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开篇即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律,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是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基石,也是儒教文化的精髓。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习俗,都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礼在精神层面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着人们的追求,连接着人们的交往,维系着人们的情感。礼是个人和社会沟通,乃至存身立命,建功创业的必备学问。礼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使在今天,我们倡导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中国自古就被尊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在娘胎里就感受着礼的熏陶,一生的经历都是与礼同行,我们就循着人生轨迹来追寻黄陵地方的礼仪习俗。
第一节 初涉人世
一、孕育
万事皆有始,十月怀胎就孕育着一个生命的起始。现代人讲求胎教,其实,我国很早就注意到培植和呵护一个生命的问题。抛开择配的诸多因素不说,就仅新媳妇娶过门,家人乃至公婆对其的百般呵护和关怀,就是在塑造和关注着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处在最佳状态的母体。她们的起居作息、饮食寒暖都受到倍加优厚的照顾。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都要由公婆给儿媳妇馈赠戒指或镯子。这其实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沟通。因为,旧时认为妇女的经期是污秽的,当然也不便言表,媳妇平时不戴戒指,月经来潮便戴上戒指,以期引起家人的重视和关注。细心的婆婆观察到这一细微的暗示,则倍加关怀和照料,尤其不让洗冷水,吃冷食或辛辣之物。婆婆由此便大概可以掌握其月经周期,从而发现和判断是否怀孕。一经确定,就更加注意其饮食的营养调剂和生活的呵护料理了,并生发出求神许愿烧香拜佛的虔诚来。婆婆的和颜悦色较之平常要多出许多,并邀约一些小媳妇大姑娘与媳妇家长里短、谈天说地拉家常、谝闲传。一方面为了和同乡同辈邻里之间拉近距离,融洽关系,疏通隔膜,了解村情。更重要的就是愉悦心境,开阔胸襟,给媳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健康的保胎育胎环境。农活家事自然是做不得的,免得动了胎气。凡事都隐忍恭让,婆婆则主动地为小生命的降生做着各方面的准备。
佩戴镯子,在旧时是农村已婚妇女的必备物品。这种镯子和戒指一样,虽然质地不同,价值迥异,但通常无论大家、小家、富家、贫家都还是要有的。据说腕部集全身脉络之大汇,佩戴镯子是会通经活血,调和气息的。镯子、戒指有金银器、玉器,翡翠、玛瑙等就更加珍贵了。虽然其功效主要还是装饰,但其担负着婆媳沟通的信息,却是民俗的产物。
黄陵地方有“催月”之俗:即孕妇临产的当月初一,娘家人用裹肚包袱或衣服的前襟,俗称“撩撩”。包裹蒸的或烙的兔儿馍、老虎馍等,并在馍中包藏红枣、花生、钢针之类,带上衣料等前来探望。进门后不说话,先把馍包袱放在门槛上,让孕妇掰开馍,若先看见馍中针尖,兆示必生男孩,若看见针尾,认为必生女孩。有的人进门后不说话,径直走到灶前倒在锅里看针尖针尾的朝向而定顺产、难产。娘家人一般不留宿,当天去当天回。新媳妇到家头一年,收倒自家麦子到场之后不碾即回娘家,谓“麦上场女歇凉”,娘家即派人来叫。频繁地熬娘家,既保持着新嫁的难割难舍,联系着两边的情感与信息,又使新婚的迷惘得以引导,对新生活有所教益,对新生命有所保护,对新角色有所适应。新媳妇熬娘家还是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
二、生产
