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9800000011

第11章 三海园林

什刹海源于古永定河河道。水是什刹海千百年来绵延发展的根基。

中国的园林,无论是造园六法还是四大要素,都离不开水。什刹海地区园林形成源远流长,得益于水。

从金代白莲潭算起,什刹海地区园林的出现至今也有八百多年了。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这里的园林在全国园林中是独树一帜的璀璨明珠。

尽管历经朝代更替、岁月变迁,一些历史上的美景不复存在,尽管目前人们看到的什刹海景观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北京人还是无比热爱、无比珍惜这片记载着美好历史记忆的城市园林。他们来这里品味前人留下的那一份美感和惬意,追寻先贤们为之赞叹不已的诸多景观遗迹,享受至今仍令人流连忘返的独特环境和韵味。

欣赏什刹海的园林,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要看局部,也要看整体;既要看当下,也要看历史;既要观赏,更需研读。

什刹海建设的发展前景,园林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认真研究什刹海园林发展的历史,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继承发展,为首都人民和后代子孙保留一个美丽的什刹海。

一、什刹海园林独特性的构成

什刹海园林是数百年来上自朝廷、下至百姓共同塑造而成的。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

与传统的中国各地园林相对照,什刹海的园林独特之处来自于首都北京特殊的地理历史地位。自元建大都起,历经元、明、清三朝,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什刹海地区始终处于“朝廷”后花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仍建都北京。随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性质的明确,什刹海为之服务的要求逐渐明确,什刹海园林的性质、功能与地位也随之逐渐演变。什刹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展示出紧傍其东岸设计的首都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大片斜街曲巷及胡同四合院等独特的文化资源,依据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与优美的自然资源融合演进而来的什刹海园林,形成了什刹海文化的包容性,也显示了什刹海文化的独特性。什刹海园林文化的独特性、开放性、人民性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唯一的。

中国园林造园六法(山、水、树、石、路、屋),在什刹海有着融洽的组合。传统的借景、对景、框景、障景、移景、漏景、点景等诸多组景手法无论在单体的小园林还是在整体的大园林中都有精彩的运用。鉴于什刹海水多而少山,前人运用借景法构建了足以流传千古的“银锭观山”景观,展示了远山近水、人与物融为一体的动态景观,其韵味引发游人深思。堪称借景经典之作。

什刹海大园林历经世事沧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也形成诸多难以尽如人意的变故,在什刹海数百年的园林发展史上也发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事。一些历史名园湮灭了,一些著名景观被破坏了,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也曾经有过重大失误。改革开放后,市政府于1983年批准了西城区政府申报的《什刹海风景区整治方案》,开始进行大规模环境整治工作,拆除违章建设,还绿于民;清淤植荷,开展“水上游”,还海于民;建设新景点,规划小景区,开放恭王府花园,重修汇通祠,修砌环湖栏杆,装点园林小品,复建、修建银锭桥,新建万宁桥,修缮金锭桥,开展“让胡同重现光彩”活动等,什刹海的旖旎风光逐渐恢复,什刹海园林的历史价值日益显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先生曾指出:“什刹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区,也不同于香山风景区、八大处风景区;更不是公园,她是富有历史文化民间风情的公共游览地,是以人民大众为主,天人和谐的产物,是人间的仙境、百姓的天堂,是拓展的京味园林,是真正京味园林的代表作。”

二、什刹海的荷花与柳树

什刹海的荷花和柳树是最出名的,这里自古即有种植荷花和柳树的传统。

金代时什刹海称白莲潭,已见荷花之盛。元代赵孟即有“家近荷花似锦湖”、“游鱼吹浪动新荷”等诗句传世。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写道:“都城北隅旧有积水潭,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门汇此。内多植莲,因名莲花池。”清人麟庆在《净业寿荷》中描述:“接天莲叶,向日荷花,镜槛涵清,帘旌分绿。”大词人纳兰容若有句云:“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记述道:“前海周约三里,荷花极盛。”这些诗文都记录下了什刹海种植荷花的悠久历史。

荷花是什刹海大园林中最美丽的植物,它曾经遍植于什刹海多个湖泊。每到开放季节,什刹海数十公顷的宽阔水面上,荷叶摇曳,莲花红艳,小舟出没,水鸟翔集。观者虽在北方,仿佛南国。文人学士诗兴所致,便有一些佳句流传下来。“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只看叶叶风翻去,不辨荷声更雨声”,“莲叶莲花足万枝,香风吹送早凉时”,这些基本都是写实的,还有一些是兼写荷花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一些寻找佛教真谛的诗人,面对遍池出处污秽而花美心洁的荷花,纷纷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思。“荷骄尘外韵,蝉急静中声”,“莲远飞香冷,钟清送晚新”,“唯有青莲花,凉风吹不落”,“三乘开宝地,六月涌金莲”,“城西湖水剩清凉,古寺凌波树几行。十里芙蓉通太液,一方蒲荻宛潇湘。”这样的诗句虽不似纯写实诗句的直观美丽,却体现出中国园林的文化意境。人在园林中的感受与心境,显现的是作者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旨趣,使人感受到园林和人是一体的。正是这种园与人的心曲通融,使园林具有了灵魂。

清末民初,每至夏日,荷花季节,前海有卖荷叶粥、莲子粥、冰碗等多种地方特色消暑小吃的市场,游客边吃边欣赏满湖的荷花。此处以“荷花市场”命名,成为北京城一道隽永的风景。

可与荷花相媲美的是什刹海的柳树。北方多在水边植柳,什刹三海岸边到处都是以柔美示人的柳树。银锭观山的视觉走廊两侧,垂柳依依,装点河岸,上显起伏优美的天际线,下有婀娜多姿的荷花,水色天光,令人流连忘返。什刹海的树种很多,但柳树当仁不让堪称当家树种,这也是和什刹海的水密不可分的。春来柳絮纷飞,夏至柳丝拂地,秋去柳叶迟迟不肯离去。到了隆冬,森森柳岸又与冰湖共同组成一道壮丽的北国风景。历史上的荷花市场也是一个柳树与荷花竟相媲美的所在。近代刘季英先生有“沿堤皆数百年老柳,风景至绝”的说法。《旧都文物略》记述道,前海“中有长堤,自北而东,沿堤植柳,高入云际。自夏而秋,堤上遍设茶肆,间陈百戏以供娱乐。”可见北京人对这个柳树与荷花组成的环境是多么喜爱。老荷花市场虽然已不复存在,但1990年在原址恢复的新荷花市场依然保留了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沿岸高柳。

数百年来吟咏什刹海柳树的诗篇也足与咏荷诗作比肩。“闸河东畔垂杨柳,时有莺声似故乡”,“晚来金水河边路,柳絮纷纷扑绣鞍”,“辘轳声里田田水,杨柳枝头树树莺”,“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高柳拂天天映水,一样青青如洗”。从这些诗作看来,历史上的什刹海很有些柳浪闻莺的意味。

描写柳树与荷花的诗文还有很多,如“柳暗荷深路不知,水花红尽汇通祠”,“雨余烟树含新绿,霞染溪荷映晚红”,“青帘红字酒旗多,积水新烟一镜磨。仿佛开元朝士样,曲江沿岸赏风荷”,“高柳低荷,解愠风来向晚多”。

翻开《诗文荟萃什刹海》,吟咏荷花、柳树的诗文远不止本文所选的这些。自元、明、清至近现代,众多的诗家名流钟情于什刹海的荷花、柳树,形成一种长期的园林文化积淀,而文化积淀无疑是园林的精髓。

