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懂得典章制度和印学知识
北宋时期,权臣蔡京为了取宠皇帝,令人伪造一枚古玺,并指使他人诡称此玺乃地下重出的秦皇传国之宝。这方伪印呈方形,印文为鸟书,印体边长10厘米。蔡京持伪印向皇帝祝贺,说是贤君圣明,天赐宝物,实国之祥瑞。皇帝信以为真,龙颜大悦,诏令改年号"绍圣"为"元符",以示纪念。后来有博物学家指斥说,那玺是伪造的。根据是:①印文的鸟书俗不堪目,非先秦鸟书真体;②印体过大,不合玺印方寸的古制。这两点辨伪理由颇有见地。因为秦汉古印是随身携带的,多佩于腰间,偌大的印玺不可能出自秦汉,而且秦汉玺印,印文考究,古朴美观,非粗俗滥制可比。
这件事告诉我们,制造伪印的伎俩绝不是近代才有的。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都曾有人以种种手段在伪造秦玺汉印。蔡京制造伪印只不过是出于政治需要,骗取政治资本罢了。而大量的伪造印章者则是以赢利为目的,以假充真,骗取收藏者的钱财。这样一来,印章中确有不少为伪造的古印混杂于真品之中。有的是多年以前的伪造而沦于土中,出土后,使人真假难辨:有的是现代人的"杰作",表面上看也和真品并无两样。这就给我们收藏印章造成了很大麻烦。
伪造古印有专擅制作钢印玉玺者。譬如民国年间,因关中、洛阳、济南一带常常有古印出土,收藏古印的人大多在这些地区寻求收买,作伪者便利用这个机会,照古印之式样、尺寸、文字制造,然后按铜器、玉器的作伪方法,使之变为古旧。作成之后,与古印几乎相同。这种手法颇能乱真,比蔡京之所为要高明多了,即使是有点眼力的鉴藏者,若不留神,也常常为他们所蒙骗。解放前,山东潍县一带就有不少赝制古印的"高手"。其中有李汝滨、李汝贵兄弟俩,人称李五、李六,技术尤高。他们伪造古玺,"乃先造一铜玺,底空,以火漆之类填之,趁热钤以阳文真玺,外又敷以漆胶之属,杂以斑锈。"凡经李氏兄弟造出的伪印,皆技甚神妙,黑漆古,字文清劲,偶露斑锈,青碧可爱,拿到济南兜售,不少人上当受骗。还有马庆灏的弟子王临春、王四皮之流专制伪封泥。每制辄作千百晶,埋之地下,历年取出零售,每月商人贾客向他们定制若干,在上海出售,辄得厚利。
(《五镫精舍印话·古印及封泥之伪制》)所以,鉴藏者认为,一般的作假,由于伪品粗劣,多数可以辨别,惟淮县制造的这类伪印,作旧如旧,分辨起来难度较大。
然而,伪造毕竟是假的。尽管这些印章与古印真品有相像之处,但往往在形制、文字、材质上露出破绽。山东王献唐先生就曾遇到样一件事:那年先生到故乡探亲,一位佃户从农田中掘得一白文大古玺,请他估量这古玺的价值。经过审视,先生以"青绿不合,笔画不展"断定为潍县伪制,而这位佃户确是老实忠厚之人,他从土中掘出此印是人所共知的,但此印的确又属赝制。后来有前辈某君见之,说此乃先君旧物,是从潍县的一位本家那里索得,系于钥匙为坠,失落后杂入粪土中,乡里每年初春倒以粪土,带到田里,入于土中,过了数十年,又被发现。对此,王献唐说:"可知出土之物,不必尽为真器,若非稍知审定,安得不为珠混,以真从土中掘出,不再从其伪处着眼矣。"(《五镫精舍印话·出土赝制》)鉴别古印不单是一般技术问题,它需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考古知识,更要了解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特别是有关印史、印材、印制的基本规定。因为,秦汉和其它各个朝代印章的用途、形式特征是不尽相同并逐步演化的。鉴别古印尤其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和那个时代的礼制风俗。1983年9月22日,考古学家在广州象山岗上的越城王墓,发现一枚印文为"文帝行玺"的金印。此印系于南越国王赵昧遗骸的腰间,书法,布局谨严,印体硕大,纽作蟠龙形,在已发现的大量的汉代玺印中从未曾见。它的边长不但超过了汉代诸侯王及已知的藩王印的体制,而且比汉家帝后的玺印体制还要大些,显然是南越王赵睐僭越自制。玺印自称"文帝"是南越国王特有的称谓。因为中原帝王"文帝"、"武帝"一类称号,并非在位时就有,而是死后旁人加给的"谥号"。而赵睐生前就称自己为"文帝"。南越的这种典制史书中原有记述,因此是可信的。另外,秦汉代以后,"行玺"的名只是皇帝的御用印信才可使用。南越王用"行玺'之称,表明南越与汉室有分庭抗礼之意,也反映了其对中原文明的倾慕。可见,鉴赏古印牵扯着诸多的学问,须反复考证,否则便极易堕入迷雾。"文帝行玺"这枚金印便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二、印章的收藏与鉴赏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象有凹凸两种形体,凹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