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一个小生命的诞生,一个新家庭的拓展,一个血统的延续,然而,旧时农村医药事业不发达,大夫很少,女医生就更微乎其微了。接生都是由该村或附近村里比较细心且有经验的妇女承担。俗称“接生婆”或“老娘婆”。预产期,就由公婆预约,临产时就去请到家里。胎儿落地,也叫“临盆”,助产是由老娘婆一手进行的,剪脐带、包扎、带裹肚、穿衣服、裹娃。旧时,物力有限,农村小孩是很少穿裤子的,仅以裹肚、肚兜护体,为的是不让肚子着凉。俗语有“小孩有三年铁尻尻(káo):屁股,臀部。子”,意思就是小孩子在三岁以前不需要穿裤子。胎儿降生后,产妇不能平卧,只能背靠被褥,半仰半卧在炕上,俗称“坐月子”。并立即给喝一碗红糖水,据说红糖属破性,可以破除产妇产后淤血不尽,脏物不绝。也有的会让医生给开些“扫膛药”,除陈腐、补气血,促进子宫收缩。给婴儿要灌甘草水,因甘草是药中王,可除邪臭、解胎毒。一两天之内不停,婴儿便出黑胶粪,才是胎毒外泻的征兆。产后产妇开始揉乳房挤奶,等奶汁下来之后,把先挤出的奶汁倒掉,再让婴儿吃奶。第二天,婆家人就给娘家、姑家、姨家等亲戚报喜,以使其放心,并邀请娘家妈或嫂妹前来探望并侍候月子婆,一般是十天半月。娘家人来时携带饼干、红糖、鸡蛋等营养品与婴儿衣被等。第三天,行“洗儿礼”。宋代大文学家、诗人苏轼,在其儿子的洗礼上还赋诗一首,曰:“人皆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有讲究一些的人,还是要请人看一看、算一算的,按“生旺死绝”表合一个长生、沐浴、冠带的日子,才给娃正式地行“洗儿礼”。黄陵地处西北旱塬,气温偏低,干旱缺水,故将洗礼改作“燎□”。也就是生一盆旺火,火内放一些食盐,将婴儿抱于手上,在火上来回晃动,以求驱除秽邪之气,保障小儿的健康成长。小儿出生的第七天,也叫“小满月”,说是婴儿开始有了魄,虽不举行仪式,但本家是要稍事庆贺的。到第十天媳妇的娘家携礼来给女儿“做十天”。携带的礼品包括女儿的一条裤料、补品、外孙的衣物等,还有给亲家的礼品,以示庆贺添喜。
产妇的产房外人是不许擅入的,这一点也十分讲究。所以产妇临盆,即在产房的门帘上缀有一块红布条和悬挂一面箩,一方面为了驱除和隔阻外邪内侵,另一方面也明示人们,这是产房,禁止入内,即便是自家人,也禁止晚归,避免惊动与冲撞。
三、满月
从胎儿降生,到满一月的这一天,叫满月。为这一天庆贺准备的酒席叫做“过满月”“满月酒”“满月宴”,是“一天事”,即客人来贺不隔宿,一天的招待即可。黄陵地方讲究男孩的“过满月”要提前一天过,届时要给婴儿剃第一次头发。如是女孩则在满月的当天剃第一次头发,剃掉的头发要揉成一个小团缀于小孩的枕头上,说是为了避免惊悸,并举行庆贺满月宴席。满月的喜宴来客是要下书的,下书也就是主人要登门通知应到的客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办什么事,当然也少不得一些家况琐事、祝福慰勉的寒暄。稍微讲究或条件允许的,也有用帖子的,也就是请帖,写明事由、日期等项,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下书。下书是要携带礼物的,旧时都是要专送蒸馍的,下书的人带上一包袱馍,给每家两三个、三五个不等。空手是不行的,否则所邀的客人会认为你不懂礼数,或许还会因为你看不起人而不接受你的邀请。现时随着物质的富足一般都是点心、副食等礼品盒和酒。来客的多寡,要看主家下书的多少。这顿席,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些亲戚,俗称的“嫡亲”或“底亲”,所以席次坐第还是应该有所讲究的。当然邻居、朋友也还是有一些,这部分人被称做“朋亲”,届时,会被安排在除了上席之外其他座位上,也就是俗称的“围旁席”或“围帮席”。席次坐第的安排,基本上是:首席的上席由男方的长辈陪女方的长辈,若女方到席的是兄弟,则男方也以相应辈分的人陪之;其次二席三席则依次安排双方的姑姨、姐妹等,满月宴一般女客较多,都是由夫妻双方先依席敬酒,主家也要向来宾敬酒的,以示答谢。旧时,婴儿舅家要赠送带牌铃的银项圈及衣物等,其他亲友邻里则多是送一些鞋帽、布料之类。主家一般也适当回赠一些毛巾、手帕之类,以示答谢。旧志云:“乡党朋友多赠银锁、银牌、项圈、衣服、鞋帽为贺。而外家特备一大饼作环形,印以花纹,俗称曲栏,祝子将来圆满也。主人则设宴酬客焉。酒菜五,取五子登科意,饭菜十三,俗称‘十三花’,祝生子多也。”
四、过百天
婴儿降生后满百天,其舅家和户家近邻也会携带适当礼品前来祝贺,主家设一餐贺宴招待酬谢即可。俗称“过百天”“过百□”□(zuī):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岁之称。
五、过生日
婴儿降生满周年,称“过□”,也是一天事。其他礼数过贺如同“满月”“百□”,只是舅家必须给孩子馈赠“长命锁”。过去,有专事金银制作的工匠,俗称“银匠”,主家就请他们打制一些金银簪子、首饰、冠帽饰品、佩饰、小用具、项圈等。其中的项圈,是圆银条绾成可以伸缩的系于脖颈上的圆圈,通过几根造型各异的银丝软链,吊垂着一个华贵别致的大型古代锁型装饰物,锁体镂刻精美,图案考究,内涵丰富,且中间必定镌铸着“长命百岁”“吉祥富贵”等字样的铭文。就是期望孩子健康长寿,富贵荣华。这种“长命锁”也有玉器制品等其他种类,但用途是一致的。
