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2900000007

第7章 六、最喜物产丰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最通俗而又最关键的结论。玉溪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湖泊众多等自然优势,发展了以栽种水稻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农业,并使之成为滇中早期的农耕文化,成为滇高原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川县李家山战国西汉古墓中发掘的青铜器和通海杨山东汉早期墓出土的池塘模型,就有再现农耕活动、欢庆丰收的内容和人工筑起的圆形小岛。这说明,早在数千年前,玉溪的祖先已经在崇山峻岭和茫茫的湖泊上,开始从事农耕和渔猎活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过着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农桑各业逐步发展起来,形成滇高原上一块物茂粮丰的宝地,著名的“滇中粮仓”。

当然,我们认为农耕文化的发展,客观上是与玉溪的自然资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是水孕育了农耕文化。玉溪的农业生产状况,从气候上来论,可以这样划分:新平县哀牢山区,海拔2800米以上,有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地方,属于寒湿带冷凉潮湿气候;各县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日照少,霜期长,冻害严重,人少地广,广种薄收,这种地方属于湿带冷凉潮湿气候;海拔2000米至2400米之间的山区地带,雨量丰富,气候温凉,冬春日照充足,但气温不足,高温期较短,耕地多为旱地,多种包谷等杂粮,这些地方属于潮湿气候;海拔1300米至2000米的坝区和山区,气候温和,湿度和雨量适中,水热条件好,属于半湿润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耕地多,是玉溪粮、烟、油料的主产区,同时畜牧业、水产、蔬菜和水果产品丰富;海拔800米至1300米之间的低河谷地带,雨量不多,且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主产水稻、甘蔗等农作物,这种地带属于南亚热带、温热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海拔800米以下的元江流域,全年无霜,气候干热,盛产双季稻、甘蔗、冬早蔬菜及香蕉、芒果等亚热带水果。如此立体式的自然气候,呈现出农作物的丰富性,物产的多样性。玉溪这块土地,是一年四季稻熟千层浪,瓜果处处香。

稻谷作为玉溪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的历史远比其他粮食作物的栽培历史要悠久。但是,究竟始于什么年代,我们还没有找到准确的史料记载。而从江南一带来看,栽培水稻始于5万年至1万年前,以后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变,水稻种植中有了株行距,人们懂得了原始的中耕、施肥和人工灌溉。因而,我们认为江南水稻栽培技术传入云南高原,其间的时间也许相差不会太远。稻谷作为一种主食,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向来排列于首位,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粮为纲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水稻的栽培由于玉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较快。请看看这组数字:1952年,栽种85万余亩,占全年粮食面积的56%左右,占大春粮食面积的78%;总产量接近20000万公斤。这期间,水稻种植十分广泛,从海拔340米到2300米都有种植,但高产区多在红塔区、江川、通海、澄江等盆地区域,品种主要为籼稻和粳稻。1957年,由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水稻面积虽然只有81万余亩,比1952年减少4万余亩,但产量增加了,达到2.24万公斤,创了50年代的记录。1966年,玉溪各地推广良种栽培,栽播粳稻近37万亩,占当年稻谷栽种面积的41%左右。这一年由于品种调整和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水稻面积增加到近89万亩,单产达331公斤,总产量29324万公斤,创历史新记录。到了70年代,玉溪水稻栽种面积比60年代大为增加,所增加的面积主要是来自兴修水利和扩种双季稻,同时在栽培技术上不断选换、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大量增施化肥,全面推广和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因此,1970年稻谷种植面积达93万余亩,总产量30513万公斤,总产量又创历史最高记录。1973年,栽种稻谷92万余亩,总产34632万公斤,创最高记录。到了1975年以后,因种种原因,面积及产量都下降。1978年,稻谷面积、单产、总产又创历史新高。1984年稻谷栽种面积达到97万余亩,单产478公斤,总产量达到42021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9年,由于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设施条件,依靠科技兴农,虽然栽种面积比往年有所减少,但是亩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粮食总产达到69179万公斤。也许阅读这些数字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我们可不可以从这些数字里看出这样一个问题,或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玉溪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粮食的逐年增产,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同时对云南粮食生产也发挥了推动作用。