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文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铸印、凿印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的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此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回文印即用来处理两个字名印和字印,既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照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
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津"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书柬印、鉴藏印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到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开元"二字长方印。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睐。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不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玉印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期市获利,常把新玉放入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金属印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在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用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制作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涂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汉时有官印,唐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地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象牙忌鼠味鼠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犀角印,惟汉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胫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水晶印、玛瑙等印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玉更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
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把它们作为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宜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松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印钮、印绶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的部分就叫作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总之,印章的收藏与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印材品种、形状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种在前一节中已有详述,形状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钮,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则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体书、六体书的区别;从神韵上则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连贯(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新颖(章法),每一笔画是否丰神流动,或庄重典雅或有无滞涩等(笔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体现笔锋和书法神韵,以及镂刻深浅是否合宜(刀法),这四法又要涉及到专门的篆刻学方面的知识,读者如有兴趣可参阅有关著作,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三、上等印石的特征及其伪作
对于印章的鉴藏,除了需要考察它的年代,是否为名家所制及艺术水平的高低,还要注重其自身的材质。
关于印材,首先要追溯到秦汉时代。那时,各种印章的印材多为铜、玉,间以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隋唐以后,官印钤盖在绢纸上,印型渐大,印材亦有一定的制度,一般官员仍是铜质。宋代官印有用瓷的。私印印材有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等,但主要印材当属玉、牙、角。至元末王冕始用花乳石治印,印材才逐渐以石料为主。在此以前,我们鉴赏印章,主要着眼于考古和艺术,不过多看重其材质。明清以来,随着印石在治印中的广泛使用,很多名贵的印材石愈加显示其昂贵的经济价值,颜色悦目的石章材料与名人的篆刻佳作交相辉映,集于一身,这种印章更是身价百倍。
何为上等印材石?首先是质地纯净者。印石纯洁无杂质,肌理晶莹细腻,质实而不浮,无疵可指的,是为上品。高兆《观石录》将洁白的印石比作梁园之雪、雁荡之云、飞燕之肤、玉环之体。毛奇龄《观石录》对上等印石也有"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的赞语。其次是温润透化者。石质不但纯洁无杂,而且肌理温润,温如润玉,莹而如晶。有人说:好石必润,不润不是好印石。三是色彩娇美者。印石带有各种色素,称之有色石,有单一色、杂色之别。无论是单色或杂色,都要色彩艳丽。单纯的白色、青色、黄色,应鲜艳淡雅,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应色调谐调,凝重古雅,纹理清晰,华而不乱。印石中掺有各种杂质,内含砂砾、铁石、顽石、灰土、石皮、风化物,或如水泥块者,均为劣石。以上是识别印石质量优劣的大致标准。
印石产自各地,因地得名,品目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颜色以青为基调,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有"灯光冻"、"蜜蜡"等不同名称。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区的寿山,多白色,亦有黄色,世称"田黄",最为名贵。昌化石是浙江昌化产品,有青浆中带红块的,如鸡血一般,故称"鸡血石",也很名贵。"田黄"、"鸡血"、"灯光","鱼脑"等均为藏家珍品。
先说"田黄"。在印石中,田黄以其具备石之六德(细、结、润、腻、温、凝),加之产量稀少,为世所珍,被称为"石帝",以至有人建议定为国石。"田黄"出自田坑,它呈一种微透明至半透明状,色在各种鲜丽的黄色之间,依黄色的不同而分别命名田黄冻、银裹金、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桔花黄。其中田黄冻为上品。它如同新鲜的蛋黄,娇嫩、鲜透,通灵无比。"田黄"的珍贵并非始之于近代。
清初《说田石补》载,一方型田黄印"七两之石,竟得价二千数百"。
如今,且不说那些同时具有文物价值的国宝,就是前几年在广州中国酒店展销的一块重800克形似钟形的大"田黄",也要价60万元。迄今为止"田黄"原石当推80年代采掘的重2.2公斤的为最大。此石状如元宝,色如枇杷。至于"田黄"印章,则以北京荣宝斋所藏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晓的一对镌有oJ哈亲王宝"的狮纽方形巨印为冠,每方高13.5厘米,围径43.5厘米,重950克,它曾令前来参观的一位日本书法家感动得落泪。由于惜石逾金,现在稍大一点的"田黄"已绝少削成方形,多就自然形状,浮雕薄意。
"田黄"如此高雅、昂贵,无疑成了收藏家的怀中秘宝。清代有位叫林陟庐的收藏家,专藏寿山石印,所藏"田黄"章尤精。他把朋友请到家里观看他的"田黄"印章,方开箧出示,即刻收却。朋友们还没看够,只得笑着说"不敢久视,恐相思耳。""田黄"也曾作为上等礼品送给外宾。周总理就曾把田黄送给过尼克松和田中角荣。
田中角荣还把它与作为外国人第一个参观马王堆女尸,引为访华的两件快事。
