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公开的团体就有680多个,其中政治类的团体310多个。在这些团体中,不少既无章程纲领,又无固定的机构组织,旋起旋灭,在报上登个发起宣言后,就完事大吉了,真正有一定政治影响的政党政团不过10余个。国民协会便是其中之一。
1911年10月,由张嘉墩、伍光建等人发起组织国民协会。名誉会长为唐文治,干事总长温宗尧,干事22人。成立后不久,唐、温借故辞去,国民协会改举唐绍仪为名誉总理,杨士琦、袁树勋为协理。国民协会的政纲为统一国权、培养元气、发达民力。后来制定九点政见:(1)实行厘定行政区域。(2)提倡实行地方自治。(3)奖励移民实边。(4)期望整顿并充实海陆军备。(5)促进整理财政及刷新经济政策。(6)保护农林、矿产者予以奖励。(7)谋求振兴实业教育。(8)注重国民外交。(9)期望司法独立。国民协会的成员主要是立宪派和旧官吏,及与立宪派联系密切的知识分子。
国民协会发起之时,正是各地响应武昌起义之际。受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推动,国民协会持赞同革命、支持共和的态度。它宣布:“本会以谋求中华民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体之完成为目的”,“赞助临时政府之成立”。1911年12月下旬,国民协会针对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提出的改清帝为联邦国王、实行“虚君共和”的方案通电反对,指出君主专制已“万无存理”,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清帝必须退位。1912年1月初,它又联合共和促进会、共和建设会等团体发表公启,号召人民“一鼓作气,坚持到底”,争取共和制度的早日实现。但在赞同共和的同时,国民协会又有明显的妥协倾向。它唯恐战祸延长,“伏莽乘之因而窃发”,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国民协会积极主张与袁世凯议和,对袁寄以厚望,企图以妥协让步换取共和。所以,当袁世凯表示赞同共和、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国民协会便转而拥袁世凯,称袁世凯是建立共和的“元勋”,公开支持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攻击同盟会坚持南下就职、定都南京的主张是“直欲陷中国于无政府之地位”。当国民协会被袁世凯走卒杨士琦、袁树勋“主宰”后,它更加露骨地反对同盟会,以同盟会的反对派自居。在陆征祥内阁风潮中,它毫无掩饰地为袁世凯张目,指斥同盟会挟持私见,制造混乱,“陷国家于无政府之危”,为袁世凯出谋划策,建议袁世凯“勿拘牵临时约法之虚文”,“毅然独断,速组内阁”。完全成为袁世凯的政治附庸。
从袁记政府成立到第一届国会组成为止,为对抗同盟会和国民党,在袁世凯的操纵下,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大小政团,拼凑成共和、民主两党,与国民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1912年8月。汤化龙、林长民等经与袁世凯暗中协商,把他们所控制的共和建设讨论会、国民协会、共和统一党、共和俱乐部、共和促进会、国民新政社等团体合并,于27日组成民主党,后推梁启超为领袖,该党企图成为第三党,在国民党、共和党之间举足轻重,它实则是袁世凯的傀儡。次年与共和党合并成立进步党,在国会中与国民党对立,为袁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