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000000014

第14章 “道性同构”的立论之维

“道性同构”范式是立足于老子顺道存在观与庄子齐物生态观这两个基本维度之上的。前者以“自然而然”与“无为而为”为立论之维,后者以“万物齐等”与“逍遥自在”为立论之维。

一、老子顺道宇宙存在观

老子顺道宇宙存在观,是以“自然而然”和“无为而为”作为立论之维的。“自然而然”是天道存在的终极状态,彰显了宇宙的本初之美;“无为而为”是人性修行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人类的朴真之美。

(一)顺道的“自然而然”之维

在老庄那里,“道”和自然的联系在于二者都体现了作为其本质的“自然而然”之维。老庄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而自然而然的具体化就是虚静恬淡,因而与“道”对应的人性也应是虚静恬淡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所谓万物之根就是“道”,“归根曰静”意思就是“道”的本性是虚静恬淡。正因为“道”是虚静恬淡的,所以它又是超感官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通行本第41章)因为“道”是超然的,因而“道”又是虚静恬淡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既然是虚静恬淡的,理所当然又是无为而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也认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老子顺道宇宙观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既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而然,那么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本质特征也同样是自然而然。

老庄的审美价值和理想设定是建立在与宇宙自然而然相应的虚静恬淡维度之上的。虚静恬淡的人性不受性分之外的欲望所诱惑,不为主观情感好恶及道德的善恶判断所困扰,不为任何知识、意念和感情欲望所束缚,是一种逍遥自由、超越尘世的境界。老庄将虚静恬淡作为安顿现世人生的文化价值和理想,将人性的这一维度赋予道及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认为“道”及“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自然而然就是虚静恬淡。在老子那里,“‘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因此,虚静恬淡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道的本性。人类既然要道法自然,理应持守虚静恬淡的本真天性。在现实生活中,人怎样才能复归到“道”的自然而然也即怎样才能持守虚静恬淡的境界?老子认为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人只有将致虚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才能“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才能返归天道自然而然、人性虚静恬淡的境界。也就是庄子倡导的“惟道集虚”(《庄子·人间世》)的境界,即人通过心斋和坐忘获得虚静空明的心境,从而达到与道为一,回复到道的自然而然的虚静恬淡的境界。心斋和坐忘这一致虚守静的工夫的关键是“无己”,人一旦忘掉自己,就同时摆脱了身体欲望和作为外在必然性的人为设定的束缚,就能与自然而然的“道”相通。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心斋和坐忘,一方面能消解生理欲望对心性的奴役;另一方面又能消解知识的是非判断和追逐所带来的困扰。人的生理欲望和知识同时得到摆脱,心性随即摆脱了一切来自于外力的束缚,精神也随即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与自由。老庄认为,一个人学会和游心于无穷的大道之中,承顺其自然本性,就会获得虚静空明如镜子般的自由心境:“至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尤明,而况精神!至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镜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至人休焉。”孔令宏教授认为,在“自然而然”这一天道精神的统摄下,“道家、道教主张用中道和合的原则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根据在于万物和人都是秉承同样的道而生化出来的,因而人与人、人与物本质上是平等的,人性是同源同质的,应该和谐相处,让万物和他人生生不息。”

老庄生态美学的自然范畴实质上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按自己本性自己如此,蕴含着自由自在的内涵,相当于黑格尔的自由概念。在由心斋和坐忘所达到的虚静的心性的自然状态中,性分之外的诱惑与束缚均已被消解,心性纯粹按其虚静恬淡的自然本性而处于逍遥自由的境域。因为美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自然就理所当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审美的心境实际上就是无功利的自然而然的心境,美感实际上就是自由感。老庄倡导的致虚、守静和心斋、坐忘,是一种无功利的自由心境,是一种审美生存人生态度。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当主观虚一而静的心境朗现出来,则大地平寂,万物各在其位、各适其性、各遂其生、各正其正的境界,就是逍遥齐物的境界。万物之此种存在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存在之在其自己’,所谓逍遥、自得、无待,就是在其自己。”