尽管这个结论可能还欠准确性,还不周全,可是作为一个估价,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所以,看似枯燥的数字,一经连缀,往往反映历史的兴衰,时代的风气。玉溪的粮食生产就是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在水的滋润下,不断调整品种,加大科技种田力度,发挥人的作用因素,不断耕耘和收获,形成连年丰收的局面。每当进入初夏,广阔的坝子拖拉机轰鸣,农民耙田插秧,一片繁忙的景象。水平如镜的田间,春燕低飞呢喃,女人们用双手织出一片又一片新绿。山间,在布谷鸟催春的啼鸣中,层层梯田变幻出音乐的旋律,男人们吆喝耕牛的声音传进飘动的白云里,显得那么清晰而悠远;女人的笑声如山间流淌的泉水,欢快而清亮。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玉溪春耕图啊!这的确是沐浴春风的喜悦,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今的农民虽然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而他们对于土地的那份情感,对于粮食的那份眷恋之情,依然不曾改变,钟爱如初,要忙着播下一年的希望,心里才算踏实。到了炎热的夏季,大片大片的水稻拔节抽叶,迅速成长,田野连成片,满眼新绿,是分不出界限了。玉溪的山间平坝,被流动的绿覆盖着,锦绣无边。这时雨水来得格外勤,三天两头落,密密的雨丝将空中组成朦胧的雨幔,将干燥空气变得湿漉漉的。每落一场雨,水稻就要变个样。雨过天晴之后,湿湿的空气中流动着水稻的清香。随着水稻的打苞和抽穗时节的到来,那雨水就像受到节制一样,突然有所减少,日照时间相对延长了,田里的水温就升高了。待水稻抽穗,谷穗低头之后,雨水和阳光就像事先约好了了样,交替而至。一阵太阳一阵雨,正适合稻穗生长。那些孕育了一个夏季的稻穗,就在雨的滋润下和太阳的温暖中慢慢地成熟起来。稻谷成熟的季节,景象令人陶醉,所有的城镇乡村,都被金黄色笼罩着。微风吹过,稻浪层层叠叠,芳香迎面而来,形成一幅华丽富庶的图景。丰收在望,稻香万里。这样的好年景,能不粮满仓?这样的好地方,能不让人安居乐业?因而,水稻在风调雨顺里总是不断地创造新记录,改写着水稻生产的历史,是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的。对于这一点,本地人毫不忌讳,引以为豪,外地人也十分羡慕,说玉溪是“风水宝地”。

在这个季节里,玉米也撑起了玉溪粮食丰收的另一番天空,成为另一种景象。玉米属于旱地作物,无论是播种总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名列玉溪大春粮食作物的第二位。玉溪的山区和半山区的山地里,到处可以见到成片栽种的玉米,且长势良好。玉米的发展状况与水稻有些相似,种植面积和产量并不成正比,比如1968年,种植面积达到22万余亩,单产89公斤,总产为2019万公斤。1982年种植25万余亩,总产达到4886万公斤,单产为192公斤。这是推广农业科技,将种了几十年的老品种改为杂交品种,将传统的播种方式和施肥期科学改变,更适宜玉米成长的结果。到了1989年,种植面积为32万余亩,单产达到261公斤,总产量近8400万公斤。而1996年,这个数字又被改写,种植的37.5万亩,平均单产竟高达429公斤,着实创造了奇迹。其实,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也用不着惊讶,因为从1991年开始,这个数字每年都在上升,年递增达到了8.52%,连续6年破记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引进包衣种子加工试验示范、推广和增加杂交种子示范面积,使科学技术的威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收获时节,农户的房前屋后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很是引人注目。一名本地的摄影家曾经深入到山寨,拍下了一幅名为《丰收图》的照片,画面的背景是农户挂满了玉米的院子,主题是一名中年妇女坐于院中拨玉米粒,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似乎告诉我们说:“今年又是好年景!”当然,这幅照片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还不是全部。但我们从这侧面知道,正是这一幅幅的丰收图,一个个的好年景,使山区群众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金黄色的季节,让农民金黄色的梦想长了翅膀,飞翔于青山碧水间。

