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事求是的择业
你可以停止工作,只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改变对工作的态度;二是,寓工作于娱乐,享受工作的乐趣。这是最容易达成目的的方法。改变工作态度,才能有所成就。
处于社会变革期的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行为现象,那就是频繁地更换工作。据调查表明,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通工作者一生大概需要更换工作的次数高达十几次。而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初现端倪。我有许多亲友,他们经常频繁地更换工作,和以往大家印象中显得不同的是,我的这些亲友们并不是好逸恶劳的懒虫或者在单位变形不好的坏分子,相反的是,他们多半努力工作,显得很能干,有的甚至一连几年在单位还被评选为先进。但是,他们却总在找工作,不停地找工作。但又永远找不到。
原来,他们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踩着这山望那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他们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不久你又可能听到他们说那份工作并不适合他们,接着很快你就能听到他们又在找工作的消息;很快地,他们又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很快就拉倒了;接着,不久之后,他们又会换一个乍看起来不错的好差事。或许你也认识一些心攀高峰的人。努力未必使他们爬得多高,尽管他们对自己很有信心。目的和持续力交织为行动,一旦前途受诅,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另辟蹊径,决不迷失。
他们是决心的堡垒。既然已经下功夫选择好目标,明知险阻,仍一心向上爬。他们这些人是一群有着明确目的的爬虫类,而非漫无目的苍蝇。
人生是一个遥远而又漫长的过程,就好象是一张没有回程的火车票,许多的东西错过就已经错过,永远不会再来一遍。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里,做出无限的事业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对自己的一生好好的计划。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多花些时间在你想做的那种人身上,而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聊和空虚之中。
许多人都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如果能够什么事也不做,而可以有很多钱那就好了。尤其是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本能向理想事业迈进或者领不到理想的工资时,这种念头就会油然而生。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清闲的日子似乎分外美好,但是事实这的是这样吗?
其实,游手好闲的日子用不了几天,你就会感到无聊烦闷。
不幸的是,真正最愉快的时光是介乎于厌倦工作和游手好闲之间——幻想停止工作,憧憬着如何赚大把大把的钱。
但是幻想只能是幻想,憧憬也只能是憧憬,毕竟人作为一个活着存在的个体,需要通过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以及其他。无论不逃避也好,厌恶也好,残酷的事实摆在你面前,工作还是不工作,这是个问题。
大多数人对于“工作”一词的诠释还存在误区,在这些大多数眼里,“工作”就是指上班,好象只要不上班,就不算是工作。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对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人类谋求生存的手段。无论它的外部表现形式怎么变化,它的本质都是一种手段。
美国的销售专家霍普金斯给工作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工作就是你现在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不能否认,霍普金斯的这个定义,迎合了相当多些人的观点。但是,事实上,工作也不是什么“不得不做的事情”。同样你可以停止工作,这个过程只要两个重要步骤:一是,改变对工作的态度;二是,寓工作于娱乐中,享受工作的乐趣。这是最易达成目的的方法,用不了多少时间,你的财富和能量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委身于不合意的工作上,往往让你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享乐无所顾忌地纵情于酒色财气,而对于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和计划。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人生,这样的人终极也不会向正如保尔·柯查金所说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如果将所痛恨的工作,视为通往成功的临时停泊港,你才能跳出纸醉金迷的藩篱,另图作为。
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不要眷恋自己所不喜欢的工作。正如你突然接到通知要你马上去某个地方开个紧急会议一样,你会马上安排自己的行程、住宿。在你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不妨也象接到临时任务一样准备一下自己的下一步行动。现在就着手计划吧!
与其把生命虚度在那份自己深刻痛恨的工作上,还不如停止工作,转而去追求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和成功的事业上来。如此你会觉得,每赚一分钱,都使你感觉到你离着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否则就剩下背道而驰了。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和一份良好的思想状态。倘若没有积极乐观的思想,你就永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并发泄他们的不满。
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一种状况,唯有努力改变对谋求这份工作的态度,才能有所成就。
二、不上班也能挣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奢侈的想法莫过于拥有一份能够不上班也能挣钱的工作了。前面提及发霍普金斯就说过,“工作是你现在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是不是我们一定要在有限的人生里,把这种不得不做的事情一直维持下去呢?当然不是,如果你的上司对你优异的成绩毫无表示,不要再为他浪费你的宝贵时间,更别寄希望于改变他对你的态度。同样在前面我们也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恋着自己目前所不喜欢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你最好的选择是离开,不要再一味的迁就了。
人常常犯下安于现状的错误,而从来没有想到要起死回生。大多数的人死守着旧有的工作,而不考虑这家公司的前途已经岌岌可危,再怎么努力要呆下去都是徒劳无功。因为,人的天性是喜欢怀旧,希翼回到从前。大部分失业的人,直到手里的存款花完了,才会想到找工作,而一切已经为时晚矣。
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计划的人,总是能够面对现实,积极地甩开过去,朝着新的方向迈进,未来才会出现新的发展。
当然,这需要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态度有一个新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方式之一,就是放弃上班。积极争取实现很多人所渴望的“不上班也能挣钱”的愿望。
要达到这个愿望,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知道自己在哪一个领域有所特长,从而发挥这种优势。
其次,要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准备。因为,任何一个决定都意味着风险和失败。一个有准备向成功发起冲击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风险意识的人。
有了这两个准备,你就可以抛弃目前你所不学习掉换工作,寻求新的改变和发展了。
目前,在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外来人有几百万,其中通过不上班而挣钱这种方式生存的人口就有十几万。这些人投身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工作,不必象上班族那样整天忙忙碌碌也不必为着生存而发愁。可以这样说,这些人是一个非常潇洒的群体组织。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生存方式。
通过朋友的介绍,我认识了一个现在北京混得很好的“不上班族”成员周凡。周凡原是一个文化公司的职员,后来公司一直不景气,周凡看到在那里混下去已经没有什么前途,就毅然地离开了。后来,周凡又找了几份工作,但是始终不能够让周凡满意,恰巧在这时,周凡的一篇文章发表了,并收到一份不菲的薪水。这件事情给了周凡一个启发,想来想去,周凡决定最一名自由撰稿人,不上班靠稿费生活。
起初的一段日子,周凡过得非常艰难,几乎每到月底就入不敷出了,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先是一些稿子发在个家报纸上,后来又有些小说发表,这样没多久,周凡竟然小有名气,各个杂志和报纸的约稿不断,收入一下子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在,周凡已经是声名在外,他每月的稿费收容远远大过在公司拿到的薪水。象大多数自由撰稿人一样,周凡如今已经不必上班,就有钱挣了。而且和众多的上班族比较起来,周凡 的稿费收入更为可观。试想,如果当时周凡没能做出及时的决定,或者没有足够离开的信心,那么今天的周凡也许还只是一个呆在公司里的小职员,拿着可以份微薄的收入。周凡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不上班这个问题,有时候人改变态度比维持信心更难。
当然,不能否认,改变态度并不容易。因此,当你做到了,而且有了突出的表现时,你应该给自己一个特别的鼓励。
三、掌握好择业时机
在一项对成功人士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另谋高就的经历。对于一个工作者来说,如果一切都很正常,很难说什么时候该弃船另觅新主。虽然说提早行动是增加有利情势的最好方法,但是问题是,我们很少计划一下下一步的行动,除非到了最后关头才会想到必须改变。
什么时候才是另觅新船的好时机呢?以下是几项你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他们能帮助你做个适当的选择。
你想争取的职位,正是上司亲戚的囊中物。那么,赶紧另谋高就吧!如果上司的亲戚,正是觊觎你的职位的人,我劝你还是赶紧离开为妙。
当你发现公司不住注重基层业务时,这时你的选择应该是离开那家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凭感情用事,经营数年而每况愈下,你应该考虑是跟他们一起载沉载浮,还是另觅新船了。
你为公司屡屡建功立勋,却没有得到赏识,分享成功,那你应该考虑辞职。
当你不在感到工作有趣味,并且对你不再是挑战的时候。
你的公司无法在国内外与人竞争;从事的事业跟不上竞争的脚步时,改行学习新的业务,会比等原来那项事业起死回生快得多。
你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在做这一行,它并非你计划中的事业,只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都是构成你辞职的理由,别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日子里给自己一段空间,想想清楚自己到底就要做什么,等到你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就是应该另谋高就的时候了!
