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可以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算起,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二人则强调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着竞争力的不同。以后许多学者尽管没有直接使用竞争力概念,但从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论述。
20世纪60年代,暴发了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繁荣,世界经济一体化也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市场竞争从平面竞争时代彻底进入了立体交叉竞争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深入研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1978年,美国政府向美国技术评价局下达任务,责令其认真研究美国的竞争力,随后美国朝野上下开始了竞争力研究热潮。1983年,日本通产省划拨经费成立专门的竞争力课题组,对日本与美国的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与此同时,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也开始了竞争力问题的研究。1980年,美国劳动部提交《关于美国竞争力的总统报告》,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提交以全球竞争为题的国家竞争力报告,全面分析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地位及存在问题等。1990年,美国又成立由企业界知名人士、产业协会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组成的竞争力政策理事会作为政府竞争力政策的咨询机构,负责向总统和议会提出提高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建议,该机构很快于1992年提交构建竞争优势的年度报告,以后每年提交竞争力方面的专项报告。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竞争和竞争力问题受到学术界、政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他们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不遗余力开展对竞争力的研究,形成了持久不退的高潮,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研究硕果累累。早期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工业化国家,研究的重心是国家的竞争力,突出强调的是以工业经济活动、自然资源等作为基本内容的国家经济实力,评价指标全部是体系庞大关系松散的硬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对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有了比较权威的解释,建立起评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手段都有创新。研究的范围也从工业化国家扩大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经济国家。
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是最早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性研究机构,提出“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的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的314个指标,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受到世界各国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其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报告》,系统地发布竞争力情况,对世界各地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取得了权威研究机构的地位,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深化市场经济、提升整体的系统竞争力水平的公共竞争信息平台,为各国和地区寻求未来发展、制定竞争战略和有效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早期竞争力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家竞争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对象从国家竞争力逐步扩大到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三个并列的方面,或者说三个层次。迈克尔·波特教授是研究国家竞争力的著名专家,在企业竞争力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提出了决定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行为六因素构成“国家钻石”模型。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我国的竞争力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稍晚于欧美发达国家。1989年国家体改委就与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探讨合作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并于1993年正式提交了我国的相关数据,成为《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内容。1995年,我国正式参加全球竞争力排序。1996年,国家体改委、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跟踪WEF和IMD的《世界竞争力报告》,编写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全方位介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领衔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从1996~1999年完成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诸多成果:发表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年,1998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产业结构主题研究》(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科技国际竞争力主题研究》(1999年)。与此同时,他还把国际竞争力研究扩展到“首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1999年完成了重要的研究报告。2000年完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2001年完成《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科技国际竞争力主题研究》。
1991年,狄昂照等主持国家科委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重大课题,1992年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测量方法等,从国家(地区)这个宏观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分析方法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研究国际竞争力,并采用WEF和IMD“关于国际竞争能力的报告”中所使用的指标分析方法把一个国家(地区)竞争力主要因素概括为经济活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国家干预、对外经济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8项190个指标进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成为中国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开山之作。
1993年,任若恩教授等与荷兰格林根大学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项目组的专家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从价格水平、劳动成本、生产率等角度研究评价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发表《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和《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等高水平的论文。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也开始了关于竞争力的研究课题。1997年《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一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重点研究产业的竞争力。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99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0年,金碚研究员又开始了“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研究,2003年出版了《竞争力经济学》。金先生从经济学基础理论出发,讨论研究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与逻辑结构,力图把企业竞争力放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进行剖析和观察,一方面对竞争力现象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发现经济学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竞争力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该书系统剖析和论述了经济学及其各主要分支学科在竞争力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开拓了一个竞争力经济学的专门研究领域。在金先生主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联合开发出一套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系统监测,推出了“最具竞争优势百家企业”。2003年9月公布《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对国内1 104家沪、深上市公司1999~2002年的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了监测。对综合指数位居前100位的企业进行了排名。《竞争力经济学》的出版和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使竞争力研究不但具有理论研究的突破,而且对中国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金先生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腾飞的中国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企业将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我国很多机构都开展了对国外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深入独到的见解,竞争力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当然学术研究永无止境,我们认为在如下几个方面尚有待深入研究:第一,应该进一步界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很多,什么是企业的竞争力,尚无一个系统完整的界定。如果不建立竞争力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加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是难以想像的。企业的性质、规模、行业、阶段、地域等情况各不相同,其竞争力的加强也就各不相同。第二,应该重点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实际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尽管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积极影响,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不是相反。第三,应该研究如何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由很多方面构成,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众多,而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根本因素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应该各有侧重,但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有意义,否则就会抵消某一方面的努力。
§§第二章 界定概念:企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