过周岁还有一个重要的讲究,就是在孩子面前摆放一些小农具、笔砚和一些食品之类,让小孩自己去抓,用抓到的东西来预测孩子的将来。若抓到农具,则认为长大爱干农活;若抓起笔砚之类,则认为小孩将来有出息,是可造就的材料;若是抓了食品,就是好吃嘴了。这种风俗,被称为“抓周”。这种风俗在《梦粱录》中记云:“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戥(děng):亦作”等“,一种称量金银、药品等的小秤。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共儿戏物,却置于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当然,所放的东西,定是吉祥的物件,象征不吉祥的东西,是不会放上去的。
六、入学
黄陵地方长期处于农耕经济的禁锢,治家的最高境界就是“耕读传家”。但是旧时“读”也只是有钱人的专利,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要想让孩子读书,确非易事,首先是没有可供孩子读书的学校。有的只是私塾,也就是有钱人自己出钱聘请先生而设置的私家塾学,最多教一些自己的子女或自己族内的子女,没有学制之分,只学一些“三字经”“幼学”“百家姓”,再长一些就是“四书五经”之类了。民国初年,倡导新文化,各乡也都办了一些学校,黄陵的最高学府也仅至完小,再高一些就要到蒲城、西安去求学了。当然,一般的家庭是承受不了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原□延师范迁至桥山,洛川、宜君、□县也都有学生在这里就学,为黄陵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和新中国的行政人才。农村人送娃到县里读书,开始时一般采取在城里找户人家每月给三斗麦子作为费用,谓之“帮”或“帮吃”。后来学校有灶,也分“水灶”和“伙灶”,水灶是只给热馍供水,学生须从家里背馍,拿咸菜。“伙灶”可交钱,也可交面、米,也叫“搭灶”,费用相应高一些。家长稍通文墨的,自己在家教孩子能认几个字儿就可以了。大多数农村孩子是没有这份礼遇的,他们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热天只有一个裹肚护着肚子不着凉即可,赤身光腚,男女皆然。男孩子头上留有“囟门角”,稍大一些,两边各梳一个发髻,称之为“抓角”或“髽髻髽髻(zhuājì):挽束于头顶两旁的头发。”。女孩子的髽髻的发束垂至耳下,再大一点的梳成辫子,一条或两条,直至结婚,才开始盘头,称之为“垂髫髫(tiáo):古时小孩的下垂的头发,引申以指童年。”。小孩子们不谙世事,七八岁,乃至十岁以前一般都帮衬家务。砍柴,放牛羊之外,就是男女一块玩耍了。如有入学的,都尽可能整肃衣冠,在家长的陪同下,觐见先生是要行“拜师礼”的,要携礼物,礼拜孔圣人,跪叩先生,登记注册,有的还要先生给起名字,俗称“学名”“大名”“大号”。不管以前叫猫呀狗呀的,这一刻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从此便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去,家里的杂活基本再不要动手了,穿着举止便要有些学生的模样,平时见了先生都要整衣肃冠,立正鞠躬的。把先生称作老师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称呼,其实敬意依然,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是学生,还是其家长,甚至村邻乡亲对先生、老师还是毕恭毕敬、尊敬有加的。这也是尊师重教的乡风民俗了。
七、成年礼
成年礼就是向社会宣布,此后,该人就是成人了,能够行使其社会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后来,有些学校,组织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举行成人仪式,作成人宣誓,勉励一个刚步入成人行列的学子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正确行使社会权利,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古时的男子成年礼,称为“成丁礼”“冠礼”。《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仪礼·士冠礼》规定为十九岁,古代汉语中“冠”表示男子的年龄段,童时不束发,垂髫。少年时束发为两结,称髽鬏,可上学,语云:“束发受书。”冠礼后就可结婚。
而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笄(jī):妇女用的簪子,特指女子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礼”。于十五岁时行之,届时女子盘发于顶成髻,用笄也就是用簪子插住,就表示成年了,在古汉语中有“及笄”“未笄”“已笄”等的笄都是表示这个年龄段的。
过去的成年礼仪式,其实也不很流行,但是留髽鬏、束发、及冠、及笄这些过程的形式却普遍被接受并延续下来。
