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孔子戒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想,看事情不绝对,不固执己见,不事事为自己着想。这四个方面是孔子在修身方面的自律。
宋代朱熹在《集注》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这四项事情是互相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起因,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不为自己着想反过来会加剧任意性。这些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要戒绝他们。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
第一是“毋意”。这个“毋”与有无的“无”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这个“毋”。这是说孔子做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说明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
第三是“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第四是“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
孔子教人学问修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个人一旦做到了无我,那就可以绝对地无私了,无私才能无畏,无所牵挂,那“意”、“必”、“固”自然都就没有了。随意猜测,往往会违背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会异想天开,或者狂妄自大,自寻烦恼;主观武断,往往不合情理,造成严重的后果;固执己见,往往会被人视作老顽固,破坏大事;自我一旦被放在了首位,那么瞻前顾后,充满私心,自然无法与天地自然相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