(二)顺道的“无为而为”之维

致虚守静的目的是摆脱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对心性的困扰,使心性处于虚静平和的自然状态中。这种对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的无所追求当然是无为的。老庄认为只有在本着毫无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追求的虚静状态下进行的个体实践活动中,人才能获得自由。无为的目的是敞开并保持人的虚静的自然本性,并不否定人的所有作为,而是倡导“无为而为”。老庄否定的是导致人的自然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和意念造作的人为,因为这些人为是违背自然天道的,性分之外的东西往往会促逼人成为自然生命、情欲和意念的奴隶,使心性得不到自由自在。用现代存在哲学与美学观来理解,既然每一种文化都是为了安顿现实人生而人为设定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想,那么,每一种文化也将必然从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想设定出发,承认符合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想的人为是无为的、自然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认为,一切能通向虚静恬淡的自然状态的人为努力都是“无为”的、自然的,这就是老庄一再强调的“无为而为”,即“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为之之谓天”,也就是说“无为为之”是合乎自然的,“无为而为”是顺应天道的。因此,心斋、坐忘等人为的致虚守静工夫因为能通向自然而然的境界而被认为是“无为”的、自然的,也即“无为而为”的。在庄子那里,逍遥自由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且是一种实践形式,“技进乎道”就是技术的高度熟练而达到的心物手相忘的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靠的就是致虚守静的修养工夫。

在老庄那里,无为而为人性观是对刻意妄为和强烈的感官欲望追逐的摆脱,因而是超越形迹和感官的,是恬淡雅致的。庄子曰:“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至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静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故至人体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一句话,就是“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刻意》)。老庄对人的基本生理欲望向来是持认可态度的,因为只有认可人的基本生理欲望才能认可现世人生即人的“此岸”世界。徐复观先生说:“庄子‘离形’,也和老子所谓无欲一样,并不是根本否定欲望,而是不让欲望得到知识的推波助澜,以至于溢出各自性分之外。在性之内的欲望,庄子即视为性分之自身,同样加以承认。”徐复观讲的“性之内的欲望”即是无为而为前提下的素朴的欲望,是人能自由对待的基本欲望,是自然而然的本能欲望,因而是恬淡的。因此,老庄强调恬淡所要否定的是束缚人的自由心性的对自然性分之外的感官欲望的无限度的强烈追求,以及为满足感官奢侈之欲的各种声色娱乐。老子提倡在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通行本第80章)。庄子所憧憬的至德之世也是提倡“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庄子·胠箧》)。老庄所否定的是追求无度的生理欲望,人成为生理欲望的奴隶,为生理欲望所束缚,丧失了自然而然的天性,心性得不到应有的自由。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至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通行本第 12章)“为腹不为目”就是“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庄子也指出:“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庄子·天地》)在老庄看来,这种对声色之美的无止境追求恰恰使人成为感性物质欲望的奴隶,从而使人性丧失自然而然的心境。

李泽厚先生说,老庄的无为而为思想,“并‘不是要退回到动物性,去被动地适应环境;正好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历史上,明中叶的自然人性论以情欲为人性自然,其情欲是为知识所推波助澜和制造的情欲,是嵇康所说的“识而后感”的情欲,与老庄自然人性内涵完全不同。老庄是否定由知识所推波助澜并制造的感官欲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欲。老庄倡导人们要超越性分之外的感官欲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情欲。“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庄子· 大宗师》)在老庄看来,生死存亡是自然而然的事,犹如“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真正能持守无为而为的人即是自由境界的方外世界的至人。

老庄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圣人、真人、至人,因为摆脱了主观情欲对内心的干扰和束缚而获得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生态精神,并因此而得以游心于物之初,得以闻天籁,也就是通达与天为一、与道同体的至美境界。从而,在与天为一,与道同体过程中获得了天乐:“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至人之心,以畜天下也。”由此可知,老庄并非否定所有的感情,而是否定与感官欲望相联系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强烈的私情、私欲。至人之心其实也就是天道,是天道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地创造天地万物但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博爱之心。在老庄看来,作为审美存在最高境界的天乐,实际上是人以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人性体验天道及万物的自然之性,两者由此得以相融相洽地统一。这种天乐没有世俗情欲的感情浓度与强度,是一种超越感官欲望和情感之乐,因而必然是无为而为、宁静恬淡的。这种天乐实际上是人与天地万物审美的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博大之情,这种博大之情是人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齐物论》)的审美关系中,凭无为而为、宁静淡然的自然之心涵融宇宙万物的万千生命而变得博大充盈的结果。

