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7天星期起源历史的考证中,作者发现,对7天、第7天以至于一般数字7的神化在古老的苏美尔文化和巴比伦文化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广泛的、成为当时主流文化的一种奇特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存在于亚洲西部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同样存在于亚洲东部和中部的中国广大中纬度地区;不仅以文字(古老的楔形文字)的形式存在于最古老的神话诗歌中,也反映在宗教建筑结构、新年庆典仪式、墓穴结构和墓葬品等形式上;不仅涉及历法和时间上对第7天和7天时间的特别强调和应用,也涉及到爱情、性、生殖、死亡和再生、墓葬习俗、神庙文化等。在距今6500年至2500年之间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中,这种崇尚7天和数字7的文化现象曾经是那样的盛行,使得我们有必要对这类文化现象用一个专门的名词与概念来命名它,称之为崇7文化。
崇7文化的概念和表达形式
崇7文化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在形式上,对7天时间和第7天,以及数字7的特别强调和应用;其二,这些强调与应用大多数与(对古人来说)神秘的事物和神性有关,例如:创世(世界和人类的起源)、生殖、死亡、再生、灾难等问题。这些对于7(包括7天、第7天和数字7)的特别强调和广泛应用的文化习俗,就是崇7文化。
对7天和数字7的神化和崇拜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文字作品中使用。如神话故事或诗歌中把7和与神灵相关的事物以及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创世造人、阴阳之间的大门或关卡、生殖繁育、死亡,性爱、情人的相会日期,祭神的贡品数量,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刻意的使用,使得7天、第7天和数字7出现的频率在文字中远远高于正常的频率。在许多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神话作品中,7出现的频率达到所有数字使用的1/4以上,甚至是100%。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字现象。从目前搜集到的比较完整的苏美尔和巴比伦的5部楔形文字作品来看,苏美尔时代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伊乃娜下阴间》(Inana’s Descent to the Nether World),巴比伦和亚述时期的创世神话《埃努玛·艾利什》(Enuma Elish),《伊丝塔尔下界》(Ishitar’s descent to the nether world)和《7个魔鬼》(The Seven Evil Sprits),每一部中都包含了许多神秘的7.
(2)在非文字的形式中反映出来。它包括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建筑结构、殡葬礼仪日程和墓地中生殖崇拜器物的装饰等,如中国农历的人日和七夕节,做“七”,新疆古墓沟坟墓的7圈围栏等,美索不达米亚的7层塔和新年庆典等。这些习俗和礼仪中,都包含7天或7这一特定数字,且都与生殖和死亡等具有神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吉尔伽美什》中的7
苏美尔的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被认为是现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书写文字的史诗。这首长诗首次发现是在19世纪中期,在发掘出的苏美尔时期的古城尼尼微的阿卡德国王阿舒尔班尼帕的图书馆中,以楔形文字的形式刻写在12块泥版上。
《吉尔伽美什》的英文翻译版本比较新的有两种,一种是约翰·戈登和约翰·曼尔(John Gardner and John Maier)1981年翻译的,一种是缪林·G·K(Maureen Gallery Kovacs)翻译的1989的版本,由于出土的原始泥版破损不全,译本一般是综合不同时期的泥版版本翻译而成。在1990年的英文版本中,缪林根据一些考古学家、文学家和语言专家的意见和他个人的理解,认为第十二章内容是重复和无意义的,对其作了省略。
在《吉尔伽美什》这篇古老的长诗中,除了1以外(one在英语中经常作为代词出现),7天和7是正文中出现最多的数字,一共出现了25次,超过从2至10的任何一个自然数,占数字总数的1/4以上(28%)。文字中7的刻意应用明显地反映出来,7被特别地强调和神化了。在多数7的应用中,7往往不是用来说明实际的数字,而是用于表示事物所具有的神性。
《吉尔伽美什》叙述了一个苏美尔历史上的乌鲁克(Uruk)国王吉尔伽美什(公元前2500年至2700年)探险和探索生命意义的神话故事,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国王吉尔伽美什(Gilgamesh)这一人物很可能是真实的人名。
故事说,吉尔伽美什的父亲是一个凡人、母亲是一个女神。吉尔伽美什是一个强壮而暴烈的国王,他无休止地强迫人们修城墙,强占女人,带走他们的小孩。受迫害的人们因而请求神的帮助。女神艾茹茹(Aruru)造了一个与吉尔伽美什一样强壮的人,叫恩克杜(Enkidu),让他去对付吉尔伽美什。
恩克杜生在野外,浑身披着杂乱的长毛,他和动物一起吃草和饮水。当恩克杜把动物从一个猎人的陷阱中放走时,猎人见状吓坏了,跑去告诉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要儿子到神庙去请一个女祭司,让她去引诱恩克杜。如果恩克杜接近人类的话,野兽就会拒绝恩克杜,恩克杜就会远离动物而进入文明社会。
女祭司果然那样做了,使恩克杜远离了动物,并教会了他穿衣、吃面包和喝酒等文明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后来,女祭司又告诉了恩克杜关于吉尔伽美什国王的事情。国王的强壮和蛮横,使恩克杜极想挑战吉尔伽美什,并想要战胜和教训他。
两人交手时,几乎不分上下,但最后恩克杜被摔倒了。他承认吉尔伽美什是一个真正的国王,随后两个人就相互拥抱,成为了好朋友。
吉尔伽美什很想表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国王,好使人们永远纪念他。他要去松树林,杀了那儿的怪物呼姆巴巴(Humbaba)。恩克杜感到害怕,但还是一起出发了。他们最终杀死了呼姆巴巴,回到乌鲁克。
