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000000009

第9章 老庄生态美学研究的特点与局限性

目前,国内外对老庄生命自然观的研究以及老庄与海德格尔存在思想比较研究已成为老庄生态美学研究的两大特点。生态美学界有一种新观点认为老庄的自然观是“审美的自然观”,有学者从中西生态美学比较的角度提出“生态的老庄”与“绿色的海德格尔”在对话中走到了一起。

(一)老庄与海德格尔存在思想比较研究综述

英国哲学家葛瑞汉·帕克斯认为,海德格尔对中国哲学,尤其是老子《道德经》的运用决定性地影响了他晚期思想的方式与方向。最明显的因素就是海德格尔使用了完全不同于印欧语言传统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语言结构来思考存在哲学。海德格尔自己很乐意承认他的思想与具有道家或禅宗传统背景的访问者之间的联系。

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正是与老子的相遇,改变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方向和语言的风格,并可以探讨那些通向深度的方式和遗忘“根源”的方式。海德格尔将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Hlderlin Friedrich)的诗作《思念》中的“暗光”与《老子》第二十八章雌雄、黑白、荣辱一体的教诲结合,不主张向前现代或前技术世界的回归,而是试图将人类的这种现代世界带上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存之路。

英文翻译家琼·斯坦堡在《海德格尔、道家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指出,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道路(Weg/w ay)和泰然任之(Gelassenheit/releasement)最富有道家意味,而且指出了它们与道家观念的共鸣。对老子思想的运用,是海德格尔能够让传统形而上学保持自身边界,在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又不落入所谓超形而上学或者更高的形而上学中的原因之一。认为道在海德格尔的语言里更多地属于“存在”(Being)和人与存在的“事情”(Ereignis)层面,泰然任之则更多地相关于人(m an)的淡定超然的态度。

张祥龙的《海德格尔传》认为,海德格尔对中国“道”的近半个世纪的兴趣,以及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关联使得他在中国不是一个“异己者”,而是可以展开亲切和深刻交流的对话者。海德格尔一生评论过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但只有对荷尔德林与老子给予了无保留的欣赏和最高的推崇,因为只有他们才是他心中真正的诗性思想者。他们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深知凭借任何一种被现成化了的观念都绝不足以达到思想和人生的终极,只有人生在世的经验才能理解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与老庄一样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神性的追求,而且,从没有离开人生的经验来追求神性。中国先秦天道正是处于人格神与宇宙论之间的相互发生与显现之中,维持住了一种既有神意又不离开人世的动态平衡。

台湾学者赖贤宗在《海德格尔与禅道的跨文化沟通》中,对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作了深入的思想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的意义”之分析以“实存”为出发点,而晚期显现“存在的真理”的努力则专注于“无”这一主题,借此更深入到存在自身。在此可以看出与老子的“有无同一”思想的亲缘性。

香港学者王庆节的著作《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认为,老子的“自然物论”与海德格尔的“物论”都反对物作为实体或对象的观念,而首先从“无”的角度认识物,将物把握为一种自然的生成,从而重新调整了人与物的关系。二者的“物论”都在于标明人类在自然物质世界中生存的“有限性”和“绝对界限”。

台湾留美学者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一书,通过道家美学、道家精神、中国诗与美国现代诗和前卫艺术的比较,反思全球化过程中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问题。他认为道家对语言、对“名”的质疑,对语言与权力的关系的再思考,主要来自于人性危机的警觉。人一方面要从主体性的位置中走下来,让朴素的天机自然生发;另一方面要走向以物观物,“以天下观天下”。

叶秀山的《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认为,在老子那里,人的语言言说出天地向我们显现的道,道与言同;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与道说是一个层次的事物,因此,这二者之道是相通的。

张世英的《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对比了老庄的“以物累形”、“复归于婴儿”与海德格尔的“沉沦”、“复归于本真”之间的异同。