总之,老庄生态美学思想所否定的是世俗的无限膨胀的束缚“人性”自由的私欲、私情,肯定的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与天地万物生命自然交融的博大精深之情。所要臻及的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悦神悦志的、形而上的、心性自由的逍遥之美。“这种悦神悦志,似乎参与着神的事业,即对宇宙规律性以合目的性的领悟感受。? ?在中国,则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齐物审美生存观

(一)审美人性的确立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控制越来越严密,人越来越感到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老庄“无为而为”的审美生存思想实际上是人类所获得的自由及其在此基础上对绝对自由的向往的象征和确证。“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包含了对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老子认识到人类只有不违背自然界的规律(无为)才能得到自己的自由(而为),这种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活动实际上就是自由。因此老庄提出要去甚、去奢、知足、知止,强调自由是对情欲的超越。在老庄那里,人类的两种自由都得到了讨论:一种是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作为外在必然性的自然物的规律的掌握而获得的真正的自由,如庖丁解牛、佝偻承蜩等;另一种是通过超越天然的生理本能而获得的心性的自由,如对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强调。此外,老庄还对绝对自由的幻想以及对这种绝对自由幻想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如“逍遥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境界的体悟。这种对绝对自由的幻想就是人为设定“无为而为”之自然精神,就是对能无所待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者”(《庄子·逍遥游》)的向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虽然能在自然界面前获得更多的自由,但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依然是渺小的。随着技术进步,庞大的机器世界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束缚人类自由的异己力量。此外,随着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人在社会中根本无法获得自由。正因为如此,老庄才转向对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

“审美生存”即人的审美存在,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美关系。“20世纪中期的存在主义,是以对人的‘生存’研究为核心的,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虽然在思维模式上反对存在主义,但其思想的核心对象也是这个中介,以研究文化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的结构为基础,此后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无一不是以这个中介为思想核心的。”人是在生存中体会到自我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追溯了古希腊“自我呵护”的生活观念,认为在古希腊,“呵护自我”与“认识自我”同样重要,但后人继承了“认识自我”的传统,却遗忘了“呵护自我”,提出了当代人“生存美学”问题。福柯主张把生活变为艺术,把人的生命作为艺术品,就是要把生存方式审美化。福柯所追溯的“自我呵护”的思想,其实早就存在于庄子的生态审美思想之中。

在庄子视域里,理想中的人不是逃避现世的隐士,而是审美生存的逸士。庄子不以社会取向衡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独善其身”并非刻意的伦理之为,也非无奈的消极之举,而是从自然人性的高度超越了殉名殉利之维,是逸士自觉自愿选择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方式,也即审美生存的高超境界。

“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系辞》)“生”的本义为“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解字》),作为动词用为生成之“生”,亦即化生之“生”;作名词为生命之“生”,亦即生存之“生”。生存问题是庄子十分关注的哲学与美学问题:“重生则轻利”,“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庄子·让王》)。庄子十分尊重生命:“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庄子·天地》)庄子认为,“生”离不了道,“性”离不了德,至人“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道不可以通进外在道德规定来认识,只能用生命体验它的存在。因此,“生”和“性”反映了庄子生存思想的两个层面,即人如何生存,如何人性地生存,既肯定生存之“生”的合理性,也肯定生命自然之“性”的本质性;前者使生命存在成为可能,后者使生命存在具有审美意义。庄子赋予生存以意义,既重视生存权利,也重视人的超物质性。庄子继承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致力于在有限、有形的物的世界中开出无限、无形的意义世界。庄子审美生存思想,从现实生存的困惑出发,追求理想生存。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的美,体道就是对美的寻找与体悟。因此,庄子的至人世界是具有齐物精神的、具有审美生存内涵的。从存在美学角度来看,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生存方式,审美是对自由追求的过程,是对一种超然品质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境界的追求。