得意洋洋的吉尔伽美什换洗后戴上了王冠,变得非常精神。他显得如此的耀眼,连女神伊丝塔尔也爱上了吉尔伽美什,女神充满激情地向英雄求婚:“请过来,做我的丈夫吧,吉尔伽美什!”并许诺给他无数的荣华富贵。但爱情之神伊丝塔尔的求婚,却被吉尔伽美什拒绝了,因为伊丝塔尔以前虐待过她众多的情人,他不指望伊丝塔尔对他会有什么改变。伊丝塔尔遭到拒绝后,由爱生恨,从父神安努那儿要来了的天上的神牛,放到地上,替她报受辱之仇。
天牛下地,意味着人间的灾难,成百上千的人在天牛的鼻息之间死去。吉尔伽美什和恩克杜与天牛展开了生死搏斗,最终杀死了天牛。伊丝塔尔的怒火因此更加难以平息,她请求众神杀死吉尔伽美什与恩克杜。众神因为吉尔伽美什和恩克杜杀死了呼姆巴巴和天牛,就惩罚他们,让其中一人——恩克杜死去。恩克杜梦见众神对他们的判决,并不断地遇到恶梦,重病缠身而死。
挚友的去世使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同时也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受到了触动的吉尔伽美什开始了艰难跋涉,他向乌特纳·比西丁——大洪水唯一生还者和永生者探索生死奥秘。他趁着黑夜翻过通向太阳的马什山,在用尽了120根船桨以后终于渡过死亡之海来到目的地,找到了乌特·纳比西丁。
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讲述了人类曾经历的大洪水灭顶之灾,他们一家是因为得到神助而获得了永生。但他并未直接解答吉尔伽美什的生与死的疑问,而是让他经过6天7夜不睡觉的试炼。吉尔伽美什没有获得成功。但是,由于乌特·纳比西丁妻子善心,他去海底得到了永生之草的灵药。在归途中,蛇趁他洗澡时吃掉了灵药。使他失去了长生不死药,于是吉尔伽美什在池塘边跪下来,双手捧着脸大哭起来。他终于明白了人们告诉他的真谛,世界上哪怕最伟大和最勇敢的英雄,也必须要学会快乐地生活,去接受最后不可避免的命运。于是,他又回到了乌鲁克,去走完他的人生。故事就这样结束。
在诗篇中,7这一数字往往与性爱或生殖,生(再生)和死亡(灾难和毁灭)等事物联系在一起。如,在第一块泥版中仅有的两个数字都是7:
“7位圣贤”(the Seven Sages);
“6天7夜恩克杜一直兴致昂然地与那个女人做爱”(“For six days and seven nights Enkidu stayed aroused, and had intercourse with the woman”)。《吉尔伽美什》中使用7天时间长度比较特别,多是用6天7夜,而不是简单的7天。
第二块泥版上唯一的一个数字也是7,“他喝了7杯葡萄酒。”(“He drank the wine, seven goblets”)。这里是关于饮食的,译作者约翰·戈登和约翰·曼尔认为,“饮食和喝酒把神和人联系起来,必须要说明的是,如性交那样,饮酒是人的事情,但象其他特性那样,它也被归属于神,神在其他的一些著作中也被写到喝葡萄酒和啤酒。”显然,7不仅与生殖联系起来,也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归结为神具有的特征,饮食被认为是神赋予的属性。
再如,在第十块泥版上唯一的7,“6天7夜我哀悼着他……”(“Six days and seven nights I mourned over him,……”)。
在第十一块泥版上,有多个7连续出现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如:
在方舟上,“我用了6层甲板,把(船舱)分为了7层”。(“I provid-ed it with six decks, thus dividing it into seven(levels)。”)方舟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是按照神的旨意用来保留生命种子的船只。《创世记》中也有大洪水和方舟的类似情节,因此,多数研究者认为,《圣经》的这一神话来自于苏美尔人的神话。《吉尔伽美什》在时间上比《圣经》早了1000年左右。在大洪水故事中,几乎所有的数字都是7,7与致命的灾难(死亡)、再生和事物的转折等联系在一起。
“6天7夜的狂风暴雨,洪水吞没了大地。
当第7天时,风暴平息了下来……”
(“Six days and seven nights, came the wind and flood, the storm flattening the land。
When the seventh day arrived, the storm was pounding,……”)
“到了第7天,我放出去一个鸽子”(“When a seventh day arrived, I sent forth a dove and released it。”)
“我在多层塔前点起了熏香,祭品7个7个地放在一起……”(“I offered incense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ziggurat。Seven and seven cult vessels I put in place,……”)
还有用7来表示苏醒、恢复:“第7天,他突然碰了碰那男人,那男人就苏醒了”(“The seventh day, suddenly he touched him and the man awoke。”)
诗篇中7天的时间单位不是一个整数,而是6天7夜,第7天是连在6天7夜后面或者单独使用,并且在6天7夜后面出现时,第7天往往是一个明确的转折。如昏迷了“6天7夜”后,第7天苏醒过来。
很明显,7天和7在这部作品中被刻意地神化了。《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诗篇,它其中已经出现大量的7天(包括6天7夜),反映出对7的特别强调的情况。这些早期的应用实例应该比较接近古人对7天和数字7的原始理解。
在与《吉尔伽美什》相仿的姐妹篇《比尔伽美斯》(Bilgames and the Cedar Mountain)故事中,7也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贝特曼·斯代奋(Bertman Stephen)在他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生活一览》中明确提到了这种现象“在苏美尔人的神话中,神秘的数字7的反复出现也是值得注意的。”
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在《吉尔伽美什》中,“6天7夜”时间与《圣经》创世神话中的6加1模式基本一致,《圣经·创世记》中的神话是6天劳动,第7天休息和恢复。从这些神话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看,《吉尔伽美什》中的“6天7夜”和第7天出现转折的模式,很可能是《圣经》创世神话6+1模式(6天劳动,1天休息,7天一星期)的前身。但6天7夜或6+1天模式出现的含义和原因是什么呢?这依然没有答案。
