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夏,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由成都开始,继而全川响应,出现抗捐抗粮的斗争。清王朝的高压政策,把四川保路运动推向抗捐抗粮的新阶段。抗捐抗粮的斗争,加深了清朝的财政危机,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一面急命端方率领鄂军入川“认真查办”;一面严令川督赵尔丰“切实镇压”,妄图用反革命暴力遏止保路运动的发展。
1911年9月6日,在四川铁路股东大会上,有人散发了《川人自保商榷书》,申言要“竭尽赤诚,协助政府”,“厝皇基于万事之安”。这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君主立宪色彩的宣传品。但赵尔丰却捕风捉影,认为《商榷书》“俨然共和政府之势”,“逆谋日炽”,于9月7日,将保路同志会、谘议局和铁路公司首领蒲殿俊、罗纶、颜楷、邓孝可、张澜等人诱至督署逮捕,并查封了同志会和铁路公司。赵尔丰以为抓了这几个头面人物,就会是群龙无首,从而将保路风潮镇压下去。但事与愿违,赵尔丰的高压手段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蒲殿俊、罗纶等人被捕的消息传出后,成都全城震动。群众扶老携幼,沿街号泣呼冤。数万人手握香烛,头顶光绪牌位,齐聚督署请愿,要求释放蒲、罗等人。受着立宪派思想迷惑的群众,还不懂得胜利不可能用请愿的方法获得。嗜血成性的赵尔丰,竞下令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者。一时枪声大作,请愿者纷纷倒入血泊之中,“督署院坝,陈尸累累”。受伤者则匍匐载途,光绪牌位扔了一地。赵尔丰又令马队出击,冲撞、践踏群众,死伤不可胜计。城外闻讯前来请愿的民众也遭惨杀,数十人遇害。清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在这次反革命血腥屠杀中,遇害者绝大多数是下层劳动人民。仅有名可查的26人中,机匠、刻字匠、裁缝、学徒、放马的、卖小菜的、装水烟的就有19人。这说明,保路运动虽由立宪派人所倡导,但参与斗争的,绝大部分是广大劳动群众。保路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成都血案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虚伪和残暴。群众因受立宪派的影响而对清朝皇帝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他们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当道横蛮,不能以法理要求”。立宪派散播的“文明争路”的骗局也被彻底戳穿了。血案发生后,赵尔丰发布戒严令,紧闭城门,封锁交通邮电,加强对人民的镇压。为了揭露清朝统治者的暴行,号召人民起义,同盟会员龙鸣剑缒城而出,奔赴城南农事试验场,与同盟会员朱国琛、曹笃等裁木片数百,上书:“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然后,涂以桐油,制成“水电报”,投入锦江。“水电报”“乘秋潮顺流,不一日几遍传西南”。各地群众闻警,纷纷揭竿而起。四川保路同志军在同盟会员领导下起义,围攻成都,未克。后转而分兵攻略各州县,与清军多次激战,掀起四川反清斗争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