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经过五小时的伏案疾书,终于写完了长达三千五百字的《史记·信陵君列传》。这是我自去冬以来,已能背诵默写的第三十篇古文了。其中:先秦文十五篇,汉以后文十五篇,共约两万五千字。此时此刻,我完全沉醉在欣慰、亢奋和成功后的狂喜之中,不断的喃喃自语:“我还行,还不老,也许还能做点什么……
去年深秋,刚刚退休赋闲的我,正在遭受那失落、惆怅、困惑乃至消极颓唐等诸多的精神熬煎。离开了抚顺钢铁公司大院,离开了从事三十多年工会工作岗位,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广大文艺体育爱好者,各种辛酸郁闷,简直无法忍受。眼前那渐渐枯黄了的树叶,无论它怎样挣扎,怎样不甘心命运的摆布,终于还是被枝头抛弃了。随着肃杀的秋风,纷纷扬扬,飘落四方。任凭车碾人踏,瞬间,仅仅是瞬间,就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了,这就更加勾起我对人生的感慨。
某日,百无聊赖中,信手拽出一本《古文观止》来闲翻,不料这一翻就撂不下了。先读《陈情表》、《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再读《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留侯论》,一上午竟读了十多篇文章。我深深被那集文学、史学和哲学于一身的古代散文特有的魅力所迷住了。一股诵读和背诵默写古文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在开始读古文时,本想能读五十篇,再能默写个十篇八篇的,用以消磨时间。没料到越读兴趣越浓,愈背信心愈足,这是始料所不及的。到今年四月末,不仅读了近百篇文章,而且还能背诵默写三十篇。默写的文章也从短到长,不仅能默写出《鲁仲连义不帝秦》,《滕王阁序》等千字以上文章,最后还用了十天时间,背诵默写出长达三千五百字的《史记·信陵君列传》。看来,将来若是背诵《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那样的长文章,我也是有这个能力的。
背诵和默写古文,最难最麻烦的要数读懂和读熟这一关了。《古文观止》是一部三百年前的文选,仅有句读,无标点、不分行。虽有注音与简要注释,但在今天读来,也同样是古文。这就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辞书,解决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诸多拦路虎。即使点完标点,分完段落后,有的句子也要诵读多变,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才能读通弄懂。
为了读懂原文,还要读一些相关文章。大致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事件、年代、人物等史实,以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我在读《信陵君列转》时,就读了《信陵君救赵论》以及有关魏其、范雎等人的史料;读《留侯论》时,就读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文章;读《赵威后问齐侠》时,就读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等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一些论述。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一下《史记》、《春秋三传》、《国策》、《国语》等成书的情况,了解其他文章作者的生平,还要弄懂有关的各种典章制度等古代文化常识。
尽管咽喉有疾之故,我还不能朗读文章,而只能默诵,这对理解古文中的精义,欣赏古文的神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尽管我所读的一些文章,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连“一毛”、“一粟”都谈不上,可自我感觉仍是所感、所悟、所得颇多。
我常常掩卷沉思,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使得几千万海外华人华侨,时刻都在怀恋祖国,思念家乡。无论他们离开祖国多么久,物质生活多么富有,可却坚持中国人的生活习俗,营造中华文化的生活气氛。他们中的一些人,本来已经不是中国的公民了,可还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五星红旗升起在国际赛场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所有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根无形的纽带,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牢固地维系在一起的吗!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都永远不可能把他们分割开来。回顾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不管民族战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好,还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大半个中国也罢,可中华民族既没有分裂,更没有灭亡,反而在历经磨难、坎坷之后,终于形成了民族大团结,建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难道不是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冥冥之中释放着永不枯竭的能量的结果吗!
读了几篇古文,竟不由自主地将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联系起来了。当我读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等句时,立即想到了“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句,这二者的渊源是很明显的。尤其是读到“夫民,神之主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王着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政无新旧,以便民为本”其内容时,很自然地与人民是国家主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正是体现在人民惟上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了。哲人智者们常说,历史是割不断的。我理解这是否主要是指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当今的意识形态有着继承、扬弃、发展、升华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也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使是毛泽东主席的晚年错误,又何尝不深深烙有中国封建文化的印记。虽然马列主义被共产党人视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它同所有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一样,只要被中国文化所吸收、融合之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才能有生命,才能发挥其精神作用。也就是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吧。若是这样说真有点道理的话,那么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定义或表述中,是否应增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概括和升华”等这样的意思呢?换个角度说,是否应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置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去阐释它、研究它。
“五一”劳动节那天晚上,老妻拨弄着我的头发,惊奇的对子女们说:“快来看呀!你们的老爸读了几个月的古文,比服了甘露琼浆还神,白头发越来越少了,大有返老还童之势。”是否果真如此,我虽不得而知,但几个月的读书生活,不仅使我得到了艺术享受,扩大了知识领域,提高了阅读古文能力,精神生活显得充实多了。确使我从萎靡不振的状况中解脱出来了,生活质量与品位得到了急剧提高,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益且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失,桑榆非晚”等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对自身价值与潜能的评估,对追求目标的选定与实施,都思索了很久很久。可谓是浮想联翩,遐思不尽。
写到这里,不禁胡诌诗一首,用以明志与自勉。诗云:
归去来兮来去归,不信青春唤不回。
微霞满天老翁笑,何须惆怅恨余晖。
《抚顺老干部生活》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