历史上各朝各代对于荷花的种植都是重视的。最繁盛时满湖荷花,仅留船道,什刹海也因此保留下难得的城中野趣。建国初期什刹海的荷花景致还保留了不少,“文革”十年荷花全无。改革开放后,1983年军民共建,大规模整治什刹海,在前海、西海虽移植了大批荷花,但规模与历史上难以相提并论。时至今日,什刹海的柳树依然繁茂,但湖中的荷花却远不是旧时风景了。种植荷花本非难事,只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使得荷花种植面积萎缩下来。为迎接北京奥运会,2006年从白洋淀引进一批荷花,使什刹海的荷花胜景开始出现复苏。遗憾的是奥运结束后没有坚持研究发展措施,没有制定保护、发展方案,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希望今后继续批量引进,加速恢复什刹海大园林最美的景观(当然必须考虑到兼顾水生植物多样性)。为此,提议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这一天,举办什刹海荷花节或称北京荷花节,可于风景幽胜处以碑刻、浮雕等诗画形式展示历史上的咏荷诗文。这符合西城区“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的战略,既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市民和旅游者办的好事。什刹海数百年的文化积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激活什刹海大园林的精髓,将为北京市增辉。我们需要加强做好保护利用什刹海荷花这一价值极高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使之可持续发展,永世利用。

三、什刹海与西涯八景

说到什刹海的园林,便要说起西涯八景。这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什刹海周边值得骄傲的八大景观,这八景与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李东阳(1447—1516年)关系密切。李东阳出生在“西涯村”是确凿的。有说为南官房胡同,尚缺足够依据。按照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法式善《存素堂文集》的说法“煤厂为李西涯故居,西则李广桥”,但“煤厂”现却有东煤厂胡同和西煤厂胡同。在法式善生活的清乾隆时期,东煤厂胡同称“东煤厂”,西煤厂胡同称“煤厂西胡同”。两条胡同虽间隔不远,但李东阳故居的准确地点还是无法说清。好在范围是缩小了,可以判断的是,故居离李广桥很近。

西涯的八大景观是银锭观山、谯楼更鼓、柳堤春晓、湖心赏月、白塔晴云、景山松雪、响闸烟云和西涯晚晴。

有人对西涯应作何解不甚了解,其实西涯就是什刹海,主要指前海西和后海南。法式善(1752—1813年)经过多方考证,写了《西涯考》,得出“至于西涯,则今之积水潭无疑”的结论。按照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印《日下旧闻考》的记载,“与李广桥诸处相近者则称积水潭。”依法式善的生卒年份,可知法式善认定的西涯——积水潭,即是今什刹海,主要指前海及后海。法式善自己以“小西涯居士”为号,而他的住所是明确的,即后海南岸的松树街。以“西涯”自号的李东阳住在前海以西。因此西涯八景就是什刹海八景,这是没有疑义的。在北京城的历史上,除了燕京八景之外,最著名的就是西涯八景了。

李东阳是弘治年间的首辅(首席大学士,相当于某些朝代宰相),又是茶陵诗派核心人物,明中期文坛领袖。

他中年迁居西城李阁老胡同,由于对出生地——西涯有着极深的感情,晚年经常故地重游。在《慈恩寺偶成》诗中他称这里为“京城第一佳山水”。绝句《西涯杂咏十二首》是这位在什刹海出生并生活多年的文学家留下的系列吟咏什刹海的诗篇,其中《重经西涯》、《再经西涯》、《慈恩寺偶成》、《宿海子西涯旧邻》、《响闸》、《稻田》、《杨柳湾》等诗为时人传诵,引发了一大批文人与之唱和,影响传诸后世。三百多年后,因奋勉有为而被清高宗乾隆赐名的侍读法式善对李东阳尊崇备至,除以小西涯居士自称,法式善还以诗会友,他的“诗龛”广泛联系数百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们经常于六月初九李东阳生日时举行集会,吟诗、作画、弹琴,极一时之盛。正是这样数百年传承的文化活动,才有了“西涯八景”之说。以八景名称中“景山松雪”、“柳堤春晓”进行分析,西涯八景的名称形成时间最早应该在清代中晚期。景山之称是在清顺治时才有的,明朝时景山还被称为煤山,或镇山、万岁山、梓金山。穿过前海的柳堤则是到清中晚期才形成的。

银锭观山

“西涯八景”中最著名者为“银锭观山”。因声名卓著,有人误将其列入“燕京八景”。明孙国敉(1584—1651年)《燕都游览志》云:“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沧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银锭桥为南北向单孔石桥,因桥似银锭而得名。清乾隆初年重修,民国1928年改穹窿形桥面为缓坡桥面。栏板上部镂空,板心雕有云拱和宝瓶,抱柱方形平顶,柱身雕有荷叶肩和菩提珠,甚为精美。1984年重修此桥,桥身正中刻有当代古建名家单士元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大字,字体端庄稳重,古朴中见风雅。每当红日衔山晚霞洗碧的时刻,近处水渐开阔,霭气蒸腾,烟水苍茫;远处层峦逶迤尽收眼底,其不凡之气象,令人心旷神怡。清初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宋荦(1634—1713年)家住银锭桥畔,曾作《过银锭桥旧居》诗云:“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清乾隆间进士、刑部郎中吴岩也有“大好西山衔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的诗句。历经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黄钊写有《帝京杂咏》:“银锭桥连响闸桥,湖光山色隐迢迢。碧峰一寺夕阳下,跃上荷花通海潮。”展示了银锭观山和另一景观“响闸烟云”。近人顾随也有“长安市上尘如海,银锭桥边雨后山”之句。20世纪80年代城市建设规划失控,于西海南岸建有积水潭医院高层病房楼,使银锭观山视廊遭受严重影响,被讥为“银锭观楼”,引起社会各界关切。

谯楼更鼓

这是一处意境颇深的景致。鼓楼,亦称谯楼。晨钟暮鼓,是古代城市的报时工具。但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岸不远的钟鼓楼却在一般报时之外,具有难得的美学意义。钟鼓楼的建筑本身十分雄伟高大,从前海望去,鼓楼与钟楼一前一后,仿佛什刹海的守护神。两座建筑及倒影与沿岸的树木、湖中的荷花构成一幅和谐的图画,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雨雪阴晴,鼓楼都是这幅图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钟鼓楼已经具有了灵性,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不可想象没有钟鼓楼的什刹海是什么样子。一直生活在什刹海地区的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先生曾言:“没有鼓楼,我睡不着觉了。”除了视觉上的美感,钟鼓楼夜间还给人们一种听觉的享受。古时晚7时打“定更鼓”,早5时敲“亮更鼓”。其间二更、三更、四更也都要打鼓,每次都要击打两遍。所谓“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两通鼓加起来共一百单八下。那种仿佛来自历史和传统的声音,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心灵的抚慰,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自1271年钟鼓楼建成起,钟鼓声便陪伴着古都走过了七百余年的岁月。李东阳在600年前还曾留下记载:“月黑行人断,高楼钟漏稀”,为我们留下了真切的记录。由于社会的变迁,晨钟暮鼓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对于生活在计算机时代的人们来说,钟鼓楼的报时功能显得不必要了。但若从文化意义上看,在重大传统节日时重新敲响钟鼓,让人们回忆它们的发展史,也是很有意义的。2001年12月31日夜,鼓楼的鼓声重又响起,这是1924年鼓楼停止报时后再次发声。此前于1990年除夕夜,钟楼大钟也曾在静寂66年后再次敲响。作为北京历史最久远传统之一的钟鼓声和鸣,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应该让它传承下去。报时已不重要,文化是其意义。作为城市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谯楼更鼓会给北京增光添彩。

