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目,是元明清以来无数剧作家、艺人和观众共同创作的一种综合艺术品。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参与实践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的差别,使剧目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既丰富又复杂的特点,也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但是,从总的倾向来说,这些剧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理想追求,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的生平经历、道德品质和美学情趣,艺术地表达了他们对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斗争的认识和评价。具体地说,秦腔剧目的思想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塑造了数以千计的普通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表彰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坚强意志
三秦故地,民风刚直,嫉恶如仇,历来就有反抗压迫反抗强暴的历史传统,所以秦腔剧目中这类剧目占有很大分量。人民群众把这类剧目几乎当成了思想、意志和精神的代表。这里有对历代起义农民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的反抗斗争的歌颂;有对不堪忍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压榨与政治压迫,从个人复仇到小规模的组合,再到大规模的跨州连郡的联合斗争的赞美;也有对绿林好汉占山为王、杀富济贫的表彰;更有对异族侵略浴血奋战,确保国家民族安全的讴歌;还有对人民群众和志士仁人们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地痞流氓的正义行为的弘扬和树碑立传。在这些剧目中,剧作者总是把同情与敬佩倾注在古代社会里那些最基本的人民群众身上,透露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素朴观点。尽管这些普通人同自己一样沾满泥土,甚至还有牛粪味,但在剧目中总是遏止不住自己的笔意,把这些普通人塑造成品质高尚、胸怀国家民族、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使之成为自己思想、智慧与品德的化身。他们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嫉恶如仇勇于起义;有的肝胆相照、亲如手足;有的为民除害、赴汤蹈火;有的不畏强暴、杀身成仁;有的不堪屈辱、《打渔杀家》;更有那祖孙几代前仆后继,为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出生入死,保家卫国。一人倒下,后继者擦干眼泪,掩埋烈士,继续前进;即使在阴曹地府,这种斗争还要继续下去,绝不中止,绝不退让,确确实实有着一种感天动地,泣鬼惊神的力量。他们虽是一些“弱者”,但有强者的毅力和精神。例如系列的“瓦岗寨戏”“水浒戏”“红巾军戏”“闯王戏”和许多关于农民起义英雄的戏,都强烈地表现出这种精神。此类剧剧目众多,也最富风采。它们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专制的不满,而且还有力地支持了明清以来的多次农民起义运动。这类剧目除少量的新编历史剧作,大都是未留下姓名的剧作家、艺术家创作的传统剧目。他们为人民群众谱写了一部有声的历史。
二、塑造了一大批传奇式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高昂的爱国主义与崇高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文明、伟大的民族,也是古往今来内忧外患不止的民族,为了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民族英雄,他们个个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绩。秦腔的这一类剧目大都是些历史故事戏,也有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以一人一事为主的历史剧。这类戏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尽情地加以渲染,突出国家民族观念,加强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捍卫神圣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的主题。有时这些剧目把主人公放在与奸臣卖国贼投降派的激烈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之中加以刻画,突出爱国与卖国、抵抗与投降的最严峻的主题思想,充满着沉雄悲壮的悲剧风格。传统戏《苏武牧羊》里的苏武手持汉节二十余载,饮雪吞毡,矢志不改;岳飞戏中的《回府刺字》《牛头山》《草坡面理》《风波亭》等精忠卫国精神深入肌里。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在秦腔剧目中,关于“杨家将”的系列剧目多达近百种,浓墨重彩地谱写出杨家自杨衮到杨文广五代(包括男女老幼、主仆亲朋)诸将,不畏牺牲,勇于赴难,世代相传,坚贞不屈的英雄业绩。这些剧目突出了他们“自觉得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也包含着对历史的艺术反思的意蕴。剧本写得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在艺术上场面恢弘、行当齐全,唱、做、念、打齐辉,情节曲折,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气魄雄壮,感人至深。可以说这些剧目比较深刻地体现了秦腔特有的“汉唐雄风”,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剧目。这些剧目在民族矛盾复杂尖锐的晚明和清代剧坛出现,绝非偶然,而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三、大量剧目对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道德的沦丧、科场的污浊、剥削的残酷、压迫的深重、统治的野蛮,进行了应有的抨击和批判。控诉统治者的滔天罪恶与反动本质,揭示了古代社会“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客观规律
秦腔是中国戏曲中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深受占人民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热爱,理所当然地要表现这些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的意愿。他们身处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所以,不时地把自己的笔墨投到这些方面。在这一类剧目中,有时直接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有时却不得不隐晦曲折地对其进行批判和抨击。笔锋所及,上自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各基层的官吏及其爪牙,几乎无所不包。有时通过与理想中的明君、贤相、清官、廉吏进行对比,则更能入木三分地暴露他们的凶残、暴戾的本质。尤其是忠奸斗争类的剧目,更是如此。例如《杀妲己》《炮烙柱》《哭秦庭》《孟姜女》《出棠邑》《宫门挂带》《玉虎坠》《春秋笔》《串龙珠》《紫霞宫》《二进宫》《赵氏孤儿》《蝴蝶杯》《游西湖》《梅龙镇》《庆顶珠》等等,都是传统剧目中这方面的代表。还有近代题材的《颐和园》《一字狱》《黑世界》等也都是难得的佳作。
