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国内部直接形成两大势力集团,鲜卑武人与汉化文人集团。尔朱荣是纯正的鲜卑武人,六镇民变提供了绝佳的崛起机会。尔朱荣手握一支强兵,鲜卑武人视他为一颗新星,趋之若鹜。政治上不同路,执政的汉化大贵族当然要压制。尔朱荣还有一个显赫的身份,他是孝明帝元诩的丈人。胡太后不肯放弃手中权力交给皇帝,自然害怕尔朱荣进入朝廷。
此时宫廷斗争进入白热化,胡太后与孝明帝为争权大打出手,皇帝亲信多被胡太后秘密杀害。元诩妃子生下女儿,胡太后竟然诏告天下皇子诞生。胡太后开始为皇帝身后事做准备工作。刚刚19岁的孝明帝日益感受到死亡威胁,普天之下只有尔朱荣才能救自己。
一份密诏送到晋阳,孝明帝诏令尔朱荣率兵入洛阳。时局变化出人意料,郁闷中的尔朱荣喜出望外。
契胡骑兵沿着太行山麓浩浩荡荡向南进发。大将尔朱兆、高欢、贺拔岳领先锋骑兵日夜兼程,向洛阳急驰。尔朱荣的先锋部队特别有意思,契胡兵、怀朔兵和武川兵混编。
先锋军团到达上党,忽然又接到孝明帝一道密诏,勒令回师。尔朱荣迷惑不解,他当然不知道,宫廷中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阴谋。
孝明帝做事不密,胡太后知悉调兵消息。迫于压力,孝明帝下达停兵密诏。胡太后并不满足,孝明帝不明不白地死去。朝野流传这位一心向佛的胡太后与情人郑俨把她唯一的亲生儿子毒死。
孝明帝无子,一个月前皇妃潘充华所生的女孩正好用来立为皇帝,朝廷公告天下。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一天之后,胡太后改变主意,下诏书承认潘充华所生为女孩,重新从皇族里挑选出一个三岁小儿元钊为皇帝。胡太后的想法一目了然,不立长君,立幼童便于继续掌握大权。事实证明,胡太后很傻,很天真。
不过几天功夫,尔朱荣接连收到朝廷文件,先是皇帝驾崩;接着宝宝登基;又说宝宝是女孩;最后确定小幼童做皇帝。
尔朱荣勃然大怒,暴跳如雷,这不是耍人吗?耍笑天下人?尔朱荣是当时北魏国最大的愤青。精英们忙着搂钱,穷人们忙着造反,只有他关心国家大事。
尔朱荣义愤填膺,对元天穆道:“主上晏驾,春秋十九,海内犹谓之幼君,如今立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孩子君临天下,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怎么可能!我欲率铁骑赴哀山陵,翦除奸佞,更立长君,怎么样?”
同意,全体通过。大家早已商议重整大魏山河,何况如今胡太后竟然主动制造口实。元天穆赞叹道:“又见伊尹、霍光。”挽国家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才是大英雄本色。
洛阳鲜卑武人向尔朱荣透风,撩得这位愤青怒火万丈。尔朱荣提笔上表,表章措词极为强硬。大骂执政大臣徐纥、郑俨,直言皇帝被毒,要求入京追查孝明皇帝死因,斥责朝廷把立皇帝当做儿戏,新皇帝不合格,推倒重选。
这一道表章,无疑是一道讨伐胡太后的檄文。轰动洛阳,各种势力集团闻风而动。
最开心莫过于有希望成为皇帝的元魏皇族子弟。因为他们清楚,尔朱荣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足以把他们推上帝位。其次,洛阳鲜卑武人集团。他们压抑了三十多年,终于有人肯站出来了。
最紧张莫过于胡太后。国家混乱到这种田地,胡太后仍然只顾私利。贪小利看不到大局,胡太后继续出昏招,派禁卫军官尔朱世隆到晋阳安抚尔朱荣。
胡太后本想用尔朱世隆试探尔朱荣的态度,谁知尔朱世隆反而成为尔朱荣与洛阳反对派之间的桥梁。尔朱世隆任直阁将军,直接属于禁卫军官集团。洛阳皇族多通过他与尔朱荣联络。尔朱世隆到达晋阳,尔朱荣对洛阳动态摸得一清二楚。
禁卫军欢迎尔朱荣入京城,诸王希望尔朱荣拥立自己,尔朱荣陷入幸福的烦恼之中。选皇帝不能选远亲,范围只能定于献文帝拓跋弘的子孙中。既使这样,有资格做皇帝的人仍然众多,选谁呢?