柳堤春晓

今之前海荷花市场,原为南北狭长之河堤。堤东即为什刹前海,堤西原为西小海,亦称西小池。西小海水面约为前海的六分之一,曾为一片活水稻田。该堤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20米。堤上散植垂柳、立柳,间有山桃、山杏诸春花。春风吹绿了长堤,在晨光微熹的映照下,浓艳的桃花、杏花点缀在一片翠绿的柳荫之中,小鸟在枝间鸣啭,周边一派静谧。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仍有数十株老柳。每到初春,老树新苗,花红叶绿,一派盎然春意,实为城内一处胜景。这道长堤明代应该是没有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地图上也没有。大约乾隆晚期出现了长堤,有说是和珅所修,还曾被称为“和堤”或“和公堤”。道光年间举人喻怀信曾有词《满庭芳·周荀梅叔树十刹海酒楼赏荷》提到此堤:“银蟾上,修堤漫步。葵扇卸宵凉。”与他同时期为民冤难救而自刎的嘉定知县刘履芬也在写什刹海观荷的词中有“大堤飞絮”之语,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也有“踏尽沙堤高柳荫”的诗句。20世纪50年代西小海被填,改建游泳池,继而建立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这里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固然难得,但从生态环境与园林景观角度看,西小海的消失无疑使北京城失去了一处最美最有特色的景观。20世纪90年代恢复荷花市场,绿化也有所建树,但只是部分恢复了荷花市场的功能,其园林审美价值还有待研究。

湖心赏月

什刹海前海中间有一近圆形孤屿,其上原有木亭一座,亭周高柳数株。每当秋夕,圆月当头,文人雅士携酒登临,将小舟系于屿侧,饮酒赋诗,水中月影凌波荡漾,极有雅趣。有一些谈论“西涯八景”的文章以为此景位置在积水潭汇通祠或西海湖心之船上,疑为不确。一是“西涯”,从李东阳和法式善等先贤的著述看,皆指前海兼及后海,未涉及西海。二是八景中其他七处实景与借景亦皆在前海兼及后海,西海似不在古人认为的西涯之内。姑记之,尚待考证。

白塔晴云

有人以为白塔晴云和景山松雪与什刹海无关,这是需要解释清楚的。北海白塔和景山都距什刹海很近,站在什刹海湖边、万宁桥上,或者从自家南窗中均可饱览白塔晴云和景山松雪的景致。说景山和白塔是什刹海的背景亦可,说远景与近景融为一体也无妨,这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是常见的借景手法。银锭观山的山,其实也并不在什刹海景区之内,那是远在数十里处的西山,作为园林艺术,是借来一用的。透明而略显虚幻的西山,仿佛飘浮在后海宽阔水面远端,唯其如此,才显出古人对自然因素高超的运用组合手段。清同治三年举人羊复礼有词《百字令·月夜十刹海观荷》:“凉蟾飞白,看绿荷万顷,风来香满。隐约云横琼岛碧,半是广寒宫殿。”他在月下还能看到隐约的琼岛和金代所建的广寒宫殿。同治朝进士宝廷《伏日大雨芷亭道士招饮净业湖酒楼观荷,醉后偶成》中有句云:“琼岛空濛不可攀……几点烟迷湖外树,一痕塔认雨中山。明朝莫管家无米,好景难抛忍遽还。”他在雨中也能看到空蒙的琼岛,认出雨中的白塔。美景让他忘却了家居的艰难,久久不忍离去。光绪年间进士李慈铭词中写道:

展帘前,翠云千顷,田田荷叶飞舞。

凤城西袌盈盈水,临水楼台无数。

天际路。看百道红墙,遍锁宫中树。

笙歌散去,只玉辇苔封,锦帆尘歇,倾尽掌盘路。

凌波近,绰约琼华岛屿。

景山撩乱雅语。

妆台莫话辽金事,一霎夕阳红过。

能几度。

待拥楫人来,同向花间住。

阑干倚处。

指夹岸垂杨,苍烟忽断,飞渡夜池鹭。

这首视角远近变换、情景交融的词可称作描写白塔晴云景致的全景式图画。

景山松雪

景山是北京内城的制高点。景山距鼓楼,不过1000米。从万宁桥看景山则更近。景与景之间互相照应,是典型的对景手法。深入什刹海纵深的游人,于水岸花树间回首,亦可看到远处高耸的景山,是巧妙的借景。清顺治时,景山之上新建了五座亭子,站在什刹海可见亭与山组成的优美轮廓。这一带的碧树红墙,与琼岛白塔共同调动起人们天上宫阙般的美丽想象。到了冬季下雪时,满山的松柏似搭起篷架,为景山披上绿白相间的衣裳,肃穆而壮观。

响闸烟云

响闸位置在今柳荫街南口之东,什刹海体校的西北角。这里原为月牙河(亦称月河、玉河、御河等)入前海(后为西小海)处。今之前海西街东西向路段和南北方向的柳荫街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为月河,至今路下依然有暗沟。月牙河东西两侧原有李广桥南街和李广桥西街,均为南北向,现已合为柳荫街。月牙河是明朝中叶为了保证皇城内“太液池”(北海、中海、南海)水位稳定而开凿的,源头在西海东南角,水经德胜桥,不入后海而顺后海之南侧东流,然后南转,从羊房胡同东口的李广桥下流过,顺李广桥南街西侧河道沿恭王府西垣南行东转,沿途计有七座连接两岸的桥,过恭王府南门后经三座桥(亦称三转桥、月桥等)到达响闸。月牙河和响闸的作用是在水源紧张时绕过后海、前海,优先保证宫廷所在前三海的用水,水源充足时则提闸向东流入什刹海前海。明朝廷的这一举措,虽为自身享受之举,却无意间形成一处美景、两处奇观。美景是为西涯晚晴(见后文),奇观一是响闸烟云,说的是每当上游水源充足时节,水从响闸喷涌而下,顿时水雾蒸腾,平时淙淙潺潺的水声,变成震耳欲聋的轰鸣;奇观二是水迅速从前海经银锭桥流向西北方的后海,又形成了银锭观山水倒流之奇妙景观。李东阳《响闸》诗曰:“春涛夜忽至,汩汩溪流满”,说的就是上游来水响闸将要放水的情景。明代崇祯朝进士高珩入清后官至刑部侍郎,写有《浴响闸》一诗“夕阳携手浴平流,响闸滩西狎白鸥。此乐莫令朝贵觉,恐争林壑贱公侯。”人们可以跳入前海水中去享受“御河”的至清河水,而响闸以西还有不少水鸟可以逗着玩。可见响闸一带风光是多么迷人有趣。清嘉庆年间进士潘挹奎有《响闸》诗写道:“沿堤玩花木,直到月桥东。逸响三霄近,流泉四面通。”形象地记述了响闸的巨大声响和水流的充足。顺治朝进士、官至侍读的施润章也曾有《集响闸》诗:“登临莫引江湖兴,杨柳河边似故乡。”记的是在响闸的集会,从另一个侧面写的是响闸一带优美环境及引发的思乡之情。