宋祖良的《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后期思想》探讨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关系,认为海德格尔至少在“无”、“道”以及“域”三个关键点上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李晨阳在《道与西方哲学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中讨论了海德格尔与庄子关于“物”的思想的相似性。

曾繁仁在《转型期的中国美学》中提到海德格尔的四元世界的“游戏说”受到了老子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海德格尔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来,表达出一种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朱晓鹏的《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一书,将道家精神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联系了起来。

张隆溪的《道与逻各斯》一书,把历史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文本和思想会聚在一起,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被理解为彼此相通的共同基础。

韩望喜的《善与美的人性》一书,就造就完满人性的问题,将中国与西方的道德审美论作了对应性的深刻比较。

(二)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庄生态哲学与美学研究者面向经典,对挖掘与诠释老庄及后道家道教自然生态思想资源作了大量的探讨,为当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首先,老庄生态美学思想被描述化、注解化。一些研究只囿于对老庄及后道家生态思想的挖掘与梳理,偏重于历史描述,疏忽于义理论证,史料清理多于原理分析,对形成生态理念的深层原因作进一步思考的学论凤毛麟角,老庄“返朴归真”、“虚极静笃”、“自然而然”、“无为而为”、“天人合一”等生态美学命题的哲学根据未得到澄明。

其次,老庄生态美学思想被表象化、肤浅化。一些研究忽视经典的人文背景与通篇旨意,流于表面化的“说文解字”。如“返朴归真”被认为是一种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倒退现象;“无为”直接被等同于无所作为、一事无成;“和合共生”被认为是违背了“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规律;“安身立命”仅仅被看作是“平安活着”,忽视了“创生”、“衍化”、“提升”的含义;“天人合一”也多作道德化、人格化或人性化的诠释与理解。

再次,老庄生态美学思想被降格化、分割化。在一些研究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论著里,其概念往往被降格为“自然生态美学思想”、“环境美学思想”或“景观美学思想”,而忽视了“大生态”所涵盖的与自然生态相辅相成的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从而导致生态美学因缺失哲学理论基础而难以构筑生态美学范式。

最后,老庄生态美学思想被资源化、变相化。一些研究往往只站在狭隘的人本位立场上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自然只被当作人类开发与利用的对象而被资源化。许多论著远离了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本真,只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预设条件下理解自然,只承认自然资源要可持续利用,即要留下一些给子孙后代利用,而自然本身的存在价值与审美价值却得不到认同;由于无法跳出人本位的狭隘与自私理念的怪圈,因而成为一种变相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上述种种局限性,给当代生态美学的研究留下了空间: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应该走到一切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自然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从形而上的层面去夯实老庄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构筑其哲学范式,为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与现代西方“诗意栖居”生存哲学以及当代“适然世界”生存美学思想疏浚审美通道。所以,本研究所关心的是自然生态自身的存在状态及其存在与审美价值,同时还有与之相应的人类心性生态的调适过程与终极关怀。

§§第三章“返朴归真”——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基础

老子《道德经》开篇见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通行本第1章)。“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幽怨、深奥。这不是一般的玄妙、幽怨、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道。所以,老子进一步提出宇宙生成论和万物存在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通行本第25章)老子揭示出,在无极状态中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虚空,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从此,“道法自然”的命题就成了老庄及后道家道教的核心思想。著名道教大师张继禹诠释说:“‘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即人类要以地为法则,重视其立身安命的地球;地要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变易;天要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的法则就是维护世界生长变化的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人面对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道法自然”这一核心思想生发,老庄生态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是“人性”与“天道”相通相融的自然之美,即原生态美、大生态美,也即庄子推崇的“至人者,原天地之美”(《庄子·知北游》)的境界。在老庄那里,美是与“道”不可分的,“美”是一种合乎道的境界,这就意味着美是源于自然、从于自然、合于自然、最终回归于自然的,是自然之“天道”与“人性”大生态的和合之美。这种和合的大生态之美,不仅是包括人与自然万物整体性的美,而且是一种不受任何外物束缚而自由自在生存的美,也即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诗意栖居的大美境界。它存在于无极衍化、大象无形的“天道”中,存在于无为创生、上善若水的人类之德中,存在于闲情逸致、无恃无待而逍遥于天地之间的自由境界之中,存在于顺道、齐物、诗性与知性统一并存的“适然世界”之中。

