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采访了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的陈海燕老师。声音好听、有磁性,说话语调平和,特别漂亮,这是陈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陈老师1972年出生于湖北十堰。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省语文特级教师,曾担任湖北省省级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湖北省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2007年7月调入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从教近20年来,获得的省市各级各类荣誉达30余项,多年来,她主讲的优质课获得省、市级奖励10余次,执教的《清明上河图》获省二等奖,执教的《名篇联诵》、《珍惜学习用品》、《跳水》、《要下雨了》、《不上当受骗》都获得市一等奖,还多次开设了全国、省、市级研究课、展示课等。陈老师撰写的70余篇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得全国、省、市级奖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励。
陈老师还经常应邀到杭州、温州、台州、武汉等地主讲公开课及各类讲座,共计40余场。2009年10月在杭州市余杭区“喜庆60华诞,激情2009——寻找最美丽的声音大型朗诵比赛总决赛”中,陈老师获得“最美丽的声音”荣誉称号,其配乐朗诵获奖作品《祖国啊,我为你自豪》在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余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全程播出。此外,其教学经验及事迹也多次刊登于市级报刊。
看到这么多的荣誉,我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但从采访中我更了解到这么多荣誉的背后是陈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对教学的执著追求,对自己业务素养提升的孜孜以求。就像陈老师所言:只有锻造好自己的底气,并不断积聚教学的灵气,才能使自己绽放魅力。
一、教学路漫漫,找寻好方向
有人说,读书的教师最美丽。那么,这种美一定是在不经意间流露于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于默默无语的一个眼神之中的书卷之美。在与陈海燕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她尤其看重读书,她的成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她和我们讲起了成长中的一件事:
那时我还不到20岁,初为人师,尚青涩懵懂,在教学上,虽有奋发之志,苦无努力方向,一直不得要领,战绩平平。
在一次辩论赛前,教育学院的杨教授应邀为我们这些即将参赛的辩手们进行赛前辅导,教授说——辩论靠的是“气”,底气加灵气。所谓底气,就是丰富的知识积淀和内心修为;所谓灵气,就是机敏的才思,快捷的反应,准确的应对。这两者缺一不可。
……
教授的一席话,令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同时也浮想联翩——辩论靠“二气”,底气加灵气,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从此,我一方面着意研读,修炼内心,锻造底气;一方面珍惜实战,在每一节课、每一次参赛、每一小小细节中潜心苦练,积聚教学的灵气。
在她看来:当一名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才是技术技巧。尤其新课程背景下,很明确地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每一篇课文不仅涉及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关联着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土尘。”因此,她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能支撑学生的文化脊梁,又怎么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老师呢?所以她说,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这种文化不仅是知识,不仅是学历,更是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修炼内心,锻造底气。因此,对于自己的成长而言,她十分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她爱读书,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与教育有关的还是无关的,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她都读。在她看来每读《论语》中的一句“子曰”,就平添了一份为人师者的尊严感和使命感,告诉自己,像先师那样去教导别人,也教导自己;像先师那样去纯净别人,也纯净自己;像先师那样一路走来。《林清玄散文》则让她觉得文自心底来,当心泉盈盈欲出的时候,就是不吐不快的时候了。既涵养了内心,又充盈了头脑。她说她就是这样不停地阅读,让自己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要“博”和“广”,让自己成为杂家,广收并蓄。这样好比是一个人拥有了骨架。
其次她善于扬长避短。她让自己习得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实践,将自己的思考与前人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提炼出富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灵活变通,既借鉴前贤,又不为其所束缚,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风格。她认为这就是丰腴、消化和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