西涯晚晴

月牙河两岸杨柳树很多,李广桥附近被称为杨柳湾。李东阳有诗《杨柳湾》:“沙崩树根出,细路萦如栈。垂柳隔疏帘,人家住西岸。”足见那时这一带是野趣盎然的。据清嘉庆道光年间人杨掌生《京尘杂录》记述,“后门外李广桥一带明湖滉漾,大似江南水国,每过其地,辄令人起秋风莼鲈之思……盛夏入其中,一望芰荷芦荻,间与凫鹥鸥鹭,上下浮沉,熏风媵凉,心清香妙,恍如置身海上三神山”。其时李广桥以北的河道是相当宽的,俨如湖泊,与后海之间则只有一堤之隔,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水鸟翔集是水生植物和水鸟休憩生息的好场所。按照法式善《存素堂文集》的说法,“煤厂为李西涯故居,西则李广桥”。显然李东阳故居是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仙境中了,难怪这位文正公爱西涯爱得如醉如痴。清嘉庆间进士潘挹奎有《西涯》诗:

月桥曲如月,三折到横塘。

树里天皆绿,花间水亦香。

平泉余相业,古寺鉴湖光,

海印门前去,烟波极目望。

描写的还是西涯,一个环境极佳的所在。花、树、水、桥,李东阳的故居,临水的古寺,一派湖光、满天皆绿,极目远望,令人陶醉。法式善曾居今松树街一带,他描写什刹海的诗作甚多,其中《西涯秋晚》诗曰:

来看月桥月,行到西涯西。

荷叶露穿破,酒旗风送低。

数行秋雁影,一道白沙堤。

移竹谁家寺,重来认雪泥。

这是秋天的晚上诗人在西涯一带徜徉时所吟就。沙堤、残荷、朗月、秋雁,这是熙熙攘攘的京城吗?要知道,咫尺之隔就是闹市啊!一幅多么安静、又富于野趣的秋景图画。清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吴嵩梁有一首长诗《十六日雨霁,夜出三转桥踏月观荷,至十刹海浩歌达晓而归》,可谓西涯晚晴美景的写实之作:

日坐树根看月出,凉荫一塌销百忧。

今宵雨霁月可踏,汗漫遂为终夜游。

十刹海边几僧寺,三转桥边多酒楼。

酒人已散寺门闭,湖月渐生昏霭生。

水天一绿皆无岸,荷芰四围中有舟。

大叶翻盖露频泻,高花敛房烟更幽。

悟来忽堕众香国,佳处自画胸中秋。

风篷不许纵孤棹,野步直欲穷沧州。

北斗动摇树深处,西山灭没云尽头。

此时天地极空阔,旷观人海真浮沤。

荷花以外只明月,闲身唯我偕白鸥。

逝者无穷驶于水,达哉所愿埋兹邱。

行听街鼓漏将尽,归扣园扉吟未休。

诗成持寄石谿馆,此乐长安非易求。

西涯八景是什刹海大园林的代表性景观,随着历史的发展,多数美景已经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完全无法继承古人的文化遗产。青山在、绿水存。有可能恢复的我们应争取恢复,已无恢复可能的我们还可以参考古人先贤对自然的感受及对意境的追求而创造新的景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保护、利用、建设、管理好什刹海得到当世人的认可和赞誉,是园林规划、建造、管理者的责任与追求。

四、历史名园

在什刹海的周边,有过很多历史名园,《什刹海志》中对此做过相当记述。现作部分补充。

此外还有绚春园、葡园、金氏园、鲍丹亭园等记载,因属个别资料,此处暂不取。清代王府皆有花园,此表中仅选列其中几处。

北京是皇家园林的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最高水平。

北京聚集了大量的王公权贵、文人雅士及富商豪贾,因此虽然从自然气候等方面发展私家园林的条件不及南方,但作为园林鉴赏主体的人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后的元明清各代,北京的私家园林就在全国的私家园林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什刹海一带,因为拥有大片水面,吸引了建园者的目光。《帝京景物略》记载:“沿水而刹者,墅者、亭者,因水也。水亦因之。梵各钟磬,亭墅各声歌,而致乃在遥见遥闻,隔水相赏。立净业寺门,目存水南。坐太师圃、晾马厂、镜园、莲花庵、刘茂才园,目存水北。东望之,方园也,宜夕。西望之,漫园、湜园、杨园、王园也,望西山,宜朝。深深之太平庵、虾菜亭、莲花社,远远之金刚寺、兴德寺,或辞众眺,或谢群游矣。”

(一)元代园林

北京私家园林自元明清以来见于文献者日益增多,现存者多为清代园林。什刹海畔也有不少名园,如上表提到的万春园、望湖亭、望海楼、飞宇楼、临锦堂等,其中临锦堂是元初最有名的私家园林。据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临锦堂记》所述,临锦堂为幕府从事刘公子所筑,该园内:“竹树葱茜,行布棋列,嘉花珍果,灵峰玉湖”。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考证,临锦堂“当在今积水潭之南岸以西”。今人对临锦堂的地点虽有不同意见,但《日下旧闻考》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元代的园林可能是受到蒙古族游牧习俗的影响,虽为私家园林,却不封闭,而向社会开放。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当时的园林往往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最典型的例子是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岸火神庙北的万春园。元代官至翰林院直学士的宋褧《同年会》一诗有“临水亭台似曲江,同年人物宴华堂”之句。在自注中作者提到“泰定元年甲子登第,三月十三日崇天门唱名,四月二十六日帝赐恩荣宴,四月二十九日同年会于海岸之万春园……”据《渌水亭杂识》载:“元时海子岸有万春园,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年于此,宋显夫诗所云临水亭台似曲江也,今失所在。”《日下旧闻考》则明确说:“万春园久废,以其地考之,当近火神庙后亭云”。

(二)明代园林

什刹海周边私家园林在明代曾极一时之盛。

定国公园 始建于明代,是环什刹海园林别墅中最先构筑的园林。朱元璋时的开国功臣、兵马大元帅徐达率领明军攻占元大都,民间传说什刹海畔的定国公园是徐达的寓所。实际定国公园是在徐达死后才出现的,但它确与徐达后人有关,因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因助朱棣被建文帝朱允炆所杀,朱棣做了皇帝后追封他为定国公。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袭封定国公,其府邸所在街道被称为定府大街,清代称定府楼街,民国改为定阜大街,即今天的定阜街。朱棣恩赐徐景昌在积水潭德胜桥西侧建私家园林。

积水潭岸边,明初建的园子很多,定国公园是最早的一个。该园并不追求奢华,而讲求自然古朴。园子只是土墙土池,里面也并无楼阁亭台,连树木也十分随意地生长,并不刻意去搭配与排列。进门处是三间老屋,挂着“太师圃”的牌子,除了这三个字,院内门上没有匾额、柱上没有楹联、墙壁上也没有题诗。转向西北,院内有几株“岁久繁柯、阴遂满院”的垂柳高槐,还有一个开满荷花的池塘,对岸是几块“乱而卧”的石头。看着园墙上长着的青苔,仿佛置身于山涧,忘记是在人家的私园里。在野塘北面,还有几间掩映在芦苇丛中的临湖的屋子。为了挡住生长旺盛、到处蔓延的芦苇,还砌了矮墙。这几间屋子荒芜得就像山里的房子。西面临湖处建了观湖的水榭,湖边的老柳树却不顾人们观湖的愿望并不让出视线,所以在水榭上也就看不全湖景了。保持老柳树的原样,可以想见主人是如何尊重自然,而从美学意义上看,这恰恰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是高明的手法。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对此作了记载,他们评价道:“故朴莫先定园者”,“实则有思致文理者为之。”就是说,园主是真正有思想内涵,懂得文理境界的人。当时,在定国公园“左右多新亭馆”,“盖他园,花树故故为容,亭台意特特在湖者,不免佻达矣。”看来刘侗、于奕正对刻意雕琢的园林也是不以为然的,还是自然最可贵,境界价弥高。成书于清乾隆时期著名的《日下旧闻考》也记述了定国公园的格局与美丽:“从德胜桥下右折而入,额曰太师圃。前一堂,堂后纡折,至一沼地,颇疎旷。沼内翠盖,丹英错杂如织。沼北广榭,后拥全湖。高城如带,庭有垂杨,袅袅拂地,婆娑可翫。堂左右书室,西筑高台,耸出树杪,眺望最逺,滨湖园为第一。”贺世寿、余廷吉、张学增等很多诗人都留下了吟咏定国公园的诗篇,其中吴惟英《社集定国公园》把该园的景致写得淋漓尽致:

城西喧未去,辄得此园林。

柳碧午亭暗,荷香暑坐深。

莺堤通比岸,雉堞隔高岑。

荒落澄湖曲,尘飞了不侵。

漫园 在太师圃东北方向,今西海(积水潭)东,有明万历年间进士米仲绍(万钟)所建之漫园。米氏喜园林之胜,一生建有三园,除什刹海旁的漫园,还在其他地方建了湛园、勺园,皆依湖而建。他在漫园中建有一幢三层高的楼阁,登临可饱览全湖景色,眺望秀色西山。他经常邀集友人在阁中聚会赋诗,是当时著名的文人雅集场所。米氏自赋诗曰:“纪胜无劳出郭舆,卧游眺听日堪书。岚冲石发萦山带,梵挟松弦韵木鱼。狎立风烟俱老大,惯听鸥鸟独迂疏。偶从图画新摹得,疑向江乡乍卜居。”米万钟,关中人,寄籍北京,官至江西按察使,期间因严厉惩办腐败官员,得罪权奸宦官魏忠贤,被罢官。退隐后,寄情园林,收集奇石,并以书画自娱。

镜园 位于积水潭南岸,为明末举人刘伯世所建。入园有三间正厅,厅周广植杨柳,有曲径直抵湖边。园内筑一高台,可于台上饮酒赋诗,眺看湖光如镜的积水潭。“已与尘嚣割”,“但觉坐来幽”,“盘桓仍此地,忽讶入林深”。于诗中可见又是一处无缘入世,退隐山林,保全性命于乱世的场所。

刘茂才园 园址约在德胜桥西侧偏北处,园门朝西,是南北狭长的一处小园,与镜园建制大抵相同。园中同样是北房三间,园中亦有一高台,从小径登台观景。园南有小莲花池,园北有小轩两间为读书处。在当时以突出野趣,粗放造园的取法中,算得上是比较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了。

英国公新园 园约在银锭桥南今金丝套一带。明末崇祯六年,英国公张维贤坐冰床从前海穿银锭桥,面对广阔的后海,欣赏着青葱的古木,一座座幽静的寺庙禅林,心旷神怡,于是购得观音庵中的一个小庭院建园。园中仅有“一亭、一轩、一台”。这个园子的特色,在于选址极佳:东面有稻田,入夏一派江南风光,秋冬一派金黄,色彩浓丽绚烂;西望则西山暮霭苍茫尽收眼底,南瞻是金碧辉煌的重楼高阁,巍峨宫阙;北侧穿过缥缈的烟树,仰望钟鼓楼,可聆听暮鼓晨钟的悠长音响。从此园,我们可以意会古人选址相地造园的高明理念。

综上所述,明代什刹海的私家园林,多为致仕文人的别墅,是文人诗酒雅集的场所。园主大多借什刹海自然风光之景,闹中取静,注重天人合一,少人工雕饰,少刻意设计。

(三)清代园林

清代什刹海沿岸有众多王公府邸,如恭亲王府、庆亲王府、醇亲王府(摄政王府)、阿拉善王府、棍贝子府、载涛贝勒府等十余处之多。每府都有着精美的园林,虽说府邸园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家园林(因为这类园林的主人并非全以私人之力构筑园林,而是以朝廷恩赐或世袭为前提,规模远大于私家园林,园林的设计要顾及官场禁忌,且不似纯私家园林更能体现园主情操追求和文人志趣),但毕竟园林的设计构思是由园主完成的,其使用也属私人性质,故还是把它们列入私家园林中来叙述。这里仅举恭王府花园和醇亲王府花园简记之。

恭王府花园 又名萃锦园 园在府邸北部,花园分东、中、西三路。中路园门为欧式风格,额曰“静含太古”,额阴题“秀挹恒春”,字体端庄典雅,未署款,似为园主恭亲王奕所书。入门迎面耸立一座高五米的独景太湖石,名“独乐峰”。巨石后为一蝙蝠形小湖,名“蝠池”。池上建小桥,名“渡鹤桥”。水池北是一座五开间正厅,名“安善堂”,为府主宴饮宾客的地方。其东配房名“明道斋”,西为“棣华轩”。堂后建有一长方形水池,池后一座体量巨大,做工精良的叠石假山,名“滴翠岩”。山为中空,内有人可穿行的洞道,名“秘云洞”,洞中嵌康熙皇帝御笔福字碑。沿山侧蜿蜒小路拾级而上为一邀月台,是全园制高点,为登高赏月之所。台之正北设一敞厅,名“绿天小隐”,厅两侧有爬廊通向东西配房。中轴线最北侧为“养云精舍”,抱厦五间,因房顶呈蝙蝠状,又称“蝠厅”。沿园门内独乐峰向东至流杯亭,亭南为一土山,山上丁香繁茂,与坡下桃花相互辉映,每至春季缤纷馥郁,犹如白雪烘霞,题景名“吟香醉月”。园之东南有两石山对峙,中有曲折小路,题“曲径通幽”。园之东路为一垂花门,门侧对称植四株龙爪槐,名“垂青樾”。入垂花门,有东西房各三间,西为“明道堂”,东为“香雪坞”。院北即大戏楼,戏楼为三卷勾连搭式,楼周有转廊相通。楼内彩画为藤萝,别具一格。戏楼北隔石山为一封闭小院,园内植青桐七株,格调清幽高雅,名“桐香书屋”。园正门外西侧筑一座精致肃穆的龙王庙,庙前有水井一口。再西迎面一段城墙,名“榆关”。墙设券洞门,门内右侧土石山上有海棠花瓣形阁亭一座,名“妙香亭”。左侧西房三间为读书处,名“益智斋”。洞门正北为一方形大池,池心设敞厅,名“诗画舫”,又名“观鱼台”。舫与东西两岸有船桥相通,为垂钓之处。池北有五间高轩,名“澄怀撷秀”。因院内广植西府海棠,又名“海棠轩”。此外池西侧尚有“吟青霭”、“松风水月”、“浣云居”等多处景观。

恭王府萃锦园在布局、造景、建筑风格、植物配植、意境创造、品题点景等诸多方面都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气势、面积方面虽比不上皇家园林,但远超于苏州、无锡等地的江南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从布局上实现了“山立宾主、水注往来”,“山要回抱,水要潆洄”的自然山水园林的设计构思。在地域有限(2.8公顷)的空间里,以高大的主体建筑突出出来,雄视全园,中心引领,不至成一盘散沙,将山、水、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幅天然图画,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极高境界。萃锦园众多景点的题咏命名,精妙绝伦并富有书卷气,也是这个园子的一大特色。造园如作诗文,总要抒发一种情感,表达一种理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家多以景寓情,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园林艺术本身是客观表现,不能直抒胸臆,而画龙点睛的题咏、匾额、楹联、石刻,正是人的情感在客观景物上的直接体现,在耐人寻味的同时,也精确地表达了园林艺术中的高超意境。