旧时男子的及冠还是有些讲究的,所谓“冠而后字”就是行冠礼时,召集宾客,由长辈加冠(也就是帽子),然后赐字。“字”也称“表字”。“表字”,即男子入学则请先生给起的名字,也就是正式对外的名字,乳名则除了家人和比较亲近的人还继续称用之外,基本上已经不用了。到成人礼后,在名之外又多一个表字,而五十岁以上又有贺号之说,谓之别号,在表字之外,又多了一个号,所谓姓、名、字、号就全都齐了。这些繁礼,虽然没有在人生礼仪中形成一个特定的礼节,但在乡俗之中还是没有被忘记。
现代人虽然没有这么多的繁礼,但是,对将要成年的学子做一些成年的教育,举行成年仪式,对于他们步入社会将会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八、结拜
也叫“结义”“换帖”“拜八字”“拈香弟兄”“结拜弟兄”“金兰之谊”。就是结交异姓兄弟,或异姓姐妹。这是过去人们走入社会,担家理事后,所追求的一种交往空间的拓展,是志向、情趣和友谊连接的纽带,是相携相帮的依托。它是超越了地缘、血缘和姻缘之外的一个精神层面的组合。我国历史上的“一诺之交”的结义的典范是大有人在的,也流传着诸多的流传恒远的故事,战国时的管仲、鲍叔牙之交就是这种结义的典范。三国时刘、关、张的组合更是把这种结合张扬得家喻户晓,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一般“拈香结拜”时都供有刘、关、张的画像或是仅写上他们的名字。这种结拜,皆由一人或几人发起,联络和选定人选,择日预约聚会在一起,共览庚帖,即排八字,就是各人写出或报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然后排定伦序。拈香时,设置香案,供起刘、关、张的画像,置香炉、黄表纸、一把香、一碗酒或水。参与结拜的人共同跪在香案前,按伦序依次焚香,同时异口同声地祝祷一些祈语,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宁学管鲍分金,不学孙庞斗智”“恪守信义,互相协作”等誓言。祷告天地,磕头叩首。对着供奉的神位叩头焚化黄裱,将纸灰捧落于酒碗或水碗中,倾注于地上,共念“一碗酒水一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的结义咒语。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中指刺破,将血滴于酒碗中,按伦序逐一喝完,谓之“歃血为盟”。礼毕,往往共进一餐酒宴,席间免不得交谈一些情谊约定之类,从此,就结成了互帮互助、生死与共的异姓兄弟,而承担起一份责任与义务。他们相互的妻子则互以姐妹相称,子女则将她们互叫“干大”“干妈”。
结拜干姊妹,也称“拈香姊妹”“金兰姊妹”“巾帕姊妹”,这种结拜在中青年妇女中还是有些流行的,与男子的结拜相比少了一些程序上的繁礼,多了一些志向与情趣上的默契,往往一经说合便成定事,其情感的交融较男同胞更为密切。其丈夫对于妻子的结拜姊妹则称为“妻姐”“妻妹”,孩子们称她们为“姨”。
九、认子
俗称“义子”“螟蛉之子”等,认子的行为作为一种血缘亲情之外的补偿,其中掺杂了一些功用的、利益的组合,或许还有感情的补充,情况也比较复杂,最常见的就是:一、结拜兄弟之间的子女都是义子女。二、托附明白人教养自己的子女,以期使其成为可用之材,如三国时关平的父亲托嘱关羽带自己的儿子。三、封赐,这当然是指皇家或有权的人,如姜尚为周武王的相父,范曾为项羽的亚父等。四、徒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虽未生身,却是授业托命的长者,所以有的也叫父。另外就是无嗣的人收养,继养等等,其中除了结拜弟兄之子和师徒之子不再举行收纳和拜认的程序仪式之外,其余的认子都要举行相应规模的仪式,为的是向公众、向社会、向亲友做一个交代,并取得认可。其礼仪除设坛上香,祷告天地,尊亲以外,还要约请同门长者或乡绅名士为中,以为见证,当然也要言明父子之间相互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各自珍惜。
十、请干大(dá)
黄陵方言把父亲称做“大”,那么请干大就是给儿子约请“义父”。请干大的情况基本上都是有其功用目的的,最普遍的就是自家人丁不旺,或者育儿不成,或是听信江湖巫术所言,小儿命舛,或命犯相克等等,总之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安全、顺利地成人。请干大的形式很多,根据其不同的需求大约可分为:一、约请子女多,所谓福身重的人,为的是给自己也带来多子多福的命运。二、请三姓人,也就是说给孩子多请几个“干大”,有的也按谐言约请多人,比如“刘”“寇”“党”,就是为了“留”住,“扣”住,“挡”住孩子,不要让鬼祟勾了去。这对于多次生子不顺或中途夭折孩子的人家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希望把孩子保住,保佑其长命百岁。