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开学不久,学校安排了一名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实习生小闫让我带教,主要是实习班主任工作。一听是心理学专业的,我来劲了,这可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教学互长嘛。我虽然有一线的班主任经验,可理论知识不足,一直以来,我就想借心理学技术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这可是一次难得的带教机会。于是,我欣然答应。
小闫的综合素质的确不错,不仅亲和力强,专业知识也很扎实,更重要的是悟性特高。一周不到,不但和学生打成了一片,还能主动和我班的科任老师沟通交流,用大家的话说他是:“阳光型教师!”我和他也很快成了好友,从此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遇到的教育问题。当我邀请他一起参与研究课题《师生共构“心灵档案”实践研究》时,他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提出了他也想做一份“心灵档案”的要求。我很高兴地答应了,这可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还从没有做过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心灵档案”呢!但当我和他一起走近他的心灵档案时,我非常惊讶。他的早期记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与眼前我所感知到的这位有着阳光般灿烂笑容的大男孩形象大相径庭。他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
学龄前的:
(1)2岁多,有一次在奶奶家,早晨醒来,因为害怕奶奶不敢叫奶奶,就尿床了,然后被奶奶一阵暴打。这件事每一个镜头都完整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中。
(2)大概4、5岁,奶奶家搬到团部,又一次在奶奶家,很多人都在,奶奶问我将来长大了疼谁,我将所有的人都说了一遍,唯独没有说爷爷,奶奶问为什么没有爷爷,我说爷爷总打我,对我不好!(但我自己现在对爷爷基本没有任何印象)在我8岁时,爷爷去世,爷爷下葬后,我得重病住院,并休学一年,我觉得这是报应。
(3)3岁多,上学前班,考试时跑到厕所里不出来,后来老爸把我直接拖出来去考试,结果考语文时,我写了一个“”,觉得我写得很好,而且我终于会写字了,很开心,举手叫老师来看,结果被老师敲头,后来考了两个0分。第二年,继续上学前班,考试前向父母申请去奶奶家(因为我平时都不去奶奶家),待到考完试才回家。
(4)从小是邻居把我带大,我称它为胖奶奶。记得2、3岁时,吃了糖,但还想吃,胖奶奶说,每天只能吃一颗,不然对牙齿不好,然后不给我吃。
学龄时的:
(5)7、8岁时,太空被盛行,奶奶买了四床,三个孙女还有她自己各一床,特别申明不给男孩!
(6)9岁全家搬到了团部和奶奶住在一起,有一次,叔叔家的孩子来,妈妈赶集时买了蛋糕,但第二天突然少了很多,奶奶告诉妹妹,是我半夜偷吃了!妹妹骂我,我冤枉。
(7)妹妹来我家,她偷看我日记,我生气,出门站在院子里,然后被爸爸骂,“日记有什么大不了,给她看看又怎么了?”我很委屈,但没有反抗,将日记本改装,上了锁,但妹妹总是在找钥匙。
(8)小学五年级,大概10岁,寒假妹妹来我家,爸爸规定每天上下午必须各学习两小时,一天,妹妹说要打游戏机,不学习,然后我去给她安游戏机,被奶奶踢了几脚,还骂了我,回到卧室看书,妹妹还对我冷嘲热讽,说我不是,我感到极其委屈。
这8则早期记忆给我的初步印象都是从荒谬感开始的,每段记忆很富有戏剧性,从常人的眼光看都具有一定的不可理喻性。害怕奶奶宁肯尿床;喜欢谁都不喜欢爷爷;觉得自己会写字却被老师打;胖奶奶每天只给一颗糖;奶奶只给女孩买太空被;奶奶冤枉我偷吃蛋糕;妹妹偷看自己的日记却被父母骂;帮妹妹却被奶奶打,结果连妹妹都欺负自己。8条早期记忆,没有一条是积极的,而且每条给人的感觉都是受伤害的总是自己。当我把这些关键词勾画出来时,小闫自己也很惊讶:“我自己也没有注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想到所有的早期记忆都是对自己不利,都在叙说着委屈。”
“我很感兴趣的是,如此荒谬的早期记忆,却塑造了现在阳光快乐的你!”
“嘿嘿,我自己都不清楚。”
“但你现在都能清晰地回忆出这些事儿,说明他们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致影响着你。”
“是否是一种自卑感的补偿呢?”
“肯定是,但你获取的是一种积极的补偿。那这种积极的补偿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我也说不清楚!或许这是我学心理学专业的缘故吧。”
我们都没有再说话,而是共同逐条重新分析这8条早期记忆。我又有了新的发现。
“小闫,你看,很多条早期记忆虽然不合理,但你都用你自己的方式给予解决或者解释了。”
“是吗?”小闫有些怀疑,疑惑地看着我。
“你看,你怕奶奶不敢叫奶奶,所以选择了尿床的方式引起她的注意。虽然被打了,却解决了尿急。你没有说爱爷爷,大家责备你,你的心里有了愧疚感,后来用大病一场予以解释。在你心里,一应一报抵消了……”
“我好像明白了。后面几条也是,老师打了我,考试得0分,我就选择逃避到奶奶家。虽然我一直就很怕奶奶。”
“你呀,这就叫会‘两权相害取其轻’,你很会做选择题嘛。”小闫的悟性很高。
“那哪叫会做选择题啊?那是逃避。”
“可这样的逃避,却有效地降低了你内心的荒谬感,这也叫做‘两权相害取其轻’啊!而且充分说明你具有很强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是吗?”小闫挠了挠头。
“后面的呢,自己可以分析啦!”