醇亲王府花园(摄政王府花园)位于后海北沿44号,王府曾为“潜龙邸”,府主载沣成为摄政王,其府其人在历史上影响重大而深远。醇亲王府花园,址在醇亲王府的西侧,临湖本无门。园门原来开在府西之墙垣上,为正门三间。进园,迎面是一座戴石土山,作为屏障,以避免一览无余,亦为曲径通幽之法。循山口过去,豁然开朗,便是一片池沼,山石驳岸,十分考究。水石荷蒲杂陈,婷婷袅袅,过竹林沿青石板甬路,是一座方亭,南北连有游廊。南行又是一座土山,山上建扇形小轩一座,上有老醇亲王奕题额“箑亭”。登亭南望可饱览后海浩渺湖光。从箑亭沿长廊北行,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的小亭。据生长在此园中的溥任先生推断,这便是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大会宾客,饮酒赋诗的渌水亭旧址。纳兰性德被国学大师王国维推为南唐后主李煜之后的第一词人,著有《渌水亭杂识》和《纳兰词》。纳兰性德聚集康熙时天下诸多文人名士,经常在渌水亭一起吟诗填词,为文坛一时之盛事。明珠府在之后的乾隆五十四年被赐予成亲王永瑆,为感念乾隆皇帝允许他引玉泉水入园而在渌水亭原址建了新的亭子,名“恩波亭”。亭西为东西长、南北短的湖,湖之正北为正厅“濠梁乐趣”,背面即为戏台。与戏台相对,建有五间正房,作为宴饮宾客和听戏所用之“乐寿堂”。乐寿堂北为一封闭大四合院,主建筑题“畅襟斋”,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三间曰“观花室”,西配房曰“听鹂轩”。湖之正南建南楼一座,原为读书处。南楼后仍为蜿蜒起伏的戴石土山。沿山路西行土阜之上建有“听雨坞”,这个园子的特点是园之中轴线由几组建筑贯穿,全园有土石环绕,山下湖溪相连,于断续中可看出山有脉、水有源。园林建筑式样别致,品题典雅,比之恭王府萃锦园更显紧凑精巧,别有特色。

光绪三十年(1904年),醇王府曾邀画家常印为这个花园写生作画,他绘出的一组画,是西花园的八个景点,分别题为:罨画初春、南楼赏荷、悠然远眺、恩波冬晓、小峰旭日、霏云消夏、五峰金秋、畅襟赏雪。

他在每幅画的下方分别题记说明。

罨画初春

罨画者轩名,在园之西隅。丽景初回,桃红柳绿,于其中读古书、咏新诗,有深味焉。

南楼赏荷

此园中第一佳胜,前临池而后倚山,树木葱茏而荷莲馥郁。三庚之时,隔栏一望,能使人涤尘虑、怡性情、真清凉界也。

悠然远眺

悠然亭子居南楼之东,因其上下望琼岛景山如在目前,是以名。秋晓登临,寒霜料峭,墙外清波十亩,豁人胸臆,足以为之发长啸也。

恩波冬晓

斯亭临池水之东,满园景物皆能一览无余。更宜值飞英初止,红日将出,园内雪光融融,连及门外冰湖,墙头玉岭,曙色同明,寒辉互映,使人如在山阳道上应接不暇者。

小峰旭日

小峰,山口也,字乃贻晋斋之真迹。其地有一湾流水,万株榆槐,掩映于红桥曲路之间。扶筇载酒,能不为之游春乎。

霏云消夏

霏云室,南楼西土山上之区也。或问其乐,曰:当酷暑则高启朱窗,消受松风荷雨。虽黄金之屋、连城之壁,吾不与易矣。

五峰金秋

池畔假山甚高,因其上有似峰巅者五,是以名。由东坡徙行,第一曰玉桥,二曰驼背,三曰栖霞,四曰金带,五曰揽云。当深秋红树迷离、西风刮面之时,徘徊吟咏于斯,但觉诗兴勃勃。

畅襟赏雪

是处为卧游之所。下有渔帆,可以敲冰煮茗;上有暗楼,足供容膝易安。逢若彤云密布白雪高飞之日,坐而观焉,诚赏心乐事哉!

1963年,原醇王府西花园改为宋庆龄居所。封闭了东墙园门,在园之南墙开了两座大门,东为正门,西为车库门。拆掉了畅襟斋和戏楼,建了一栋灰砖二层楼和有意义的新景点,为宋庆龄接待外宾、研究国家大事提供了适宜的处所和宜居之地。1981年,宋庆龄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后,经整理这里作为她的故居对外开放。宋庆龄的业绩影响广泛深远,享誉世界。醇亲王府,如能像恭王府一样花园连同府邸一并对外开放,底邸作为宋庆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展览场所是合理的,其历史价值与现实影响将超于恭王府及花园。

(四)近代园林

近代由于社会变迁,民国以来,营建私家园林者寥寥,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或集体所建的公园园林。什刹海周边唯一继承了私家园林传统的应是刘文嘉先生所建园菊园,亦称为刘园菊园。

刘文嘉(1884—1962年),字任甫,湖北嘉鱼人氏,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主攻法律,回国后参加了清末的最后一次科举,中举人。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腐败,辞官从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汉奸多次邀其出任伪职。刘文嘉极重民族气节,蓄须隐居明志。他在僻静的什刹海西新街口北建了一处园林,栽种菊花无数,取“洁身自好,闭门啸傲”之意,自号“园老人”。刘文嘉苦心研究菊花培植,还培育了若干菊花新品种,成为享誉京华的艺菊名家。刘文嘉深悟古人造园的文化内涵,将菊花的培植与中华文化鱼水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园体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刘文嘉先生的菊花既是隐逸独立的君子,也是忧国忧民的丈夫;既有醉处乱离的惆怅,更有陶然世外的豁达。养菊表面上有脱离世俗的倾向,实则表达了中国文化传承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

园有七室一厅的展室,布局构思独具一格。除了两千余谱菊花,园内挂吊着文化名人的字画诗词。菊花与诗词媲美,字画与环境相携。主人的文化底蕴,浸润于空气之中。中国文化的气息,足使观菊人流连忘返。很多名家为园题字留画,陈叔通题“园”,邵伯纲题“仰止厅”,章士钊题“望湖亭”,叶恭绰题“小诗龛”,张菊生题“延龄馆”,陈紫纶题“嘉荫堂”、“守澹斋”,刑冕之题“寄傲轩”,商藻亭题“晚香移”,桂南屏题“静修居”等。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名人都到这里赏菊。1951年和1952年,毛泽东主席两次来到园。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彭真、徐特立、郭沫若、黄克诚、廖承志、李济深、何香凝、章乃器、史良、柳亚子、王昆仑、梁漱溟、老舍、沈从文等等都曾来此并与刘文嘉谈文论菊。一些国外的领导人以及二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夫人等也来园观菊、摄影、题词、题字。

刘文嘉生前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市园林局顾问等职,1960年将园无偿捐献给国家。两年后,这位北京市最后一位私家园林的营造者与世长辞。

五、胡同四合院园林

什刹海的胡同四合院园林,好像是什刹海这个大园林体系中繁多的绿叶和枝条,它们是什刹海大园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很多名园,到了民国以后,见于记载的私家园林似乎很少了,其实这里的私家园林并没有消失,诸多的四合院成为私家小园林的载体。进入四合院,尤其是一些保护较好的四合院,人们至今仍依稀可见中国园林的诸多元素,可以体会主人对于环境的构思古意。