尔朱世隆推荐彭城王元勰之子长乐王元子攸。选择元子攸的优势有二:第一、元子攸相貌出众,风神秀慧,且长期担任禁卫军官,禁卫军集团不会反对。第二、元子攸党羽众多,汉人清流贵族多依附此人。如果选他,洛阳不攻自破。
为不让胡太后起疑心,尔朱世隆回洛阳去了。尔朱荣与元天穆反复商议,认为元子攸比较合适。于是,尔朱荣派侄子尔朱天光潜入洛阳,与尔朱世隆一道拜会元子攸,试探口风。如此美事,怎能不允。其实元子攸拉拢朝廷中的清流,早有想法。
两下一拍即合,尔朱荣仍然不放心。在他眼里,元子攸有一个缺点,和汉人走得太近。他做皇帝,执政风格恐怕不会改变。不立他,元子攸优势明显。怎么办?尔朱荣想出妙计。按照草原民族古老的习俗,铸金像卜问天意。谁是真命天子,上天说了算。铸像问天可见尔朱荣愚昧的一面。在政治家眼里,宗教为政治服务,不是政治为宗教服务。
洛阳城中有资格成为皇帝的诸王纷纷手铸金像,结果竟然与人愿相同,元子攸铸成。天意指示,尔朱荣不再犹豫,兵发洛阳。
胡太后大惊失色,群臣早对胡太后失望,闭嘴不言,唯独徐纥大吹牛皮:“尔朱荣小胡,胆敢向朝廷用兵,禁卫军足以制敌,只要我们守住险要地势,以逸待劳,小胡悬军千里,士马疲弊,打败他轻而易举。”
徐纥的自信来缘于洛阳强大的禁卫军,洛阳禁卫军官上千人,军队少说也有数万之众,尔朱荣的军队不到一万,有什么可怕?事实证明,傲慢者的眼睛总是闭着的。
胡太后任命李神轨为大都督,率武卫将军费穆、平东将军郑季明等将领出城迎敌,费穆守小平津,郑季明与郑先护守河桥,凭借黄河天险抵挡尔朱荣。
李神轨是胡太后情人,自当尽忠卖力,可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连发生。长乐王元子攸溜过黄河,到达北岸与尔朱荣会合。元子攸到来令军士们士气高涨。原本他们是叛军,现在不同,名正言顺。将士们高呼万岁,声震黄河。
黄河渡口早被封锁,元子攸怎么能过河?出了叛徒,郑季民不但送元子攸过河,而且把叛军领过河来。尔朱荣一渡河,费穆抛下军队不管投降了。
李神轨知道大事不好,仗没法子打,偷偷潜回洛阳家中闭门不出,决不能再参与,这是一起早有预谋的阴谋。
洛阳门户洞开,胜负已定。胡太后的宠臣们作鸟兽散,郑俨、徐纥跑到宫中偷了几匹千里马溜回老家,回老家的路上徐纥心里仍不踏实,干脆南渡长江投降梁朝。
胡太后哭了,自己的命怎么这么不好,算了,使用最后一招,下令后宫妃嫔宫女集体出家。胡太后落发遁入空门,以为她常年供奉的菩萨可以消除平生的罪恶,保佑她可耻的生命。
尔朱荣没有进入洛阳,通知文武官员出城迎接新皇帝,派出一队骑兵抓捕胡太后和小皇帝。大部分文武官员来到河桥拜见新皇帝,元子攸正式称帝,是为北魏孝庄皇帝。
没有遇到一丝反抗,没有发生任何军事冲突。胡太后和小皇帝一并抓到河阴(今河南孟津县东)的黄河岸边,洛阳禁卫军按甲不动。禁卫军官们在笑,洛阳失陷是他们的杰作。从火烧张宅事件开始,作品没有完工,差最后一笔,画龙点晴的一笔。
河水滔滔,滚滚东流,一队队契胡甲士持戈而立。尔朱荣坐在胡床之上,将胡太后提到跟前,数落她的种种罪状。讲起口才,尔朱荣根本不是胡太后的对手。胡太后凭借伶牙俐齿,长篇大论,百般狡辩,说得天花乱坠。唠唠叨叨,尔朱荣越听越上火,拂袖而起,下令将胡太后和小皇帝一起投入黄河。
血色残阳将滚滚黄河水映得通红,坠河的刹那,胡太后仿佛听到远处隐隐传来杨白花靡靡的乐曲声,翻滚的浊浪瞬间吞噬了两条微不足道的生命。胡太后的死不是终曲,而是序曲,奏响了一出以肃贪为名的大屠杀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