“不吃糖是接受了对牙不好的解释,妹妹看日记我就买了把锁。”
“是的,我相信第5、6和第8条,虽然没有写,你也一定有自己的办法应对或者能自己予以合理的解释。”
“奶奶没有给我买被子,是因为奶奶以前有一个女儿夭折了,她对夭折女儿的愧疚感使其产生了“重女轻男”的思想;但第6条和第8条暂时还没能‘消融’。”
“所以,虽然你对很多事情都感到不合理,却能自己给它一定道理的解释或者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先防止它继续不合理,如把日记本锁了,妹妹就偷看不了啦。你在解释和想办法的同时,你的“荒谬感”情结也就有效地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没有继续发展。另外,你的性格偏向内倾思考型,所以你选择心理学专业,极有可能也和这个有关,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能打开自己心灵的钥匙。你学习心理学专业不仅是兴趣,更是自身的需要,因此你学得比别人更专注,你的收获也更多。慢慢地,你变成了现在这样的独立、阳光。”
“嗯……”良久以后,小闫长舒一口气说道,“那我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呢?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呵呵,不愧是专业的,目标直指未来。”我一边在纸上勾画,一边继续说道:“你的8条早期记忆全是关于人际关系的,不但不合理,而且你想把它们搞清楚,说明你具有探究意识的同时也反映出你对周围不合理性的高度敏感性。这样的好处是你能将这些不合理的东西自我消融,坏处是造就你现在追求完美的性格。如果生活中一旦受挫或者自我无法消融,自我压力会增大,焦虑感上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很纠结、很郁闷。”我顿了顿,本想说这样下去的结果有可能引起抑郁或者强迫等症状的发生,可考虑到他的敏感度,我话锋一转,“所以呀,也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我们搞清楚,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如果纠结了,你最好找一位倾诉者。”
“嗯,明白,谢谢岗哥!”
案例解析
小闫的这篇“早期记忆”暂且分析到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有无相生,长短相形”,“荒谬感”的存在,固然也有其恰当的解决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在上述个案中,小闫采用“因果联系”,由果推因的方式来消融或缓解其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荒谬感,虽然这些荒谬感有的得到消融,有些依旧存在,但他所采用的方法,对荒谬感的消融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重拾和他一起解读早期记忆的过程,我收获颇多,不仅丰富了我对早期记忆的解读经验,更重要的让我看到了荒谬感被逐渐消融,降低为“对不合理现象的高度敏感”,这也是一种成长。我不能预言小闫一定能将“荒谬感”完全消融,也无法断言他的下一个阶段又是怎样,但他能以自己的方式采取积极的补偿,他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推动着他继续前行,健康成长。我相信,在生活和工作的挫折中他还会不断打磨自己,虽然那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破茧而出需要挫折的历练。
半年以后,小闫参加了一次心理咨询技术的专业培训回来后,当我们再次谈及他的早期记忆时,他向我透露:当晚分析完他早期记忆后,他一直在大街上晃悠,很晚才回到家里,究其原因是潜意识被扰动,带出了强烈的躯体不适,这种不适与他在培训中潜意识被扰动之后产生的不适类似。至此,一方面讲,我对小闫早期记忆的分析较为正确,引起其潜意识的扰动,促使其面对消极情绪体验,发现并解决问题;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这次剖析的对象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是对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了解甚少的中学生或是身边的朋友,当其潜意识‘有幸’被我们的分析扰动,却不能得到恰当的引导时,由此而产生的消极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或刚接触心理学的同仁们,在不能游刃有余地使用某项心理技术时,请您“口下留情”,知道未必一定说出来,如此对方可能会更感激您。毕竟,通常情况下“诊断”远比“下药”容易。
当我和小闫谈到荒谬感的消融时,他说道,他一直都不确定他对这些“荒谬感”的消融是其为了自欺而采用的合理化心理防御机制,或是真的命中了这些事件的“症结”。我立刻领悟到:这些“荒谬感”的事件之所以在他回忆中依旧如此深刻,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解释或者方法存在不确定,确切说是“自我怀疑”,这种自我怀疑对荒谬感的消融产生了抑制效用。说到这,让我想到了北京教育科学院的白玉萍教授曾说过的一句话:“你认识自己有多深,你的路就能走多远。”因此,我想倡议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继续完备自己的相关基础理论,展开适当的自我剖析,了解自己才能用己之长避己之短,才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