什刹海的四合院,和北京其他地方的四合院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要说特色,在于胡同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什刹海地区特别是环湖地带的很多胡同是斜街曲巷,沿着斜街曲巷建四合院,自然出现一些锯齿形景观和非正南正北的斜形院子。

四合院是一种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居所,其建筑、装饰、绿化都是十分讲究的。内部的绿化,除了遮阴纳凉、赏心悦目的功能,很重要的是多有谐音与象征意义。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在院之东南角或西北角,进门迎面是一影壁,影壁上多为砖雕之梅兰竹菊或福禄寿喜。影壁前设弥石座,座上置一水石盆景或盆玩。影壁之侧为带漏窗之粉墙,墙上合瓦、猫头滴水。中为垂花门或起元宝脊或为勾连搭。垂花门前是为第一进院,进深较窄,一般仅植一株枣树,象征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意。也有种一株石榴的习俗,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如第一进院较为宽敞,粉墙前也可植少量翠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雅士表其虚心劝节。

大门之外两侧须对称植国槐,取其怀土、怀生、怀瑾握瑜之谐音,表现热爱生活、热爱乡土的情感。史有槐棘之说,周朝时朝廷上要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三槐之下是太宰、太傅、太师三公之位,所以豪门之前植槐也有表示主人地位崇隆之意。

进垂花门即为二进院,也即正院。垂花门至正房有一条砖石甬路,东西厢房也有一条贯通甬路,将院落隔成四块可以种植的土地。依据院主人的喜好,一般考究者在二进院正房台阶与垂花门之间置一荷花缸。缸内植莲荷,周围摆放时令盆花,如凤仙花(指甲草),蝴蝶花,倒挂金钟。甬路两侧之北房前对称种西府海棠或玉兰,厢房前植牡丹、芍药,以谐音分别取其“富贵满堂”、“金玉满堂”之意。甬路两侧以青砖或阴阳瓦为沿,花池中种西番莲、半枝莲、菊花、月季、草茉莉等花卉。夏秋之季廊前摆放数盆金银桂花、香椽、佛手、瓣兰;南墙根一般种玉簪,间以点缀数株夜来香,既香风袭人又兼祛除蚊蝇。从春至秋,院内绿荫匝地,花开似锦,幽香扑鼻,蜜蜂蝴蝶不时而至,果实累累,鸟语花香,赏心悦目,可谓生机盎然,富有情趣。个别具三进院者,院内绿化布置或则高槐垂柳,或柿树枣树,或搭葡萄架不一而同。总之传统四合院内的园林以富有生活情趣为主题,以主人身份、爱好不同有所差异。

六、寺庙园林

什刹海沿湖寺庙林立,寺庙园林也为什刹海这一园林体系大增其色。由于大多数寺庙都临海,寺庙大都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像莲花庵、火神庙等都建有台子,香客进香的同时,于静谧中自能体会到莲香佛意。净业寺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普通百姓来什刹海畔赏荷。各个寺庙中都种植着一些各具特色的花树,高庙的白海棠享誉京城,寺内僧人总被问及海棠花讯息。环境的优美使得京城的文人学子都把到什刹海各寺庙雅集看作一件赏心乐事,因此有很多关于这些寺庙的诗词流传于世,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对那时的寺庙园林景貌有所知晓。在诗人洪亮吉的笔下,汇通祠是个环境幽雅的所在:“山鸟迎人如鼓乐”,“松栎围堂密如幄”。王拯的诗《什刹海看荷遂游高庙四首》写到“柳暗荷深路不知,水花红尽汇通祠”,“城归路柳沿堤,净业山门夕照西”。高庙、汇通祠和净业寺等围绕西海周边的寺庙,共同组成了一个雅集和游览的胜地。诗人们写龙华寺,“柳情宛转欲成丝”,“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写莲花庵,“莲花涌寺宛成台”;写金刚寺,“似长夏梦松如发”;写净业寺,“天外画桥桥上柳,只疑身在望湖楼”;写什刹海寺,“柳丝轻蘸水东流,古刹钟声午未休”;写高庙,“金缕垂杨骄白马,绿罗春水浸朱楼”。

这样的景致,随着历史的脚步,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而有的却依然留在我们身边。

位于鼓楼西大街北侧的西藏驻京办事处,为关岳庙旧址,庙内绿荫森森。什刹海地区现有350余株古树,其中59株就生长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寺庙里,品种有油松、侧柏、国槐、银杏等。

《日下旧闻考》中还记下了关于瑞应寺文冠果的一段佳话。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皇帝六十寿诞,曾在龙华寺筹备祝寿的左督御史揆公拓建了这座寺庙,庙拓建完成后,请皇帝赐名。皇帝则亲笔题“瑞应寺”。四月七日,揆公将圣书捧回。这一年闰五月,庙里的文光果(文冠果)忽然开花,并且“并蒂骈颗,青荧光泽”。庙中和尚将果实寄至扈从皇帝远征边塞的揆公处,揆公等人相顾惊叹,都认为“上甫赐额,瑞即应之”,是大吉兆。后来撰写瑞应寺碑文的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曾赋诗记之。第二天,看到文光果的康熙皇帝见此吉兆也十分欢喜,和诗一首:“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先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

现保存最好的广化寺,位于鸦儿胡同31号。寺为三路四进的院落,是什刹海佛寺中最具代表性的庙宇。寺中龙爪迎宾,高槐待客,古楸高耸,丁香献蕊,桃李银杏太平花分植院中各具特色。每一个院落皆可称为寺庙园林的精品之作,特别是于藏经阁院中有蝴蝶槐一株,是为京城稀有之树种,每每引人专程前往观瞻。

七、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古人说:“名园易得,古木难求。”

什刹海地区总计存有古树356株,其中一级(树龄在300年以上者)15株,二级(树龄在300年以下,100年以上者)340株。

什刹海的名木有郭沫若命名的银杏“东方的圣者”、“妈妈树”,宋庆龄命名的国槐“凤凰树”、“子抱母”,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手植的明开夜合,广化寺后院的古楸树和名木蝴蝶槐,鉴园中的文冠,恭王府花园中的古龙爪槐——“垂青樾”等。清恭亲王奕次子载滢曾以《垂青樾》为题,专门做了记述。他在诗中写道:

满架绿云铺,垂丝千万缕。

翠盖结为棚,层阴宜夏午。

飒飒凉飙来,拂地归炎暑。

醉卧梦南柯,神游清虚府。

鸣蝉曳秋风,黄花落如雨。

十分生动地描述出这株龙爪槐“枝柯纠缦、俨然棚幕”(该诗序)的形态。

此外,关岳庙中的油松群以及散生在居民院中的古枣、榆树、白皮松,都以顽强的生命传递着古老的信息。

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保护什刹海的风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建议除加强官方和专业人员对它的养护和管理外,应在什刹海地区发动群众认知古树名木、保护古树,教育青少年自幼知古树爱古树,养成保护古树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八、关于什刹海园林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依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的指导方针,在区委、区政府直接推动下,什刹海风景区的园林绿化经过近30年的整治与建设,连续被评为北京市绿化先进地区。1995年什刹海地区被评为全国五个最优美宜居城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继承、完善、发展、提高的要求下,尚有很大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研究,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根据什刹海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地理位置,现就其今后的园林建设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在今后重新编制什刹海总体规划时,应重新编制什刹海地区(占地四百余公顷)尤其是什刹海景区(146.7公顷)的园林绿化专业规划。这一规划,需要对什刹海园林的意义与价值做出更科学的评估,需要充分考虑什刹海园林的独特性,本着保护传统、保持特色、形成体系、居住与园林和谐相融等原则征求方方面面专家学者和居民住户的意见,以达到延续传统、民利为先、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等较高的标准。对于什刹海景区内现有居民,一定要面对现实,把园林与居民统筹安排,既使居民安居乐业,又使园林质量得到保证,做到园林与人和谐自然相处、相得益彰。