在《吉尔迦美什》中,除了7以外,2这个数字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故事的很大一部分讲述吉尔伽美什与他朋友两个人一起的故事。而6这一数字较多,是由于“6天7夜”这一时间单位经常出现,使6的应用频率上升。
《艾乃娜下阴间》中的7
苏美尔时期的《艾乃娜下阴间》(Inana’s descent to the nether world)也是著名作品。故事大致的情节是:爱神和繁育之神艾乃娜(Inana)下阴间时,经过了通往阴府的7道大门,被夺取了她随身携带的7件法宝,到了阴间后她就被她姐姐变成了僵尸。后来,在大神的帮助下她又死而复生,重新回到了世界。但阴间仍然需要一个艾乃娜的替身。这篇情节奇特的故事表达了古人所认为的生育繁殖之神的生死状况和爱情变化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人间幸福之间的关系。即神灵的生死和神灵的爱情变化是大地上季节变化和万物兴衰的原因。
在《艾乃娜下阴间》的故事中,7这一数字的应用不是很多,一共是8个,但它们全部都用来表示那些特别具有神性的事物上。如:7个神力法宝(seven divine powers),共2次;7道阴府大门(seven gates),共出现3次;7个阴府的判官(seven judges),1次;7个魔鬼(seven de-mons),共2次。每一次出现都是与虚拟的神灵有关或神性的事物有关。并且,7主要用于故事的关键情节,如:女神伊乃娜下阴间时经过的7道阴府之门等。在整篇作品中,除了数字7以外,其他的数字只有一组:3天3夜。所以,在这个故事里,7是占绝对多数的数字(80%),并且7也是被特意神化了的数字。
从上述这两篇现存的最有影响力的苏美尔神话中7高频率出现的情况来看,崇7现象十分明显(关于7出现的频率详)。
巴比伦创世神话《恩纽玛·艾利什》中的7《恩纽玛·艾利西》(Enuma Elish)是亚述和巴比伦时期的创世神话。1854年,英国考古队在尼尼微(Nineveh)的阿舒尔班尼帕的图书馆发掘出土。英国考古学家乔治·史密斯首先在楔形文字泥版中发现了这首关于创世的长诗。这首长诗的楔形文字刻写在7块泥版上,因此被称作七表诗(Seven Tablets)或巴比伦创世神话。这篇作品显得较为神秘,直接把创世神话的泥版数量定为7.从前面苏美尔神话中许多7的情况和这一神话本身的内容来看,采用7块泥版作为创世神话的载体数量,绝非偶然现象,因为这也是一个关于“起源”的神话。
诗的主要内容讲述5代神祗的辈分排序,以及第5代神阿舒尔(Ashur)创造天地和人的故事。其诗篇的开始是这样的:“当高天之上,尚无宇穹之名,当下界的大地尚无以相称,惟有原始的瀛海女神提曼特(Tiamat)和阿普苏(Apsu),嗣后,在遥远的往昔,数代神祗相继而生……”。几代神之间进行了争斗和战争,最后,巴比伦的保护神马杜克终于战胜了女神提曼特,并将她庞大的身躯一分为二,一半造天,一半造地。随后,他又为诸神建造居所,设置星辰,建造太阳所升落之门,并强使明月隐其光辉。为了使众神免除繁重的体力劳作,马杜克在父亲埃阿的帮助下,又以金古(Kingu)的血造人。相传,金古为一叛逆之神,统率提曼特的妖军。
除了7块泥版的表达形式外,在《恩纽玛·艾利西》创世神话中,其他的崇7内容和形式也十分突出。2至10的数字总共出现了18次,其中数字7有5次,占了28%以上,远超过了平均数。但在这篇诗中,7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字,最多的数字是4,一共7次,而其他的数字相对很少。同样地,文中的7往往不是有实际数量意义的数字,而是表示具有神性的事物。如第四块泥版上“在第7天分割那个冠体”(“And on the seventh day to divide the crown。”);第五块泥版上“4股强风,和7股强风”(“And the fourfold wind, and the sevenfold wind……”);再如,在第6块泥版上有“当50位大神与7位掌管永恒的自然之物的大神坐在一起时……”(“When the Fifty Great Gods had sat down with the Seven Gods who design the immutable nature of things,……”)。
具体各数字使用的比例。
在7出现的同时,4这一数字也经常会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这一情况我们将在后面第六章作出分析。
在这篇神话中,7的突出应用还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7是一个与创世神话相关的基本单位;
(2)天和地是用最早一代女神梯阿玛的身体构成的,即神创造的世界是用女神的躯体做成的;
3)人是用反叛之神的血做成的。神一共是5代,所以第6代就是用神的血制造的人了。这三点说明,在古巴比伦人眼中,世界是女神血肉之躯的一部分,物质世界的起源与生命现象有关。因此,神“创造世界”与“创造生命”两个概念是相似的或等同的。7是与创世有关的一个数字,7在神话采用7块泥版数量上已经显示出其特殊性,它的应用与《圣经》创世神话中的7天应用有某种相似性。一些作者认为《圣经》的创世故事是参照巴比伦创世神话而来的。
《伊丝塔尔下阴间》中的7
《伊丝塔尔下阴间》(Ishtar’s Descent to the Nether World)的泥版是德国考察队在阿苏尔(Ashur)发现的,它记载在14块泥版上。
故事的主要情节与苏美尔人的《艾乃娜下阴间》基本相似。叙述了女神伊丝塔尔(Ishtar或Ashtar)下阴间的故事。
伊丝塔尔,生命和繁殖之神,是巴比伦和亚述时期的最重要的女神,她以繁殖神和爱神的形象出现于巴比伦的神话中。
故事讲述道:伊丝塔尔决定去阴界看她的姐姐——死亡和不育之神俄若希克勾(Ereshkigal)。当伊丝塔尔被迫经过7道阴间的大门时,她的所有佩带和衣服都被脱去,无助而赤身裸体的她见到姐姐俄若希克勾时,立即被置于了死地。伊丝塔尔在冥界被囚禁时,世界上由于没有了女神,公牛不再交配,驴子不再下仔,人类也没有了情欲。世间的万物都变得没有了生机,一片凋零。天上的诸神们认识到了失去伊丝塔尔的损失。埃阿(Ea)大神于是派了一个长相俊秀的宦官Asushu-namir去哄骗俄若希克勾,并用生命之水使伊丝塔尔苏醒过来,放她出了阴界。当女神重回阳间时,万象复苏,世界又恢复了生机。
这样的故事情节明确说明了繁殖女神与季节变化循环的关系。这一故事的整个情节只是细节上与《艾乃娜下阴间》有所差异,两篇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节是相类似的。
