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几年里,除了党小组长曾来家了解情况外,很少有老同志来访。真有点“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的味道。不料元旦刚过,就有一位老友顶风雪来家作客,令我大喜过望。儿媳给拿烟沏茶端上了水果,寒暄一阵子后,就国际、国内、天南地北地侃了起来。话题很快就转入了改革开放的形势,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职工下岗待业、“穷庙富方丈”等社会热点问题。我这位客人是越说越来气,嗓门也就越高,就像与人吵架似的。儿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跑过来看。见我靠在沙发上吸烟、喝茶,客人正在地上来回踱步。她剥了一个香蕉递给他,并劝慰地说:“老伯,别生气,您请坐下慢慢说……”他挥了挥手说:“去吧!我们老哥俩闲说话,小年轻的别听这个,抓紧时间多学习《邓小平文选》。”听他这么一说,乐得我一口水差点没喷了出来。尽管他毫无遮拦地大发牢骚,却不愿让孩子们听见。这也许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多年养成的习惯吧!
老朋友虽然走了,可他这通牢骚,却言犹在耳。我不禁顺口吟出了“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这是毛主席在1949年4月29日写给柳亚子先生一首七律中的两句。柳亚子由于对政协会议要推迟到9月才能召开,很不满意。于3月28日写了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诗中大发牢骚,埋怨毛主席不重用他,想离开政界,回乡隐居。针对这一消极思想,毛主席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中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二句诗,不仅善意地规劝了柳亚子先生,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我就是经常用这二句诗,来勉励和鞭策自己。
当客观事物使人产生了不平意识之后,就产生了牢骚。牢骚有着发泄不满情绪,是心理自我调节的一种渠道和形式。但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到涣散人心,松懈斗志等消极作用,更何况像我这位老朋友那样,一发起牢骚来,脸也红了,脖子也粗了;青筋乱蹦,血脉贲张。看得我心惊肉跳,真担心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我以为老年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宜大发无名之火,切忌:“牢骚太盛防肠断”啊!
从表象上看,老同志的一些牢骚确是事出有因,有感而发。其实,只需我们稍加辨析,就不难看出,产生这些牢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一些老同志,仍然用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来观察、判断和评价改革开放的形势;来认识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意识形态是僵化教条的;思想方法是主观片面的。因而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是非不分,本末倒置。
试以党内腐败现象这一牢骚的主题为例:随着党风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社会主义制度绝不容许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由此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乃至于大发牢骚和骂娘,我们说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我们还应看到,党中央为反对腐败已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尤其是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指出:“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党中央决心如此之大,腐败现象一定会受到坚决遏制和逐步好转的。对此我们老同志应该相信党,充满必胜信心才是。
再拿怎样看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问题来说吧,有的同志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亏损严重,职工下岗待业等现象不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主观做出结论是改革开放的失败。从而埋怨党和政府,埋怨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水利、环保、文化、国防、外交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只顾自己在那里大发牢骚。
在这里,我愿寄语老年朋友,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艰难与险阻,困难与挫折是必不可免的。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没有的。我们总是在斗争中,在各种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如果目光短浅,方向模糊,只想一蹴而就实现四化,没有一点长途跋涉的思想准备,则稍有坎坷就会迷惘徘徊,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失去信心。一句话,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认识社会生活,才能登高望远,胸襟开阔,永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生活、面对未来。真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啊!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