齐物审美生存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用齐物审美的方式审视生活,理想的生存状态是“物我齐一”。在庄子生态美学思想中,人与自然是审美的、和谐的、物我合一的关系,人具有审美的个体性、超越性和自由性。庄子认为,“人性”只有遵循宇宙之道,“无”中生出“有”的物象,然后在“有”中悟出“无”的意义来,人生才能通达“达生”的审美生存之境。在庄子那里,齐物审美生存是远古时代的现实存在,是没有异化的人的生存状态。庄子的审美生存之人,是未被人为宗教和伦理理性沾染,也没有物欲侵害的理想之人,人性的确立使其找到人的审美生存方式和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庄子扬弃了传统思想文化,揭示了人的终极意义,把现实物欲中的俗人提升为审美生存的逸士。

庄子始终从万物齐等的视域出发来思考问题,以是否符合万物和合共生作为衡量一切关系的标准。“虚以待物”最终是为了人与万物的和谐,使人在有限、有形的世界中找寻融合于自然而达到无限、无形的生命意义,促使人向天道的回归。庄子思想关注自然万物生存价值及审美意义,认为善待自然万物与关爱自身生命本质上是统一的、非对立的。庄子认为人类对抗自然、践踏万物生命的破坏力量源于精神上的遮蔽,他称之为“天刑”,这是人类最大的桎梏与不幸。庄子对大众人性修养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认为人的本性是美的,人可以同构“返朴归真”使人性“复其初”,从而使审美生存成为可能。庄子贵生,但更看重自由,他贵的是具有审美意义基础上的生,也即自由生存、审美生存。他肯定人的生存需求,但他的贵生思想是以反对“丧己于物”为前提的,活着并不是人的本质存在,自由地、审美地活着才是人存在的真谛。庄子不以社会取向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是着眼于还原人的自然本质,将追求个性生命自由与关爱万物生命价值关联与统一起来,把人与万物的生命存在视作可互为主体的审美对象。“道”是自由的象征,但它首先是自然的象征,体道就是打开以我为本的封闭的心性、走出世俗狭隘之心的过程,丧“小我”后见“真我”、“大我”。这是一个超越生态危机和自我局限的自由之路,是一种生态审美人生的体验,是一种追寻诗意栖居的回乡之路。庄子追求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高度一致,以人的审美生存放置于宇宙的大生态背景之中,以心性的无限开放与自由遨游为审美生存方式,以“自然而然”和“无为而为”为实现途径,实现人性与天道合一、我与物合一、身与心合一,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成为在“道”朗照下的自由之人、审美之人、生态之人。

(二)审美人性的实现

庄子思想历来被学界称为诗性思想,而诗性与审美生存思想是同一的。闻一多称赞庄子“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李泽厚认为“庄子哲学是美学”。海德格尔称老庄的道为“诗化的思想”,认为老庄关于道的思想本身就是诗性的,是对理性的非概念前提的开启,是理性、精神、意义、逻各斯这些词所真正要说的东西。许多学者直接将庄子诗意的人生观概括为审美的或艺术的人生观。李泽厚在“逍遥游”发现了庄子审美的人生态度;徐复观在庄子思想中找到了艺术精神,“当庄子把道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并且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于不识不知之中,曾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陈鼓应认为“庄子的内圣之学带有一种很浓厚的艺术心情、艺术境界,艺术化人生,人生艺术化,这是庄子的生命情调”。学界普遍认为,庄子追寻诗一般的生存方式也即“审美生存”、“诗性人生”与“艺术人生”。

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提出“艺术人生”的生存观,这无疑是对庄学审美生存观的传承与对西方美学非功利主义理论的接受。这一人生观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是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等,他们自觉地把人生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来创造,以使人生具有审美化。宗白华认为“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朱光潜认为,“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在宗白华、朱光潜那里,“艺术人生”是人生的高远理想,是现实方外世界的乌托邦情怀,是梦幻般的美妙世界。

