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曾子说:“读书的人应该有远大抱负,意志坚决,他的任务重大而路途遥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很重大吗?到死才算停歇,不是很遥远吗?”
“任重而道远”,这是一句著名的格言。
大丈夫任重而道远,所谓“任重”,就是要把推行仁来作为自己的任务;所谓“道远”,就是推行仁要不遗余力,至死不休。
曾子大力弘扬孔子的思想学说,一生不改其志,确是孔子的好弟子。
我国上古文化,两三千年前的士,有点类似现在的兵役制度,这是上古的政治制度,也是社会制度: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的,就是士。所以士是十字下面加一横。被选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学习法令规章。士出来做官,执行任务做公务员,就叫出仕。所以古代的士,并不是普普通通一个读书的青年就可以叫士。士的教育都是政府主办,一个士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须向官方学习。平民教育是由孔子开始的,不过当时没有这个名称。曾子这里所讲的士,已经不是上古时代的士,而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所以他是说一个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风格。
“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有些人有见解,但请他当主管,却搞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下不了决断;有人很容易下决心,但眼光不远,见解有限。所以把眼光、见解、果断、决心加起来的“弘毅”,而且中间还要有正气,立场公正。他说一个知识分子,要养成弘与毅是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养成这两个基本条件呢?因为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重的责任。
“任重而道远”,这个道是领导,也是指道路。责任担得重,前面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亲亲、仁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西方文化的爱,往往流于狭义;仁则是广义的爱。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么,这个责任,在人生的路途上,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时候?有没有得退休呢?这是没有退休的时候,一直到死为止。所以这个路途是非常遥远的。当然,要挑起这样重的担子,走这样远的路,就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等形成的“弘”、“毅”两个条件。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容易啊,他所承载的是人类文明的全部,而且在自己得到好处之后,把这个文明传播开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好处,从而保证人类的正常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识分子不能够不胸怀宽广、意志刚强啊!因为任务重大,道路长远。他的身上肩负着仁义的重任,自觉地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优化着人类的素质,自觉地觉他,难道不重大吗?这个担子一直要担到他生命的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说这条道路不远大吗?这段话,正是曾子对于自身使命的认可与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