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临终关怀服务,正在蓬勃发展,它不仅提高了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也做到了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的最终目的。做好临终关怀服务首先要了解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一、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一)恐惧心理
有人分析临终病人的恐惧心理有8种:对未知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忧伤的恐惧;对丧失身体机能的恐惧;对失去认同的恐惧;对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恐惧;对撤退的恐惧;对疼痛和痛苦的恐惧。临终病人希望自己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而不是病魔的奴隶,他们希望能够突破孤寂,让身心尽量在安适的环境下度过。
美国库柏勒·罗斯1969年在《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把病人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而面临死亡时的心理反应分为5期。
1.否认期
当病人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时,丝毫没有心理准备,表现出无奈的震惊和否认,这种否认的实质是为了躲开现实的压迫感,可以逐渐淡化突来的震惊。否认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病人直到死亡前仍处于否认期,而大部分病人都能很快停止否认。
2.愤怒期
此期病人会责怪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为什么我会得这样的病?因而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迁怒于家人与医护人员,以发泄他们的苦闷和无奈。
3.讨价还价期
此时病人已承认自己患病的现实,但一方面希望能有奇迹出现,能够彻底治好,另一方面要求医生想尽一切办法治疗,以使自己能有足够的时间,要求能活到完成某些重要事情,因而这个阶段也能配合治疗。
4.忧郁期
当病人知道讨价还价无效时,当病人知道自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时,病人会表现为悲伤、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生活退缩、体重减轻等忧郁的情绪,甚至会想到自杀。
5.接受期
病人经过各种努力,并没有改变现实,这时病人只能承认自己是患了绝症的现实,这时表现得很平静,此时没有真正的高兴和痛苦,只有等待与接纳即将到来的一切。
(二)临终病人心理分型调查
我们分析了182例患恶性肿瘤病人临终时的心理特征,他们可以分为三型。
1.责任型
“对家庭的责任未尽毕”是临终病人最担心和家属最害怕的问题,担心死后子女、配偶及父母生活无人照料,认为由于自己的疾病而耽误了子女的前程,影响了配偶的健康和工作。由此终日愁眉苦脸,忧思万状,见亲人即伤感落泪或强装笑脸,有意向亲人隐瞒病情,对未竟事业倍感内疚和遗憾。
2.稳定型
对自己患的癌症有足够认识,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有深刻理解,积极主动要求治疗,始终保持乐观情绪。
3.崩溃型
精神颓废,失魂落魄,寡言少语,或自暴自弃;厌烦谈及病情,对治疗丧失信心;经常发无名之火,要求安乐死或想以自杀来解脱病痛。
(三)临终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态度
临终病人亲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病情变化,我们对145例临终期恶性肿瘤病人的亲人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发现,41例(28.3%)主张积极治疗;104例(71.7%)拒绝治疗。前者多属癌症确诊较晚,病程发展较快,临终期来得突然的病人。此时,其亲人缺乏心理准备及心理过渡,一时难以摆脱疑虑期的心理困扰,往往采取否认诊断,否认面临死亡的态度,故希望尽快救治,挽回生命;后者多属病程较长的晚期癌症病人,经过痛苦的心理过渡之后,精神、心理、经济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患者本人及亲人都能以更加现实的心态面对死亡,其亲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之早日得到解脱。
二、临终关怀的服务内容
实行临终关怀,就是在病人进入临终期以后给予全面的、彻底的医护保证。而在和临终病人的接触中,护士是处在第一线的,她们对病人的照顾和服务比医生还要多。所以,护士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是主要角色,临终护理也是现代护理的一门新分支。护士要摒弃那种不愿与病人谈心,不愿与病人讨论他们垂危的感情与想法的做法,而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整体护理程序。
(一)心理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考虑,要尊重临终病人的权利,设法满足其心理需求,是做好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的前提,因为一个人在即将死亡的时刻,他所需要的是坦率和信任。临终关怀的个体型极强,它要求因人而异,因人施护。
1.注意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仪表行为
临终病人对死亡是十分敏感的,医护人员不能随便在病人面前说“你来晚了”或“你的病太重了,已经无法挽救了”等类话。和病人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不能随便出现摇头、皱眉、叹息等表情,这时虽没有说话,但这些动作和表情属于非语言性仪表,同样可以影响和增加病人的猜疑、焦虑和恐惧心理。
应通过和病人的倾心交谈,掌握病人的心态,以评判其心理承受能力,对迫切要求了解病情的病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及合适的语言,尽早将诊断结果和预后告知病人,缩短其期待诊断的焦虑期。在此时可以鼓励他们回忆过去,评价往事,这样有助于恢复患者失衡的心理状态。
2.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忍耐心和自制力
临终病人在濒临死亡的威胁下,常常性情急躁,易发脾气,有时对医护人员态度蛮横。这种表现实际是病人内心的痛苦,认为社会如此不公,为了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医护人员应予理解,更要克制自己的情感,给予病人以无限的爱心,以抚慰病人那脆弱的身心。做临终关怀的护士,既要能够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又要给病人以情感支持,在面对病人时,要能挖掘自己的情感资源,并善于运用它。每次进病房后,都要细语、微笑的询问病情,询问病人有何要求,并尽力予以解决。