在诗中,2至10的数字总共只有3个,它们全部都是7,而且都是用来表示7道阴间的大门(the seven gates of the nether world)。虽然7这一数字要比《伊乃娜下阴间》的故事中少,但7所占的比例无疑是最大的,100%。7在诗中与生死界线的阴间大门联系在一起,这也意味着把7与生死问题和季节变化现象联系在了一起。因此,7在诗中也是具有神性的数字。
《7个魔鬼》的故事中的7
《7个魔鬼的故事》(The Seven Evil Sprits)又叫做恶魔系列故事(“Evil Demon Series)。现在发现的有苏美尔和巴比伦的不同版本。故事表现恶魔们无恶不作,它们兴起狂风暴雨,吞噬月亮,制造黑暗和恐怖等,它们残酷冷漠,十恶不赦。第一个恶魔叫南风(South wind),第二个是一条龙(a dragon),第三个是一头恶豹(a grim leopard),第四个是一个可怕的Shibbu,第五个是一头暴戾的狼(a furious Wolf),第六个名字不详(可能是泥版破碎的原因),第七个是暴风雨(a storm)。”
在这一诗篇中,7是最多的数字,有28个,其他数字几乎没有。这里的7个魔鬼是否就是《艾乃娜下阴间》中两次提到的那7个魔鬼尚不能确定。
这一神话故事本身似乎没有明确的寓意,相比较前面的作品,它的影响也较小。在这一神话中7与魔鬼恶神有关。
五部楔形文字作品中数字7的统计
表1-1是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5篇比较出名的楔形文字作品中7的数字所占比例的统计。统计的数字为2-10,这是因为1-10是最基本的自然数,但1(one可以作为代词出现)经常作为代词,其数量意义不明,所以没有把它包括在内。10进制是以人类的10个手指数为基础的,这些数字本身对古代人来说应该是具有同等的意义,它们的应用除了数量概念以外应该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它们在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按9个数字计算,平均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约为11%)应该基本相似或有一定的排序规律,7是这些数字中很普通的一个数字,它既不是最大或最小值,也不是中间数。但文字中这些数字出现的频率经统计后表明:所有五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中7出现的频率都远高于平均概率,在所有5部作品中,7出现的频率在4部作品中占据首位,而在其中两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均为100%,其中所有的数字都是7.只有一部作品中7出现的频率居第二位,但出现的频率仍然占28%。这些作品的年代差异有几百年到上千年,它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但它们反映出来的对7这一数字的特别偏爱却是一致的。这些统计结果说明,7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文化中,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而是一个具有特别含义的数字。
《创世记》中的7
《圣经》的首篇就是《创世记》(GENESIS)神话,《创世记》的一开始就是7天创世的神话,标题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息日(The Day of the Creation and the Sabbath)”。从叙事的逻辑和时间顺序来看,创世造人作为历史的开始,作为“起源”问题的说明,放在全篇开始的位置是必然的。
上帝“创世造人”神话是《圣经》最重要的神话,“创世之约”最终变为了“第7天之约”。按照《创世记》所述,“创世之约”是上帝“创世造人”留下的第7天的“标记”,并以这个“标记”与人类达成永久的“协议”,这个“协议”的落实就形成了7天星期。
如前所述,《创世记》神创世的故事是一个6天+1天的模式,6天是神的“创造”工作,第7天是神的休息日,这与《吉尔迦美什》中的“6天7夜”的用法非常相近。第7天与前面6天劳动的日子不一样,是一个休息日,休息相对于前面的劳动来说是一个转折。休息日在神创世故事中是一个结尾,只是一句话而已。但创世故事之后,后面文字的重心都集中到了第7天,普通的第7天休息日就成为了“圣日(hollow day)”和“主日”。产生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就是一句话:“上帝赐福予第7天(God blessed the seventh day)”。由于这句话,第7天成为了7天中最神圣和最重要的一天,形成了第7天做“礼拜”的宗教法规,形成了7天星期历法的基础。
要记住安息日,把它作为圣日。6日中你们要劳作,做所有你要做的活,但第7天是为了你的上帝所守的圣日,你不能做任何的工作,你、你的儿女、你的男女奴仆、你的牲畜和你镇里的邻居都不能做工。因为在6天中上帝创造了天、地、海洋和其间的万物,但在第7天就休息了,所以上帝赐福第7天,并定为圣日。
英文原文是“Remember the Sabbath Day, and keep it ho-ly。”“Six day you shall labor and do all your work。But the sev-enth day is a Sabbath to the Lord you God;you shall not do any work-you, your son or your daughter, your male and female slave, your livestock, or the alien resident in your towns。For in six days the Lord made heaven and earth, the sea, and all that isin them, but rested the seventh day;there fore the Lord blessed the Sabbath Day and consecrated it”。
在“摩西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中,第7天“安息日”被作为教规之一,成为了神圣的“安息日”。按照《圣经》记载,犹太人从埃及出逃途径西奈沙漠时(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摩西在西奈山下宣布了“十诫”,其中的第4条为“记住安息日,并使它保持神圣。”并且,在《圣经·出埃及记》中,第7天被进一步地表述为神与人之间“契约”的“标记”。“安息日条例”中说:
你们要坚持安息日,因为这是我与你们世世代代之间的一个标志,你们必须知道是我,你们的主,使你们神圣的!每一个冒犯这一圣日的人都会被治死,不管谁在第7天做工,都必须把他从人群中铲除,6天中要劳动,但第7天是安息日,荣归主,无论谁在第7天工作都要被处死。这样以色列就会坚持安息日,世世代代遵守安息日,把它作为永久的约。这是我与以色列人之间一个永久的标志,神在6天中创造了天地,在第7天休息了,并恢复振奋。
英文:
The Sabbath Law:“You shall keep my Sabbaths, for this is a sign between me and you throughout your generations, given in order that you may know that I, the LORD, sanctify you。 Every one who profanes it shall be put to death;whoever does any work on it shall be cut off from among the people。For six days shall work be done, but the seventh day is a Sabbath of solemn rest, holy to the LORD;whoever does any work on the Sabbath day shall be put to death。Therefore the Israelites shall keep the Sabbath, observing the Sabbath throughout their generations, as a perpetual covenant。It is a sign for ever between me and the people of Israel that in six days the LORD made heaven and earth, and on the seventh day he rested, and was refreshed。”
“安息日条律”用严厉的条款来保证第7天“安息日”做礼拜条例的实行。7天创世造人的神话也因此变成了突出强调第7天的神话,“创世之约”实际上也变成了“第7天之约”,并由于“第7天之约”的贯彻实施而形成了7天星期。这些严厉的条例也反映出了的强烈的推崇第7天的意识。
创世神话的重要性是因为上帝“创世造人”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创世神话中,创世的第1天也好,造人的第6天也好,都没有成为神圣的日子,而第7天这一休息日反而成为了创世的“标志”,成为比其他日子都更为重要“圣日”。这样的阐述表明,采用7天作为创世造人神话的时间段和强调第7天作为“圣日”,也是与崇7观念分不开的。
《圣经》对7的应用走到了极致,《旧约》里一共有700多7,其中个位数的7是500多个,《创世记》的其他神话中也是大量应用7.如在《圣经》大洪水的故事中,7出现的次数远比它的原型——《吉尔迦美什》的大洪水的故事中要多得多。而在《创世记》全篇,一共出现了82个7,是所有数字中最多最为突出的数字,也是上述所有美索不达米亚古老文献中7最多的文献。
7天星期的历法应该说也是苏美尔人7天星期历法形式的继续。那么,为什么要把“起源”问题与7天联系起来?为什么要把第7天当作神与人之间“契约”的“标记”呢?这种崇7文化的根源究竟在哪儿?
宏伟的7层塔
在今天两河流域广袤无垠的荒漠上,公元以前的古老文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历史风尘的侵袭已经荡然无存。而只有那些曾经高耸入云的神塔,变成了一座座被沙尘覆盖的岗丘,依然屹立于地平线之上,呈述着它们数千年前的辉煌。一些较高大土丘经考古发掘后发现,它们是一种用泥砖砌成的称之为多层塔(Ziggurat)的建筑遗址,它们曾经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宏伟的建筑。
多层塔是一种金字型的砖塔,有的高达100多米,耸入云际。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们的观念中,神灵是居住于天上的,所以塔建得越高,离神灵就越近,多层塔是当时人们祈祷神灵的中心和仰慕的对象。但是,在所有已经发现的30多座多层塔中,不论塔高度多高,它们的层次都不超过7层。7层是最高的结构和层次①,也是已发现塔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现已发现的多层塔最早的年代是公元前2200年以前。
与埃及金字塔不同,这些砖砌的金字型多层塔不是为死者修建的,而是举行祭献神灵仪式、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不同的是,塔不是建在郊外,而是建在城市中心。它们一般建于城市中寺庙边上,是寺庙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城市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城市的主要标志。
多层塔塔顶一般有一神龛(小庙堂)。比较有名的7层塔是马杜克塔(Marduk ziggurat),是祭献巴比伦的保护神马杜克的,又称为伊特曼拿克Etemenanki,意思是“天堂和世界的基石”(The Found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它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圣经》中所讲的巴比塔(Babel Tower)的原型,希腊史学家希维多德在游历巴比伦时看见过塔的样子:“这座寺阁高达7层,每层的表面都砌有不同颜色的砖。寺阁的顶部有一座用蓝色的珐琅砖建造的小庙。小庙里面还有一张舒服的大靠椅和黄金制作的供桌,它们都是专门用来迎接天神降临凡间的。”。它巨大的塔体留下的遗迹并不多,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来看,马杜克塔的结构是7层,顶部有一小神龛。此外,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伍利(Woolley)教授在拿波尼杜斯(Nabonidus)也发掘了一座7层塔,并对它进行了考古复原,它的结构和造型与马杜克塔相似。
多层塔的建造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层塔多为泥砖砌成,塔体的底部平面形状一般为正方形,内部一般是实心的。据现在的计算,大型的塔大约需要400万块以上的泥砖,需要1500人,连续劳作5年左右才能建造。并且,由于是以泥砖为主建造的,容易碎裂,所以建成后还需要经常不断地修缮。在建筑上来说,7层结构无特殊意义。这么高的塔庙,适当增加层数,会使塔的建造和维修都变得相对容易和方便。每层的高差太大,只会加大建造的难度。这么高的塔为什么只是7层结构?