第二,什刹海的园林以水为根基,一定要保护好古都中轴线和什刹海的水域环境,绝不能再损失一寸水域,绝不能继续破坏中轴线景观,充分展示什刹海园林的独特性、开放性、平民性。

西海南岸一座饭庄现已延伸至水中,不仅侵占了水面,还改建占用了西海南岸原一处花架和西岸的一排临时建筑(现早已过期),这是需要制止和严肃处理的。对这类行为,不能手软,而应责令其迁出,还海于民。除了保护水域,还要研究适当扩大水域的可能性。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是月牙河,现在是柳荫街西街暗沟,建议在适当时候研究恢复月牙河的可能性。一旦月牙河恢复,金丝套地区将呈水中岛屿形态。重建历史上三座桥等若干桥梁,大力搞好月牙河沿岸和金丝套地区的水系建设和绿化,这样将在北京市中心地区再现江南水乡的景致。历史上西涯即指这一地区,部分恢复西涯八景是可能的。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既是西城区的一项大事,也将成为北京市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第三,以人为本,还绿于民。对于被占用的规划绿地,应依法依规加强管理,依法依规、还绿于民。

后海南沿甲1号和1号院原分别为西城区园林局和北海公园职工宿舍,总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原皆为滨湖绿地,现多数职工已搬出,一部分房屋已租出开了酒吧。建议应予搬迁,连同后海南岸酒吧一并规范改建,还绿于民,扩大后海老人铜像小游园。

前海小花园是1983年开始整治什刹海时开辟的,与前海广场连在一起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园地,是周边老百姓朝夕相伴的游乐园,曾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赞誉。现封闭起来,成为某私家会所,大墙高筑,大门紧闭。专家、群众意见很大,却又无可奈何。建议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尽快将绿地还给人民,恢复群众休闲娱乐活动。

西海北岸原有滨海九米宽的一条绿化带,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成立初期在其中一段建临时办公用房。经改建改作他用,应拆除恢复绿地和通道。

以往工作中,存在反复治理、反复回潮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力、执法不严,政府应出面究其源、查其根,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第四,突出湖岸垂柳和湖内荷花的种植和保护,再现昔日风景。已如前述。

第五,什刹海著名的西涯八景、诸多名园名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资产。恢复它们虽属不易,但作为什刹海的守护者,还是应该做些有益的工作。可以在什刹海相应地段,树立标识,告知后代、游人这里曾是什么样的地方。也可以组织文艺工作者,画出西涯八景和历史名园、名寺的图画,创作出相关的文艺作品。这既是什刹海园林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西城区、北京市有价值的文化建设。

同类推荐
  • 消逝的世界(读好书系列)

    消逝的世界(读好书系列)

    楼兰古国消逝了,庞贝古城覆灭了,佩特拉城从人间蒸发了,“沙漠之狐”的珍宝不知所踪,渡渡鸟灭绝了,华南虎芳踪难觅,青海湖有什么危机?月牙泉还会存在吗?
  •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举旗之作。在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的中国,对文化产业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案例比较,无论对文化产业实践还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精心搜罗国内外多方面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并加以深入解析,既可作为文化产业学科教材或教辅资料,又是文化产业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和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本书分国际视域、区域比较、文化传媒、文化体验四大部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交融,对策思路与问题剖析相贯通,反面教训与正面启示相互验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较强的学理性与可读性。
  •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为利于广大读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无穷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撰了《文化之美》这套书。这套书包括自然景观、考古发现、艺术精品、珍贵器物、历史遗存、民风习俗和文化艺术等内容,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古代玻璃器

    古代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玻璃器》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玻璃器史、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养等。
热门推荐
  • 驭兽狂妃:邪王的绝色辣妻

    驭兽狂妃:邪王的绝色辣妻

    明歌,二十一世纪古武世家的第一继承人,懂驭兽,精通卜卦之术。一次意外穿越,号称第一废材的明家大小姐就此浴火重生,锋芒毕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杀他全家!他是宛如九天神祗一般强大的存在,看似狂傲不羁,实则腹黑冷情,却在第一眼看见她后,将她示若珍宝,一路保她,护她,看着她一步步走向王者巅峰!且看第一废材,重生而来,邪王护航,何人敢欺?
  • 钦定满洲源流考

    钦定满洲源流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域争雄

    古域争雄

    莽荒时代,强族林立,百家争鸣,天之骄子,傲视群雄,万古之争,后世称雄!时刻面临危机的莽荒古域,披荆斩棘的漫漫长路,剪不断理还乱的浪漫感情,风流古域的痴情浪子。他,许愁,从不相信命由天定,定要负天!
  • 不不不,煽情

    不不不,煽情

    你曾是我的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是我无比坚定的天方夜谭。
  • 快穿:时空操纵者

    快穿:时空操纵者

    作为一个逗比校花,她只想拐个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当个米虫不料,目标还未实现,这一切就成了浮云!她!被拐去维护时空秩序了!这也就罢了,这个死死缠着自己的男人是谁!男人邪魅狂娟一笑“默默,你是我的”作者新坑,男女一对一。
  • 天庭采买办

    天庭采买办

    经历了数次天地大劫的动荡,天地灵气在无止境的消耗后,也终究走向了湮灭。做为万界主宰的天庭,虽然仙神无数,但是平日修炼的那一点点仙力也仅仅让他们维持一下自身府邸的门面问题,根本无多余的灵气去显圣、除妖。所以,为了天庭在万界统治的稳定,玉皇大帝提出了让天庭现代化用以节约仙神平日里的仙力消耗,从而让仙神有余力去处理各界的问题。而我们的主角杨宇,则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这个天庭采买办的第一任主任。
  • 独家宠妻男神太腹黑

    独家宠妻男神太腹黑

    从小陆奕然就知道白以沫是他的克星诺然哥哥这是今天的作业,太难了你帮我做吧,陆奕然看着旁边吃着冰激凌,看着故事书的白以沫心里翻个白眼,明明就是太懒了,哪那么多借口然哥哥,快看,今天小胖给了我一大包零食......诶然哥哥你干嘛给我收了啊....某人淡定的说到防蛀牙.....然哥哥这是我新交的男朋....额然哥哥你拉我干嘛啊我觉得我有必要跟你好好谈谈人生了某男开始不淡定了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花哪有让他人摘取的道理.......(简介无能请看正文非小白请多关照)
  • 她走后的余生你再未笑过

    她走后的余生你再未笑过

    沫言,这一世,我注定要负了你……你何必执着于我呢?——落铃小铃,我不需要你爱我,只要我爱你就足够了。——夜沫言你只是喜欢我哥哥,我一直都知道,只不过是我喜欢自欺欺人罢了。——夜以沐如果能重来,我定不负你。我寻你千里,你可否再爱我一次?——流子云我何尝不想好好生活,可她的出现,让我一无所有了。——落言汐
  • 不过半夏

    不过半夏

    一个宏大的江湖,朝廷积威日重,神秘机构朝廷九衣设立日久,武学似乎不是终点,不过这一届的九衣似乎与以往不同。天下平静日久,神秘少年一路追查身世之谜,游江南、过京畿,一宗二十年前的惨案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九衣纷纷卷入,诡谲的江湖、快意恩仇、儿女情长的江湖,古老的学宫,众多人物的角力,究竟谁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 言兵事疏

    言兵事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