四、抓住每一次机会
唯有先下更多的功夫,才能更轻松的工作。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享受这份工作,事实上,只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做真正轻松、有效率又能有所回报的工作。
任何挑战都是一次机会,我们应该把每个难题视为一次运用聪明才智的机会。
“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抓住机会更重要的了。一个人漫长的经历中,是否能够适应社会,是否能更好地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抓住机会。
机遇作为重要的因素,通常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推动和催化的作用。
在一次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及这十个人物:“对于今日的成就,你们都认为来之不易,那么你们认为人的一生中,机遇与实力哪个更重要呢?”答案出人意料,有九个人认为机遇重要,只有一个人认为机遇与实力同样重要。
仔细想来,这样的答案也是在情理之中,所谓杰出者,又岂能是屈指可数的十个人呢?比起站在领奖台上的优秀者肯还是大有人在。而台上这十个人之所以站在台上,他们已无法不认为这是靠的是机遇,而非实力了。
从这个意义而言,机遇对一个人的成功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父母经常这样告诫他们的孩子:机遇与他们的未来休戚相关,机遇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尔降临在你的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将翩然离去,不管你怎么样扼腕叹息,她将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
一八六五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上天赋于了卡耐基一个绝好的机会,他预料到,战争结束以后,经济复苏必然来临,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便会与日俱增。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退了铁路部门报酬丰厚的工作,合并由他主持的两大公司——都市钢铁公司和独眼巨人钢铁公司。创立了联合钢铁公司。同时,卡耐基让弟弟汤姆创立了匹兹堡火车头制造公司和经营苏比略铁矿。
卡耐基认为,美洲大陆现在是钢铁时代,铁路时代,需要制造铁路、火车头和钢轨,钢铁是一本万利的。雨水卡耐基开始可进攻。
在联合制铁厂,矗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高22·5米的熔矿炉,聘请了化学专家驻厂,检验买进的矿石、龙石和焦炭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原材料和检验系统化,卡耐基的努力令很多人担心,但是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是“杞人忧天”。
一八七三年,经济大萧条不期而来,银行倒闭,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断,现场施工噶然而止,铁矿山及煤山相继歇业,匹兹堡的炉火也熄灭了。
卡耐基断言: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当便宜。其它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已经鸣金收兵,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不可以失之交臂。雨水他走进股东摩根的办公室,谈出自己打算造一个钢铁厂的计划,这一反常的作法,使其赢得了巨大的利润。
一八九0年,卡耐基兄弟吞并了迪克钢铁公司之后,一举将资金增到二千五百万美元,取名为卡耐基钢铁公司,随后又更名为VS钢铁企业集团,建立了卡耐基钢铁王国。
卡耐基的成功与他善于抓住机遇是休戚相关的。卡耐基的成功无疑对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那么,机遇是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呢?
抓住机遇的办法
许多人把机遇也称为运气,无论如何称谓,有一点是绝对的,善于抓住机遇比怨天尤人更为有益。
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一个人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些客观的条件往往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像一颗优良的种子不拒绝一块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一样,势必会加速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甚至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时代好还要学会把握机会。
无疑,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美好的时代。但是光有好的时代,人未必就过得幸福,还是要看一个人是不是善于把握住机会。把握住机会,就等于把握住时代的命脉,这样,就能很好地适应未来,更好地生存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排弃干扰,勇于放弃。
历史性的机遇往往是很珍贵的,稍纵即逝。所以,人不仅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学会识别机遇。马来西亚著名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先生曾说过:“你可能抓住了一个机会,但你绝没有意识到,你同时又放弃了一个更大的机会。”所以,当我们在遇到诸多选择时,一定要学会排除干扰,学会放弃。如果要求鱼与熊掌兼得,终将一事无成。
主动选择,寻找机遇。
靠等待机遇而成功者毕竟少数。更多的适合,它还需要你积极主动的行动,需要你做出抉择。走出原有的生活,去寻找机遇,这是许多名人能够走在时代前列的原因,也是一个人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生存的必然的途径。所以,更多的时候,机遇要靠自己去创造。像张好古那样连升三级的典故只能是发生在“一群混蛋”的时代。
有的人感叹说什么“乱世出英雄”,认为今天的社会,到处歌舞升平,一派太平盛世的的繁荣景象,根本不存在什么机遇。这种思想其实是绝对错误的,如果这种思想灌输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对人的成功是很有害的。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促成了新的竞争环境与机制,人们有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而挑战与竞争本身就是一种机遇。我们并不否认所谓的“乱世出英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代这样一个和平盛世,一样存在着无数的机遇。
机遇是创造出来的
一个人或许会经常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他人总能够得到比我更好的东西?为什么他腰缠万贯而我不名一文?为什么他比我笨都当了领导,而我还是一个人微言轻的小职员?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具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而有价值。
如前所言,机遇其实是被人创造出来的。许多人不仅善于这种机遇,更善于创造机遇,他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奋斗,开始时是他们在追巡机遇,而一旦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机遇就会主动登门拜访。
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知明度的不断增加,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他们这些主观的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的机遇。从这个角度上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认同。
所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每一天都要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每一天都要对自己不停地重复:“今天,我要与别人竞争,今天,我要与自己竞争,今天我要与许多的人竞争,我要多学习点东西,我要打破昨天的纪录……”
对于个优秀的成功者而言,光会发现和背弃机遇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把机遇发挥到最大值,充分利用机遇所带给自己的一切价值。
有的人一生中曾经有过许多很好的机遇,但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结果丧失了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也有的人抓住了机遇,但是并未理解到这一机遇的全部的内涵,因此他们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仍然不免留下遗憾。
纵观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面对命运赋于的良机,只有勇敢拼搏者才会取得成功,才可能把机遇所蕴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
在把握机遇的过程中,要学会敢闯敢拼,才会使他们能量上升到顶点,并克服那些在平日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而使自己健康迅速地成长。如果退缩了、放弃了,便会使事情半途而废,把机遇白白地浪费掉。其结果显而易见,在未来社会中,即便不被淘汰,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之辈。
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机会稍纵即逝,一个人仅仅有才华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的才华为人所知,得到社会的赞同和认可。
所谓的“才华横溢”,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拥有的出众的才华,还说明这个才华一定要“横溢”出来,才能为人所知、为人承认。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一定要学会充分展示自我。
大学生在求职中经常碰到这样的困惑:一位学习优秀、品德良好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屡屡遭到碰壁;而另一位平日表现平平的学生却脱颖而出,获得令人羡慕的职位。这其中的微妙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是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别人。
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社会生存得很好的人,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推销自我”的意识。
说起“自我表现”,就会有人联想到“出风头”这个词。其实,人的天性都是爱自我表现的,但为何“善于自我表现才华”和“爱出风头”之间会挂起钩呢?“自我表现”和“爱出风头”的差异在哪里呢?其实,只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是否受别人的欢迎。如果一个人的表现不受人欢迎,即便他表现出的是出众的才华,也一样不被别人所接受,反而被认为是骄傲,爱慕虚荣。
要建立一个受别人欢迎的形象,首先要从平常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越是小事,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
从诸多的普通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对于平常的生活细节都能认真对待,即便在小事上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的人,往往最能够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在年青时,有过这么一段求职经历:
有一天,卡耐基去一家公司应聘。然而因为他初出毛庐,没有任何经验与知明度,最终以失败告终。走出公司大门的时候,卡耐基无意中看到了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这个一个十美分的硬币,或许在许多人的眼里,这小小的一枚硬币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原于卡耐基从小养成的节俭的习惯,他弯腰拾起了这枚硬币,并仔细地拂掉上面的尘土,然后放进上衣的口袋里。这一系列的行为正好被十层楼上的公司经理透过窗户看到,他马上确定,这位青年非常节俭,珍惜资本,一定是位管理人才,遂亲自出面邀请卡耐基加盟公司。
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位上司拥有一双“慧眼”,发现了卡耐基这位“英雄”。
许多人曾经感慨别人总是“命里有贵人相助”,然而,你有没有想到,如果你根本不是什么“英才”,或者根本不把“英才”展现出来,又怎么会有“慧眼”,又何来“贵人相助”呢?