7层塔作为祭神的宗教活动场所,7这一数字的应用应该与人们所祭献的神灵的属性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世世代代为它们付出长年的艰辛劳动,为它奉献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甚至生命,这与崇7文化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苏美尔时期,祭司是统治阶层,寺庙是当时的宗教文化中心,也是主要的宗教聚会场所,所以,寺庙文化无疑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多层塔无疑是当时宗教文化及城市和财政的主体工程。如此重要和浩大的具有宗教含义的建筑工程,它们的核心内容也与崇7文化相关。
有一座巴比伦时期后期的7层塔,称作七星塔,在波尔西帕(borsippa)。七星塔是一种小型塔,它建在原来毁坏了的多层塔基础之上,它的结构和用途与原来的多层塔不一样,它既没有了登顶的阶梯,也没有顶部的神龛,因此不能用来在上面举行宗教仪式。这座小型的七星塔据说是用来表示7天星期每一天的命名,它代表五颗行星和日月。由于它与7天星期的关联,它的含义因此也与神创世的概念有了联系。七星塔出现的年代较迟,是在7天星期有了广泛的流传以后,所以这种对星期每一天的命名也可能来自外来的文化,如前所述,很可能是受埃及文化影响。这使7天星期似乎又有了天文含义,但这种天文含义显然不是7天一礼拜的原始含义。早期苏美尔时代的7层塔并没有一座叫七星塔的,人们那时还没有区分出哪些是行星,哪些是恒星;没有可能形成太阳系家族的概念。所以,多层塔一开始不可能是用于祭拜这些天体。七星塔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才出现的,它比早期的多层塔和《圣经》创世神话要晚1000年以上。只不过它依然保留了原来崇7文化的形式。
说明7层塔的7不是一个偶然数字的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7层塔是多层塔中最高的(不论塔有多高,没有超过7层);二是7层塔是作为祭神活动用的,因此,塔的结构的特定数字应该与神灵有关。在早期自然崇拜宗教时期,这样重大的投入和大规模的祭献,超过了对太阳和其他自然神的祭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7层塔所祭献的对象也必然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意义,7所代表的必然是那种事物所具有的重要的神秘特征。
7层塔这些独特的古代宏伟建筑告诉我们,崇7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曾经是一种主流文化,盛极一时,它代表了这一地区一个时代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
巴比伦的新年庆典中的7
巴比伦的新年在每年春天的3月或4月初,叫Nisannu月。新年庆典有12天时间,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前面的4天是序幕,后面7天是主庆典时间,最后一天是散场。①
12这一数字与《吉尔伽美什》神话的泥版数量和章节数量一致,新年庆典是否有意套用这一数字尚不清楚,第12天散场有回归的意思,这与《吉尔伽美什》第12章重述前面情节也是一样的。
庆典在寺庙和寺庙周围举行,前面4天的序幕,主要是祭司和众人净化灵魂和忏悔,请求主神马杜克的宽恕,请求城市的主神护佑他们的城市,他们咏唱刻在7块泥版上的巴比伦创世神话《恩纽玛·艾利西》(Enuma Elish)与《伊丝塔尔下阴间》的诗篇。第5天,主神马杜克(一般由高级祭司扮演)和国王登场,主仪式开始。在主要仪式中,国王要参加受责罚仪式,由祭司象征性地抽打国王,国王装作痛哭流泪认罪悔过。这种仪式表示王权纵然再高,也是神的奴仆,是祭司用来显示神权高于王权的仪式。
在新年庆典仪式第10天,即主庆典的第6天,一般举行神婚(Sa-cred Marriage)仪式,由国王代表主神与女祭司代表女神进行。这一时间也与《圣经》创世神话中上帝第6天造人的时间一致。神婚仪式很可能是在多层塔顶部的神龛举行。这种祭神的神婚仪式是一种生殖崇拜仪式,它表达人们对人口和土地丰产的祈愿。②③
这些资料表明,新年庆典这一重要的仪式虽然没有直接的崇7内容表达,但它的主题和活动内容把多层塔、生殖崇拜文化这些特征与崇7联系在了一起,这其中不论是庆典上朗诵的巴比伦的创世神话《恩纽玛·艾利西》(Enuma Elish)主题诗,还是多层塔的用途或是新年庆典的日程设置,每一个方面都隐含或强调了7天和7这一数字。
初7“人日”或“人庆节”
我国的农历正月初七人日,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意为人的节日或人类诞生的庆祝日。它与《圣经》创世造人神话含义最为接近,且都强调第7天。
人日的来历与女娲造人传说有关,传说女娲在第1天至第6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在第7天造了人,所以古人把每年农历岁初的第7天当作了人类的生日。汉东方朔《占书》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古人相信岁后第七天天人感应,以为人日。人庆节的习俗从汉朝开始已有的文字记载,但考虑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历史文献记载的破坏作用,其实际形成的时间可能更早。
从占卜来说,人们以人日这天的天气阴晴占卜终年的吉灾,日晴为吉,日阴为灾。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杜甫《人日两篇》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忧心年成,恐怕丰收无望。人们庆祝人日,祈盼来年吉祥。
人庆节习俗主要有戴人胜、赠花胜、吃七宝羹等食物、登高赋诗等活动。《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从贫民到帝王都有类似的活动。
戴人胜: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人庆节时,汉族女子剪彩为人,镂金箔为人,或用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贴于屏风等处。唐代起,人庆节时,皇帝赐群臣人胜。
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似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等)习俗:人庆节时那天,人们吃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称为“七宝羹”;也有些地方有吃长面习俗,人日节下午吃长面,也叫拉魂面。人日还有饮酴醾酒的风俗。阎朝隐《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醿岁岁满千钟。”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也有君臣聚会登高饮酒赋诗习俗。唐代高适有《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成都人有人日游览杜甫草堂的习俗;陆龟蒙作《人日代客子》:“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写立春与人日两节相重;温庭筠的《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辛稼轩有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描写人日里美人头上飘摆的幡胜带来的春意。