另有一说是取宋时“狸猫换太子”之典,戏剧中有寇珠保太子事而借以保孩子长远。三、碰干大,也称“撞道”,即是当事者或其托请的户家邻里的长者妇女选一个吉祥的日子,清晨早起,备酒菜盛盘设在大路上,人则藏于暗处,最先遇到的一个或几个人,拟或是猪、狗、牲畜也算是娃的干大。如果是人,则敬酒献菜,约请回家,设席,请来宗老相陪。干父干儿女见面,叩首认亲,干父即解下腰带给儿子做长命锁,取回带子后在门斩门斩:旧式门在门疆中腰有横板用以固定门扇,而锁定这块横平板是用两个雕刻的木段作穿透榫结,再以木铆钉锁紧,这两段木头黄陵称其为门斩,雕作花形露在门平面外,可以挂物。上挂一下,给儿子做成衣或锁旧时人们都有在外衣上系腰带的习惯,其腰带为整幅布,长约2米,可用来制作衣服。在方便一些的街镇,则给干儿子买一身布料、玩具、吃食之类。乡间则给干儿子衣料钱,有的主家还让给儿子起名字。主家要给回礼并因此而结为异姓兄弟,此后便多了一些往来,尤其是干儿女过□,干父母必至。如果是遇着了家畜,虽没有了这些礼节,及至儿女的生日,也还是要给该家畜一些特殊的待遇,以示敬意。四、救身者,如孩子遇难获救,施救者不管是人是畜,为表感激之情,也是敬为干大的。五、指物为干大,一般被指认为孩子干大的物件,都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希望。比如,高大的树木,坚硬的石头,清澈的泉水等等,也要依礼施敬的。因为这些神圣的物件是儿子赖以生存的寄托,也就是“寄命”的。
十一、寄锁
也是为保全孩子、安慰家人所采取的一种人与神灵沟通的寄托。尤其对于体弱多病,难抓养的孩子,父母在求医问药的同时而采取的安抚家人的行为。一般由父亲提篮备供献香表酒具等,到就近的庙宇向神灵祈求跪拜,诉说事由和期望,许诺陈愿。所许诺的“愿”往往是以自己能够兑现为原则,随后从给神灵焚烧的香烛上,把自己在家准备的红线绳缭绕几遍后带回,再编串起和孩子岁数相等的铜钱,系挂于孩童的颈胸前。俗称“寄活”“寄命锁”或“保命锁”,随身佩带,不得离身,以后孩子每长一岁,即给锁上加一枚铜钱,戴至满十三岁取掉。也有“赎身”说,即给寺庙捐钱捐物以赎回孩子的真身。一般到孩子长大成人或结婚时,由父亲带领孩子依约还愿。这可是马虎不得的。因为有了神灵的庇佑,孩子才得以长大成人。
十二、养子
收养别人的孩子,对于没子嗣的人来说是一种安慰和寄托,但对于宗法观念比较浓厚的地方,收养也还是有一些禁忌和约定的,因为这种事情牵扯到继承和分割财产等诸多问题,收养的双方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就以下几种情况来看乡俗所表现的收养类别:
1.过继 过继是给没有子嗣的人家,过户一位本宗族或亲族的同辈中的孩子继承家业,养老送终,延续香火的行为。一般自己提出要求,由本宗长者在同宗族中拟定人选,最好是本家兄弟。然后,方才协调同宗他家或亲族中人,一经说合,即择日约请宗老、亲邻,甚至要请出影轴,签订文书,过户为继方能成立。
2.要娃 就是对于无子女的家庭,忧虑自己祖业无继,香火隔断,老无依靠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当然一般是在产子无望、过继不成的情况下,即使是这样,也要征得宗族的首肯。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要他姓别人的孩子,旧时也有娃多家穷,实在养活不了,主动送人的;也有图财的;也有为孩子有一个好前程的。至于穷困潦倒,生活不济,也有卖儿卖女的,把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解脱,既为他人解了急,也为自己解了困,还为孩子谋了福。
3.收养 也有如下情况:捡拾来的孩子。即有的人家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把才出生的小孩抛之于道旁,而让别人捡去抚养,自己在隐蔽处观望,或给被单里写明生辰八字或其他寄言之类,也有干脆什么都没有,省去了抱养者的多心,也了却了自己的牵挂。有意的捡拾者便会自己抚养,恩爱有加,当亲生子女一样,别人不说孩子是不会知道事情原委的。未婚先孕的孩子。因不谙世事,延缓至不便做掉,只得生产,但事先都先约好了过户主家,产后即抱走。有的为了掩人耳目,在还未露形的情况下,即由愿意抱养的人家供养于异地。待产后康复,各自相安,皆大欢喜。还有一种俗称“碰娃”,即碰见生活无着的乞丐、浪流儿、或无人照管的孤儿,收为己养,也不失为一种义举。但一般这样的孩子年龄都偏大,自己的根底都很清楚,未免给收养人形成一种压力,害怕收不回孩子的心,同样使自己老无所依。于是就多出一些优厚恩遇和必要的防范,有的也是要有中间人和保人的。
在旧时的宗族礼俗中,对于过继、要娃、收养、带来的异姓子嗣还要例行“合户”手续,以取得宗族的认可。
第二节 成家立业
十三、婚姻
