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
服侍父母可有婉转的劝谏,看到劝谏不被听从,还是恭敬地不违反他们。虽然心中忧虑却不怨恨。
这里,孔子讲为人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缺点问题。首先是委婉地劝说,发现父母的缺点不劝说是不对的,但须注意劝说的态度要温和。更重要的是,如果发现父母的缺点错误不进行规劝即不能称为孝子。
但是,当子女规劝父母,而父母不听怎么办?孔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仍要对父母表示恭顺,虽然为父母不能改正错误和缺点而内心担忧,但却不能心怀怨恨。
说到自己的父母,也有可能是君子或者小人,如何能够让他们也远离小人的习气而靠近君子的行为呢?那就要劝谏他们放弃不良习惯,委婉说服。即使是说服不了,那么照样要对他们恭敬行孝,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毕竟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决不能因为他们不明白道义而有过失就不行孝顺。否则,自己连孝都做不到,又怎么去要求父母行义合道呢?也许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劝说下,父母真正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改过自新的。
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不分昼夜地照料我们,所以在他们年老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力去回报他们。尤其是他们年老的时候,身边需要有人照料,儿女就应该守在身边。从这个角度讲,子女一般不应该远游他乡。在过去,交通不发达,任何游历没有月儿四十的是回不来的。所以父母在,子女不远游。即使是远游,也一定要讲清楚自己的去处,好让老人放心。古人有句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远游一是会让父母担忧,二是自己也会担忧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远游,不离开父母。
即使是离开父母在外,独立三年,也不会改变父亲所教导的人生之道,那才叫做孝顺啊。有的人一出家门,总认为逃脱了父母的管教,可以自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结果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害了自己,结果更使父母担忧,那才是不孝的儿女啊。
孝子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的心情会是一喜一忧。喜的是父母高寿,自己可以恪尽孝道;忧的是父母越来越年老衰弱,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更需要自己的悉心照料。
孔子讲的孝道中仁的问题,他说对于父母的过错必须“几谏”。什么叫“几谏”呢?宋儒以后论道学,便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名训出现。其实孔子思想并不是这样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地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只好跟在后面大哭闹,因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这条命可能送掉,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只好为你送命,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这种孝道的精神,也并不是说父母一定会不对,只是说如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即使反抗也要有个限度。总之,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