综上所述,人庆节是中国崇7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即有女娲第7天造人神话的神秘含义,又明显地突出第7天。人庆节也是中国造人神话与美索不达米亚7天星期含义最接近崇7文化形式,两者都明显强调第7天这一特定时间,也都有解释起源和神创造人的神话故事。
中国新疆古墓沟中的7
1979年12月,在位于中亚的中国新疆的罗布泊地区、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西北面大约16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古墓群,其中有令人瞩目的6座古墓,每座都是以胡杨木柱的围栏围成,每座坟墓围栏的圈数都是7圈。围栏的外面还有向四周的呈放射状排列的木桩,从上俯视,围栏和木桩组成了一幅幅形似光芒四射的太阳那样的图画。这6座墓葬因此被称谓“太阳墓”。①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古墓沟。古墓沟约位于北纬40°40′,东经88°55′,是由王柄华带队的中国新疆考古队发现的,考古文物经过多方鉴定确定,它们的年代为3800年以前。
太阳墓有二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墓的木柱围栏的圈数一律为7圈,其二是从太阳墓中挖掘出来的一律为男性尸体。这种统一了的墓葬形式说明,木柱围栏的7圈也不是一个偶然的数字,而是一种特定的规范。此外,在考古发掘出来的一具木乃伊头上的毡帽上,有用红色绒线排列成的装饰,像是军队的帽徽或标识,那排列整齐的线条的数目也正好是7.所以,7在这里也不是一个一般的数字,它用作墓穴结构的特征数字和“帽徽”标志,很可能被认为是具有神性的数字,很可能与信仰或迷信等文化习俗有关,因为死亡对古人来说显然是神秘的事物,而墓葬文化从来也都是严肃的文化。7在这里代表什么意思?考古队长王柄华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因此,7这一数字也是中亚地区罗布泊古墓沟的一个考古之迷。③
与前面所述的《艾乃娜下阴间》或《伊丝塔娜下阴间》的神话内容相比较,新疆古墓沟太阳墓中的7道地下木栏栅与7道阴间大门很可能有相似的含义,墓葬的7道木柱围栏可以看作分隔阴阳两界的7道门。
中国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中的7
在古墓沟南面100多公里处,楼兰古城的西南约175公里的小河墓地(约北纬40°36′,东经88°34),也考古发现了大量的7.小河墓地处于罗布泊沙漠一条小河的尽头,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沃尔克·贝格曼首次发掘了它,并把它称为小河墓地。他认为这个墓地“有一千口棺材”。他把从这里发掘出来的一具保存完好的年轻女性干尸称为“微笑公主”。由此,小河墓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2000年12月,由王柄华带队,新疆考古队再次找到了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的小河墓地。在首次发掘将近70年后,这一墓地依然基本保存如初。直到2003年,中国新疆考古队由伊第利斯带队,对小河墓地进行了全面的发掘。
小河墓地以众多的生殖柱为特征,从远处望去犹如一片枯树林。这种木柱有两类,一种为多边形形状或圆形木柱,呈男性生殖器形状,部分木柱的头部仍然保留有鲜红的涂色,伫立在女性的棺木旁;另一种形状为船桨形状,代表女性生殖器标志,立在男性棺木前。考古学家们得出生殖崇拜文化在这一墓地显得十分突出这样的结论。
7在墓地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许多桨状立木的柱子上,横刻有7条平行的凹线,在包裹干尸的毛毯上有木制的粗大别针,它们形似男性生殖器形状,这些木别针上也多刻有7道阴纹②。7在这里再一次与生殖崇拜文化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此外,在女尸的羊毛包裹毛毯上,缝有7条红色的装饰带,每条都由7条红色的羊毛绒线并排缝制在一起组成,等等。小河墓地的崇7形式的特点是它与生殖崇拜有密切的联系,即崇7与生和死两个概念都有密切的关系。
从小河墓地发掘出来的器物,经C14检测,与古墓沟一样,被确定为是公元前1800年以前的,与古墓沟同处一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处墓葬的年代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处于同一时期,即这些崇7文化形式的年代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一样古老。
2005年,中国CCTV和日本NNK电视台联合对沙漠深处的两个墓地进行了拍摄,展示了这两个墓地数次考察取得的部分成果。古老的生殖崇拜文化形式和神秘的崇7文化再次被展现到世人眼前。考古队长伊第利斯对墓地出现的众多的7再次提出了疑问,他十分肯定地表示,7是墓地各种遗物上出现最多的数字,它具有某种神秘的意义。
小河墓地与古墓沟墓主人的随葬品极少,但都发现了小麦,它们作为随葬品装在草编小篓里,篓内一般盛有几十粒小麦。这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年代的小麦。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小麦种植最早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这里没有丝织品,亦不见陶器。从这些情况推测,3800年前,在还没有形成后来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之前,这一地区自然环境不是现在的沙漠,而是有大片植被覆盖和大量动物的地区,并能进行耕作,是可居住的地区,也是较为便利的可通行地带。
一些死者的随葬品中,还带有麻黄枝。麻黄是一种致幻的草药,由此原因它们很可能被认为是有神力植物。
从小河墓地发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年轻女尸,被称为“小河美女”。她金黄色的头发,白种人的脸型,经鉴定是白色人种。
崇7的文化形式和强烈的生殖崇拜文化形式,以及小麦和人种的考古证据,从这三个方面可以肯定中亚地区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罗布泊地区当时这些部落居民很可能来自西亚并与西亚的居民有着较密切的往来。
同时,小河墓地的考古证据也表明,崇7的文化形式与生殖崇拜文化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东周列国志》中的“7庙”神主
《东周列国志》记载的是我国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在《东周列国志》的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中描述了宣王梦见7庙神主被一女妖掳走;而在“第三回犬戎主大闹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中述,当西周京都(镐京)东迁洛阳时,7庙神主首先被护送东行,“至期,大宗伯抱著七庙神主,登车先导。”这些内容说明,在西周时期,7庙神主是王室敬奉的主要神祗。但7庙神主究竟是神庙中的一个神主或7个神主,似乎不是很明确。从第一回中“那女子全无惧色,走入太庙之中,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不慌不忙,将七庙神主,做一束儿捆著,望东而去”的描述来看,应是一座庙中的7个神像被捆在一起,但从大宗伯一人“抱著七庙神主,登车先导。”来看,又像是一个神像,如果是7个神像的话,那应该个头不大,大宗伯一人就能抱着。但不论是7个神主还是一个神主,7庙这一名称已经明确说明该庙崇拜数字7的特点。这说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58—公元前771)或至少是西周后期,我国北方的王室盛行崇拜数字7.
