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化的涵义
专业化是与多元化对应的一个相对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专业化经营是指专门从事某种业务,绝对不进入其它领域,这种专业化经营在实践中很少,通常情况下只有谨守祖传秘方类的小企业才是绝对的专业化。广义的专业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紧紧围绕一个主要业务展开。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业务十分突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就可以将其经营视为专业化经营。如果是一家汽车生产企业,既生产整车又生产零部件,无疑属于典型的专业化经营,但如果它又开始生产汽车所使用的原料和材料,那就可能超出了专业化的范围,因为生产钢材属于钢铁工业,生产轮胎和油漆属于化学工业,生产玻璃及反光镜则属于玻璃制造业,生产配置中的音响或电视及定位系统等则属于家电工业和无线电工业。只不过汽车生产属于现代工业的结晶,自然会涉及许多工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越向整车生产方向集中专业化经营的程度就越高,越是向具体的零部件生产甚至配件配饰方向扩展其专业化程度越低。如果汽车生产企业开始经营酒店业、食品饮料业、房地产业,那就无论如何也与专业化无关了,即使其它行业的规模不大,在企业总产值或总销售额中的比例很小也不能说该企业是在进行专业化经营。
(二)专业化经营的社会历史基础
企业专业化经营的社会历史基础就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机器工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趋势。
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发生作用的范围非常有限,所以,社会分工处于不发达阶段,表现为由于地理、民族传统以及国民经济特点的差异而引起的地域分工。地理大发现带来了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带来了欧洲疾风暴雨般的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起资本主义性质的专业化工场手工业,并在殖民地广泛开采矿山,大规模建立棉花、甘蔗、烟草、橡胶等种植园,建立以奴役土著人为基础的面向宗主国市场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18世纪西方各国爆发工业革命,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已非本国生产的原材料所能满足,它的产品也非本国的市场所能容纳,国际市场成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同时,大机器工业也同时创造了实现国际分工的手段,那就是带来了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及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铁路代替了驿道,轮船排挤了帆船,运载量数十百倍地增加,运输时间数十百倍地缩短,运输费用更是大幅度降低,把世界各国联系了起来。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从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在国际经济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被称为“世界工厂”,从而形成了以英国为工业国和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又爆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动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等相继问世,使生产力水平又一次飞跃。法国、美国、荷兰、德国等西方国家奋起直追英国,很快就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使世界工厂的范围扩大到广大西方国家,使国际分工的中心由一个国家变成为一组国家,形成了一批工业国,但各工业国之间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差异,资源禀赋更是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产品,因而各工业国之间就形成了水平型的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英国工业门类最全,挪威是铝生产大国,比利时是钢铁生产大国,芬兰是木制品生产大国,丹麦则以乳制品生产见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分工继续深化,同一行业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爆发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生产工序和不同零部件之间的国际分工。
1.专业化的分工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专业化的发达程度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高低程度成正相关的趋势。也就是说,生产力越先进,生产社会化水平越高,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也越发达,当然,各生产过程间的协作也同样发达。实际上,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如鲁宾斯坦所分析的:所谓专业化的增进,是指生产要素向较少种类的活动上增大其集中度而言的。当专业化增进到极端状态时,某一个人便要始终不断地重复从事于一项活动。
2.专业化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途径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师傅带徒弟,每个人都是多面手,要完成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就必须做完一个环节就变换到下一个环节,环节之间的切换需要时间,必然浪费时间,影响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多面手必然形成“五鼠五技而穷”的情况,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当然会影响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专业化分工后的生产将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经过专业化分工的企业经营目标明确,规模适度,工人对细化后的生产技术更容易熟悉、掌握并进行创新,资金的使用更能集中在刀刃上。明确的分工使得分工协作的能力增强,工作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3.专业化的分工是技术发展的要求
技术进步是专业化生产的物质基础,工业技术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要带来社会整体的工业生产过程进一步的分解。在工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机械体系不断向大功率、专门化方向发展,导致了工业生产过程不断地被进一步分解,专业化分工日益发展。同时,专业化的日益深化也影响着各种技术向更细致的、更具体的部门分支深入发展,以期获得更强的排他能力,或者称竞争力。