再说"鸡血"。鸡血石在当今也是名噪中外,它与"田黄"一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晶评鸡血石一般以红色部分为主要条件,看其多少和形状,要求红色要艳、要正,再就是看石地的透明度强弱、纯洁程度、与红衬托的颜色是否和谐等,要求地子温润而无杂质。上等的鸡血石有鲜如鸡血般的红色,其中一些名品,如"白玉地鸡血红",月白色如玉,似白芙蓉:"桃花地鸡血",地子明彻且散布着桃花办般的红丝:"羊脂鸡血冻",则地如羊脂白玉,纯净柔和,布以红斑,红装素裹,令人叹绝。又有称"刘关张"或称"桃园三结义"者,为黑、红、白三色互相映衬,别有情趣,为"鸡血"中无上之品。
"鸡血"的佳品,其价值与优质田黄不相上下,一般都超过黄金的几倍。抗战后,国民党在上海进行清查,把伪市长所藏的一对10厘米见方、16厘米高、满布红斑的碧绿色地子的鸡血冻印石,在名单上与国宝毛公鼎并列。鸡血石自清代一直为王公贵族的珍贵藏品。当年,收藏家宗彝就经常徜徉于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店,每见"鸡血"等名印石,总是一再摩挲不肯放手,有时还不免讨价还价,因手头拮据而买不到手的,他回家后都作了追记和题跋。
昌化的鸡血石经过三四百年的开采,今已罕得。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发现了新的鸡血石矿源。比起旧的昌化鸡血石,巴林鸡血石有它一定的缺点,主要是"血"不集中,分布比较散漫。但有许多优质的巴林鸡血石血色、地色也很好,可称绝品。有条件的收藏者,不妨选些精品收藏起来。因鸡血石"血"的构成实际是氧化汞,受空气、光照的影响容易老化,收藏鸡血石应避免在日光下暴晒和火烤,以免红色部分褪色。
最后再说说"灯光","鱼脑"。"灯光冻"呈微黄色,通体明莹,照之若灯辉,石纯洁无瑕,润腻如美玉,其价格之高等于黄金之价,为青田石之最上品。"鱼脑冻"呈青白色,半透明,光洁可爱。清人桐西漫土云:"印章旧尚青田,以灯光为贵。"梅青的印石歌有"青田旧冻美绝伦,冰坚玉脑同晶莹":查慎行亦有"吾乡青田旧坑冻,价重苍壁兼黄琮"的赞语。宗彝对"鱼脑"也作过一段记述。他说:
"比来在厂肆,见虾青鱼脑石一方,重5两余,顶作椭形圆式,温润可熹。通体纯洁无杂色,若玛瑙然:此南中收藏家呼为墨田者也。
索值竟至百元,可异也。"可见,上等的"灯光"、"鱼脑",早年就已十分名贵。
此外,青田石中的"酱油冻"、"松皮冻"、"白果冻"、"紫檀冻"、"风门青"等,也是上乘印石,它们的特征不再一一描述。
由于一些印章以印材为贵,近代伪制印石的也不在少数。大家知道,一般寿山、青田、昌化,价值并不高,因无利可图,故无伪制者,而田黄、田白、鸡血价逾黄金,有的人便想出种种招术,用普通的石料制成田黄、鸡血等高雅名贵的上乘之石,或以类似的石料加以冒充。
清人陈克恕《篆刻针度》中说:田黄石"今欲得旧产者甚艰,近时所出,乃芙蓉新石,居民以此为业,制纽煮色,伪作旧石以售,至有假他山之石以乱真者"。可见真正的田黄并不是很多的,偶有所见,亦多有假冒,必须严格区分。假冒的田黄大体有三种:一日"白水黄",分纯黄、干黄两类,都是高山石。纯黄细嫩,干黄质地粗而易裂。二日"碓下黄",有掘性和洞产两种,质稍软,无萝卜、纹,有的肌里带有淡黄、乳白的细泡点。三日"连江黄",色多藤黄,性多硬而脆。清末年间,曾有一批优质"连江黄",当时的商贾就将它当做田黄而购出。对于这些,收藏者不能不防。过去,还有人将普通的黄寿山、白寿山放在杏干水内煮约24小时之后取出,在其热度未退时,再近烈火烘烤,及已热急,又以藤黄擦之。如此屡屡擦烤,至黄色已入石内为止,再后用漂白粉擦之,就成了假田白。
伪造鸡血石主要是在添制鸡血色上下本钱。如有人将备好的石头磨下少许,尔后堆上红颜色,再磨平上膜,也有将火漆焊入石内或将朱砂渍入石内的。近来,鸡血石的造伪已不再用可溶的红颜色,而是用一种红树脂,配以牛角冻一类的地子,愈显鲜艳悦目。
还有所谓"油煎石",即选用血色不红、外露不明的次劣昌化鸡血石,投入沸油中煎炸,使油渗入,石质便呈透明状,"血"转鲜红或外露,进而把劣品泡制成上品,以高价出售。但伪造者的鸡血石毕竟与自然形成的不一样,尤其是在鸡血的分布上,多给人造作而不自然的感觉:而"油煎石"则质变坚脆,刻之即崩,此类赝品更是不难识别的。
四、名人印章的集藏价值
将名人印章误当普通石料,以致把印文乃至边款毁掉,无异于撕碎名人字画。凡遇旧石章,一定要认真审视其为何人所刻、何人所用及艺术水平高低,再决定作何处置,否则将悔之晚矣。
几年前,一位酷爱绘画的朋友拿来一方带有印文的长方形"印石",让我磨掉印文,为他刻一名章。朋友走后,我仔细端详这方"印石",发现印面的文字为"熊述陶珍藏书画碑版印",章法考究,篆法雅正,刀法活脱,左侧边款有"石工寿钅术"等字样。根据印章风格,我断定此印乃著名印人寿石工先生的作品。我便用同样大小的印石为朋友刻了名章,将原印退还给他,劝他不要将印文磨掉。
后来,他将此印带到北京琉璃厂,有人竟出价5000元将其买走。
这方名人印章没被毁坏,实属万幸。然世上确有一些只有边款、失去印文的图章。笔者就曾见到一方印章,本是篆刻大家吴昌硕的作品,左侧尚保留"甲午二月,昌硕吴俊"的边款,印面却被主家磨平。何以遭此厄运,据说拥有此印的人不了解它出自何人之手,不了解吴为何人,故对其珍贵价值不得而知,在无知者眼里,"宝贝"便成了"累赘"。造成这样的损失,真是让人痛心!
