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传释词》是解释古籍中虚词的专著吗
王引之(1765~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是著名的训诂学家。1799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王引之出身名门世家,父亲王念孙是干嘉时代著名的朴学大师、一代名儒。由于家学渊源,王引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以父为师,勤奋好学,在学术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成为干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之学,被后人称为“高邮王氏之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卓越的贡献。
王引之于1790年赴京从其父学习经义,从此展开对经籍中虚词的研究。1798年终于完成《经传释词》一书。
《经传释词》共收虚字一百六十个吗
《经传释词》全书十卷。共收虚字160个,以一个字为一个条目,但有些条目不只包含一个字,所以实际收录的词共有248个。
作者对虚词内部类别的区分非常精细。现根据作者在引文中说明的类别,分别加以介绍:1.发声。犹如发语词。2.叹声。叹恨之声也。3.怒声。感叹词。4.词。即语气词也。5.叹词。6.问词。7.疑词。8.急词。指句首语气词。9.语助。10.句中语助。11.句末语助。12.词助。13.问词之助。以上“词助”“问词之助”均位词尾。14.语词。
15.助语词。以上“语词”“助语词”与语助义同。16.发语词。17.语中助词。18语已词。19.词之终。即句末语气词。20.词之转。21.转语词。以上“词之转”与“转语词”义同。22.言之间。即连词,一说助词。23.词之承上而转。24.承上之词。25.承上启下之词。26.起下之词。27.连及之词。28.更端之词。29.假设之词。30.异之之词。
31.或然之词。32.大略之词。33.本然之词。34.指事之词。35.不然之词。36.拟议之词。以上“不然之词”“拟议之词”皆为语气词。一带否定兼感叹语气,一表猜测语气。37.句绝之词。38.状事之词。多指词尾。39.比事之词。40.状物之词。即词头,一说是助词。41.不定之词。42.合声。
以上42类还没有囊括《经传释词》中所标明的全部词类名称,这里只是摘其要并加以概括、归纳罢了。此外,还有不少词只是分列义项没有标示名称。
《经传释词》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哪些
节选《经传释词》卷八:
《尔雅》曰:“斯,此也”。常语。
斯,犹“则”也。亦常语。
斯,犹“乃”也。《书·洪范》曰:“女则锡之福。时人斯其唯皇之极。”《金滕》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诗·小节旻》曰:“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宾之初筵》曰:“太侯既抗,弓矢斯张”,《角弓》曰:“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礼记·檀弓》曰:“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斯”字并与“乃”同义。《诗·斯干》曰:“乃安斯寝,乃寝乃兴”,“斯”,亦“乃”也,互文耳。
《经传释词》全书的释词方法有十种吗
《经传释词》全书释词方法有十种:举同文而互证,举两文以比例,因互文而知其同训,即别本以见例,因古注以互推;采后人所引以相证、连文、声转、字通。
《经传释词》的经典辞句有哪些
1.语词之释,肇于《尔雅》。
2.古今异语,别国方言,类多助语之文。
3.其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也。
4.自汉以来,说经者宗高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
5.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
6.之,言之间也,若“在河之洲”之属是也,常语也。
7.哉,叹词也,或为叹美,若“大哉干元”之属。
8.而者,承上之词,或在句中,或在句首,其义一也,常语也。
9.恶,犹“安”也;“何”也。
10.因,犹也,亦声之转也。
《经传释词》的取材只限经传吗
《经传释词》是继《助字辨略》之后又一部具有较高成就的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著作。《经传释词》比《助字辨略》晚出一百年,两书比较,《经传释词》取材只限经传,不及《助字辨略》广泛,《助字辨略》对某些虚词的解释也有胜过《经传释词》之处,但《经传释词》在说解体例上、词语分类以及释义方法上都要比《助字辨略》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