平日一点一滴的小事之所以更能证明一个人的品质,是因为那是一种不经意的自然流露。连小事都如此,大事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两点:一、你平日的生活细节是否良好?如果不是,你就要加倍努力了;二、你的平日行为是否是自然而然的?必要刻意地伪装,一位伪装只能是一时半刻,自然才可能是一生一世。
主动创造表现的机会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未来社会中脱颖而出,不主动去吸引“伯乐”的注意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再则,岁月不饶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孤芳自赏,不把自己的才华尽早展现出来,即便是某一天有幸遇到“伯乐”,恐怕也已经是人老珠黄,力不从心了。
“毛遂自荐”的故事已经为大家所熟悉。用现在的话说,“毛遂精神”就是瞅准时机,大胆出击,找上门去,“推销”自我。
毛遂自荐,是需要一种勇气和胆识的。不自信的人,害怕失败的人是不敢尝试的。而这也造成了一大批平庸者无为之人,更成为人才被埋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有动人敢于这样做,因为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狂热的爱,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好运是等不来的,必须主动去创造、去争取。
美国的总统,大凡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皆为口才出众者。如华盛顿、林肯、小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等,听他们的演讲或者说话,你刻意看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与品格,同样也能感受到他们内涵着丰富的才华。
即便在普通人的圈子里也是如此。那些天性开朗,爱聊天、交朋友的人,他们的周围总是跟着别人,人们乐于与之交流并且相处,这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口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头脑。
主动制造机会
制造机会对于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中,无论你所生产的是什么商品,要想在市场中成为名牌,就必须要抓住机会,而一旦没有这种机会给你,你要学会的一点是自己制造机会。
在日本,人人都知道“味之素”这个品牌。在产业当初创业的时候,味之素并没有市场,甚至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这个品牌是什么东西。后来,充满智慧的上司铃木动员他多样的亲戚和朋友,走上街头,沿街访问每一家零售店:“有没有味之素?”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问,引起了多个商店上司对味之素的注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味之素呢?
这是一种制造话题的手法,使人误以为有很多人喜欢味之素。由于人力有限,活动范围有限,这一招没有起大很大的作用。铃木于是又想出一个绝招,在一个手提布制的提包的底(底是椭圆形的)上,照“羹汤之母·味之素”的字样挖洞,然后在袋中装上石灰,让人提着在街上慢慢走,所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那几个字样。卖柴鱼的伙伴害怕味之素抢走其生意,就随着涂掉地面上的广告。这反而给人一种味之素必柴鱼味道更好的印象。味之素这种别出心裁的广告活动开始在东京的银座和日本桥一带成为人们纷纷议论的话题,随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遍了东京,大大提升了味之素的知名度。
这种具有语言宣传意味的口耳相传的手法,在一九二三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发挥了最大的威力。那时设在川崎的工厂也因地震而倒塌,“味之素”的生产遂告之停顿,在这严峻关头,公司的决策者毅然拨出两万多袋准备作原料的面粉救济灾民。灾民由于过于饥饿,边全部将面粉做成面疙瘩,由于缺少柴鱼、海带的调味,面疙瘩的味道很差,而就在这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句话:“试着把味之素加进面疙瘩里吃,真是很好吃。”
人们纷纷尝试味之素,借着地震的时机,味之素的营业额迅速上升。
和味之素差不多的宣传作法,在中国也有。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名记者,聚积在北京长城饭店。他们在采访一项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的新闻:报道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告别宴会的信息。在发回的新闻中,按新闻的五W原则,他们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宴会举办的地点——中国北京长城饭店。
第而天,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报纸,都刊发了这条重要消息。不言而喻,人们在得到这条消息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关于长城饭店的信息。
于是,长城饭店的名声在全世界大振。“长城饭店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饭店?”“为什么里根的告别宴会在这里举行?”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好奇心。当他们得到机会来北京时,总是一下子就想起长城饭店,都想光顾一下这家曾经接待过美国总统的饭店。
一时间,长城饭店门前车水马龙,生意顿时兴隆起来……
原来,在长城饭店开业之前,该店总经理和有关人员已经获悉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的大致安排。他们决定争取里根总统在长城饭店举行告别宴会,以扩大饭店开张伊始的知名度。于是,他们频频向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发出邀请,让他们到长城饭店赴宴。并请他们提出意见,不断地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及官员对长城饭店的工作表示满意时,他们便单刀直入,直率地提出要求。经过反复磋商,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这一活动的成功是无疑的。那么它是怎么出现的呢?答案是:给自己制造机会。一九八四年饭店刚刚落成不久,面临推销形象、提高知名度等问题。而当时的长城饭店的目标就是招揽外国顾客。以其先进的设备和高档的服务多赚外汇。于是,他们开始选择用什么手段来达成这一目标,结果选中了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这一事件。让里根在长城饭店举行访华后的答谢宴会,这一招取得了理想的成果,长城饭店的名字和里根的名字连在一起,在几百名记者的报道中,传遍了世界各地。长城饭店这一招可谓高也,而且开创了外国首脑在长城饭店设宴的先例,之后仿效者纷纭。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见,很多时候机会其实是要自己动脑筋来制造的,一味的等待是永远不会获得成功的。
机会需由个人主动去争取,它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大多数机构的训练计划,都只发展短期的才能,而且获得多方面的才能。但是,很少机构能够接纳自我训练的原则,更不要对工作者施于多层面的训练了。不过,近些年来,训练及教育已有长足的进步,作为个人发展的材料已经比比皆是,一切都在改善,现在也渐渐有了帮助学习的媒体的出现。所以,凡是忽视教育及训练机会的事业人,便很容易落在他人之后了。
幸好,负有训练责任的人通常热心助人,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机构中所担任的是类似边缘角色,所以他们常常热心地答复主动上进者。个人发展通常被认为是好事,在上者尤其如此认为。很多事业人都会因机构所表现的鼓励而惊异不已。
“立契蒙的调查”的受访者之一的赛门便如是说:“我发现,人事部门总是随时准备帮助别人,虽然他们有点刻板,但是他们的确提供很多实际可行的建议。人事经理最感到快慰的是,莫过于能帮助人。”
不少“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觉得,在他们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得自“良师”。法兰克现年二十九岁,是一名高级电子工程师,他的父亲是一位化学教授。法兰克说:“似乎我的科学科目得甲等,顺利考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后来我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也是很自然的,接着我念博士学位,当上大学讲师也好像理应如此。但是,我生平第一个自主的决定则是:以研究人员的身份进入商业公司。这样过了三、四年,我开始盼望走管理的路,但问题是:一名科学家如何学习管理呢?对我而言,更改方向走进管理,是我此生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
此时,法兰克正面临着一个真正的难题:以他的声望、关系、及思想模式,都应该属于科学家,但管理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才能。因此,他得强迫自己去发展自己缺乏的才能,而这种发展的方法就是“行动学习”。关于这种发展,从实际体验中学习的效果最好,不是仅靠苦思冥想便可获得的。
此外,法兰克还找到一位“良师”,这为良师知道他需要发展什么才能,还会创造机会让她获得。故而,他成为法兰克的导师、支持人、顾问、训练者、以及赞助人。
无疑地,良师本身需要特殊才能,如此才能帮助别人去看清楚事实,认识自己的短处、长处、及弱点。他应成为一个给予实际的、可贵的、积极的回馈的回馈专家。他应能帮助当事人用新方式来看事情或构成观念;并帮助他们重组经验、辨认关键要点。在良师指引和行动学双管齐下之后,当事人终能获得正式与非正式的新才能。
有的机构已经建立正式的计划来鼓舞这个良师观念。美国有一家公司的做法是,选派人员在国外子公司担任副总裁,负责帮助有前途的年青经理。很多大公司都有类似的发展系统。但是,导师人选必须谨慎选派,他们要具有能在“当前”达成高度表现的才能,因为某一种阶段获得的经验到了下一个阶段,可能已经会给人错误的指引方向。我们建议事业人积极寻求高水准的导师,而下面所列的几项更为重要,不可忽略:
辨别可以有所帮助的
提出议案,并建立有效的相互依赖关系
订立“契约”,大致言明你的希望
导师的基本作用是帮助个人获得必要的才能,但他还具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给人以支持。事业人倘无一套支持自己的方法,将很难承受长远事业不可避免的紧张和不安。一般来说,事业人常碰到如下困难:
积极与主动的源动力逐渐衰弱
动机逐渐消失
士气低落
孤立感
无法确立个人价值
对事情的优先顺序毫无头绪
无法确定工作和生活价值
个人压力
以上种种事业上的困难,通常不能凭借外在环境的帮助来获得解决。一般迹象显示,二十世纪后期举世将受失业之苦。所以会如此,原因很多,但这个现象对于正在寻求失业发展的事业人,产生了一个决定成败的结果,那就是,他们必须比充分就业机会的士气更富有弹性、更抢先于行动、更具有竞争力才行。在人人都有工作时,人往往不需要特别突出,景气好的时候,事业发展都不成问题。可是在社会无法提供足够机会时,我们就必须自己创造。于是,这似乎又回到“弱肉强食”的定理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原则,对大多数现代人而言,比在过去的时代更为适用。乐观地期待就业状况迅速好转的可能性不大,自我发展是个人获取才能去克服不良环境的最佳方法。
事业人不能依赖雇主提供所有必要的成长经验,凡自我激励的事业人,不管有无支持,都必须从事个人发展。我们必须了解,工作机构无法开发每个人的潜能。需知假如每个人的天赋才能都被充分利用,那么,该机构反会因为才能泛滥而呈现不安。实际上,工作机构很少具有可供个人发展的恰当体系,只有战时的战备单位算是例外。竞争是经常发生的事,这可能是大家最该关切的问题。至于一个完全的事业发展体系,是否能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仍然有待商榷,因为它会左右你个人的责任。既然机构不常提供发展机会,能否利用就个人的掌握了。凡是能敏锐地不断自我成长的人,才比较可能生存、成功。
但是才能,可能还不足以掌握事业。“存在”是重要的因素,它的意思是指提高成熟度、深度、内在资源及身心发展。事业是改进自己的一个大好机会,不管人世如何变迁,我们在世上所走的道路,就在于表示:“我们是什么人”、“我们认为为什么才是重要”。难怪有些宗教传统认为,精神发展和世俗发展有直接关系。
假如性格和成就有关,那么,逻辑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人追寻,事业发展就不健全。仔细研究一些创业成功者的传记后,我已相信,爬到高位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和价值都很清楚。整体而言,他们具有充分发展的个人态度,而这种态度则提供他们建设稳固事业的基础。由此可见,自我人世对个人的力量的确有所裨益。
个人成长源于个人,而非环境,它需要某种程度的自主,教育系统有时反而会防碍自主。
“立契蒙调查”的成功受访者提出了下列指导意见:
知道你害怕什么
具有勇敢坚强的心理准备
扩大经验,建立信心
与上司接触(甚至与工作外的长者接触)
负担起责任,达成有效的成果
掌握资讯来源
保持良好的形象
自问:“在言语之外,我如何呈现自己?”
积极表现
显示精神和活力
培养决断技巧
避免自我懊恼
避免和人疏远
明智他选择下一个职业
这些指导意见其实正提供了一种自我掌握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提供了辨识及获得新才能的动力,使人在每个职业中都有好表现。
五、踏踏实实地工作
要想踏踏实实地工作,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从事行业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以这样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成功。
培养对工作热爱的兴趣,一是要学会肯定自我,重温过去的光荣与成就,想想你是如何克服困难而完成它们的,以你的成就为荣,肯定自己绝对配得上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二是要肯定价值,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想到成功你会做得更起劲。这成功不一定是金钱,也许是地位、他人的尊重、感激、完成工作时的满足感、自尊心的提升,或是他人的赞美等等。这些,大概都是你想得到的,你的任务就是努力付出,追求你想要的成功;三是学会在心中描绘美好图景,想像一下达到目标时的丰硕成果,想想美梦成真时的美好感受,时时回味这些栩栩如生的美好画面,可以促使你早日实现目标。
只有培养出对工作热爱的兴趣,你才能有兴趣去工作,只有带着这些兴趣去工作,你才能取得成功。只有通过成功,你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理想,完善、丰富你的人生!
说实话,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踏踏实实工作更重要的了。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才会取得成功,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停顿这样的一些牢骚:“我那份工作简直没法做了,我打算跳槽……”或者“我觉得把我的聪明才智交给那份工作简直是暴殄天物”等等。
相反,那些日后成为成功者人却从来不曾这样说话。因为,他们知道,牢骚是没有意义的,要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工作。
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你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需求新的契机;也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你的前途才会有新的希望。
不可否认,在一个地方做一种工作,时间久了,谁都会厌倦,但是,换个工作这一切就会有所改变吗?
先来看一个例子:今年三十二岁的罗斯福是美国一家公司的高级主管,他二十七岁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公司工作。在短短的五年里,罗斯福换了不下十几个工作,在他认为,下一个工作总是比眼前这个好,于是他不停地更换,直到进入现在的公司。
那么,对于频繁地更换工作,罗斯福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人总是有欲望的,而这种欲望当你在所在的工作上无法获取时,你就会想到跳槽。因为在你觉得,跳槽后的那份工作对你更有前途。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当你跳槽之后,你会发现,目前所处的环境和你开始的一样。在这里,你同样找不到什么机会,你跳槽的次数越多,这种感觉就越强烈。
等到你告诉自己再也不要跳来跳去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晚了:那些原来本不如你的人,因为在单位的时间长资历深而得到升职;而你虽然你他们在年纪上差不多,你却因为刚刚跳槽过来,不得不从最低层做起。这中间,浪费的不仅是精力,还有比精力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时间。
对于现状的不满足是造成一部分人不能够踏踏实实工作的原因。除此之外,就是由于他们对机遇的不切实的奢望。对于人的发展于成功,机遇和苦干究竟孰轻孰重,我们在无意于去争论。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虽然踏踏实实苦干的人未必会每一个都成功,但是如果你不踏踏实实地干,即是你有无数次的机遇也不会取得成功。
那些经历了“天上掉馅饼”、“摔一跟头捡一元宝”的人即便能意外地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但终是昙花一现,经不住太多的考验。象我大学的一个同学,在毕业后的几年里,他总是在不停的找工作不停地换单位,他既懂得电脑知识,又会广告策划,除此之外他在文学上也稍有造诣。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却始终徘徊在成功的门槛边缘。
后来,一家报社听说他有文学功底,就招聘他去了那里做编辑部主任。但是,过了没多久,我这位同学就被辞退了,因为他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学识,所有的不过是一堆理论罢了。
所谓“厚积薄发”“积腋成裘”。那些能够更换地生存于社会的人士往往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对某一领域有着广博而精深的了解和领悟,厚积而薄发,最终才能脱颖而出。并且,其雄厚的功底为他长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说,这些人之所以获得成功,跟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在国际围棋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五十年前吴清源,五十年后李昌镐。意思是,在围棋界,五十年前的第一人是吴清源先生,而五十年后的今天,则是李昌镐雄霸天下的时代。
吴清源先生作为围棋世界的一代巨匠,不仅在盛年创下世界无敌的纪录,即便在晚年引退之后,仍致力于围棋事业,开创“自然流”的思想,将人生诸多的哲理蕴含围棋中,为现代围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年仅二十三岁的韩国奇才李昌镐师承另一个大师级人物——曹熏铉先生,号称“后半盘功夫天下第一”。九十年代后,李昌镐“世界第一”的地位已经是不可动摇。这一切都是其深厚功底的象征。
少年时代,李昌镐每天打谱占去一半时间,任何棋形的变化都在心里一目了然。而他又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中国围棋界前辈华以刚这样评论:“他并不是棋下得比别人好,只是他犯得错误比别人少。”犯错误其实就是实力不足的表现。所以,李昌镐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自己过硬的真功夫。
踏踏实实工作,靠的还有敬业精神。
现在与人谈论敬业精神,在很多人的眼里或许显得很无所谓。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敬业思想正式一个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里,凡事并无大小轻重之分。有的人出身名门却一无所成,有的人出身卑微却终成大功,这其中的巨大差别仅在于,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敬业。
如果你对事物抱有一种敬业之心,那么即便是平凡的岗位、毫不起眼的工作,也一样能迸发出眩目的火花。
成功人士的经历启示我们:对工作积极热忱,对生活加倍热爱,拥有别人无法匹敌的敬业精神,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
一九九八年六月,第十六届世界杯小组赛中,意大利对遭遇劲敌智利队,拥有“双刹”组合的智利队本场比赛光芒四射,在先士一球的情况下,由头号射手萨拉斯连下两球,以二比一反超。时间分秒过去,意大利对虽然频频进攻,却终究难以破门。
此时,罗伯特·巴乔成为挽救意大利对的英雄。在终场前五分钟,巴乔凭借自己的经验获得点球,应由自己亲自操刀主罚命中,那一刻,全世界的球迷都为之欢呼,为意大利,更为巴乔。
四年前,美国世界杯决赛中,当巴乔将最后一粒点球射飞时,意大利对只能将“大力神杯”拱手让给了巴西人,意大利对梦断美利坚。留着一把小辫子的巴乔长久地矗立在球场上,默然无语,那一刻,有人断言:巴乔沉没了!
