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孔子主张在仁德面前,在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要知无不言,各抒己见。他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相互启发感悟。
这句话又有几个观念。先解释文字:当仁义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对老师,老师错了还是错了,并不见得老师一定对。老师做得不仁,就不对。另一个观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专制教育。他这句话就是告诉学生,只要认真理、认正义。真理对了,正义对了,就不要考虑我这个老师怎样了。也等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他当时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发生了相左的意见,这种意见相左,并不是对老师不尊敬。真理所在,对于老师的意见,也没有办法同意的。这就是做学问的精神,把皇帝的意见都碰回去。不管是老师或皇帝,正义所在一定要争,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必守的信条。
真正的君子,他的人生目的是实现和传播大道,教化天下,所以可以承担大事,但在小事上难免会难以顾及,有所失误。同样,小人的眼光虽然短浅,但却对于小事能够照顾周详,大事却无驾驭。鉴于这种特点,君子可以从事大事业,小人可以帮助干些具体的事务,天下也就稳定而繁荣了。不要因为干不了小事,便否认他的君子之德;不要因为能干了小事,便认为他可以承担大任。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天下百姓喜欢的是仁德道义,只要君子能够把道义贯彻到天下,那么百姓会山呼万岁,这个功劳是莫大的,何必要去田间种地才算是关心百姓呢?统治者给百姓水深火热,百姓会蹈之而死;统治者给百姓以仁义,百姓会因此而得生存和幸福。所以,真正的君子的任务非常重大。
仁义对于天下人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是真正君子的生命。所以,遇到仁义,即使是老师,那也不能够退让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老师所教导的正是人类的真理和仁义,所以决不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