其实,印章与字画、瓷器、玉器一样,也是品位极高、颇富保值增值意义的收藏品。且不说那些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古代青铜印、玉印,也不说那些诸如田黄、鸡血等价逾黄金的高档印石,单说那些用普通石料刻就的近现代名人印章也是万万不可小视的。仅以翰海1995春季拍卖会标价为例,朱文"猹在"的青田石印章,因为是近代金石家陈介祺所刻,标价1.5万至2万元;何墨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刻的寿山石图章,标价1.8万元至2.5万元;陈师曾所刻青田石朱文印,标价3万元至4万元,赵之谦所刻寿山石瓦钮章,标价1.8万元至2.5万元;齐白石所刻朱文"岩窟所读"青田素章,标价2万元至3万元。这些印章的取材,既不是鸡血,又不是用黄,皆非印石名品,石料极为一般,而其售价均高出万元,还不是沾了"名人印章"的光?
名人印章应包括名人所用和名人所刻两大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或兼而有之者,其集藏价值都非同一般。所谓"印以名重",大们爱藏印,尤其注重印章的归属。名人用过的图章因其特有的"名人效应"自然为人们所宝爱:况且,名人偏爱名家印,这在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南北各方也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名人用印多是当时篆刻大家的精心之作,刻印水平大都不同凡响。而名人刻制的图章亦多是具有美学价值、欣赏价值及丰富艺术内涵的篆刻作品,有的甚至代表了我国篆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们的治印与名人书法、绘画作品一样,也是集藏投资的珍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逐渐散失的名人印章愈加身价倍增。
目前,集藏名人印章仍面临着机遇。虽然民间收藏热已兴起多年,但客观地说,还有不少名人印章散在于民间,店肆、地摊亦偶有所见。而由于藏家的学识与水平所限,不见得所有的名人印章悉被识得。这无疑为那些有心人保留了一线集藏的空隙和投资的机会。天津有位从事篆刻的老先生就曾在东北角附近的地摊上花了极少的钱买到几方近代篆刻大家黄土陵的作品,卖家只当是普通的旧图章,不知是出自名人之手。笔者也曾从私人手买到一方黄土陵的作品,印文为"定轩",朱文,边款为"定轩太史属丙戊穆甫"。我还从天津沈阳道古物市场的小摊上花了几十元买到一方当代篆刻家来楚生的自用印。印章为椭园形,兽钮,印文为"初生",白文,边款为"已丑二月初生记"。贩子并不识得"初生"二字,就是识得也未必晓得"初生"是谁,他只是认为那印章是块墨玉,其实是墨寿山,我是按"墨玉"的价买的。我的一位开画廊的朋友不久前从私人手中以1000多元买到一对白芙蓉印章,一方是朱文印,印文是"吉公世五",一方是白文印,印文是"吉鸿昌印",是民国时期一位印家赠给抗日英雄吉鸿昌的。这也算是"慧眼识真宝"吧!