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赛季,巴乔拒绝了各的俱乐部的盛情邀请,执意来到名不见经传的博洛尼亚队。巴乔之所以留在博队,是为了让意大利主教练老马尔第尼看到他的表现,以求重新回答国家队,再战世界杯。巴乔对自己说,从哪里跌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正式原于这种精神,巴乔本赛季居然攻进二十二个球,位居意大利队球员之首。最终,他的精神感动了老马尔第尼教练,在出征世界杯的最后时刻,将他招回答国家队。
对巴乔来说,代表国家队夺得世界杯是他事业的终级追求,他为之奋斗不懈。意大利队很可能拿不到世界杯,巴乔很可能会一直坐在替补席上,但这些已经不是障碍,巴乔事实上已经成为一支坚强队伍的灵魂人物,并且用他的执着与真诚影响着世界上更多的人。
令球迷们深爱巴乔的,已不仅是他出神入化的球技,而是他伟大的敬业精神。
创造了经济告诉增长奇迹的日本人有一句名言,叫做:“世上无难事,只怕工作狂。”它很好地阐明了敬业与发展、敬业与成功的关系。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人,如果他从小就学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所追求的目标中去,愿意为所要达到的理想付出代价,那么在威力的社会中,他一定会是一位健康幸福的有为之士。
不论才干或者学识多少,缺少热忱就犹如画饼充饥。反之,即便学识缺少一点,或者才干拙劣一点,只要肯拼命努力,有强烈的热忱,就能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即便他本人没有感受到这一份价值,也会像磁铁吸引许多的铁粉一样,使更多的人深受他的态度所吸引,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
《成学全书》作者希尔博士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热忱。没有热忱,不论你有多少才能,都发挥不出来。”所以,培养敬业精神,首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对事物的热忱,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其它的小事,只有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懂得如何走上成功之路。
一个热忱而敬业的人,无论是正在建造房子的泥瓦匠,还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无论是一个扫大街的,还是一个管理国家的首相,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甚至是虔诚的心灵。对自己工作敬业的人,无论工作有多么的困难,遭遇多少磨难,他们一样也会不断地努力,绝不轻言放弃。
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样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
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单纯而美丽的话语,更应该是我们学习与行动的指南。
凡是对当前事业的进展感到成功的人,都是十分留意目前的人,这一点非常值得人们细细琢磨。这些人会想一下未来可能的样子,然后便卷起袖子埋头做当前的工作,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提姆(往后所涉及的人物都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即表白地表示,先掌握现在才能抓住未来。他说:“我看到很多耀眼的年青人,满怀野心,但不求根本,这不是创造事业的办法。成功者大多数是工作表现特佳,并且能从工作中学习的人。”
提姆是极力强调事业人应该用心开发每一个工作状态的几个人之一,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毕业受训时,做的是复杂的影印工作,我站在影印机旁,因为认为工作低于我的程度而感到生气。于是上司过来和我说话,他指出,我的工作效率不好;另外,他还说了一些令我永远无法忘却的话,‘利用每个状况学习做更高水平的事。’交谈后的那几个小时,我的工作效率奇佳,而且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在高要求的工作中可能很难学习,因为保持工作的水准用去太多心神,所以当事人就成了工作本身。
然而,启示成功的事业人并不是完全与工作合一,他们必须主动掌握事业生涯,而这一点需要某种程度的自觉,和一套开发现在的策略。
六、动或不动,同样重要
我们重复说过很多次,一个令人满意的事业是个人和他(她)工作生活空间的吻合。移动的观念与事业大有关系,但是对于不够细心的人,却也存在着种种危险。
为了进步的缘故,在情感上与它打成一片,可能加强满足感。根据一项国外的调查显示,有少数调查者凝重地谈到无法逃避的日常工作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麻烦和困难。但是,很多的工作者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不动。事实证明,他们最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起色,而且大部分人都取得柳暗花明的转机。
现在不动的最后一个理由是,各扇门都被关闭,但也有很多人是受制于惰性。并不是每个人都好动,这种人可能觉得有才能去完成更大、更困难的职务,但是总觉得变换工作不适合他们。也有适合,这种决定反映着事实——即这个人已经升到“无能极”。这个时候,我们建议事业人抑制他(她)的野心,安分守己地做好眼前的工作。
假如经过透彻而深入的分析,事业人觉得受不了不平的待遇,那么,最后的治疗方法就是退出。
并非所以的事业都向上爬,也会有倒退的情形发生,而这种时候,对于工作者来说,就是一种考验。那么如何经得起这种考验?面对动还是不动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呢?
在此,我们以答卷的形式帮助你考虑是否应该做事业移动,以及移动的结果会如何。回头看看你所制订的未来规划图,有关你的事业目标,重新温习一下。仔细想想,你觉得它们还正确吗?如果不打算修订,过后再做回答,每个题目至少要花五分钟的时间考虑,仅仅做做表面分析,对你不会有任何实际性的帮助。
这些题目是这样的:
依照你明年的计划,会有什么显然或者隐然的事业帮助?
看看你的长期事业计划图,什么样的事业是你长期计划中所期盼或者必要的?
回顾第一二题的答案,确定你下一个可能进行的、实际且合意的事业移动
你想好用何种方式移动吗?
你会采取什么步骤,以期获得顺利移动的最佳机会?
你做此移动时,基本的困难会有哪些?