19世纪末,“审美”(aesthetics)这一西学名词被中国学界接受。黑格尔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认为“审美”具有把人从非人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是精神范畴的,其中既有对异化世界的抗拒和否定,也有以乌托邦情怀救赎心性的功能。将审美作为现实的理想生存方式,它包含了对现实生存的反思和超越的双重意义。“艺术”与“审美”密切关联,但本质意义是不同的。“审美”的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对自己及其生存世界(包括艺术)的理想认同;“艺术”只是审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艺术主要指人由审美理想而制作的精神产品。

陈鼓应说的“艺术的人生观”,李泽厚说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和海德格尔说的“诗化的思想”,其实质都是说艺术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情调”,即审美的生存。这都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审美人性观,正如徐复观所说:“中国的艺术精神,追根到底,即是庄子的虚、静、明的精神。”庄子以“道”观物,提出要“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庄子·天下》),这就是对审美生存美、真、善三个境界的追求。庄子反对功利、世俗的知识、刻意的艺术观和束缚人性的伦理道德,旨在还原人性的本真之美,把人与现世实用、功利的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

——追求完美人性的大知。庄子反对戕害人性的俗知,追求完美人性的大知,是一种审美化的知识论。庄子反对扭曲人性的技术工具化,把技术与人的生存紧密联系,还原技术的本质,把技术工具化推向审美化、艺术化、人性化。庄子认为,展现自然美是技术的本质,“技”的最高境界是由“技”成“艺”,由“技”入“道”,使人由功利之心提升为审美之心,由功利生存走向审美生存境界。庄子把宇宙的物理现象与人的生命本质结合起来,将宇宙本原之道的本初美、整体美和终极美转化为人的审美生存思想,使其生存思想具有了普遍而永恒的意蕴。庄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揭示自然美的思想家,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充分地尊重自然精神,主张从物性出发,以物观物,赋予万物以存在与审美的内在价值。庄子的审美生态观是把自然生命法则与人的生存精神联系起来,注重生态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主张人在宇宙“自然而然”本初之美的观照中,通过“无为而为”的人性修养而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

——修养朴真的“人性”。庄子继承老子自然无为天道观,极力推崇“无为而为”的朴真的“人性”,是对儒家功利主义伦理道德的否定,是与孔子社会伦理道德相对的一种个体审美生存的道德观。庄子的心性道德是朴真的、超功利的、非人为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生存品性。庄子的“人性”是人类的本初的自然本性,它不是外在于人,而是人内在的朴真性情。庄子的自然道德是反对束缚、限制、强迫的天道精神,是以自然为人性标准、天地准则的至美境界。庄子的朴真自然人性论,为人的道德品性灌注了美的精神与意蕴,赋予了抽象的人性品德以艺术性,使人的生存趋于审美化。

——推崇艺术的本真之美。艺术是人类创造美的一种技能,“天籁”是最高的艺术境界,也是审美生存的至高境界。庄子不反对人为美的创造力,他否定的是世俗享乐和儒家礼乐的艺术观,主张艺术创作中保持自然与人性的本真之美,以自然朴真的“道”作为艺术美的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天道法则和无为而为的人性精神作为创造的手法,还原于艺术的原生态之美、本真之美。庄子把艺术看作是人与自然万物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赞成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本初之美、和谐之美。庄子批判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艺术观,认为至美的艺术是“道”的精神的自然表现,是艺术创作者生命对“道”的体验,主张将艺术与人的生存境界联系起来,与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的超越联系起来,使艺术的本真之美得到充分的彰显,使艺术的自然化得到本然的表现。

庄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反对异化的思想家。他全面地反对异化,不仅反对人的异化,而且反对道德的异化、科技的异化、艺术的异化。人类文明史证明,社会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物质生活富足不是人类唯一理想的生存方式。庄子从人审美生存的角度衡量社会的发展,为当今社会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即科技、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相和谐,与人性相和谐,与诗性艺术等人文相和谐。几百年来,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丧失完善的人性为代价的,人类文明的每一点进步,都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

