随之下降,比如写字楼的黄金时段主要为下午3时至5时,受制于楼宇视频广告轮流播出的特点,随着广告客户的增多,这种黄金时段必定会被摊薄,其效果越来越难以让广告主满意,最终结果是广告主转向其他广告形式。
6.目前,分众传媒虽然基本上扫清了楼宇视频电视的竞争者,但在其他领域,如银行、医院、列车、大卖场等公共场合,出现了很多强势竞争者。香港晨星集团的健康传媒,联想投资的广源列车传媒,有着政府背景的北京城市电视,占据了国内主要机场的航美传媒,以及在大卖场有相当优势的上海玺诚传媒,正在侵占分众传媒的发展空间。而且,这些特定区域的媒体,其传播效果要好于分众传媒。
与企业发展遭遇到天花板一样,人力向上发展也会遭遇到天花板。
英特尔全球高级副总裁、芯片业务老大帕特里克·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在传记《平衡的智慧》中曾这么说:"我要完成的事,我的目标,包括成为公司总裁。"但这梦想可能再也无法实现。 因为基辛格已被全球存储巨头EMC挖角而去。并被任命为存储产品部门及软件部门主管。离开前,他的身份是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企业事业部总经理,主导着公司50%以上的营收。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基辛格还没读大学时便加盟了英特尔。最初他是芯片厂电路板焊接工,但之后半工半读,32岁的基辛格成了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以及首任CTO,著名的486和奔腾芯片便是在他主导下开发成功。看上去,基辛格前景广阔,不该这么容易被挖角。难道他受到了EMC某种"诱惑",或在英特尔体系中遭遇到了困惑?
后来,英特尔的董事长兼CEO图奇表示,未来3年,他将卸任CEO一职,并强调,基辛格、埃利亚斯以及公司CFO大卫·古尔登都可能成为CEO候选人。
基辛格的名气比两名潜在对手更有优势。他与顶头上司图奇还共同入选过2003年度"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网络人物"。这一职位对他也许充满了诱惑。
如果能当上EMC全球CEO,基辛格对英特尔全球总裁职位的追求应该满足了。过去几年,EMC接连完成多起并购,已经蜕变为网络时代全球最顶级的方案供应商。即使EMC不挖他,他在英特尔的未来,也许不会比现在增加更多风光。
欧德宁比基辛格更早5年进公司,如今仍是年富力强,担任总裁兼CEO近5年,已经获得投资人及公众认同。而在英特尔内部,公司二号人物则是马宏升,他曾是创始人葛鲁夫的助理,如今掌管着英特尔全球市场与销售大权,之前一直与欧德宁搭帮。而较早时,贾斯汀已成为英特尔CTO。
这意味着,基辛格想要成为总裁,将面临众多"阻力"。而马宏升是接替欧德宁的最热门人选。基辛格的离开给了马宏升更多空间,后者有望将工程芯片部门囊括到旗下。如今基辛格跳槽,英特尔可能要进行一场彻底的组织管理变革。
外国有遭遇到天花板就选择了槽,这种现象在中国更是普遍。
贾先生在广州一家中外合资科技企业工作8年,从生产车间工人一路晋升至现在的生产部经理,又在生产部经理做了3年,最近向公司提出了辞职报告。原因是该企业的高管都从本部派遣担任,本土人才没有任何机会。
本地人才难以进入外资企业决策层是中层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不少外企由于产品以及行业特性,一般习惯从总部空降外籍高管到中国,这给本土化的中层管理者的职业发展设置了天花板,在升职无望的情况下,辞职甚至另起炉灶都是常见的做法。
上海姑娘小李本科毕业后就进入到一家公司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但竞争激烈的局面让她充满了危机感。为了提升自己,她报考了某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她进了一家荷兰仓储管理有限公司当部门主管:新兴的行业,不错的外企,丰厚的收入。。。。。。不过,最近小李却愁容不展,因为公司没了她上升的空间。
公司的业务是通过物资的抵押管理,实现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融通。这种短期融资的方法在中国并不多见。小李初进公司,没少挨批。她的顶头上司是一个犹太老总,对她要求严格。可以说,她是在老总的"骂"声中一路成长起来的。如今,她已经能独当一面。例如,她为青岛的一家客户找一家外国橡胶原料供货商提供短期的物资流动。为此,她专门赴新加坡、泰国进行实地考查并制定方案,成功说服一家新加坡公司接受她的抵押融资方案。
随着小李的成长,她的职位也不断提升。工作6年里,她从最初的普通职员发展到高级职员,一直升到目前的业务主管。可走到这一步,小李却发现自己已经触到了"天花板"。 小李的上司是公司总裁,也就是那个犹太老总,是公司在中国的一把手,总裁之下是几个副总裁。而她所在的部门没有设经理一职。也就是说,如果她还想继续往上发展的话,就是副总裁级别的位置。然而,这些位置始终被荷兰总部派来的老外占据着。
像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以跳槽来寻找天花板外的海阔天空。对于30来岁的女性来说,拥有良好的学历背景、丰富的工作经验、出色的业务能力,这使得她们已经处在一定的职位,同时又想往更高的地方发展。而造成困难的原因可能是所谓的公司的"惯例"--总裁、副总裁、总监级别的位置都由本国人担任。
假如天花板的形成是因为"公司惯例",就是迫使中层跳槽跳槽最主要因素。因为公司更信任本国人,愿意安排本国人担任重要岗位,这块天花板材质过硬,顶或是撞显然都行不通。假如小李非要争取打破天花板,结果很可能是天花板纹丝不动,自己却粉身碎骨。这时候,小李不得不选择跳槽,换一家企业"曲线救国"寻求新的发展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