问题至此结束,在你尚未弄清楚下一个事业移动之前,不要往下看,也许会有别的可能出现。但是,要先确实使你的计划清楚明确,这样你才好做出判断。
实力是改变人生成功的可靠后盾
“立契蒙调查”所进行的事业史的调查表明:具有相关的才能最重要。凡是利用不正当手段或裙带关系来发展事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家不会一致忽略你缺乏必要才能的事实。发展才能是一项长期计划。在前面的章节,我们曾把事业比喻成园艺,这是需要几年辛勤工作才能得到会报的事业。时时提升品质,保持良好才能是必要的,此外还要偶尔做些能让你获得新的才能的重大决定。
在关键性的事业变动时,新的才能获得很重要。人们有时候会发现,目前的职位和向往的职位之间,有着明显不能跨越的鸿沟,如果发生这种事,当事人必须去找能够连接的桥梁,倘若没有跨越这道鸿沟的通路,这位当事人便注定要沿着边沿找逃走的道路。才能就是桥梁,它们使人跨越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一项典型的事业必定需要发展新的才能,这些才能关系着承认可预料的转折点。下面便是事业人主要的生命转折点:
中学至大学(主题:教育程度)
大学至工作(主题:投入的领域)
工作至专业精湛(主题:专业化程度)
专业精湛至权力(主题:高位)
权力至最高限度(主题:停止增长)
最高限度至退休(主题:生活形态的选择至衰退)
在遭受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时,当事人都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机会,而这些困难和机会,和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不相似。每一个转折点都代表着个人发展的一次挑战,所以预先替未来的转折点做好准备是件重要的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始至终不断地学习和发展。改变人生也许十年一次,而且是无法逃避的,虽然有的人可能忽略了或有意规避一下转折点,但是生物年龄的逻辑和事业焦点的意外变化却是无情的。
人在事业中必须获得的才能,它的范围和性质,随性别、职业、社会阶层以及社会变动而异。譬如,妇女可能自工作岗位退休回家庭,其后可能又再返回工作。可能有少数人真的逃避获取新的才能,例如有些人在十五岁时当球场管理员,到七十岁时还是这个老职业。
有时候,意外的转折点就像疾病,在毫无显示的情形之下便冒了出来,因此一下子会需要新的才能来处理这个事先未可知的情况。根据曾经顺利处理好意外情况的人表示,他们都能:
有足够的财富对付困难
空出时间沉思
与人慎重讨论他们处境的情况
有心接纳专家的辅导
认识生命的转变,把相关观念用到自己身上
有别人温暖的支持
主动参加训练
有勇敢坚强的心理准备
仔细分辨需要什么新才能
凡是将自己列为失败的事业人,都是过去无心思索发展新才能的人,每当他们面对转折点的时候,就想找一个通往神秘花园之门,他们经常问:“怎样才能让别人注意到我?”他们似乎觉得可靠是凭借偷偷摸摸或欺诈得来的。其实,要让别人觉得可靠,最好的办法是变成更有才能的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受人尊敬,凡是想在别人眼中提供地位和声望的人,如果自问:“我如何才能获得更多才能?”,他最后必然会有所成功。
才能分析是事业人极端的工具,假如你想获得更高的职位或不同的职位,先去研究一下哪些目前在自我角色上扮演成功的人。然后自己自问:“我有什么长处?他们是怎么获得那成功角色的?他们运用的是什么技巧?他们又是如何运用时间的?”你弄清了他们的才能,再反省自己的才能,然后自问:“我缺少什么?”
先了解在担任下一角色时,若想有杰出的表现必须具备什么才能。我们可以参照扮演成功角色的人,但我们不必全盘抄袭别人,如果那样的话,将学会一套导致人失败的秘诀。我们要去研究哪些高效成绩者的运作方式,辨识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并加于学习。
为下一个工作作准备固然很重要,但是人还是有可能,而且必须冒些计算内的风险,否则就不可能成长。每位新上任的首相是否有为,事先都无法证明,人人都是从着手进行中成长的。只是,冒险应该降至最低点。
当有人建议事业人应先在目前职务中具有杰出表现,然后再努力求得别人的认同。然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能对从业者的看法和想法有所了解。“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之一亚伦对此便极有聪明的说法:“我希望能预料上司在各种重要状况下可能的话,以及可能做的事,也希望能正确地预料别人将要如何去做,如此一来,我就可以掌握他的思想模式了。”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职业对从业者的局限性,由于这个原因,新才能的获得很困难,尤其是需要发展技术的才能,更是如此。
阿诺德是一位电子系统的工程师,他手下有一个小组专业人员,但他还想晋升为总经理。他是个快活的人,喜好音乐、喜欢解决技术问题,而且总是毫无掩饰的说直话,不存狡诈和欺骗之心。然而,他缺乏真正的领导才能,最多只能把大家组织成一个“参与式”团体。他的事业目标是获得足于担任“强而有力”领导的管理技巧。阿诺德承认自己缺乏有力的领导才能,但是由于他目前的工作,不需要表现主强力的领到风格,所以他也找不到弥补这一道鸿沟的方法。
结果他如何获得这项必要的新才能呢?经过一番商谈,解决办法出现了:他担任了一个青年团体的医务团长,而在担负起指挥这些狂妄任性的十多岁青少年的责任后,使他懂得了仅凭借知识之增长无法获得决断力和坚毅的性格。次年,种种体验使他更进一步获得了新的领到才能。这一来,给了他令人寡目相看的果断和自信,同时也提供给他自己所希望的事业进展。
阿诺德的例子显示,一个人要在目前的职务以外获得新的才能,的确并非易事。华浩的经历也颇为类似,他现在的工作是推销电脑,但他过去曾任职一家传统式的办公设备的供应商,由于无法从供应商那儿获得新的技术,所以他自己买了一台电脑,并且报名参加学习晚上的电脑学习课程。
就大多数人而言,都认为参加训练以帮助自己目前职业才能的发展相当容易,但如果要在这个主流以外获取新的才能,就要加倍努力了。
才能的获取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未来的发展,以适应新的实际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才能同样有助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
例如,对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必须对自己所教的科目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是额外的数学知识,入高等微积分,则不但用不上,而且可能会有反效果。事实上,能使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优异一般水准的,应该是吸引、鼓励、以及掌握学生的才能。所以,当事者的首要任务在于集中精力以获得这方面的高度才能,那才是与杰出表现直接相关的事。
没有一种才能可以适用于这种职业,因此,事业人必须自己能区分所必要的才能,以及足于使自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若依传统智慧去区别哪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不是聪明的做法。我们只能依赖有关技术、知识、态度和自我观等因素去界定,同时凭借不断的观察去辨识自己所应该具备的才能。
事业转折点不仅意味着需要获取新的才能,若只如此,必定会漏掉一些重要的部分。譬如,一位成功的推销员可能经力充沛、具说服力及善于交际,但如果是一位销售经理,却需要另一套不同的才能,才能表现得好。事实上,有些低级职位所必须的才能对高级职位并非有用,这时就需要拒绝学习。所谓发展,就是在获得新的才能的同时,也要抖落一些才能。一般来说,低级职位通常比较偏重于个人,而以结果为取向,但高级职位则需要比较多的团体技巧、协调及决策才能。凡是爬升野心的事业家,都像蝴蝶一样,需要经过几个蜕变的阶段。
这一步怎么做呢?在“立契蒙调查”过程中,自认为“变动成功”的人,对他们使用的个人发展技巧,做了以下建议:
明确地认识你下一个事业步骤
把此刻正担任着你所渴望扮演的角色任务列出来
按表现“成功”和“不成功”将他们分类。(尽可能客观——你不需要把结果告诉他们。)
分别去认识表现成功和不成功的人
找出他们实际做了什么
问明哪种做法有助于成功。你仔细把这种做法的特点写下来——不要立刻下结论。
比较“最好”和“最差”的做法,它们的差别在哪里?
在工作机构外,观察你所崇拜的表现成功的人,以确定你的结论。
参考教科书、自传等等,以便获得不同的看法。
把能够表现出你所崇拜角色必备的才能写下来,详细写出来。
把应当具备的才能和你目前的才能做个比较,并为填补这道鸿沟拟定的行动计划。
才能分析的关键在于对自己扮演该角色的人士详细研究,事业人应学习不偏不斜地加于分析。此时,需要观察及积极倾听。
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它是一项兼顾了解的练习,而获得慢慢改进的技巧;凡是良好的听众,都专心注意说话的人避免被干扰,而且不会将资料的汇集与判断相混淆,最重要的则是要能够轻松地注意别人一段时间。有技巧的听众会掌握好以下技巧:
给别人“空间”(就是不先抱有成见)
以非言语的方式表示自己的认知技巧
告诉对方,自己正准备倾听
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判断
压制想打断对方的欲望
重复对方所说的话,以检查自己是否了解
提出客观、开放的问题
利用合理的组织以了解
重视别人正在说的话
准备从被人的观点看事情
在你认真听表现优异者说话时,你会发现他们具有什么才能,以及帮助他们表现不凡的了解力、价值观、技巧、束缚和感觉等。慢慢地,所获得的形象愈来愈清楚,就如在暗房冲洗底片一般。此时,听者必须留意的是,不可很快就下判断,匆匆地做结论。
“事业”这个名词对许多人而言,与“变动”同义。对于这个观念,“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法兰克形容得很好:“我希望自己的事业进步,对我而言,进步指的是一连串的职业,而每个职业都意味着地位、责任、资历。我希望达到自己的顶点。”
尽管这个名词含有向前、向上的含义,但有的事业却不像吹满气的汽球一般不断跃升。
事实上,事业人有六个可能的方向:
移“入”(找到一个工作)
“上”移(升迁)
“侧”移(职业变动)
“移”出(离职)
“不”动(强化)
“下”移(倒退)
改变人生的这一步骤要谈的就是这六个基本演练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是某种需要的回应,都需要一些巧妙的策略,也都含有个别冒险。在仔细讨论之前,我们要问一下“为什么要变动?”