4.专业化的分工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分工专业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信息、知识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每个劳动者不可能全盘掌握各方面信息,只能尽可能掌握自己所从事行业、部门、专业的知识技术,这意味着每个劳动者所知道的信息相对于全社会的知识越来越少。这样,随着分工的演化,信息越来越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中。此时,市场的功能并不是让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而是让人们在不知道他的专业之外的生产知识时也能享受社会的生产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分工,劳动者更易于深入研究自己所从事的那部分领域的知识,这更利于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使该领域迅速获得更新、更细化、更高深的知识技术,迫使该领域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以适应个人有限的研究精力和企业能够自如应用的最大能力。可以说,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而知识技术的更新又迫使专业化进一步深化。
(三)专业化经营的由来
中国古代兵法有云:“兵之贵合也,和则势强,和则气旺,和则心坚。”专业化经营旨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效率,通过专业化生产来实现规模经营,赢得竞争优势。专业化经营的优点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可以提高分工程度,提高员工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我国企业规模同世界跨国公司相比还基本上属于中小企业,应该说实力并不很雄厚。所以,坚持专业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世界驰名的安徽歙砚厂从1962年恢复了歙砚生产,利用当地产的石料,传统的生产技艺,采用单一的生产线,专业生产歙砚,企业虽然并不惊天动地,但经营状况一直很好。
1.专业化经营是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专业化生产的基本原理是在工业生产中,参加生产活动的成员为发挥各自优势而分别从事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这也是最初的专业化,任何进一步发展的专业化形式都是其演化与派生出来的。只要从事同种生产的单位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就有可能进一步进行分工以求获得专业化的协作。在大机器工业生产中,产品、设备、工艺的日益复杂必然导致不平衡状态普遍存在,这意味着专业化协作成为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
2.专业化经营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要求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认识到这一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搞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进入一个专业竞争的格局中,以“非专业”与专业对手竞争,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完全败下阵来,被淘汰出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愈来愈专业,促使人们不断地认识市场、分析市场、深化市场经营,专业化经营也就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明智之举。专业化经营体现在企业的运行中就是专卖、专销、专修、专营,具备经营特色,造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3.专业化经营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要求
施蒂格勒在阐述企业分工的效率时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专业化分工过程,就是企业的职能不断地分离出去,由其它专业化的企业专门承担这些职能的过程。企业的分工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两个企业分工能取得的产出水平比不分工简单相加的产出水平要高。企业的分工,可使同样消耗下收益增加或同样收益下消耗减少,这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专业化分工,可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可以节约生产费用(严格地说是单位生产费用的节约);可以提高生产质量。这些有利之处最终使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
4.专业化经营是企业多元化反思的必然结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即当世界步入知识经济的时候,人们开始了对“大企业病”的反思。恐龙死了,是因为它身体太大,脑子太小,神经通道的传导作用越来越迟钝。而目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是快的击败慢的,勤于创新的战胜懒惰的。“恐龙效应”是某些巨型企业与新的经济形势不适应的表现。美国的一些巨型混合企业就是由于“恐龙效应”而重新解体。而那些反应灵敏、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发挥了比较优势、寻找到了好的市场定位的中小企业,才更容易成为强企业。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信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5.专业化经营是降低成本的要求
“小而全”的企业容纳了太多的职能,不能实现某些职能的规模经济。通过专业化分工,企业可以用自身的内生、外生比较优势,只从事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可以集中劳动力专门掌握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从而节约提高劳动效率的费用,企业也可以集中采用比通用设备效率更高的专门化设备从事生产。这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带来的节余使这一环节单位生产费用下降,原有市场中的竞争者如果购买这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也会降低成本,从而导致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市场细分化策略和有意识的产品差别理念可以有效地避免原有市场的激烈竞争。通过专业化经营,企业集中生产和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