集藏名人印章也要警惕假冒之作。有行家分析认为,眼下的古物市场,真正的名人作品碰巧了竟不为人所认,而新近制做的仿制品却又大量充斥。贩子手里的许多"名人印章"是用质地不佳的新印石稍加作旧、刻以不同"风格"的印文、落上名家边款而骗取钱财的,印文与款识均粗俗不堪。有一位干企业的老板听说名家印章有"漏"可捡,怀着孤注一掷的心理,花了不少的钱四处购买名人印章,因他不懂篆刻,不谙此道,买回的上百方印章全都是冒牌货。
这种教训,投资者一定要记取。有人说:"篆刻是小众化的艺术。
在大跃进时代人人写民歌,有的日产百首,家庭诗社、夫妻诗坛遍地开花,但刻印的人并未以几何级数增长。"此观点略嫌保守,但篆刻知识不普及确是事实。有心投资名人印章的朋友,只有通晓印学之道,掌握一定的印章鉴定知识,才能在印章集藏领域有所获益。
五、名人印章亦有假
古印中之赝品,官印、私印及吉祥印皆有,而尤以名人印为最多。如古书所记,宋绍兴年间,洞庭湖有一打渔人得到玉印一枚,连环纽,印文为"寿亭侯印",遂报于官,收于长沙库中,时有光焰,吏不敢安。又说,明弘治年间,张汝器开浚漕河,得占印4枚,皆白玉盘螭,其文亦"寿亭侯印"。有的书还钤有此印,且有跋记关羽曾封寿亭侯。其实,汉魏间,封寿亭侯的并非关羽一人。
因为关羽为世人所重,其遗印遂纷纷而出。这些遗印多为后人伪制。所谓渔人、开漕之说,大都不足为信。又如中山王刘胜一印,流传于世的竟有数十钮,字文款式略同,方若八分。实际上,汉人名刘胜者,也不只中山王。不同之人,其印章的字文款式断然不会相同。为什么同时存在数十纽大致上千篇一律的刘胜印呢?无非是当时只有中山王刘胜一印,后人认为中山王名气大,便仿照翻铸,而铸者非一人,铸造非一时,结果类似的刘胜印便多了起来。另外,还有其他形制的刘胜印,看上去粗劣稚弱,也无非是鹜名而仿制,从所谓中山王印变换来的。一方名印遍地而出,其中定有大量的仿制,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收藏者的注意。而今天古物市场销售的出土古印中,也有不少为古代名人之印,这就更要打个问号了。
名人印章之赝品,除有伪造的古铜印、玉印,还有冒明清和近现代治印大家之名而仿制出的印章。这类伪作以石印居多,也有玉质、铜质,作假方法不一。有的模仿名家原作,制作出与原印几乎相同的印章,有的仿名人的治印风格,冒充名家之作。天津的一位爱好者存有一方清人桂馥的玉质印章,印文为"未谷"。桂馥精六书,擅篆刻,博学多才,曾编《汉印分韵》6卷,堪称一代名家。
"未谷"是他的号。"未谷"原印是一枚精彩的白文佳作,以刻玉刀法,奏刀后不加修饰,脱尽俗气。乍看起来,那位爱好者的"未谷"印从尺寸、形态上和原印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就连玉料都作了旧。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印文在"意到笔不到"的神气上与原印比较大为逊色。再看印款,同样都镌刻有"嘀臣作印,文、何之流,所切玉都无汉意,栎园盛称之,亦一时风尚如此"的汉隶,粗看起来两者何其相似乃尔,细看起来,原作中那生动的气韵和活脱的笔意是此印所不具备的。因此,可以断定,这方"未谷"印是原"未谷"印的伪制无疑。不过,这方伪印的制作并非十分拙劣,如不仔细分辨,完全可以乱真,由此也可看出制造伪印者都具有挖空心思的高明,而鉴别印章的真伪,更需要的是真功夫,否则就要上当受骗。
明清名家被他人仿制的印章,有不少是文彭、何震和浙派诸家的作品,这大概与他们的名头和距今年代较早有关。这些伪印不仅在仿制原作的印文和款式上下功夫,而且将印石煅烧加工作旧,以新充古。笔者有一方边款为"嘉靖辛亥秋日作文彭"的印章,印文为"倚松玩鹤"的白文篆字。文彭在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周亮工《印人传》称:"论印一道自国博(文彭一笔者注)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文彭治印极少有似汉印者,而主要是偏重宋、元情趣。这方"倚松玩鹤"正能反映出这种情趣。不过,从印文和印款上看均显得软弱、呆板而无生气,印石也是后人煅烧而作旧,这就更露出了伪印的破绽。由于没有文彭的印谱,其伪作甚多,他的作品,有的至今真假难定。
也有些印章本出自名家手制,可惜印文被磨掉,而印款尚存。