所谓婚姻,古义有二,一是嫁娶。《毛诗·郑·丰·序》孔疏云:“论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二是亲家。《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婚姻。”有婚姻关系的亲戚称之为姻亲或姻戚,姻亲中的同辈,可互称姻兄弟,亲家的雅称也可谓姻兄弟。由此可见,婚姻是构成家庭、家族并产生亲族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家庭、家族、宗族的构成和延续,亲族的扩展和联系也都源于婚姻。
人们的原始媾和肯定是生理的需求和繁衍的需要,但当婚姻形式随着物质的丰富与积累进入到有剩余价值可资占有和掠夺的时候,婚姻的形态也和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再分配一样上升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了。婚姻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以财产的纽带而维系,旧时婚姻的构成形式无不打上财产的烙印。其原因就在于男子的求偶必须回避血缘,不能在自己的氏族里去找,必须到别的氏族去找对象。那么,其他氏族的姑娘是他们辛辛苦苦养育大的,凭什么要让别人娶走呢?要想娶,就拿出相应的身价来。这就形成了买卖婚、交换婚、掠夺婚、服役婚、转房婚、表亲婚等等诸多的婚姻形式,由此也就产生了诸多的婚姻习俗。
黄陵自古民风淳朴,却又长期禁锢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中,人们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早婚早育、四世同堂、乐享天伦的农耕生活方式。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以买卖婚的形式结合的。指腹婚、童养婚、交换婚、表亲婚、入赘婚、抢婚、典婚、招夫养夫婚的现象也都时有所闻,极少数的官宦富绅也曾有一夫数妻、娶小的、纳妾的丑恶观象,当然穷汉家也有终生未娶的终老光棍汉。
旧时受“三纲五常”的压抑和夫权的制约,妇女的地位低下,“一女不嫁二男”,只有丈夫“出妻”“休妻”的,没有妻子主动离异的。在重妇节,佳节妇的倡导和理学思想的渲染之下,把“再婚之女”和“犯法之男”相提并论。一个一个节妇烈女的匾额、牌坊建立在苦难妇女的血泪之上,而又成为一代代女子们的榜样,同泯灭人性缠足裹脚一样摧残着女子的身心,而使她们自甘沉沦、自我愚弄以至于争相效仿。这一习俗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也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也是伦理纲常所必然给予关注的,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而结合的婚姻都关联着家庭、家族、宗族、亲族、乃至社会。
黄陵地方的婚姻观念,一直讲究“郎才女貌”“门当户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双方的男女当事人不能自己做主,还有一些特殊的行业歧视、氏族歧视的残余。比如,俗有“一不嫁宄宄(guǐ):原指作奸犯科的人,黄陵人用来贬称乐户为宄子。也有称乐人为龟子。子二不嫁戏,三不嫁待召把头剃,”有不和××行业的人当亲,“不和××姓”的人当亲等等。至于买卖婚姻也早已从身价而转换为“财礼”或“彩礼”而见婚姻的仪程中,也许是身价说的延续,但多以“添彩”“馈赠”的方式出现,并至今犹存。过去一般男女多在十五岁左右议婚定亲,十七八岁前后结婚成亲,有所谓“宁让男大十,不让女大一”的说法。也讲究亲戚之间五服之内不得结亲,要亲上加亲,必须是同辈。姑家女不能嫁舅家男,谓之“返回”等。总之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个良好的婚育习俗正在形成。现代人已经不再囿于旧时落后的观念,正以理智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构筑家庭,一些陋习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十四、议婚
俗称“说媳妇”。一般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家长们就张罗给娃说媳妇,也有自己相中的,委托媒人也称“月老”去说合,或全权委托“媒人”或“介绍人”去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的对象。这些“媒人”一般都是农村能说会道、交际广泛的人充当,也有一些是半职业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婚配的男女当事人是不能见面的,全由家人和媒人穿梭,往来牵连,从中撮合。一旦双方有了意向,则双方家长向媒人交递“庚帖”。所谓“庚帖”,也就是各自孩子的生辰八字即属相,生日,也就是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的八个字的组合。