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武功,坐落在渭水北岸。这座城市虽然不算大,但却是渭河平原上农牧业发达的富饶之乡。此地地处关中,靠近长安,历来都是封建贵族的聚居地。
大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也就是公元599年1月23日,李渊的二儿子就诞生在武功的一座别馆内。当时,老李刚刚卸任谯州刺史,正在赶往岐州上任的途中。武功别馆很有可能是李渊一家的中途落脚之所。
据史书记载,生李二的那天,发生了神奇的超自然现象: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两条顽皮的龙,在武功别馆外打闹嬉戏个不停,整整折腾了三天,才意犹未尽地离去。
(据小玉之见,)此事纯属扯淡。你们懂的。
生下了李二后,李渊就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岐州。李二四岁那一年,突然有个书生要求见李渊。书生说了,他擅长看相,要给李渊看一看。李渊说,好啊,那你给我看看吧。
这个书生对李渊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原来这个男银[人]他不简单。该书生倒吸了一口冷气,失声说道:“哎呀,你可是贵人之相啊!不止如此,您的儿子也是贵不可言啊!”
不一会儿,活尿泥(方言)的李二被牵了进来。这个书生猛地一瞅,惊出一脑门子汗,再仔细一瞅,惊出一身冷汗:“呜呼呀,这个娃娃不简单,别看他现在玩尿泥,长大后可了不得啊,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可以济世安民了!”
李渊慌了:“嘟,打住,太大逆不道了,现在是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济的什么世,安的哪般民?”于是,他赶紧给了书生一点儿钱,将其打发走了。书生走后,李渊是越想越怕,担心书生将刚才的那番话外泄,届时老李家可就要大祸临头了。想到此处,他赶紧派人去追杀那个书生。但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那个书生居然“忽失所在”。
事后,李渊想想,这或许是冥冥中的天意吧,于是就取书生所说的“济世安民”,给李二取名为世民。
这个李二从小就古灵精怪,滑头滑脑的。而且,他主意特别正,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依当时的教育标准来看,这厮算不得什么好孩子,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这一点,李世民筒子(“同志”的网络语言)自己都承认:“朕少不学问,唯好弓马。”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十来岁的时候,李世民已经阅尽了古今兵法,而且还揣摩出一套具有李世民特色的运用之道。他整日里东游西荡,到处结交朋友,轻财仗义,有侠士之风。
十六岁那年,李世民干了一件出格的事儿。那一年,他表叔皇帝杨广去北边的雁门郡溜达,结果给突厥的始毕可汗包了饺子。杨广急了,赶紧下敕(隋唐时期,皇帝的命令不称诏,称敕),让各地官吏前来救驾。
皇帝被围,各地官吏当然急坏了,屯卫将军云定兴正是其中之一。话说这日,云定兴正在处理军务,突然卫兵来报,营门外有个少年要求投军。这个孩子正是离家出走的李世民。云定兴见李渊的儿子来投,当然就接纳了下来。
李世民给云定兴出了个金点子:“始毕可汗之所以敢这么做,是料定咱们仓促之下无力救援陛下。依我之见,咱们应该玩儿疑兵之计。白天的时候,咱们广设旌旗,连绵数十里不绝;夜晚的时候,咱们要不停地鸣金敲鼓。这样,始毕可汗那个老东东一定以为有大批援军赶来,必定会望风而逃。”
云定兴见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惊讶得不得了,就采纳了李二的建议。果然,云定兴的那点儿人马刚刚走到一半,突厥的大军就撤了。杨广在无形当中被自己的表侄给救了。
李世民在云定兴的手下干了一年多。后来,他听说皇帝表叔又去江都了,而且还杀死了很多忠直的谏官,便不禁慨叹:“主昏若此,我在此何为?”
他是个有主见的人,此念一起,便无心为大隋朝效忠了,索性辞别定兴,回家去了。大业十三年,李渊受诏为太原留守,他便跟着老爹李渊一起来到了太原。当时,有一路义军领袖名叫魏刀兒,挥军来攻太原。李渊可能是杀到兴头上了,一个不小心冲到了敌军的纵深地。等老李反应过劲儿来,傻眼了,唉呀妈呀,这可咋整啊?
城头上的李二见老爹身处险境,二话不说,单人匹马就冲入了敌海当中。他是一边冲,一边射,所向披靡,硬是在万军当中将老李给救了出来。老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叹,这个儿子没白生啊!
李渊的部下刘文静比较聪明,他看出来了,李二这家伙不是一般人儿。他曾经偷偷地对自己的铁哥们儿裴寂说:“李二这小子从容大度好像汉高祖刘邦,英明神武则像魏太祖曹操,年纪虽小,但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还真让刘文静给说中了,李二确实不是盏省油的灯。别看他年纪小,这小子一肚子的花花肠子。李二早就看出隋朝必亡。或许是年轻气盛,或许真是少年老成,反正李世民是非常的果断,他觉得应该尽快竖起反隋的旗帜,再晚,胜利果实就被别人抢走了。
正好刘文静也有这个意思,他和李二一拍即合,两人又撺掇裴寂入伙,组成三人帮一起去劝说老李。岂料,老李也正有此意,忸怩作态了一番,最终也同意了。
晋阳起兵以后,李二充当了义军的先锋打手,一路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为建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处略去约两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