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吗
张机(148~221年)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即今河南省南阳人。据传曾任长沙太守,故后人亦惯称他为张长沙,被历代医家奉称医圣和医方之祖。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五朝末期,当时由于农民起义、诸侯割据,中原战乱不断,疾病流引,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张仲景的家,原是南阳望族,人口众多。但由于连年的战争、灾荒、疾病,使张仲景的家族二百余口人,有三分之二丧亡,而死于伤寒的占了十分之七左右。
天灾、人祸,疾病所带来的惨痛,深深地触动了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他立志于医学研究,认真探讨、钻研古代医学著作,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经过多年的钻研,并参考《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学著作,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终于着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金匮要略》最后三篇是宋人所附吗
《金匮要略》全书共分3卷25篇。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全书的总论。全书最后三篇,因疑为宋人所附,所载方治又多见于后世方书,所以在一般《金匮要略》版本中不加载。
《金匮要略》除最后3篇外,其余前22篇,共记载痉病、湿痹、百合病、阴阳寺、疟疾、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肺胀、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等四十余种疾病。全书共载攻方205首,其中四首只存方名而无药味。对于疾病的治疗,除记有方药治疗外,还载有针灸治法、饮食调养及病后护理。
在方药的使用上又有内外用药之分,如内服药:汤、丸、散、洒;外用药:熏、坐、洗、敷等,并强调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服等方法。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及病机上的差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方剂的运用提出了同是一种疾病,但治疗方法应有所不同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其所载方剂,在治法上大致可概括为午、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方法,同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症变治亦变,随症用药。
《金匮要略》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哪些
节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寒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多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于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理腠。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明了治病的先后顺序吗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里,作者以回答的形式,先从论述病因开始,接着依据病情的变化而举出主症,并以此提出方治。
《金匮要略》的经典辞句有哪些
1.天人相应,整体观念。
2.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3.上了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4.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5.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6.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7.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
8.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9.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10.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金匮要略》是以论述内科为主的医学著作吗
《金匮要略》是我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为古代杂病治疗学的典范,对继承和研究传统医学有重要价值。《金匮要略》是以论述内科为主的杂病医学。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体现了张仲景“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医学理论,并充分反映我国传统医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