有些好事者便补上与原作相同的印文。这种印款真而印文假的印章,更能鱼目混珠。前些年,有人得到一对齐白石的印章,印文被磨,而印款却真真切切地保存着。于是,便仿白石的风格刻了一对印章,出售给文物商店,商店竟当作真品收购。有一方吴昌硕的印章,为青田石,只有边款"甲午二月昌硕吴俊"的字样,印文被磨掉。
也有人从吴昌硕印谱中仿得"积跬小筑"4字,刻成朱文,与昌硕原作几无两样。当然,有些酷似名家手制的印章,也并不都是有意伪造的。这如同有人临习古帖,非冒充古人名迹之意,但写的东西确与名迹水平相当。这叫"法古而非充古"。有的人临摹名人印章,意在私淑,同样与蓄意作伪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如果这类作品混杂名印之中,也不免以假乱真,给鉴赏者造成麻烦。
六、印材、印文与印钮
印章的材质莹润精良,若印章的顶部雕有鬼斧神工的印钮,乞在印身精刻薄意浮雕,其身价就更高了。如果印材为上品而9钮或浮雕丑劣不堪,不仅难登大雅之堂,而且实属灾及印石,毁良材于一旦,其收藏价值顿减。
印钮,秦汉古印即有之,而且种类很多,如鼻钮、瓦钮、坛钮、台钮、钮、环钮、柱钮、代钮、蛇钮、龟钮、兽钮、驼钮、兰钮、马钮等。
以石入印以来,印钮之艺,随之大兴,而且花样更繁,鸟、兽、虫、鱼及人物等,都成了印钮雕刻的题材,于是印钮又成为一门独立于篆刻之外的雕刻艺术。近百年来,不仅有数以千百计只刻印面文字的印人,也涌现了一批兼擅制钮和专门制钮的名家。不少文献记述了他们的高超技艺:"漳浦杨玑,字玉璇,善刻印钮,以一分许,三分薄,玲珑准提像得名,称为绝技。继玉璇者,有周彬,字尚均。继尚均者,道光时有徐汉、马文、徐本木工也,竞以制钮名一时。"(《骨董锁记》)"屈尚均善琢印,制钮绝精,所见多马川象书卷,每于印角刻小八分‘尚均'二字。"(《听雨闲谈》)"陈明良擅制印钮,运用较大之刀,既浑朴人古,又复流畅动人,且刻纤细之款。"(《艺林散叶续编》)已故篆刻金禹民先生也是当代蜚声海内的印钮雕刻家。他在年近八旬、右手残废之后,还能用左手借助于钳挟刻制印钮。一方方精致而生动的印钮,来自他铁杵磨针的硬功。
好的印钮同好的印文一样,也不可有丝毫的"匠气"。
印钮中,能相石度势、因料取材、按材施艺、刀法灵活、形态逼真有神、结构天成者,方为上品:置石料的形质、纹理、色泽等特点于不顾,任意雕琢,或者只是照葫芦画瓢,虽有可取之处,但终为下乘。
艺术家朱丹于《刘怀章治印钮》序中言,印钮"完全可以使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内在的完整性,不因为小而使人感觉到没有生命的存在,不因为有装饰一方印章的作用而使人感觉它只是一种物品形体的描摹,而不是一种实物的再现、刻划或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这可作为我们欣赏印钮艺术水平的主要依据。
如果一方印章,既有良好的材质,印文又出自名家之手,有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那将更是几方俱全的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了。当年,画家吴湖帆有一玫瑰红青田章,作正方形,如蜜饯山楂糕一般,就灯光照之,更为殷红莹透。此石原为许姬传之物。许姬传当初以银币100元购诸北京市上,后来许请吴湖帆绘青绿山水直幅,送润资100元。吴湖帆以彼此相交有素,不肯受,许姬传不得巳,将这方石章作为馈赠。吴湖帆得之,大喜,请陈巨来刻"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十朱文,与其所藏黄公望富春山图同宝。石精印妙,两者交相辉映,在吴湖帆眼里,真是宝上加宝。他把这方印章与宋元名画相提并论,同等看待,应该说是很有鉴赏力的。
此外,还有更加绝类之品。如吴昌硕为李松庵刻的两方印,本是极品田黄冻石,而且印文极精。吴昌硕不忍黥玷印材,仅于石之角顶镌上"老缶"二字。而慈禧太后生前所用"同道堂"田黄石章则与清史相关联。
她在小皇帝载淳即位后,代钤"同道堂"印章,以此来干预朝政,与顾命大臣相抗衡,因此这方印具有考史证史的特定意义。前者占有印材名贵和艺术价值兼而有之的优势,后者占有印材名贵和文物价值兼而有之的优势,现在都成了稀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