老子的《道德经》道论讲“天道”——宇宙之道,德论讲人类之德——“人性”,其哲学旨归是要从学理上揭示人与自然即“天道”与“人性”和合统一的关系,从而构筑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老庄生态哲学认为,自然是道的本真,道生万物但“为而不争”,德是人性的准则,是道的功能显现。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通行本第51章)的自然精神。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的贪欲日盛,本真的德性不断异化,“人性”与宇宙之道逐渐相分离且越走越远,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社会动乱。老庄认为,人是天与地在气的和合作用下产生的生命体,在本质上天人是同源的,人性向天道的复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天道的后天表现形式,并且人能够直接体悟天道,把天道“安时处顺”的存在精神转化为人类“循理举事”的处世法则。所以,在道的观照下,人类可以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返朴归真审美过程,以复归“人性”的本真而重新与宇宙之道和合统一。

复归天道,是一种按照“安时处顺”的自然存在法则经过“循理举事”的人类实践修养,达到自觉高尚的生存准则层次上的复归。只有上升到存在论高度的生态审美精神,才有可能通达自然万物和合共生的境遇,进而体悟宇宙无极衍化的真谛。在老庄那里,存在论与本体论是统一的,因而人性的存在美与宇宙的本体美也是统一的。老子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的生态概念进行本体论化的审视之后,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存在与审美方式。可以说,老子并不是只论“道”与“德”,而是始终着眼于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审美存在的终极关怀。所以,有关“中国古代没有本体论”、“汉语世界没有形而上学”的说法显然是无知而偏颇的论断。老庄生态哲学与美学中的生生之道就是关于自然万物存在方式及如何存在的基本理解,有着严肃的本体论和无可置疑的形而上学。因此,本研究尽可能不走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美学的研究思路,而是另辟途径发现、体悟和诠释老庄宇宙生态本体论与物的存在论以及它们的内在关系等的形而上内容,旨在揭示深刻的“天道”存在的历史意义与人性复归的现实价值。

同类推荐
  • 哲学、科学与信仰

    哲学、科学与信仰

    本书是一部翻译著作,作者为黎巴嫩著名伊斯兰学者纳迪姆·艾勒·基斯尔。本书深入浅出地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解析,廓清了阿拉伯哲学的渊源,并把穆斯林哲学家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比较。
  •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集中记录了荀子的言论,对于研究荀子及先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置身于一个有不同的伦理、哲学、宗教和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的世界。多元论既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也不是把当代西方社会同其他社会分离开来的现象,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如此。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人类联邦纪实之出太阳系

    人类联邦纪实之出太阳系

    进入了星际时代的人类在安稳的发展一段时间后,接触了充满敌意的强大外星文明,人类将何去何从?是战?是逃?还是投降?人类选择了最残酷的战争,也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延续,终有一天,星辰大海将因人类的意志而改变。注:本书为比较硬的科幻,考究请勿在意部分细节。
  • 邪凤傲天下

    邪凤傲天下

    自从她戴上那枚戒指之后,便沦为异世界五大家族家主欧阳耀的废材嫡女一一夜幽雪!废材,花痴,呵呵,我可配不上这些尊贵的标签;天才,无情,这才是我的料!他,帝君亲自选出的下一位继承者——南门云爵!长相妖孽,且小小年纪天赋惊人。身为万千女性的梦中情人,却偏偏如饿狼般地盯住了她。"你,滚!""我就不滚就不滚,你咬我呀。""嗷嗷嗷嗷!""啊你还真咬啊,你可知道我是谁吗?""我凭什么要知道你是谁?我只知道你是一只跟在我后面的屁虫!"但是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爱上了一个人......"南门云爵!"夜幽雪愤怒地裹着浴巾,盯着被她踩在脚下的一坨不明物体吼道。马上,马上,不只是他,整片大陆将臣服于她的脚下!
  • 杀王之王

