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人不考虑得远一点,看不到以后的道路,很有可能被圈套所困住,或者掉入别人设下的陷阱之中。然而,现世的人往往只会看到眼前的利益,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追求眼前利益的过程中,就如那螳螂捕蝉,而黄雀在后而举爪;黄雀抓螳螂,而庄子在下而挟弹。胸怀远大,不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就能够言行无忧,处世潇洒,自由自在。一旦贪饵吞钩,中计上当,那么把柄在人,由人支使,甚至赔了性命,不可不慎。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从事政治、个人做人,都要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作根据,随时随地要有深虑远见,不要眼光短视,否则很快就会有忧患到来。小而言之,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国家的前途也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事前定,则不困”,说明他对行动和决策之前的预测是很重视的。但在具体的管理决策活动中,他更重视的是人的地位和作用。《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可见他十分重视以人为中心的政治决策。孔子以人作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主客观作用,以至把治人当做是治国的根本,都是源于他的人道观。而以仁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则是他把求仁作为治人之本的直接原因和理论基石。所以,只有充分理解了孔子心目中的“人”与“仁”,才有可能完全理解其思想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