《史记》中提到,在近千年以后,秦皇二世拟给秦始皇立庙堂时,也有大臣提到“7庙”:“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但此时对“7庙”的理解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封建等级制,“7庙”中的7代表等级,而不是“神主”或神灵这样的字眼。从这种解释来看,当时王权已经取代或高于了神权。《礼记·王制》中对封建等级制作了具体的规定说明,这就是:“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多者为尊,祖先崇拜意义的宗庙之礼以庙数的多少为等级标准。
另有作者对“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这一条进一步注释说:因“天子七庙”,后来有了七世亲尽的说法。所谓祧就是把某个祖先的牌位移到别的房间单独祭祀。除了摆放在正中的“太祖”牌位万世不祧之外,剩下的六位昭、穆的牌位,以离天子最近的血缘来选择。(假设帝嗣正常传承)比如说第8代帝王,祭祀太祖和他前6代帝王。到第9代帝王,除了第1代帝王不祧出去,剩下6位祖先的牌位要作一下调整——把离第9代帝王血缘最远的第2代帝王的牌位祧出去,补充以离第9代帝王血缘最近的第8代帝王的牌位。到第10代帝王登基的时候,把离他血缘最远的第3代帝王的牌位祧出去,补充以第9代帝王的牌位,以此类推。这样的注释认为七庙不是7座庙,而是有7个祖宗牌位的庙,与《东周列国志》所述的“将七庙神主,做一束儿捆著,望东而去。”的情节相符。但不论是7座庙还是7个牌位,7都是祖宗崇拜礼仪中最高形式的数字。即使祖宗再多,数量的上限也是7.
神灵和祖宗是有差异的。从7庙的历史来看,7的数字到周朝时还是与神灵有关,但是到秦时已经变成了与祖宗崇拜的等级有关。但祖宗崇拜的实质是两个方面,一是为求祖宗亡灵庇佑后代的福祉,实际上依然是神灵或鬼神文化的一种形式,二是祖宗的概念与生殖崇拜文化有关。这种文化首先与7有关、与神灵有关,然后才演变为崇拜祖宗。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的7庙反映了如下几个情况,一、7庙明确地把7这一数字与神性联系了起来,这说明东周时期对7的特别应用是出于对7这一数字神性的考虑。二、崇七是当时王室的信仰,很可能是当时唯一“正宗”的“国教”,书中没有提到西周时期(或迁都时)有其他宗教。三、7庙也是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公元前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崇7文化现象,它把7与神性关联的观念表达得十分明确,这使我国其他的崇7文化现象的含义有了明确的依据。四、西周京都镐京的位置在今西安附近,这说明至少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一宗教形式是明确的,它在地理位置上与罗布泊附近的小河墓地和古墓沟墓地相近。五、西周的年代是公元前1058年至公元前771年,与小河墓地和古墓沟3800前的崇7墓葬形式的年代相近,也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崇7文化现象盛行的时代相吻合。
《东周列国志》中提到的“7庙神主”的记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中国古人认为7具有神性最明确的文字证据,它直接说明了崇7文化这一概念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也说明人们崇拜7的原因是认为7这一数字具有特殊的神性。
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因为这天的农历月和日的排号皆为七,七月七日,也称重七。相传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亦称双星节。也有称谓星期的,因为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相遇一次,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由于这一节日的活动主要由女性操办,也叫女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感情色彩的节日,所以,近年来又被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关于男女情爱的节日。
七夕节象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一样,是除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外的少数几个纯阴历的节日。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的,它们有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明确位置坐标的含义,是按照阳历历法确定的日期。而七夕节则完全是根据阴历的历法来定的,它只与月相有关,只是一个上弦月(弧形向西凸出的半个月亮)的日子,比春节和中秋节月相的含义都不明确。这一日期与星空背景(天文学中的天球坐标系)基本无关,由于阴历和阳历的差异,月亮在农历7月7日这天,在天球背景上的位置是不确定的。这一天就月亮以外的天文现象来说没有特别的意义,在牛郎织女两颗恒星的观测上也没有特别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七日是一个人为的日期,很可能只是数字的原因,即把农历7月7日定七夕节和牛郎织女双星相会的日子完全是人们偏好这一数字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断,把情人相会的日期定在农历双七的日子(中国古代只有农历),是一种特别偏爱或相信7这一日期或数字的表现,是一种崇7的文化现象。来看看具体的神话或传说的内容。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记载,有“跂彼织女”、“睆彼牵牛”之说,从“织女”和“牛郎”的名称来看,应该已经有神话的雏形,但还没有七夕渡河之说的细节。到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也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说明神话故事开始形成。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版本有多种,但都是以牛郎织女和银河的相对位置为题材或依据编写的,都是有神灵的故事。在梁代(距今约1700年)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②神话传说还有多种,其中之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7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这两个传说里,见面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7天一会,一个是每年7月7一会,但都有数字7,且一个是7天。此外,不论是7天一次见面,还是一年一次相会,都是神决定的,都是神的旨意。这与我们所述的崇7概念完全一致,这也确切地表明,古人认为7与神性有关。此外,虽然这个故事中7天夫妻见面一次的时间单位应用较美索不达米亚的7天时间单位的应用要滞后上千年,但这个应用远早于近代7天星期“礼拜”的历法传入中国的时间。所以,它不可能是受7天星期影响而形成产物。
七夕作为节日的记载开始于汉代,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已有记载,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描述。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穿针引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隐喻男女姻缘关系,二是男耕女织的年代代表女人的心灵手巧,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嫩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铃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①汉魏以来,以七月七日为题的诗赋很多,所反映的风俗大体一致。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宋元之际,七夕节相当隆重,京城中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是人山人海,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在民间经过上千年的演绎,已经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有拜7娘、种生求子、拜织女、拜床母、投针问巧等。
种生求子的旧时习俗,是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数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七夕这天,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台湾民间七夕有拜“床母”风俗。七夕那天,除了广州那样的拜七娘妈风俗之外,往往还有到房中拜“床母”的习惯,二者有相似的含意。据说“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要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他们认为,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这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演化,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直隶志书》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神话是七夕节的原始依据,它说明了牛郎星、织女星与银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中国古称牵牛星。它和两旁那两颗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两颗小一点的星就是神话里说的牛郎的两个孩子。而最神秘的是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夫妻相会日子是一组7——7月7日,每年的这天是他们夫妻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一组7构成了这个凄婉美丽的神话故事的结局。故事情节如下: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牵牛被贬之后,落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后来,哥嫂与他分家,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建造房屋。一两年后,他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叫,使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它们就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他们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