四、一些表现社会生活的剧目,通过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提炼选择和精心描摹,颂扬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舍己为人等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
这一类剧目不但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而且有情有理,感人至深。这里有对人们善良性格的精心描写,有对劳动者憨厚诚恳、吃苦耐劳品德的歌颂;有对他们朋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情谊的赞美;有对扶困济难、舍己救人精神的讴歌。有表现他们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品格;也有表现他们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有对势利小人的鞭笞,更有对忠臣义士的表彰。作品中往往采用正反两方面艺术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打柴劝弟》《周仁回府》《激友》《走雪》《春秋笔》《春秋配》《鸿鸾禧》《八件衣》《穷人计》《木楠寺》《将相和》《烙碗计》《三娘教子》《三上轿》《杨三小》《张连卖布》等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一小部分。
五、着力塑造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揭露古代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她们在婚姻爱情方面的大无畏精神与果断行为,不少剧目还透露出近代性爱的特色
女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始终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她们身受四大绳索的束缚,苦难深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她们的觉醒意识逐渐高涨,特别是明清以来,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日渐发展,产生于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秦腔剧目,在注意国家、民族重大政治问题的同时,也相当重视妇女题材,用以女性为主的历史故事编写剧本,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批有个性特色的妇女形象。她们之中有秦香莲那样善良的农村妇女,也有花木兰、穆桂英、杨排风、梁红玉、王聪儿那样驰骋疆场为国杀敌、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还有那闺阁小姐,小家碧玉,描花绣朵,桑蚕喂鸡;更有因农村经济破产或战争离乱家破人亡,沦落青楼的妓女在苦海挣扎;也有企图走出家庭禁锢、参与社会活动的才女,她们到科场去一试笔墨,施展情怀。总之,她们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中国妇女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更多的作品是写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曲折斗争和不懈努力,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则是描写女性为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追求有情的婚姻,追求和睦美好的家庭夫妻生活。有的一见钟情,终身相许;有的自择佳偶,自由恋爱;有的相携私奔,自筑爱巢;有的抛却名利家世,自觉同居共偕连理。她们虽然都有一个由背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一见钟情,由郎才女貌到两厢情愿的情与肉的结合过程,但却都蕴含着双方以互爱为基础的近代性爱特征。她们为这种爱情的实现,不惜付出青春年华,或悬梁自尽,或扑河投江;或寒窑苦守,或海誓山盟,对月明心;或祈祷神灵,虔诚恭谨;或甘冒危险以身殉情;有的死后仍不忘追求,在天上冥间进行不懈的斗争。有时还借助神仙、花妖、鬼狐、灵魂来表达这种永难扑灭的理想追求。由于时代和作者取材的角度不同,表现形式也千姿百态,绚丽夺目。这一类剧目,最引普通人关注,赢得的观众最多。《王宝钏》(又名《五典坡》)《法门寺》《春秋配》《碧玉簪》《人面桃花》《白蛇传》《曲江歌女》《义责王魁》《玉堂春》等都是这一类剧目的精品。
六、提倡民主、科学,鼓舞人民反帝反封建,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洪流
清宣统三年(1911)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用当时是先进的民主共和制代替了封建帝王专制的政治制度。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绝非像夺取封建政权那样容易,要在人民群众中革除封建主义传统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封建陈规陋习,尚须作艰苦的努力。在当时,提倡民主、普及科学、启迪民智“俾使久压于专制之民,程度骤高,而有共和之实”,是社会的当务之急。为此,大量创作新剧目,猛烈抨击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反对蓄发缠足,反对养奴蓄婢,反对赌博吸烟,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包办买卖婚姻;竭力倡导民主,尊重人权;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提倡读书识字,学习科学知识;提倡兴办实业,开发社会生产是当时时代的主题。王伯明的《开国图》《训俗亭》《欢迎议员》《新糊涂判》;李桐轩的《黑世界》《天足会》《豚尾记》《一字狱》;孙仁玉的《新女子叮嘴》《麻雀误》《考烟客》《三回头》《婚姻谈》《女娃劝学》《糊涂村》《白先生看病》《柜中缘》《镇台念书》《中国谈》《游骊山》《斗龙船》《岳王庙》等;高培支的《黄花岗》《二郎庙》《谈星》《宦海潮》《争座战》等;范紫东的《春闺考试》《金莲痛史》《软玉屏》《三滴血》等;李约祉的《庚娘传》,李仪祉的《李寄斩蛇记》等新创作的剧目,对于启迪民智,提高社会群众的觉悟,巩固新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新编剧目,也为古老的秦腔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内容,扩大了秦腔的题材范围。而且,其中不少剧目是以“时装戏”的艺术形式在舞台演出,为戏曲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劈荆斩棘,开拓了新路。此后随之而来的有表现延安十三年及八年民族革命斗争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量新秦腔剧目,反映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具有紧随历史发展,表现民心民意,与时俱进的强大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