因此,专业化分工不仅可以使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费用而获得益处,还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提高垄断地位而获得较长时期维持竞争程度相对较低所带来的益处。这也有助于培养和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现阶段中国企业的专业化之路
专业化与多元化之间有一个简单的辩证关系,当企业具备了资金、人才等可以向多元化发展的条件而应该多元化甚至企业的规模经营已经是最佳规模必须多元化时,如果企业缺乏胆识固守专业化,显然是企业高层胸无大志,整个企业缺乏整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结果多半是错过发展的良机,逐步被淘汰出局;在企业对行业发展趋势没有深入研究,尚不具备多元化的条件,远远没有达到最佳规模时,却羡慕其它行业的火暴和厚利,盲目进行多元化,属于典型的“尚未学会走路就学跑”,结果只能是在各条战线上被强大的竞争对手各个击破。
从现实意义来讲,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远没有发展到需要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阶段。目前中国除了国家垄断性质的少数国有企业诸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外,其它企业几乎就没有什么产品能在国内同行业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地位。除了海尔集团、联想集团、中集集团、华为公司、远大空调等少数企业外,在国际市场上几乎都是默默无闻,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中国企业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不是是否多元化及如何多元化问题,而是如何苦练内功,在自己的主营业务领域形成规模,以及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方面卧薪尝胆,在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并且在技术上能够与国外一拼的产业上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道路,以集中必要的资源,培育自己的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企业必须坚持走专业化经营道路,特别是中小企业,万万不能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在20世纪80~90年代全世界范围的“归核化”热潮中,中国企业竟然在多元化理论的炒作中纷纷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并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奋不顾身地展开了多元化的实践。史玉柱的巨人集团靠M6401中文桌面排版系统起步,尽管其技术含量并不太高,却瞄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无疑是一个好的产品,加之广告轰炸的配合很快就敲开了中国市场。靠着这种能力,巨人集团犹如离弦之箭直冲云霄,史玉柱顷刻之间由一介书生变为令人瞩目的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然而,巨人集团没有在计算机行业的国际竞争对手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潜心研究核心技术,却开始大举进军房地产和保健品行业,迅速开展了多元化经营。巨人集团在三个泾渭分明的产业里,尽管都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但隔行如隔山,现金断流,巨人集团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中国企业领导人的市场洞察力并不比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的老总们差,但追求谋略制胜和超速模式的企业发展理念,导致了中国企业领导人普遍缺乏经营企业的平常心态和长期艰苦工作的耐心,在主业尚未形成或尚未做强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多元化经营。结果,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挣扎。多元化经营中的机会主义,使企业面临原有的业务丧失竞争地位,而新的业务又不能建立竞争优势的险境。行业机会往往成为引导企业去向何处的决定因素。那些增长较快、利润率比较高的行业往往成为企业多元化的首选。例如,春都集团在火腿肠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情况下,不是考虑如何在火腿肠市场精耕细作,而是贸然进入房地产、酒店餐饮、制药等众多行业,结果,这些多元化项目不仅未能改善春都的竞争地位,反而拖垮了春都的火腿肠业务。生产洗衣粉的活力28进入水饮料行业,生产生血剂口服液的红桃K集团进入生物农药行业,许多家用电器企业纷纷进入轿车行业,生产饲料起家的新希望集团竟然进入餐饮行业、房地产行业,深圳宝安集团在其多元化程度最高的时候业务涉及近40个行业。
当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多个行业的时候,不仅原有的业务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新进入的业务也未必能达到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因此,多元化要真正对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必须以在新的业务领域建立竞争优势为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企业对拟进入行业的进入壁垒有清醒的认识,对行业的获利机会及其关键成功因素有准确的把握,以避免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多元化。行业机会对于企业的多元化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条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任何一个行业取得成功,都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竞争地位,而竞争优势的确立只能依靠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中国企业做不大做不强,有人找出无数的理由,比如说,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封建闭塞的国家,严格抑制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至于落在西方国家的后边,落后就挨打,掉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基础太差。这些人把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的责任全部推出去了,一半由我们那已经不会说话没有辩论能力的祖先来承担,一半由帝国主义也就是外国人的祖先来承担。其实,问题的关键在我们自己,韩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远远比不上中国,而如今韩国大企业已是世界有名。我国企业做不大的根本就是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有问题。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对企业赋予了太多的个人期望,把太多的情感揉进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却错误地把理性看成是保守和缺乏激情。在这种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企业领导人普遍存在狂想心态和对快速成功的渴求。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些企业的快速崛起,而对稳健经营的企业不屑一顾。有些文人墨客也以专家自居,撰写一些企业超速发展的文章甚至书籍,为中国企业的狂想心态推波助澜。