事业的变动是满足人生源动力及利用才能所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很少人能一踏上工作岗位便实现并满足所有的个人需要。正因为个人的野心和工作环境的改变,所以需要人来变动事业。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们在面前探讨过,多数职业做久了都会渐渐退却,初期自然而然的兴奋感、刺激感和成就感,因为熟悉了工作而逐渐消散。当一项职业初期的诱惑力耗尽,变成琐碎而重复时,最有效的解脱方法就是新的挑战。
事业变动有各种不同的理由,近年来,人们的经历正如“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乔治所称的“意外的职业变动”。变动有其冒险和不可靠近的成分,尤其多数职业是在不太规律及碰运气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其冒险和不可靠尤甚。
“移”入
有的事业人比较具有推进技巧。以“立契蒙调查”受访者派翠亚为例,她原来是一家工程公司的人事部职员,该公司于一九八一年裁减半数员工,她先是处理这件事,后来她本人也被辞退了。有关她的访问值得在此引述,因为这段话显示了进入一家新公司的一些程序与技巧。
访问者:在你知道自己将被辞退时,你怎么办?
派翠亚:我当时很悲伤,这种情绪很复杂、很强烈。我惊愕了几天,再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然后开始计划。
访问者:开始计划?
派翠亚:是的,我下决心重新找个工作。我先仔细分析自己的长处,并弄清我希望找的工作,然后列出住所附近一百二十家可能需要一个人事职员的公司,并且找到他们的人事主管。我每天需要用点脑筋。最后我根据公司的性质,分别写信给他们的人事主管。我每天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为找工作而忙碌。
访问者:结果你找到了工作?
派翠亚:找到了三个呢!
老实说,派翠亚的策略是一套系统化的寻找工作法。她先费神估量自己和工作市场,然后运用市场学的技巧和谋略出击,主动争取机会。这个例子证明,变换职业是一项可以凭借良好的掌握技巧急速改善的任务。
从一个机构到另一个机构,需要有效的行动计划,而最有用的工具可能是“力场分析”——这个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特赖文发展来的。他认为,任何复杂的状况都包含“推力”和“抗力”两种相互平衡的力量。所以,目前的情况就是“推力”和“抗力”之间的平衡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贝蒂接受一次面谈,她说:“我具备资格,而且热诚、有才能和学习意愿、喜欢这家公司。但那个工作离我家很远,薪水不高,而且可能是临时性的。”
贝蒂自然而然地反应说:“推力很好,但是我应该设法减少抗力。”于是她有了行动计划。最后,她不但获得了该公司的薪资保证,而且对方答应永久雇佣,再加上她自己买了部车,抗力便全部解除了。
贝蒂成功地“移”入了。另一个例子是大卫的成功“移”入。大卫是个被辞退的绘图员。为了重新找到工作,他进行了训练,期望训练结束后,能使用电脑辅助设计的设备。然而,等课程结束后,大卫要怎么做呢?他已经准备入一家新的公司,他说:“我打算选一门市场分析的课程,我知道这决定听来古怪,但我认为这会帮助我,它是帮助我拟定计划的工具。我晓得自己的目标,也已经对我打算从事的职业,写好一份完整的叙述,内容大致有职位、将负的责任、利益、报酬、奖金,我喜欢的社交环境以及组织类型等。我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很有帮助,而且我已经开始了。我想还有机构可以提供我所要的机会。资料来源多的不可胜数,包括招聘广告、我这个行业的杂志、图书馆的参考书籍、我就读的工艺学校所聘的事业顾问。另外,政府设置的代理机构也很不错;而最重要的来源,也许是个人的接触;还有,工会也很有用。做好了各项准备,我总共找到几百个可能的雇主姓名和地址,并把他们统统输入我个人的电脑,好像是一次专业的市场调查。我和太太谈过这件事,研究出我们比较喜欢居住的地带,于是我找出十个最有希望的机构,再做深入的研究。我像商业分析专家似的一一检索他们,收集关于其结构、组织、产品或服务项目、名声、成长模式、公司的员工政策以及退休政策等等。老实说,我替这十家公司各立一个档案,然后问:‘我能为这家公司贡献些什么,而且是对他们有价值的?’于是我开始和这十家公司接触,我给这十家公司的人事主管写信,我还主动要求和他们的人事主管洽谈,我不希望他们把我的信投进垃圾堆里。结果有七家公司回答了我,我安排五次面谈,其中两家打算提供职位,而有一家特别令。”
大卫用的方法和派翠亚的方式雷同。他们两人的事例证明了,实际而系统化的寻找工作的方法,使的换工作变成一种清楚而且有所掌握的程序,而不是像事业人所说的“蒙着眼睛由一个醉鬼带路,在迷宫中瞎撞。”
机构是请人来替它来做事,而不是为事业人提供工作的。由于当前的技术和竞争力,各种机构都没有什么空位给普通的人。所以说,每个人都必须自我推销出去,这一点由一位新当上采购的“立契蒙调查”的收访者间接说明了,他说:“我决定去上点推销的课,我想知道竞争对手的想法。”事业人也应该如此,最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雇主的需要,假如你请人来替你做事时如何呢?你希望职员做什么?相信比较典型的要求,不外乎包括积极的态度、工作意愿、责任的担任、敏捷有效的作风等等。这些是上司和顾客都喜欢的一般态度。
总而言之,有意“移入”事业的人不能忘记,工作机构无法做决定——而是人在做决定。那极少数有权的人士好比机构的守卫,这些人才是你必须去影响的。
上移
相信这是你一直引颈以待的,在你事业上可能碰到的,最难、最重要的一跃,是从你目前的职位晋升到比较高阶层的重要一步。
上移是许多行为的结果,基本上要有进去精神,也需要必备的才能,而且还要时间刚好、位置刚好。现任一家服务公司业务主管的贝敦,在“立契蒙调查”的受访中谈到许多宝贵的升迁建议,他说:“大家要知道,金字塔顶端空间很小,所以只有特别的人才得到那里。这就好像在证明证券市场挣钱,如果很容易,每个人都去做了。”
再次有几个指引方向:
让自己受欢迎
利用负责任、勤于做事、注意仪表来为成功铺路。时刻以成功为理念,避免想到失败。另外,找出在你之上的哪些职位需要些什么才能,塑造自己去吻合哪些需要,但同时不要损失到你的品格,去寻找那些导致某有权者困扰的问题,替他们解决——减轻别人的痛苦,是争取信任和友谊最有效的一件事。不要太拘谨,记住,最高大的树虽然因强风弯曲,但风过之后却仍然直立。不同的机构要用不同的方法。总之,要注意使自己合于未来上司的品味,即使你有意见时,也不要表示强烈反对的意见,上司可不喜欢座椅下有根芒刺。
表明自己的变动意愿
表明你的变动意愿也很重要,利用人事方面的资源——他们不一定有用,但,他们一定会于有可能的人接触,设法进入名机构所保留的、准备选入的基本名单中,也就是说,采取积极步骤离开想压抑你的上司。要培养接替人,以使你的被取代成为可能,但要留意切勿使自己完全变成多余的人,时间的把握很重要,等你铺好路,要让人觉得缺你不可。最后,你就等着接受光荣成功带来的益处。
合理的契约
向上趴时你比较容易受伤,因为可能有人要利用你。有个切实可行的忠告是,在你进公司时先订个良好的合约,一份完善的合约,合约会详细的说明你的角色和责任。关于这一点,做影片剪辑工作的黄化说得很好:“我是自由影片剪辑,也就是说我替有影片要剪辑的人按日、按月、或按年工作。我已经学到一点,接下一个新工作时,我要弄清楚我需要的设备、我的工作水准,以及我在制作部门中的地位。我不愿意受一个才受训五周,一切还不稳定的牛津毕业生的指导,即使他自认为是大卫的化身也一样。我知道如何去做好我的工作,所以我尽可以用最好的方法,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我的位置。”
坦诚的自我表现
往上爬的一个人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爬”。有的人决定循前人走出的道路,有的人冒险走以前很少人走的荒僻的路径。但是很多人还是选择渡河的方式——好像软木塞般被潮流推涌着。每一种行动方法都会有所进展,但是他们却植根于对个人世界运作的不同看法。
保守的人喜欢既成的道路,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有组织的地方;激进的人看世界是不断有变动及进化的,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能赢;而乐天者则喜欢轻松的方式,他们把世界看作是良善丰足的。
保守、激进和乐天的人,都可以为他们的行为方式找到支持的证据。当然,这三种态度在某些状况下各有奇效——保守派能在可预测的官僚体系中建立稳固的事业;激进的人能在市场取向的小机构中获胜;而乐天派则听凭机运的出现。
戴夫·法兰西斯所做的“立契蒙调查”中在五年内连升三级的人,他们的成功表明,私人关系在他们晋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若有意利用别人则会让别人产生反感。有权的人对于自己被作为他人实现自我扩充的工具,都很敏感。他们当然蔑视被人操纵——不管操纵得多么巧妙。凡是想利用友谊的人,最后都可能发现友谊受损。
不过,有的事业家的观点则相反,他们劝事业人把个人关系当做机会来源。他们告诫事业人,关系要广泛,一如儿童收集的邮票,利用它们去获得资讯、协助和“关系力量”。
关系确实可以作为事业进阶的工具,但这需要上级给予协助才有最佳的效果。所以这种方法便于不愿图不公平之利的人。这诚如一位“立契蒙调查”受访者鲍博所说:“我一直觉得,让别人来认同,比我自己去推销好多了,我相信好好做事的功效。大家都不是傻子,周围的人都晓得必须看看表面底下所隐藏的真面目。我尽量坦白,同时努力表现。我知道我此种做法,表面上不是在推销自己,但事实却是在进行推销。”
这种“公平交易”的晋升方法根据的原则是:诚实与坦白会有回报。强调“真切”还有另一个好处。公平交易所以能成为晋升最有效的策略,并不足为奇。成功的人际关系有一条原则,就是“互惠”,也就是“给”与“取”一定要平衡。事业人希望得胜,因此就必须想一想自己能给予人什么,否则别人凭什么要帮助你呢?
