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桃红柳绿,风和日丽,人心为之一畅。于是扶老偕幼,人们上公园,去郊外;春也融融,情也泄泄,不亦乐乎。然而,转瞬之间,阴雨沉沉,数日不开,人心也仿佛为之壅塞……
自然界的阴晴寒热,总在默默地昭示着我们:人生亦是如此,生活亦当如此。不可能有永久的欢乐,也不可能有永久的痛苦。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开始。生活永远是一种跌宕起伏的过程,概莫能外,无始无终。
任何想要十全十美的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却是不现实的。最明智的人生态度便是顺乎社会、历史、人生的客观规律,顺乎自己的才智、机遇和境况;不以晴喜,不以阴忧。今天下雨就过雨天,明天天晴就过晴日。该做什么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可做多好做多好。逆境无须多悲观,顺境不要太陶醉——能如此,便是一份充满禅意的福份了。
然而,这份明智、这种“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可能?或者说,有几个人真正做得到随遇而安,又有几个人感受到了随缘自适的快乐?
也许我们都该来答一答云门文偃常问弟子的一个问题:
“我不问你十五日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你十五日以后有何体会?”
他的弟子的回答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而他自己的答案却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日日是好日。其诗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意思和一般人的看法差不到哪去,区别只在有无闲事挂心头。我们都明白随缘的理,却因种种“闲事”而无以自适。都相信“日日是好日”没错,却因“闲事”而被生活的缺憾遮蔽了视野,体会不到或根本无暇体会生活的美好。明明生活在当下,眼睛却总看着将来。刚刚收获了五斗米,转眼又预算起十担谷。这样的日子,不叹苦也罢了,谈何好呢?
也许这原是凡人和禅僧之根本区别处吧?那就随缘几分是几分,明智几分是几分吧。无论如何,就其本质而言,无论你“看到”不看到,生活着毕竟是美好的。人生总是有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不也别有禅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