由双方的家长各自请先生,也就是“算命先生”或“阴阳先生”对属相合八字,不外乎一些“相生相克,相冲相刑”之类的迷信的陋俗,其中还有“破月”“属相犯冲”就更显重要而列入必须考察的范围。这一过程,旧时是被分为几个步骤进行的,即“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去表示意向,当然媒人是不能空着手去的,就是所谓“纳采”。“问名”,即第二次派媒人去女方了解姑娘的名字,实际上是尽可能全面了解姑娘的情况,讨八字。“纳吉”,即将双方的“八字”交先生推算也叫“合婚”。“纳徵”,即正式订婚。“纳”即是纳财礼,“徵”者“成”也,只有纳了钱财,才算缔结婚约已经告成。这种婚约在当时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一方悔约,除了要受到社会谴责外,往往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十五、订婚
“订婚”是在议婚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即要有一个相应规范和相当规模的仪程和形式,使缔约意向更趋稳固。这一形式是由男方出资,约请媒人及女方的各主要亲戚、自己的主要亲戚,在自己家里或酒楼、饭馆之类地方聚集的一次会餐,俗称“会亲”。其目的就是要使这种缔约扩大影响范围,也使双方的亲友们互相认识,起到见证和监督的作用,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了解。俗言:“一家养女百家求”,通过这种形式避免有人再来说事,外界人也知道某某家的姑娘已经有了人家。在这一过程中男方要把议定“财礼”的部分或大部兑付给对方,再给未过门的媳妇一些衣物、首饰等。女方也适当给未来的女婿一些礼物。
十六、请期
订婚也只是确定了婚姻的意向,取得了双方的认可。而要完成男女双方的结合,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一过程,或长或短,一则过去订婚一般十四五岁就议定婚事,结婚则相应要晚几年等孩子成人之后。二则也留有继续观察和考验的余地,也可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当然,也有连订带结的。在这一过程中,男方若有意要结婚,也由其父母商议好,再约请媒人转告女方父母商磋,如女方不同意,则由媒人从中斡旋或推迟再议,或有所妥协,然后,再找阴阳先生卜占吉日。有以下几种合婚方法:1.男女配宫合婚法:就是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寻找各自所占宫数,从书籍资料中找出宫数占位比对:分为上、中、下三等婚合结论。如男一宫,女四宫,则合成一四宫,为生气,是上婚。一、八为天医,也是上等婚。一六宫合成游魂,是中等。一七则合为五鬼是下等婚;如此而已,全凭书上查出,然婚姻之事,理难十全,得中平即好,如果遇下等之合,按八字中神煞相敌又有另外克避之法,倒也无妨,过去对于先生所言,百姓们还是看得很重的,这些先生也不知妨碍了多少美满姻缘。2.根据“不将图”择日(即天干、地支比和为不将日),依女子属相找出大利月、小利月,大利月最好,小利月次吉,因女子出娘家进婆家而换家门,所以选择吉日,以女子为主,择出大利月的不将日,即为嫁娶日。3.根据女子命相,避开当梁勾绞,即如女命子相,即自子起数至第四位是卯,为平是当梁,到第十位是酉,为收是勾绞,所以子相人卯酉二日不可用。4.根据所选定的日子,再推嫁娶周堂图,所谓嫁娶周堂图共八个字,曰“夫姑堂翁,第灶妇厨”,按大、小月初一顺逆而数,择堂、第、厨、灶日而用之;如遇翁姑,而无翁姑者亦可用。5.推完嫁娶周堂图后,再推白虎周堂图,白虎周堂图也是八个字,曰“堂、床、死、睡、门、路、厨、灶”。也是从初一按大、小月份顺逆而数,择死、睡、灶、厨日用之,若遇门、堂、床、路日要斩牲而禳之。6.看翁姑禁忌,即翁忌天罡,姑忌河魁,天罡是子年虎、马,寅年牛、羊;辰年猴、虎;午年鸡、兔;申年龙、狗;戌年蛇、猪;阳年翁必忌,阴年无妨。河魁是子年鸡、兔;寅年龙、狗;辰年蛇、猪;午年鼠、马;申年牛、羊;戌年虎、猴。7.以上各项都择定后,在写婚书时必须写明娶、送女客所忌三相,也就是男方的迎娶女客,和女方的送嫁女客中禁忌有三个属相的人,这三相的禁忌分别是申、子、辰年蛇、鸡、牛;巳、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兔、羊;亥卯末年龙、鼠、猴。8.指明天狗方法,就是根据四季如天狗头,春酉方,夏子方,秋卯方,冬子方;天狗尾;春卯方,夏子方,秋酉方,冬午方;天狗口:春寅方,夏巳方,秋申方,冬亥方。天狗腹:春午方,夏卯方,秋子方,冬酉方;天狗背:春子方,夏酉方,秋午方,冬卯方;天狗前足,春戌方,夏未方,秋辰方,冬丑方;天狗后足:春辰方,夏丑方,秋戌方,冬未方。天狗者妖星有形状者,故分头、尾、口、腹、背、足。新人以踏腹、背最好。9.写婚书,先在书皮正中靠上一点写“万福之源”“福寿双全”等吉祝,下写乾选×年×岁×月×日×时健生;坤造×年×岁×月×日×时健生;第二页选择嫁娶吉期。