在粮食作物中,还有小麦和蚕豆。小麦和蚕豆都属于小春粮食作物,是种于秋末而收成于次年春末夏初。小麦本是属于种植于北方的粮食作物,因而在玉溪的种植历史并不算长,20世纪50年代,秋收后的田间,农民只将土地翻挖过来,晒腊垡田,闲置一个冬春之后,再种水稻。这样就白白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农民之所以要这样做,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传统的种植观念还没有得到更新;二是担心在田里种植小麦影响大春粮食的收成;三是耕作技术落后、品种老化,栽种的火烧麦、光头麦、西风麦、春麦等等本地品种,不仅生长期长,而且抗病能力弱。有了这些原因,又不加以解决,小麦生产的发展就非常迟缓,尽管后来的几年中用了些招法,但产量仍不及蚕豆。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印度及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10余个品种为田麦良种试种,同时进行种植方法的改革,基本上算是取得成功。70年代,为不断更新品种,又从墨西哥引进10余个小麦品种试种,墨西哥小麦穗大株矮,高产早熟,抗病能力又强,又替代了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小麦品种。后来种植几年之后,墨西哥小麦墨他、墨依等品种抗病能力减弱之后,又引进其他品种。1977年,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终于探索出一条以墨查为主的墨西哥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出了经验,使小麦各项栽培技术走向数字化、指标化、模式化,并逐步成为田麦的栽培技术。1983年,小麦总产量达977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高产粮食作物。秋收后的田间,就再也没有土地的闲置。玉溪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技术能量,在小麦大面积播种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小麦,这一在北方才能看到的大规模种植的景象,在玉溪的盆地里也再现了。蚕豆的种植,主要是在中海拔的坝区,属于越冬作物,种植不仅省工省力,而且投入少,产品利用转化途径多,综合效益相对较高,有利于调整土壤肥力,促进全年生产,很受群众欢迎,因而被农民称之为“懒庄稼”。小麦和蚕豆这两种主要的小春粮食作物,不仅使冬春的田野不再寂寞,而且撑起了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当然,属于小春类粮食作物的,还有马铃薯、大豆、杂粮等等,品种很多,不胜枚举。