因此,中国必须坚持走专业化道路。中国企业领导人应力戒浮躁和追求暴利的心态,认真研究行业演变的内在规律,利用产业全球化的机会,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任何一个产业中长期立足都必须考虑国际竞争,这也是许多中国企业感到在单一行业长期坚持的困难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活动中的定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领导人还必须有在产业内长期耕耘的决心和耐心。只有做强主业,企业才能真正拥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和优势,多元化才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格兰仕公司为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格兰仕将自己定位于微波炉的全球生产车间,利用区位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微波炉的价格由1 600多元降到400元左右,实现了年产1 200万台的市场规模,从而在微波炉行业建立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格兰仕投资20亿元进入空调器行业。凭借在微波炉行业形成的品牌声誉和生产销售经验,格兰仕在空调器行业脱颖而出,成为极富发展潜力的竞争者。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业务范围有一个基本的界定,建立一个凝集各方面力量、鼓励员工士气的远景和奋斗目标。通用电气公司有一个“数一数二”原则,对公司中不能达到“数一数二”水平的业务坚决予以分拆出售,这是保持通用电气公司竞争优势和良好绩效的明智之举。在中国企业中,步步高公司在确定进入行业时,坚持新业务必须能够做到行业的前3名,否则就不考虑进入。这一原则保证了步步高的核心业务电话机、VCD、复读机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海尔集团坚持“亮了东方再亮西方”的原则,先做强做大电冰箱业务,然后将电冰箱业务中形成的“日清日高”、“零缺陷”等管理模式移植到洗衣机和电视机业务之中,并通过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海尔文化成为连接现有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桥梁,使海尔的独特优势成功地传递到新的业务领域,从而保证了海尔集团多元化业务的健康成长。
生产吉列刮胡刀的这家公司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产品仍然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他们认准了是男人都要长胡子,胡子一定要刮,刮胡子一定要有工具,不仅要刮,还要刮得舒服,所以他们的产品只要成本低、质量高,就有竞争优势,就永远会有市场。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就足够了,剩下的问题就是一心一意地琢磨如何向消费者提供这样的产品。他们的产品集中了当代的高新科技成果,这说明吉列公司有能力去开发别的产品,涉足别的领域。但是,为世界上的男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剃须用品已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他们所需要做的就只剩下如何把这个产品做精做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样的,中国企业在考虑多元化发展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立足于做一句话说得清的企业。
强调专业化经营的战略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通过扩大专业化经营规模,可以较好地提高核心产品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大企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或专职服务,从而可以形成有效联动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以分工合作代替竞争;三是可以对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以产品差别化立足竞争市场;四是管理组织简洁有效,专业人员专攻一点,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从增加收益和降低风险两个角度考虑,专注于一个行业应该比多行业经营更有优势,在一个你所了解的领域扩张总比再去开拓一个新的领域风险要小,因为一个企业对本行业的市场状况、技术水平、竞争策略等情况一定比对其它行业更了解、更熟悉。除非企业所从事的是一个夕阳产业,不得不进行行业的战略调整,否则就没有理由再另外去铺摊子。
世界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50强的成长过程表明,核心能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是企业在某一市场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据《财富》杂志统计,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95%以上的有140家,占总数的28%,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占企业总数的38.8%,而无关联产品企业则凤毛麟角。说明500强企业普遍立足于主业发展核心专长。中国上市公司50强中许多企业在不少方面均有自己的核心专长,如海尔的国际星级服务,邯郸钢铁的成本管理专长等。集团企业应集中精力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建立自己的品牌,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真正了解自己,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相对距离极大地缩短,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半个世纪以前一个企业的不同生产车间还方便,这样一来,投资和经营可以分离;生产和研发可以分离;最终产品和零部件生产可以分离;生产与营销可以分离;生产营销和专业化服务可以分离;甚至品牌和生产营销也可以分离。这种分离,甚至跨地区、跨国际的分离,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就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扬长避短,使企业的比较优势不断强化,创造任何一个多元化企业无法比拟的高水平、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