    杀王之王

    战火锋芒,群雄战九霄。战国末年,秦朝傲立群雄。不断蚕食其它的诸侯国,嬴政上位后更是加紧了统一的步伐。燕国作为最后一个诸侯国家,为保国土,派出死士徐武阳与刺客荆轲前往秦国献图行刺。当代少年穿越回战国时代,将会引起怎样的血雨腥风?
  • 情帝

    情帝

    末日般的璀璨,从他手中绽放之时,举世方才明白,情绪的终极力量究竟为何。这是一个平凡卑微的人,在不平凡的千世累积后,重生到异世,驾驭情绪之力,成为万世仰望的传奇,情绪是一种力量!(愤怒;喜乐;忧思;悲哀;恐惧。)
  • 爱的变奏

    爱的变奏

    他邀她去游乐场玩,这是要表白了?还是……“不行!”他把她拉到身后。“我似乎没有像你表白吧!”他似笑非笑的看着他。“我喜欢,你管我!”“正好我也喜欢你呢!”他的这句话让俩人当场石化。偶滴神啊,他这是被表白了!对方还是个男滴。这是一场他爱她,他爱他的爱情故事。三角恋必将有个人要孤独离去!偶滴神啊!他这是被表白!对方还是个男的!
  • 那些年一起疯狂过的程序员

    那些年一起疯狂过的程序员

    “我惭世上英,爱金不为贫,陈迹向千古,曦宿寒潭清。”知者谓其害羞,不知者谓其何求。这是一首藏头诗,我想她应该能明白。没想到这个饭局请了满满的十几个人,都是以前的同事,刘主任是领导坐在上首。陈曦似乎不想给我名分,把我远远地安排在角落。看得出,变身为正妹后的陈曦,很受男同事们的欢迎,众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去讨好她。有一个帅哥当场告白,拿出的礼物是卡地亚的女士手表,我不太懂手表,不过这个牌子是知道的,估计要我几个月的薪水吧,我是买不起的。我默默地退出来,到外面点了根烟。———
  • 轮回孤牌途

    轮回孤牌途

    一次意外,一次勒索,一张奇怪的双面卡,一个令人骇然的远古投影。在血脉的末世中,在远古的阴影下,孤独的牌,孤独的牌师,孤独的世界。神与魔互为依寄突破时空的束缚,混乱和秩序共同掌控粉碎混沌的枷锁,命运不可避免的降临,逃避?放弃?认命?不,宁可九死一生突破命运的束缚登上巅峰,也不随波逐流被时光淹没。
  • 倾世毒医:腹黑邪尊求放过

    倾世毒医:腹黑邪尊求放过

    一见钟情是什么鬼?非你不娶又是什么鬼?大神,虽然我承认你够帅够妖够魅够拽够酷够霸气。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对你有意思!······某大神:“娘子~求扑倒~”某渣渣:“···大神,您的节操呢?”某大神:“被你吃了。”【男女主节操已丢,脸皮很厚,精神失常。喜欢的宝贝儿们快入坑~】
  • 查看名胜古迹(科学探索的真相)

    查看名胜古迹(科学探索的真相)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读者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探索精神,这是科学普及的关键。
  • 邪王宠妃:全能腹黑女

    邪王宠妃:全能腹黑女

    她,意外穿越成将军府最不受宠的废材,世人辱她,笑她,唯独霸道的他对她呵护至极。当废材不再是废材,闪瞎众人的眼,站在世界顶端。看他和她如何展开一场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