玉溪的经济作物,由于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适宜甘蔗和油料作物生长。甘蔗的种植历史,要数华宁县盘溪最为悠久,据记载,至今约有600余年。而还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华宁县华溪、易门县十街、峨山县化念、绿汁江两岸、通海县高大、新平县漠沙及戛洒、元江县平坝地区等地方都有栽种。这些地方多属于热河谷地带,不仅海拔低,气候炎热,而且落雨量少,甘蔗生长较为适宜。作为一种传统经济作物,曾经给自给自足的农民带来了实惠。50年代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为了开发热区资源,使蔗农勤劳致富,政府制定许多优惠政策,不断增加投入,修建配套设施,更新推广良种,普及科学技术,激发起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使这一甜蜜的事业前景更为广阔。在元江两岸,本是杂草丛生、十分荒芜的山坡,已经开垦成了成片成片的田地,种上了长势良好的甘蔗。在高海拔的峡谷间修建的水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源源不断的水通过蜿蜒曲折、绵延数十里的山间水渠,流进田地里,浇灌着漫山遍野的甘蔗。在元江,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甘蔗,不论是在国民经济中还是在农民收入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曾经几次到过元江河谷,到过西北灌区和东南灌区。那时正是三四月间,本来在红塔区、江川等地还正是草木复苏、繁花似锦、春意浓浓的时候,可是深深的元江峡谷的气温早已是摄氏30余度,炽热的阳光晒得地面发烫,让人不知把脚往哪儿放。加上没有风,天气又闷又热。正是这个季节,甘蔗成熟收割了。站于山峦上看,块状似的甘蔗如一匹匹锦缎,斜挂于山坡上;低矮起伏的山包,已被甘蔗林覆盖着,找不到缝隙。走于密密的甘蔗林里,闷热的空气中也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甜蜜,令人心醉。农民们挥汗如雨,在承包田里收割甘蔗;拖拉机、汽车轰鸣着,将收割的甘蔗一车车运走。元江河谷,流淌着笑声,流淌着甜蜜。因为甘蔗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制糖业的发展。在元江河谷里,建起了几家很有规模的糖厂,日夜轰响的机器将堆积如山的甘蔗榨成白糖,甜美人们的生活。除了出产甘蔗之外,这些热带河谷地区,还种植香蕉、芒果、菠萝、柑橘、甜橙等水果。这些水果以优异的品质受到市场青睐,销往省内外。华宁县牛山等柑橘场生产的柑橘,个大、味好、无核、上市早,在柑橘品种中出类拔萃。这个县因此还举办了柑橘节,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广泛发掘柑橘文化,打出很惹眼的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客商,提高知名度。华宁,新成立了省内知名的柑橘基地。同时,有的地方还建起水果通风贮藏库,贮存旺季水果,调节市场供应。油菜作为油料作物,多数种植于平坝地区,在品种上以种植传统的芥菜型、白菜型优良地方良种为主,后又引进推广种植胜利油菜等新品种,提高产量。每年春节前后,油菜花盛开,玉溪的平坝沃野成了花的海洋。尤其是星云湖畔,万亩油菜花成了报春的使者,黄灿灿的花潮铺地接天,与星云湖美丽的风光相映,显得十分华美,真是油菜花因星云湖更娇艳,而星云湖因油菜花更绚丽了。

玉溪的物产,通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蔬菜产业,过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种植冬春早蔬菜,不仅数量少,而且市场份额占有率也不高,现在发展为种植夏秋菜,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新增产值近亿元,受益农户11万户。在蔬菜产业中,各县有各县的绝招,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通海县以出口量大的大蒜、洋葱、日本萝卜为主要发展品种,同时带动莴笋、大白菜、菜豌豆等蔬菜的种植,形成了规模化的格局,成为玉溪乃至云南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1999年,这个县放开手脚作好蔬菜文章,种植大蒜24000亩,洋葱19500亩,种植白菜等37000亩。不仅如此,该县凭借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势,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和贮藏冷库,促进蔬菜的流通,走向市场,涌现出了97户蔬菜营销大户,建起了16座冷库,每日处理净菜达到700吨。通海人有经商的传统,将蔬菜这个饼越做越大,而且真正形成了一个能赚钱的产业,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结构。紧临通海县的江川县眼见得通海蔬菜闯了市场,也积极寻路子,引进加工型及菜用型兼用的荷兰、美国的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使肥沃的江川坝子蔬菜遍野。善于侍弄农活的江川人很快掌握了洋蔬菜的栽种技术,让洋蔬菜安家落户。蔬菜收获季节,成为江川开湖之后的另一道风景,街市上、公路旁各种蔬菜按要求包装,运往省内外各大市场,热闹非凡。有一次到江川,正值蔬菜上市,见农民们肩挑车运,上交蔬菜,那场面实在少见,不胜感慨。一斤绿花菜让收购商收购,竟能卖到三五元钱,着实使政府官员和农民喜上眉梢。地处元江河谷的新平县的一些乡镇,利用丰富的热区资源栽种辣椒、南瓜、法国青刀豆等反季蔬菜,市场销路也很好。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1999年玉溪蔬菜种植面积近30万亩,以洋葱、大蒜、萝卜为主的大规模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值为46350万元,花卉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400亩,新增产值2000余万元。玉溪明珠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玉溪佳卉园艺花卉有限公司、江川英茂花卉有限责任公司、江川绿宝花卉有限公司发展成了鲜切花出口基地,建设规模为800亩,以种植百合花、康乃馨、满天星、剑兰等花卉为主。这些鲜切花出口基地里,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芳香袭人。比如芦荟产业,就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元江因其气候条件,自然是发展芦荟最好的地方。芦荟属于绿色生物资源,有很高的价值,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如今,玉溪特色资源开发正方兴未艾,初露端倪;以蔬菜、花卉、热带水果等为主的资源开发,正形成良好的态势;有的特色产品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势头正盛,并成为名牌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为玉溪创造着无形资产。

