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名为“水灵”的网友发来短信,向我寻求帮助,她的短信全文如下:
学生老是犯同样的错误该怎么办?我是一个很好强的人,工作尽心尽职,总想让自己的班级成为全校最好的,又是新教师,所以做事难免心浮气躁了些,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总不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犯了一次错误,我会原谅他,但如果他经教育后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就会狠狠地教训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听不懂大道理,他们只知道老师生气了,我又犯错误了,而完全没有“下次我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意识,所以有时我会觉得很无奈,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各位老师,能给我指点一下吗?
这样的情境,相信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会遭遇。不同的是,富有经验的班主任通常都不会是等事情发生了再想“管”,而在“管”与“理”的结合。结合我个人经验,为了预防、治理、教育屡犯相同错误的学生,我摸索出了一套“三步走”,在改变学生屡犯相同错误这一行为习惯上效果还不错,现总结如下。
1.“我以为”“我错了”——从语言习惯开始修正行为方式
抓班级管理,首先要从规范学生语言开始。这里讲的语言规范不仅仅是指文明用语的问题,那是最基本不过的要求,我的要求是连一些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用语都必须规范。比如,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 ,一问到原因,都喜欢用“我以为”三个字开头,后面的话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盗铃的借口而已。所以,我在组建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全班宣布禁止用“我以为”,而改用“我错了”作为被问及犯错原因时的开头用语。我也在随后的班级管理中不断督促他们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学生们一旦犯了错,都先说“我错了”,再陈述犯错的原因。看起来是用三个字替换了另外的三个字,但在学生的心理上却是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心理定势替换了想方设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这必定会对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挫折、失败有着积极的影响。那是不是说当学生对我说“我错了”我就能原谅他们的过失或者错误呢?
2.“不知道”“不小心”与“故意的”——给修正行为方式一个过程
学生不说“我以为”而改说“我错了”只是一个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正确面对自己犯错,而杜绝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开始,要在行为习惯上真正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如何成才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很多历练,其中也就不乏会在诸多诱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错。如果一点都不给机会那就太不近人情,如果给得多了就成了孔老爷子说的“乡愿”啦。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以前就明确我的态度:“对于同一位学生犯的同一个错误,只有两次犯错机会。第一次我可以当你‘不知道’有这个事情所以犯错;第二次我也可以当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错;但第三次我就认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比如,对于迟到问题,第一次迟到我会帮学生找个理由:“因为不知道学校的考勤时间甚至不晓得上学是不能迟到的,所以迟到啦。”然后我就会给学生单独面对面地讲清楚上学是有时间规定的,并进一步明确时间,然后告诉他在规定的时间后到学校就叫迟到,这是不对的!如果这个学生又一次迟到了,我就当他是一不小心就迟到了,还会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任何人都会不小心犯错误,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再次迟到的原因,提出我的建议。但如果在前面两次的基础上,再次迟到,我就会很愤怒对他说:“这样你都还迟到,肯定是‘故意的’。”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究其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帮学生找好了理由,就更进一步杜绝了学生再去找理由的错误做法,有利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第二,两次犯错机会是一种宽容的要求,对其第三次的做法是一种威慑,是一种“攻心为上”的战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并成为一种习惯。所以,这种管理且松且严,刚柔有度,有礼有节,学生都没有什么意见,反而觉得老师很开明。当然,的确是由于特殊的原因造成的错误还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毕竟,教育管理的前提是为了教育才实施管理,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取代,这不同于公司企业机械式的规章制度。但如果遭遇了“钉子户”偏偏就不信这个“邪”怎么办呢?
3.“紧盯”与“汇报”——让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
班主任处理方式的多次运作就会成为习惯,习惯的巩固就成为一种标准惯例。当班级管理成为一种标准惯例的时候,任何对班级有认同感的学生都会按着这样的标准去执行,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其实也就发展成了一种班级文化,也就是说只有量化为标准,并内化成为学生能自我判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也就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当然也就不会存在“钉子户”的问题。怎么才能达到呢?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紧盯”与“汇报”。
紧盯,也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做成一个专项来抓,也就是要“单项考核”。回报,就是要让学生在整个解决的过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进度作汇报,也就是不断地反馈,直到问题解决并得到巩固为止。比如,高一的时候我班就有一个学生老是迟到,我就把“如何让他不迟到”做成一个专项来“盯”,而且要一开始发现他迟到就“紧盯”。先是分析迟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为有时候表面的原因绝不是真正的原因。什么闹钟没有闹醒,本来醒了又眯过头啦等都是表面的原因。后来深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对学习缺乏主动,对时间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原来是迷恋上了玄幻小说,晚上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习惯怎么能不迟到呢?而迟到以后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就很可能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紧盯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个点上,因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紧。接下来,我与这个学生深入沟通以后,让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我能帮助他一起克服玄幻小说的诱惑的信任感,并不断加强他克服诱惑以后可以获得多么美好前景的正确的一系列联想。在行为习惯上,通过同寝室的同学和好朋友帮助完成,并要求他每隔几日主动找我汇报这几天的成果以及带来的好处,我再对他施加更强的心理干预。最后,这个学生就再也没有迟到过,成绩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迟到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其他的常规管理这样的方式也同样有效。
以上就是我工作中总结出的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三步走”,其主旨就是从外部环境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看成是教育的机会,深入研究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切入点,以紧盯和回报的方式督促问题学生建立正面的心理反射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不难看出,前面两点是“管”,是“管”面上的工作,是班级管理稳定的基本盘,防患于未然,对班级大部分的学生有作用。第三点是初步的案例诊疗,重在“管”与“理”之间。需要前面两点做好了,才能进入第三点,“理”的层面,我把“管”叫做面上的功夫,好用,立竿见影,但教育的成分不足,却能先稳住大多数或者稳住一段时间。部分情节较轻的问题也能在管的层面被纠正。但“理”才是理想教育的目标,是发展性的思维,寓理于管是过程,比较慢,却能体现教育的质的东西,也是达到“理”的层面的必需的东西!两者的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想出了问题开一副药剂就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绝然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