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说”,通“悦”,高兴、快乐的意思。“朋”是指同学。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当成重新见到老同学那么高兴,也就是把以前学习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对于第三句话,一般解释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这也许是一种误解。对这句话造成不同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这三个字的解释还可以是“别人不懂”。理由是,论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里的“不知”应该和后面的“不知”是同样的意思。
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在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方面,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遇到不懂的同学时,不要嫌弃,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观点。
自己只管在家学习和温习,那么远方怎么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道并且前来就学呢?而且即使是人不知己也不会愠怒,所说的“知”字很重要。你要别人“知己”,就必须去传播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只有天下的人都接受而且认识了你的学说,那些远方的朋友才会前来就学切磋探讨啊。即使是天下的人不知己,不接受自己的学说,那也没有关系,自己做自己的君子就是了。这也就是亚圣孟子所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意思。
这段话三个反问句各说了一层意思。第一句说“复习”的重要性,因为倘“学而不习之”,就不“悦”了;第二句说“远交”的重要性,因为若“有朋从近处来”,就没啥可“乐”;第三句说调节情绪的重要性,因为假使“人不知而愠”了,就不是“君子”了。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保持健康的心理,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
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