走遍玉溪大地,最喜特产丰饶。我们生存的这个因水而形成的聚宝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新陈代谢中散发出光和热,奉献出如此丰富的特产。长年累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我们享受着欢乐的喜悦。

玉溪在种植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畜禽业也快速发展起来,使得农村经济多元化。这仍然得益于“高原水乡”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我们可以追溯一下玉溪畜禽业发展的历史。玉溪因是农业区域,对畜禽业就格外重视,农户多以养猪为主,有的地方也饲养牛马羊,家禽多为鸡鸭。在旧时代,由于种种原因,玉溪畜禽生产发展不快,长期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不仅商品率低,就是自给自足也办不到。到了新社会,畜禽业受到广泛重视,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以生猪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在逢年过节这些特殊的日子,而是作为平常生活需要。特别是猪肉,供求变化更为突出。因而,各级政府每年都发放贷款给农户养猪,帮助改良猪种,以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养猪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盘克”猪、苏联白猪等在各县试养,但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关系,影响了养猪业发展的步伐。到了60年代,“公共食堂”解散了,农户的烟囱里冒出了久违的缕缕炊烟。这时,自留地也恢复了,私人养猪也允许了,各种配套政策也出台了。农民和集体养猪的积极性高涨,村村户户的猪厩里都关满了猪,甚至连一些空场地上也能看到成群的猪奔跑。1962年,玉溪的生猪存栏数达到了27万余头。1966年,生猪存栏数又大幅上升,达到48万余头。这种变化,在玉溪生猪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农民因此受了益,生活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养猪,成为农户经济的直接来源。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已经实施并见成效的政策,发生了变动,农民的自留地被收回了,畜牧机构被撤销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因此大受影响,生猪存栏率下降,市场供应处于紧张状态。那时要吃上猪肉,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这种状况大约持续了10来年,直到那场浩劫的结束。之后,养猪业又开始发展,并出现前所未有的转机,1982年和1983年,玉溪生猪的存栏数超过了80万头,市场肉食供应得到了保证,人们不再为吃猪肉发愁。同时,由于政策的调整,鼓励发展养猪专业户和重点户,也相继出现了饲养量在百头左右的农户。到1989年,玉溪生猪存栏数达到103万头,出栏肥猪52万余头。这个数字以后又一路攀升,至2000年时,全市出栏肉猪达到122万余头,比1995年增27万余头,年均增长5%左右。如今的乡村,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的开放,科学的普及,出现了规范化的商品猪养殖场,红塔区、江川、通海、澄江、易门还被列为商品猪养殖基地县。与此同时,通海新建成为现代化养猪示范县;江川建成仔猪生产示范县,其年产仔猪70万头,远销省内外60余个市县。仔猪产业不仅成为江川养殖业的一个名牌,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在一份有关部门的“十五”发展目标中看到,在“十五”期间,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把玉溪建成仔猪外销大市、高瘦肉率商品猪出口大市和有玉溪特色的家禽外销大市,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使全市畜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跨入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到2005年实现年外销仔猪200万头,肥猪40至50万头,商品猪20万头,家禽500万只”。这个规划和目标是宏伟的,也是符合玉溪实际的。这个实际,就是玉溪目前人均肉蛋的消费水平,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还低于亚洲和世界水平,蕴含着很大的消费潜力。这个实际,就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又面临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大好机遇,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尤其是商品猪生产提供了有利环境。玉溪的商品猪生产在经过了风风雨雨之后,迎来了阳光明丽的春日。玉溪的畜牧业生产在经历了坎坎坷坷之后,走上了坦途。

