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皇帝迁都洛阳,重建门阀制度。门阀重文轻武。帝国军队的核心力量,原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随孝文帝南迁的羽林、虎贲等禁军军官未列入高门士族。受到大鲜卑贵族和汉人大地主排抑,认为他们是武人,属于“代来寒人”,失去升官晋级的机会,从过去“进仕路泰”到而今“进仕路难”。这些父祖追随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弘南下中原、北击柔然,平定北方、拼死奋战、流血流汗的军官子孙们强烈不满情绪集体爆发。
事件起因缘自给事中张仲瑀向朝廷上书,请求修订选官规定,排抑武人,不让他们列入清品,即九品中的上品。
不能列入清品,即不能做大官。此书一上,京都哗然。北魏帝国以武功起家,孝文帝重订门阀制度的时候,尚且不敢以法律形式排抑武人。张仲瑀何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张仲瑀征西将军张彝之子。张彝,冀州大中正,年已六十,三朝元老,清河士族,为人耿直、傲慢。少年时代出入朝堂,昂首阔步,无所顾忌,连文明太后也拿他没办法。
自孝文帝汉化改革以来,鲜卑人就发生了分裂,形成两大利益集团,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大鲜卑贵族和留在平城一带的鲜卑人。说到底,仍然是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洛阳的大鲜卑贵族已经成为封建大地主,而代北的鲜卑贵族仍然是游牧部落首领。洛阳的鲜卑人说汉话,漠南的鲜卑人照旧说鲜卑话。
北地鲜卑人发动过几次武装叛乱,均被孝文帝镇压下去,势力慢慢衰落。而今,洛阳的大鲜卑贵族认为到了把鲜卑武人彻底排挤出朝廷的时候。他们和汉人豪门连起手来,选中性格狂傲的张彝父子做马前卒发难。
来到洛阳的鲜卑大贵族已经由狼蜕变成羊。代北的鲜卑人,包括洛阳的鲜卑军人仍旧保持着游牧民族嗜血粗犷的性格。当有好朋友去世时,他们会按照游牧民族习俗,用刀划破脸流着鲜血和着泪水哭泣。勇武的鲜卑军人怎么可能忍受不公平的屈辱呢?更何况他们身后有漠南部落首领和贵族的支持。
鲜卑军人密谋游行示威,扬言屠灭张家,在大街之上张榜约定出发时间。而此时的张彝父子平静晏然,不以为意。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是胡太后和朝廷决定的,一帮子军官丘八爷能有什么作为?
这一天,羽林、虎贲将士一千余人,聚集到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叫骂示威,没找到张仲瑀和张始均哥俩儿。军官们用瓦片、石块砸尚书省的大门,官员们没一人敢出来制止。
愤怒的人群手执火把,拾起道边上的蒿草、树枝,握着石头、木棍作为兵器,攻入张家住宅。将朝廷二品大员、年迈的张彝拖到堂下,尽情捶打污辱,放火焚烧张宅。张始均苦苦哀告放过父亲,军官们一边殴打,一边把他投入火里活活烧死。张仲瑀重伤逃跑,张彝被打得气息奄奄,过了两晚死掉了。
造反!
朝野上下一片震惊,胡太后下令抓捕闹事者。
不久,最高法院量刑定罪:带头闹事的八个人斩首,其余的人不予追究。随后颁布大赦令,规定武官可以按资格入选。
一起性质极端恶劣的事件戏剧性地落幕。杀了八个倒霉蛋,但军官们聚众杀官闹事的要求得到满足。受武力威胁修改法律,朝廷威权何在?
面对孝文改革遗留的问题,胡太后没有勇气进行变革,更没有勇气面对战争,朝令夕改,草草了事,敷衍收场。自始至终有一名来自塞上的年青人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场闹剧,他是怀朔镇的一名小小邮差,名字叫做贺六浑,然而正是这位地位低下的年青人开创了一个新的鲜卑帝国。
高欢本事
东魏王朝的大丞相和北齐王朝的实际创始人,即所谓的神武皇帝有两个名字,一个汉名,高欢;一个鲜卑名,贺六浑。他有两个家,一个在怀朔,今天的内蒙固阳,那里是出生地;另一个在渤海蓚,今天的河北景县,那里是他的祖藉。高欢身上流淌着汉人的血液,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鲜卑人。高欢的地位和经历与曹操相仿。自己做丞相,儿子做皇帝。遗憾也相同,没能击败最大的敌人宇文泰,致使天下三分。高欢的出身和性格与刘邦近似,出身草莽混混,性格豁达、俭朴、大志、好女人、有心计,懂得笼络人心,而且相貌俊拔英武,明星气十足。南北朝有追星的社会风气,高欢拥有自己忠实的粉丝团。与现在的明星不同,他的粉丝是数以万计的鲜卑武士。高欢曾在战争最危急的关头,含泪一曲“敕勒歌”,合唱者数万人,重新激荡起溃败之军的高昂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