再者她不疲于思考。笔者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语文教师,思考有一种力量》,道出了思考的极大价值。而在与陈海燕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有价值的思考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乐趣,停止思考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她说也许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真的很忙。但我们也要时刻问自己,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转变成了学生成长的喜悦,是不是转变成了教师成长的动力,是不是提高了师生各自的专业素养。如果我们还不能给自己肯定的答复,那就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改正我们的行为方式。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做一个理性的、可以引以为示范的楷模;同样,在不断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应因为时刻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和理性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变得日益强大。所以陈海燕老师她从来就是边教边思,边教边记,笔耕不辍,坚持写作,终于,论文写作的大门被她打开了,参赛获奖,刊物发表,源源不断,形势喜人,自己也备受鼓舞,从此,一发不可收,70余篇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及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2006年12月,省级立项课题《运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并结题,其所在学校也因此被评为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第二批立项课题湖北区优秀实验学校,她也被评为“湖北区优秀实验教师”。
二、行进教学中,引领是关键
听著名特级教师上语文课,往往听到这样的评价,“这简直是艺术享受”。的确,名师的课不仅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学生忘我陶醉,如坐春风。在这样的课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陶冶、意志培养、个性发展浑然交融,推动着学生由无知者变得有知,少能者变得多能,愚笨者变得聪明,懒惰者变得勤奋,不喜欢语文者变得爱上语文课。这是教学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语文老师在追求这样的境界,陈海燕老师更是如此,从不停歇。她珍惜实战,在每一节课,每一次参赛,每一小小细节中潜心苦练,积聚教学的灵气。“教学过程 反思”这就是陈海燕老师的语文教学,“听课笔记 感悟”这就是陈海燕老师的教学研究。她注重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她讲究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直至细微处不能再细微。她认为只有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积聚语文教学的灵气,才能使自己具备丰美灵活的教学技艺。因为一个人只有骨架和血肉是不够的,人的动作必不可少,丰美灵活的教学技艺相当于人的动作,加进此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交流的过程中她讲述了很多教学技艺,尤其讲到了教师的示范。她说,语文教学方法很多,技巧也不少,但她感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高效、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之一便是教师的示范。这示范,有时来自课前预设的环节,有时则是课堂临时生成的花絮,或读或写,或说或做,或稳扎稳打,或灵活机动,总能为教学添彩,为学生的学习助力。在课改的进程中,在新一轮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明显地感觉到,适时适当、独具匠心的示范,能极大地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引领学生成长,甚至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因此,陈海燕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进行诱导型示范、参与型示范、点拨型示范、修正型示范。在她看来,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类型的示范活动侧重点不同,方式方法也因人而异,但对于学生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为教学所带来的显著效益却是相同的。所以她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不断磨炼自己,才可能在需要示范的时机信手拈来,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中随机应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生动的范本和最有价值的精神滋养。
在陈老师的听课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啊,我们当老师的,每日穿梭在孩子群中,每天周旋在学生堆里,我们也总提醒自己:注意啊,要用心,要尽力,要洞察每一个细节,要呵护每一颗善感的童心。可,为什么当我们回眸之际,却总发现遗憾,却总心存歉疚呢?循环往复的劳碌使我们疲惫,每天要面对的事琐琐碎碎,匆匆之中多少情节错位,桩桩件件敢问孰错孰对?学生,这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生命体,每一个人都是绝无雷同的独版故事,做他们的老师,领受他们凝望的同时,好好地透过他们的眼睛,洞悉其内心并给予温润的滋养,便成为我们最大的使命,可我们做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到了,我们以为自己不仅做到,而且做得相当漂亮,洋洋洒洒之间,多少真相我们没有机会知晓,多少真话我们不曾用心细听!就让我们再一次提醒自己吧——注意啊,要用心,要尽力,要睁大眼睛去看每一个细节啊,毕竟覆水难收。
虽然寥寥几语,但已折射出陈老师对待学生的那颗心、那份情、那种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陈老师不仅这样想,也这样付诸行动之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陈老师精彩的课堂吧——
“片段1”
背诵积累是学习语文、形成语感的必经之路,陈老师在班级里就拉开了“古诗文诵读竞赛”的序幕,还在黑板的一角开辟了“每日一诗”栏目,但经过阶段检测发现,学生们的背诵情况很不理想,很多同学表示“没时间背”“记不住”,在一次语文课上,陈老师和学生们进行了一番“特别的交流”——
师:昨天晚上,我在散步的时候遇见了咱们班的好几位同学,都有谁呀?
生1:有我!
生2:还有我呢!
师:那你们跟大家描述一下老师散步时的样子,好吗?
生1:老师慢慢地走着,好像嘴里念念有词。
生2:老师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本子。
师:(出示一本诗集)是的,我散步的时候手里拿的就是这本诗集,这里面有一百多首古诗,我每天抽时间背几首,有时散步背,有时下课背,连在家做饭也背,现在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你们相信吗?
生:(吃惊地)一百多首,全背下来了?
师:那我背给你们听听吧,也算大家帮助我检查检查!请你们来计数吧!
生1:哇,一百多首真的全背下来了!老师神了!
生2:这么多诗怎么记得住?真不可思议!
师:其实,背诗要善于抓住点点滴滴的零碎时间,有空就背,定下一个目标,向着一个数量冲刺,不仅不累,还感觉挺好玩呢!不信,你们也试试!
