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1929—2012),当代美国著名诗人,擅长描写女性在社会中的经历,她被称为美国20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里奇1974年以《潜入沉船》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诗集《潜入沉船》主要探讨了语言、神话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角色。里奇还获得过无数的大奖,包括1986年首次颁奖、奖金高达10万美元的露丝·丽莉诗歌奖,1996年获得美国诗歌界另一顶级大奖的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奖(10万美元),1994年获得被称为美国“天才奖”的麦克阿瑟奖(50万美元),1999年获得兰南终生成就奖,2010年获得奖金高达20万加元的格里芬诗歌奖。1997年,里奇拒绝接受克林顿政府颁发给她的国家艺术勋章,以抗议政府政策导致的社会不公。
艾德里安娜·里奇1929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父亲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主任,母亲是一位钢琴家和作曲家。里奇从小在家学习,直到四年级才入学读书。她的早期阅读包括易卜生、阿诺德、布雷克、济慈、罗塞蒂和丁尼生。高中毕业后考入著名的拉德克利夫学院(现已与哈佛大学合并)。在校期间受到弗罗斯特、艾略特和奥登等诗人的影响。1951年毕业并于同年以诗集《世界的变迁》获得耶鲁青年诗人奖。之后,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到牛津大学学习。1953年,里奇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阿尔佛雷德·康拉德结婚,在随后的六年时间里,他们生了三个儿子。50年代,里奇的诗歌继续她在学校所学到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诗歌传统。但从60年代开始,里奇积极参与女权运动以及其他寻求社会和经济公平的政治运动,她的诗歌反映了这些内容。里奇的诗歌经历了从注重形式、艺术和模仿到具有个性特点和有效诗歌表达的转变。
1966年,里奇来到了纽约,参与“新左派”以及反越战活动。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里奇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妇女运动中,致力于女权主义和女性同性恋的诗学追求和政治诉求。她的诗歌风格从过分强调严谨的诗歌形式转变到注重即兴化创作。1970年里奇离开了她丈夫康拉德,随后康拉德自杀。1974年,里奇获得国家图书奖,但她拒绝接受这一奖项,声称除非可以以所有妇女的名义她才愿意接受这一奖励。1976年,里奇发表《二十一首情诗》,记录了她的女性同性恋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里奇享有当代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的称号。她一边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参与自由政治事业。里奇共发表诗集16部,四本学术著作。她曾任教于多所美国高校,如斯沃斯摩尔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布兰代斯大学、布林莫尔学院、拉特格斯大学、斯克里普斯学院、圣何塞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里奇还分别获得了哈佛大学和史密斯学院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一生共出版25部诗集,7部其他著作。
《生锈的遗产》最初发表于1997年,随后收录在里奇1999年出版的诗集《午夜救赎:1995—1998》中。在这部诗集里,里奇试图用希望面对可怕,为读者找寻失去的美好。诗歌思考了政治理想以及20世纪的事件,努力从恐惧、暴力和绝望中拯救希望。里奇哀叹过往理想的腐朽以及那些理想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生锈的遗产》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谴责政治压迫,评论理想原则的衰落,探索性别角色,但这些思想并不是采用持续的陈述或解释,而是通过情绪的渲染以及分散的观点。一如既往,里奇的这首诗依然延续了她冷酷的唯智论和费解难懂的风格。里奇通过一系列毫无关联、脱节的意象暗示,诗歌是人类对历史事件和态度的复杂反映,并把这些经历和思想提炼出来变成可吸收消化的内容。诗歌的难度进一步激发读者努力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努力去联系事件之间的关联,激发情感,甚至经历困惑才能感知这首诗。诗歌的标题“生锈的遗产”表明,过往的传统已经处于腐朽失修的状态,暗示这个传统以往是强大的。但是岁月已磨去了它往日的光泽。在诗歌中,诗人往回追溯她曾经坚持的理想,但是那些权威人士已经不再珍惜这些思想;可是诗人及其同伴依然觉得这些思想极其重要。甚至连诗人的政治对手的理想也腐朽了,堕落了。诗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沉思,哀叹这种状况的存在。
里奇是20世纪美国最具政治性的诗人之一。她的诗作《生锈的遗产》一如诗人既有的写作风格,主张诗歌与政治社会背景相联系。诗中所说的遗产是意识形态上的遗产,是一系列曾经充满活力而目前却处于腐朽状态的信仰理念。通过运用难以理解的语言和概念,独特而晦涩难懂的意象和不连贯的情节,诗人似乎带领着读者进行了一次从现实回到过去,继而又回归现实的旅程。诗歌结构松散无序,采用的无韵体更是使其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诗歌甚至将一种意象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如“水”、“阴沟”、“江河”、“含水层”、“杯中水”、“水滴石穿”和“眼泪”等,来暗示对复兴变革的希望。在里奇的眼里,个人与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政治是人类经历的一部分,如果仅被简化为标语则会失去原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力度,因此诗人采用一种有别于其他政治诗歌的形式,即通过散落在诗歌中的各种隐晦意象来间接表现诗歌的基调。在诗歌中所列举的各种无关联的意象其实都植入了诗人的个人经历,暗示着个人的态度与政治观点、事件关系的紧密性。诗歌表达了里奇对20世纪美国政治腐败的愤怒和对曾经强有力的政治原则蜕变的感伤。诗人希冀即使在受压制和动乱的政治环境中,个人的情绪反应也能为积极的改变带来希望。
生锈的遗产
想象一个一切皆不可饶恕的城市
你的所作所为如同伤疤、文身一般如影随形
但似乎一切又被人们遗忘得一干二净
想象跳到公路上寻找食物而被碾死的麋鹿
想象一个困惑的女孩被剃光头的确切原因
想象小男孩们对青蛙的折磨
——缺乏记忆的一个城市,但热衷于报复
想象这里的建筑
掌权的政府、男人和女人
——告诉我如果这些都不是真的,你是否还
生活在那个城市。
想象一个城市被小山瓜分开来
在这些小山上寺庙和望远镜被用来窥探风雨弥漫中的律法
这个城市穿越迷雾
把扭成一团的钢索
卷进黑暗的轻软的对立的
阴沟,同时也是河流
艺术未经许可的地下蓄水层
源泉在一夜未关的市区花园迸发
在松树下我拨动着串在一起并佩戴着的玻璃念珠
而此时逮捕仍在继续
(从颈部固定到腹股沟我想拯救我所能救的)
他们把放着冷水小玻璃杯的盘子带进黑暗的公园
在村庄被破坏前
最后一个村庄姿态。
他们试图拯救他们所能救的
告诉我是否这不是同样的城市。
我强迫着自己归来
就如一个被要求整理母亲房间的女孩
她的双手需要戴上一双结实的手套,
来对付包裹在那堆亚麻布里的疾病
我曾是事业有成的罪犯
但是我能否在这里伸张正义?可否把旧的婚礼床单
撕成拖地的布条?
没有信念的女儿如同石头,但有清水在石块间流淌
让水依然是水,石头依然是石头
告诉我这还是原来的那座城市吗?
这个“我”——难道她非得带着锈蚀的伤痕
和充满心间的回忆
躺在一个毫无趣闻的地方?
也没有人在她身边收集唱反调的故事?
让她的手和肩膀锈蚀,让她的嘴唇如石头般僵硬
但却让眼窝里的泪水潸然落下
——这泪水只是为了自己吗?一滴泪就是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