3.对病人家属的抚慰
临终病人的家属也面临着即将失去亲人的现实,心情处于极度悲痛之中。他们常常是从理智上知道自己的亲人已是不治之症,但从感情上总是希望产生奇迹,各处求医,对医护人员寄于厚望。他们会一再要求医护人员多与病人谈心,要求想尽一切办法给予治疗。所以,我们在对患者进行关怀护理的同时,要理解家属的这些心理反应,重视给其家属以心理上的安慰、鼓励以及生活上的照顾,并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从而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度的悲伤造成身心疾病。同时还要让他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受将要失去亲人的现实,和亲人一同珍惜生命最后阶段的每一分钟,珍惜亲朋好友的每一份爱,使病人能安详地渡过余生,不含遗憾的进入另一个世界。当病人死亡后,护士常常会去安慰家属,让他们节哀,不要悲伤,实际这样做并不完全对,因为许多家属当时的冷静、压抑,可能使他们陷入否认亲人死亡的感情漩涡中不能自拔。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们面对现实,自由的进行感情的宣泄,可以大哭一场,让他们为死者做他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如为死者穿衣、擦身,抚摸死者和死者说话进行告别,并可以安排葬礼的琐事,这样可以让家人的悲伤得以发泄,让他们的感情有所寄托。
4.尊重病人的习惯和满足其特殊要求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的病人有不同的习惯,护士应尊重他们不同的习惯。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们在死前要请阿訇念经,我们应允许他们这样做,并为此提供方便。病人可以自制饮食,或随时要求食堂为病人提供他自己想吃的饭菜。病人如果还有什么工作没有完成,可以为他提供方便,让他完成最后的工作。决定接受或不接受某种特殊治疗要由病人自己决定。有的病人认为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任何痛苦均愿意接受;而有的病人宁愿回到家中生活过得舒服一些,而不愿化疗等痛苦的治疗,他们这些想法都是无可指责的,都应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去做。
5.支持求生心理
从调查分析表明,多数临终病人有极强的求生愿望,他们积极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医护人员对有这种心理特点的患者,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维护其自信心,而不是让病人去彻底扮演病人角色。这种求生心理反应,会使大脑产生良好的兴奋灶,它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传输到自律神经中枢——脑下垂体,使免疫活动增强,异常细胞减少。积极创造出一种消除病人恐惧,减轻心理负担的氛围,及时将病情好转的消息告知病人,使他们能以乐观、愉快的心境与死神较量。积极的求生心理机制可有效地解除病人心理痛苦,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病人的生命在不断的希望中延伸,提高病人临终期生命质量。
(二)医学方面
从医学方面考虑,对临终病人实施治疗和整体护理,使其病痛减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舒适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是必要的。
1.专人护理
临终病人的护理方面与其他病人是不完全相同的。因为,死亡被看做一种自然的过程,所以应尽量减少病人的注射和化验,不必徒费力气去延长病人的寿命,主要是多做使病人感到舒适的措施。主要派病人信赖的护士,专人做好每日的生活护理,如每日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各4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日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时常为患者翻身、抚摸擦拭背部,局部按摩。每晚用热水擦浴及洗足1次。还应详细记录病人的各种生理变化、心理反应,供医生处理病人时参考。总之,护理组要负责病人及家属全天候的照顾与协助,帮助病人整理病房,代劳日常琐事。
2.用药物或物理方法解除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临终病人中60%以上都被严重的病痛所折磨,尤其是癌症病人,这种病痛更是一种长期的慢性折磨。所以,对临终病人的疼痛应采取主动防止,而不是让病人被动的压抑或控制,等到病人被疼痛折磨的难以忍受时才给予用药。不论病人是否要求,对有疼痛的病人,一般止痛药应每4h定时的给予,也就是在病人疼痛未出现前,药性未消失前就给药,让病人一直处在一种没有痛苦的情绪中。给予的药物不能突然中断,因为那样会造成病人心理上的焦虑。当然,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必须随病情的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给予专业化的治疗和身心全面照顾。
(三)社会学方面
从社会学角度考虑,应亲近关怀患者,准备一个安静、舒适的关怀病房,病室陈设家庭化。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淡化病人角色心理,减轻紧张和恐惧感,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亲切感。还应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优越的食宿条件,家人可在病室内陪住,可在病室内为病人做他想吃的饭菜。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鼓励患者的亲朋好友多来探视,让他们从亲情和家庭的温馨中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寂寞心理。
病人之间的互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许多病人在住院一个阶段后,比医护人员更能了解新来病人的心理,更能提供切实的帮助。
当一位病人去世后,护士和家属应守在床边,尽可能以舒适的位置将病人放在床上,并给一些时间,让家属与其死去的亲人告别,然后再为死者清洗、化装,修饰其痛苦的面容,使之保持一种安详、平和的仪态。如果病人家属觉得自己动手做这些事,对自己是一种慰藉和感情的寄托,也可以让家属参与死后的料理工作。化装后仍放在床上,可再让其亲人见一面,再送去太平间,这样家属始终会记得自己亲人安详地躺在床上的样子,而不是在棺材中。然后,还应从医学、社会学和死亡学等方面劝慰家属,使他们尽快从悲恸中解脱出来。
(党彩凤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