侧移
盼望最终获得能晋升到有权有势地位的人都发现,多数机构都使他们的进展受到阻碍,因为他们都没有高层角色所需要的经验。
没有经验,就需要学习和吸取。譬如,一位业务主管必须能指挥及整合市场、生产、销售、人事、研究及企划等各种才能的人,假如没有这样的专才,这位业务主管会深受创伤,就像“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之一的乔治那样,“我本是会计,一直做得很好。后来他们要找一名业务主管,我志愿担任,结果却发现,一下子要学的事 太多。市场部门好像醉酒的水手一样大把花钱,生产部门好像造不出可靠的产品,而且也没有人告诉发展人员哪里要改进。我看得出各方面的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去矫正。”
一个人的经验最好尽早去开拓,因为一个人超过了三十岁,很可能深陷于他们正在从事的职务,以致于不能向侧旁移动。有远见的机构都会把适当的人调离胜任的职务,改让他们担任学习者的角色,但事业人不能全然依靠工作机构,他们必须随时争取。
当然,并非所有“侧移”都是事业人必须去玩的“长程游戏”。“侧移”的另一个理由是,目前负责的工作与个人源动力、才能不符时。
一个人选择一个与个人情感流向协调的事业路线非常重要。现任人事主管的华峰,起初做的是会计,他形容自己的经验是,“刚做会计时,我觉得自己像根木头,处处感到了违反本性和兴趣,每个新经验都让人感到不舒服;所以,我决心投入以人为本的职业,这个决定意味着一次‘侧移’,以及许多新的学习。突然,一切和谐了,无疑的,这才是适合我的工作。”
侧移需要和上移一样掌握技巧,它很少是偶然发生的,尤其对成熟的事业人不可能如此。不过“侧移”是刺激、鼓舞、拓展事业的一步。
移出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为了进入其它机构而“侧移”和“上移”,至于“移出”则是另一种情况。有时候由于有的机会会过分高压或者气氛不友善,因而防碍了个人成长或防碍扮演他们的角色。
正如战俘所证明的,“逃离”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可能要在守卫机构的眼光下,秘密挖掘地道。“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杰瑞就说到了他这方面的体会,他说:“以前我是ABC零售店的管理员,后来我发现我永远不能适应他们的模式。这家零售店规划管理员,使他们思路狭隘。我痛恨这样的结果,我想离开但这需要重新集中焦点。我离开了ABC,成为基金筹募的学徒,而这工作正符合我喜欢自我掌握的愿望。它能自主,有学习机会,而且制组织较松的类型,我一直就做了五年。”
不动
我们重复说过多次,一个人满足的事业是个人和他工作生活空间的吻合。移动的观念与事业大有关系,但对于不够细心的人,却也可能是个陷阱。为了进步的缘故,在情感上与它达成一片,可能能加强满足感。“立契蒙调查”有少数调查者凝重地谈到无法逃离的日常工作以及它的破坏成分。现任财物主管的安德鲁,就很情绪化的讨论了这个问题:
访问者:你早年工作很紧凑,是吗?
安德鲁:是的,我是一家国际公司的财务红人,生活优异,我虽然做上流人物,但这对我的形态没有帮助。
访问者:谈谈你的经历。
安德鲁:老实说,两件不妙的事 出现了;我酗酒,我的太太为此有点崩溃了,她觉得不安,结果什么事都开始乱了。
访问者:你从这些经验中获取了什么教训?
安德鲁:我觉得有些公司是吸血鬼,它们吸光人的精力,把人的生活形态搞得疑团糟还继续要求,而我们都像野蛮人一样,被世俗的习气所吸引,这样非常可怜。
访问者:显然你觉得很不好受。
安德鲁:那当然。不过,这有一部分也是我自愿的,但他们强迫我。有一年,我有一百五十四天不在家,我太太不满意这种安排,觉得我们疏远了。
访问者:现在问题解决了?
安德鲁:是的,经过一番挣扎才告完成。现在我把家人放在第一位,我的事业水平受限于我的生活形态,我坚决不让那种事再发生。
安德鲁的事业使证明了成功的窘境,向上移动的人——尤其是事业初期,大都对职业做了太大的承诺。这是欣赏卓越才情的上司所期望的,是有的人为了保有生活的品质,可能选择原地不动。
下移
并非所有的事业都向上爬,也会有倒退的情形发生,而这种时候是一种考验。大型机构多半不愿意让某人降职,因为这样即表示最初派任时犯了错。可是,被降职的人,很可能是在才能方面有重大的缺陷,所以他们最好的初步反应是,从这种经验中取得教训。土木工程师罗杰是“立契蒙调查”的受访者,他谈到这方面的情况是:
罗 杰:我二十七岁那年,事业上有一次倒退。
访问者:请详细说明一下。
罗 杰:坦白地说,我被降职了。早先我被派往沙乌地去建一座抽油站,可是那次工程从头到尾都不对,这全是我的错,因为受当地工头的威吓,我犯了设计上的错误。
访问者:那恐怕是一次可怕的经验。
罗 杰:最糟糕的是,我建了一条道路,距离正确的位置有三米,真是一团糟。
访问者:结果呢?
罗 杰:公司把我调回总公司,严厉指责我之后,又将我送回沙乌地,在一个熟练的工程师辅助下完成了那个工程。我那回真是丢脸透了。不过也学到了很多,整整两年后,公司才又肯信任我。
访问者:现在你对这件事有真想法呢?
罗 杰:在专业上来说,是我碰过的最糟的事。
罗杰证明了,明智的事业人会从错误和倒退中学习。他算是幸运的,因为他的雇主给了他修正的机会。经过十年,这次经验教给他的,是收获而不是痛苦。
当然,很多降职的结果都不是建设性的,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因为老年人总是要被一批批年青人所接待。
“下移”有可能是一次学习经验,也或许是牺牲、也有可能是事业的完结篇。如果下移的当事人不能或不愿意像火凤凰一样从灰烬中升起,那么,若要积极运用事业精力,就要转移到该机构之外,在别处寻求满足源动力及表现才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