经过陈老师的这次背诵示范,班级一下子掀起了背诵热潮,同学们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每人都为自己制订了一个背诵日程表,抓紧点滴时间,干劲十足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次竞赛,很多同学把老师当作对手,宣称要赶超老师,陈老师为免落在学生之后,也加紧背诵。
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伴随着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需要得到方法的指导,在这样的时候,教师应该“蹲下身子”,参与到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去,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示范和引领,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适时而自然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范例,在这样的一种“交往”和“对话”中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发展。
“片段2”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常常出现偏差,在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及时拨正,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导向。
《挑山工》是人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课文学完后,老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同学谈到了挑山工的可敬之处,但有一位同学看法不同,他说:“我不喜欢挑山工。他肯定是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才去当挑山工的!”此言一出,班里同学纷纷赞同,认为很有道理,这时老师也愣住了,考虑了片刻后,老师意味深长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也想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孩子们!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宝贝,可以说生活在糖水蜜罐之中,可是你们知道吗?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都是阳光、鲜花和笑脸,有的人,可能从他诞生的第一天起,命运就不曾对他微笑,他们在苦难和泥泞中摸爬滚打,在艰辛和逆境中渐渐长大,可是,面对冷酷的命运,面对生活的坎坷,他们不怨天,不尤人,挺直了脊梁,微笑着面对人生,他们这种坚毅、这种豁达、这种热爱生活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细细品味吗?”教室里静极了,老师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他们重新把满含敬意的目光投向了课文中那位微笑着的“挑山工”,也似乎一下子懂得了很多很多。
当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老师及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学生正确地思考作出了“点拨型”的示范,拨正了学生们的情感,培养了学生朴素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样的点拨型示范,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学方法很多,技巧也不少,陈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高效、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之一便是教师的示范。适时适当、独具匠心的示范,能极大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推波助澜,引领学生成长,甚至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
三、教育先行者,教学支新招
如今,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好处已被广泛认同,尤其是在小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大人的参与和伴读带给孩子们极大的情感滋养和认知提升,“阅读”也因此成为“悦读”,陈老师身为一名教师,同时身为一个母亲,在牵引孩子们品尝书香书趣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大妙招——
第一招:读一读 可以是老师读给学生们听,也可以是学生读给老师听,更可以是双方配合地分角色读、接力读等等。
第二招:讲一讲 一本书“开读”前,为营造“阅读期待”,很有必要给“听众们”讲一讲本书的作者及译者是谁、哪国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荣誉、在国际国内的影响等等。
第三招:猜一猜 看题目猜内容,听故事猜题目,听片段猜国籍,听起因猜结局,看插图猜人物,看典型动作猜角色等等。
第四招:品一品 遇到精彩的章节或段落,孩子们往往激动不已,会提出“再读一遍”的要求,有时甚至要求读上很多遍,其实,教师应该抓住这样难得而自然的机会,与孩子们一道“品人物”“品细节”。
第五招:演一演 故事听得兴起,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老师也全情投入,和孩子们演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玩伴。
第六招:画一画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令孩子们的小手也痒痒起来,他们情不自禁地拿出画笔,画他们最喜欢的角色,画他们认为最逗趣的场景,有时还画连环画,甚至配上对话,妙趣横生。
第七招:唱一唱 阅读的过程中,来点“小插曲”,和孩子一起“唱一唱”。
第八招:聊一聊 随时随地,可以和孩子们聊书——聊作者、聊情节、聊感受、聊联想等等。有“聊的”,说明孩子们读进去了,读出“味儿”了,读“上劲”了。
第九招:忆一忆 阅读的时候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以此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产生共鸣。
第十招:逗一逗 有时可以用方言版解读故事,“逗”出一种别样的风味。
四、携同同行者,奋斗永不歇
采访纪实
问:陈老师,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您觉得哪个观点需要引起我们年轻老师的警惕?
答:现今,年轻老师充满激情,同时也最容易迷茫。社会上各类思潮滚滚而来,有激进的,有浮躁的,有颓废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我们得用自己的眼睛来识别。
问:陈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呢?
答:比如说,一些老师在职称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原地休息,裹足不前,甚至丧失斗志,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了。这样给年轻老师一个错觉:曾经的奋斗都只为职称一搏,所谓教育理想,所谓职业使命,说辞而已。
问:陈老师,您说的这一现象好像也比较普遍,那您觉得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哪里?
答:这一普遍现象应该说有其客观原因,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了等等,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老师逐渐丧失了曾经昂扬的职业使命感和尊严感。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只有自始至终高擎起心中的教育理想,才能在心里燃起不灭的奋斗火焰,唯如此,才能安其寂寥,乐此不疲,奋斗不息,不断创造事业的佳绩。
登攀有佳境,探索无已时。走近特级教师陈海燕老师让我真切感受到:为了高效率地教书,为了高质量地育人,每个教师都要努力学习锻造底气,珍惜实践积聚灵气,使自己成为富有教学艺术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让我们跟随陈老师永不停歇的脚步,继续前行,创造教育事业的最新巅峰。
(访谈、撰稿 湖州市爱山小学 徐虹 嘉善县俞仁小学 姚彩萍
宁波市华茂外国语学校 郑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