庄子以天道之美来统一人性的真和善,这一审美生存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启示。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强势之态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力量,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生活,人对物的占有欲和功利主义思想不断膨胀,人不自觉地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主宰而异化并失却了自身,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的“三大危机”。审美生存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方式,审美生存其实就是生活的诗化和艺术化,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与万物互为审美主体,使外在的社会人文与内在的人性之美结合起来。审美生存的境界是人的本体论境界,是真和善所从之且必向之的根据。庄子使人们知道除功利地认识物质世界之外,还可以用审美的态度去体悟精神世界。生态审美生存既是精神的又是现实的,它既不是儒家当仁不让的现实“必然世界”,也不是佛家因果轮回的彼岸“应然世界”,它是立足于此岸又超越现实尘世的“适然世界”。总之,审美生存不仅是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情怀,更是人类面临“三大危机”而“无家可归”时追寻诗意栖居的回乡之路。

同类推荐
  •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老庄意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不但仍在影响着现代人生,而且对现代人生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书旨在揭示和分析老庄意境,以便自觉地扬弃和借鉴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鬼谷子一日一谋

    鬼谷子一日一谋

    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的生平已无确考,最早提到他的《史记》认为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那么鬼谷子与苏秦、张仪同时代而稍前是可以肯定的。本书在对《鬼谷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这部奇书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诠释和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能更轻松地领略到《鬼谷子》谋略的精髓,用最简单的方式知晓成功的哲理。事实上,也只有拨开人生的迷雾,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本书对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研究进行反思和重构,追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理论资源,系统阐释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反思,并论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问题;对诗学研究的反思主要是从诗学生产的角度出发,论及新时期以来影响深远的10本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理论生产的知识空间、问题意识和现实语境进行反思,从而达成重建本文诗学的目标;最后以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落脚点,阐释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热门推荐
  • 九镜离

    九镜离

    九镜离于冥幽须弥重生,为了不在这个世界消失,她不得不做起了收集灵魂之力的交易,以灵魂为交易,为你实现一个所求不得的愿望......ps:因为某些缘故,这个文不能签约,编辑这边已经让我准备新文,所谓这个估计就这样了,这个一个完整的故事,大家可以当作一个短篇来看,至于剩下的故事,我估计会融入新文之中。
  • 遺山先生新樂府

    遺山先生新樂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师兄求抱抱:蠢萌仙萝也要爱

    师兄求抱抱:蠢萌仙萝也要爱

    蠢萌仙萝有三好:蠢蠢性格好欺负,萌萌身体好养眼,小小肚皮好喂饱。做个师兄很舒服,嘛事都有仙萝跑。*******“师兄!我不喜欢你了!”“啥?!”“我有喜欢的人了!”“在哪里?是谁?师兄我砍了他!”
  • 巧克力味的女孩

    巧克力味的女孩

    讲述了千千and萱萱的事,具体内容,自己看。。。。。。。。。。
  • 恐怖屋迷宫

    恐怖屋迷宫

    不可思议的平行世界,无法逃脱的迷之房间!鬼屋打工仔狄野意外穿进异兽、变异植物、异能怪人层出不穷的恐怖屋迷宫!奇怪的异次元,诡妙的幻想世界。想要紧急出口?门都没有……
  • 太古清明图

    太古清明图

    元命之火,成就命轮,登顶仙梯,命入识藏,转阴阳,夺天命,进轮回,化长生。天若亡我我灭天,化身成魔不做仙!
  • TFBOYS之女神的专属王子

    TFBOYS之女神的专属王子

    高冷女神‘安雅思’出场,能否搞定王源,还是她被王源搞定?易烊千玺和王俊凯就只能当千年单身‘汪’?——尽请期待,叶冉溪的第一本作品《TFBOYS之女神的专属王子》写的不好还请见谅哦!!!
  • 不悔2006

    不悔2006

    少年出走,和盛世女团的小姐姐们之间的日常……
  • 知机善变

    知机善变

    如何实现超常规发展,一直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渝派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升发展动力,探索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路径,就要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的框架下,促进企业界大兴创业兴业之风,一心一意求发展、促发展;促进企业界大兴真抓实干之风,脚踏实地去拼搏、去苦干;促进企业界大兴探索创新之风,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