同类推荐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 心灵收藏

    心灵收藏

    本书分为春天的景、曾经的辉煌、碎石聚集、感悟人生、辉煌迭起、情感抒发共六部分。收录了作者退居二线后的作品。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 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在中世纪,很多作家都认为,在埃及粮食充裕时期,金字塔是用来储藏粮食的大仓库。近几年来,金字塔被人描述为与日晷仪和日历、天文观测台、测量工具甚至是与神秘的外星生命相联系的东西,把金字塔当做天外宇宙飞船的降落点。
  •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大型科普读物,它熔古铸今,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新疆传统饮食文化,从冰封雪域到沙漠绿洲,从千里草原到山区田园,书中以近千张精美的图片及优美的文字再现了新疆7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饮食风情,并展示了当代清真美食,绘就了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的发展画卷。
热门推荐
  • 幽魂奇谈

    幽魂奇谈

    仙非一也。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法有三成,仙分五等,且看五仙之下的鬼仙如何保命于这修真大陆.....
  • 夜启妍之时光之外

    夜启妍之时光之外

    这次我只有三年时间,不过三年对于我来说足够了!我一定会让你们彻彻底底的后悔!你们当初拿走了我的一切,现在,又想杀了我?呵,没那么容易!
  • 机甲神皇

    机甲神皇

    军区最强机甲格斗之王,在执行任务时被出卖,机甲损毁,身负重伤,被军队开除,回到民间成为一个不起眼的机甲维修师。风云际会之时,新一届机甲格斗大赛序幕拉开,且看他王者归来,再战群雄!
  • 我的老婆是校长

    我的老婆是校长

    身份神秘隐身影视学校,祸水美女天天见,英雄救美经常有。误入美人深处,他说没事我肾好。
  • 金刚昆仑

    金刚昆仑

    风暴卷,星际遥,浩渺宇宙波力动,飞碟幻影穿虫洞。雷霆震动寰宇,千年冰封消融。天苍苍,地茫茫,举头遥望,家乡何踪。伊甸园内,芳影情萌;霄山洞府,童心趣动。巨翅威力强,科幻神力通。烈火淬炼,凤凰涅磐;惊涛骇浪,雄鹰冲霄。魔棒呈光威,隔海心力控。真心丈夫,踏遍崇山峻岭;霹雳手段,荡涤雾障霾峰。金刚无坚不摧,妖魔鬼怪,闻风丧胆;慈爱心系天下,黎民百姓,笑逐颜动。天下一家,慧日高照。万物蒙恩泽,清朗世界同。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作者qq群:104609627,欢迎朋友们加入~~
  • 腹黑夫君妃倾城

    腹黑夫君妃倾城

    莫名穿越,身份成谜,她以为自己是个小人物,心心念念着报恩,却不想随着彼此身份的揭晓,她与他都身不由己卷入一场场阴谋。深宫诡谲,他宠她入骨,甘愿抛却万里江山,陪她策马江湖。
  • 五世为媒

    五世为媒

    那一年,初夏时分,莲花正盛,一眼,便是万年。“我愿替她受五世轮回之苦,只为护她一世的周全。”他为她毅然决然地跳下了轮回,却不知在他跳下的那一刻,她与佛祖定下了赌注,也亦生死相随,其实,即使五世不能与你相守也没有关系,因为遇见你就已经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了。这是一个关于五世的记忆的故事,我愿以五世为媒,许你生生世世。
  • 不可不成魔

    不可不成魔

    这是一个死者才能修炼的世界,一个死者被生者瓜分的世界。我乃死者,不可不成魔。卿为生者,不可不成圣。魔与圣,不可不想思,亦不可不相杀。若我千千万万遍地穿越时间,改变过去,湮灭未来,你我能否逃脱这相杀的宿命,在那星光灿烂的时节重逢?我错了,原来能穿越时间的,竟不止我一人……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四大家族之天雷地火

    四大家族之天雷地火

    四大家族分风家楚氏,炎家姬氏和林氏、冰家唐氏(水族外支)、雷家雷氏(原叶氏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