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活动与研究,是中国古老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早在殷周时期就设有掌管收藏的官职。唐宋以后,收藏研究古文物,已经成为朝野上下的风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莫不以收藏为荣。新中国成立之后,收藏品已不再是少数人猎奇与自赏的玩物,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今,随着职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工的精神风貌、思维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已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冲破传统观念和左的思想禁锢,发展个性,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老收藏爱好者则更加千方百计地丰富自己的藏品,大批新人也开始走上了收藏之路。从他们藏品的种类来看,可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除邮票之外,还有古钱币、各种门票、烟标、报头、剪报、酒标、糖纸、毛主席像章、铅笔等等不下几十种。这些藏品表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风貌的形象反映,又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史料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收藏,是职工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属于职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积极发展职工收藏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满足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对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素质、道德修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启迪功能。
从目前职工收藏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参加收藏活动的人数少,而鉴赏研究的人更少。二是收藏活动还只是处在自发的、分散的个体行为阶段,缺乏组织领导。这些情况,无疑阻碍和影响了职工群众收藏活动的深入发展。为使这项活动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全社会都应尽快地关心、支持和爱护群众性的收藏活动。尤其是新闻宣传等部门,更应及时地、有计划地介绍。一些收藏人物、收藏经验和活动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加强对职工收藏活动的引导。将分散的、自发的职工收藏活动引导好是企业工会组织的一项具体工作。要像抓集邮、摄影、美术、体育等文化活动那样,去引导职工的收藏活动。在成立职工收藏小组或收藏协会的基础上,开展经验交流、收藏展览、沟通信息、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使职工收藏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指导下普及,不断向纵深发展,与其他各种门类的文化活动相辅相成,为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职工报》1993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