吉日择定之后,男方家长会同月老前往通知女方,同样商议嫁娶诸事,征询女方其他要求和条件,包括酒席供给、彩礼、零碎琐事,商定后移交婚书,一式两份,各执备查。凡约定诸事,双方需择吉日通知各亲戚邻友,亦即“下书”。并立即着手准备一应物事,下书须携礼,下书对相为给外家(孩子的舅家)、老外家(家长的舅家)的,应由家长亲自去;其他的亲戚儿子去亦可。亲戚家孩子小的,只给家长下书,如有已婚并和家长分居另处的,还须分别下书。
婚前的准备工作至此全部结束,“月老”“媒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只等着新婚之时“谢大媒”了。俗称“新娘娶进房,媒人撂过墙”即指此,当然也是戏说之谑了。接下来就是结婚的嫁娶送迎了。
十七、嫁娶
新婚大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婚礼,其实,也只是狭义的婚礼,而广义的婚礼还包括“回门”“庙见”“满月”等诸多的程序。就婚礼当天而言,有着诸多的繁文缛节,丰富多彩,热闹异常,然其意义不外乎①向社会展示婚姻的进程,以求得见证;便于对婚姻的状况进行社会监督,对该婚姻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以维护社会公正。②昭示亲族接纳新成员,并祝愿新人与亲族中其他成员关系融洽,尊卑有序,互敬互爱。③祝贺新婚夫妇感情笃厚、白头偕老、生活幸福、家业兴旺、多子多福、后世昌盛。④驱邪,即驱除对新郎新娘不利的邪恶鬼神。这一主题,在古代和旧式的婚礼中较多,在文明的现代婚礼中逐渐剔除和转化。例如,放鞭炮,过去是为了驱邪,而现在是为了营造喜庆的气氛。
当天的过程大致是:
太阳刚冒红时,男方家准备迎亲的花轿子,古时有专制的花轿,没有专轿时,则把方桌倒置,四腿朝天,红蓝布包蒙,大红新被子盖顶,彩花装饰,轿门口悬挂彩色绸布门帘,用两头毛驴驾车(禁忌用骡子,因骡子绝后)。当然,也可用人抬。其行进间的顺序是,有乐人的,则乐人引路,随后是花轿、娶亲的妇女,后随娶亲的男宾。启程时,新郎要坐轿前行几步名曰“压轿”,轿内拴置一只大红公鸡,同时在轿内四个角压藏四个油馍,轿顶也压一个。带去又带回意为去时不空轿,所用牲口要挂红,带铃铛。一切停当,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出发了。
迎亲队伍到得女方家,女方家则有“一汤一席”的礼遇。“一汤”即一餐□□或挂面、面条先行垫衬,随后“一席”就是较为丰盛的聚餐宴席,席面大多为十碗,讲究一些的有十二启、十三花、十五观灯,依各自能力而有所不同。这个席的席次坐第为首席是来娶的男客头上坐,新娘的舅舅陪(因为送女一般是由新娘的舅家两口子去送)其他娶亲的男宾围坐帮席。二席是送女的。另有一女席由新娘的妗子陪娶亲的女宾,和新娘在一个席上,其他亲友便可各随其意,依尊卑各自入席了。开席前,娶亲的客头和送女的客头要行一转过书参拜礼,只作揖首。两人身穿礼服并排面对酒席宴桌行三揖礼,互相面对面再三揖,两人手臂相参调换位置,面对酒席再三揖。在这个过程中要切防对方下跪,一方若有下跪的预备动作,另一方赶紧拉扶。然后娶亲的向女方递上邀约送女出嫁的红书札,没有书札的用话说明即可。然后,入席开宴。
宴席一毕,娶亲者拿出所带礼物,表示相赠,但女方家不收。娶亲女宾拿出“□衣”(新娘子上轿时所穿戴的衣服)等交于女方家,并及时催促新娘及早梳妆打扮,准备上轿启程。女方家包装好给女子的陪嫁衣物和“添箱”。但仍找种种借口,迟迟不肯行动发轿,娶亲者只好苦苦催请。这中间当然有依依不舍、真情难割的情愫,但也不排除借故多要一些财物的杂念。
这期间,新娘必须坐在男方家带来的毛毡或床单上,由娶亲的妇女给梳发、盘头,使发髻在脑后形成一个“圆饼”形的发髻,并用笄插住,所谓“笄髻”。也有的讲究女方在娘家不梳头,只留自然发卷,有辫子的,也要解开,留待第二天的“梳头饭”后,同样由娶亲女客为其梳发盘髻。新人走时不能带娘家的土,免得带走了娘家的福气。新娘上轿前要离开父母必须啼哭,即使婚姻再如意,也须假意哭泣几声,一方面,从此便是别人家的人了,叹惜不能再侍奉父母的悲哀和难分难舍的愁苦。另一方面,也为了不使别人笑话,“××家的女子想男人,忘父母,没家教,负恩义”。女方家陪嫁的诸多添箱,也是要劳动娘家人送上车或毛驴上的,于由是也多出了一些戏谑,娘家亲朋拖着不动,娶亲的必须苦苦求情,或发红包策动,这是一个漫长而热烈的索要与催请的过程。
新人上轿后,娘家人事先在大门口设置桌椅,烟、酒、茶及两碟菜,送饭人告别女方家长,女方家长男女一起送至大门口,让娶亲的坐在席口上,女方家长和送的女客头给客人一一敬烟、看茶、斟酒,这叫“饯行”。相互回敬谦让,寒暄客套一番。送女客要向娶新的拜一拜,然后让娶亲的先上驴。启程前,娶亲的在酒宴结束后,须向厨子帮忙的人倒酒、作揖,以谢“出力的”。
从女方家启程时迎送队伍的排列依次为:鼓乐前导、花轿、娶亲的送女的先女后男,约走出一半路程后,娶亲的主动让送女的走在自己前面,这也是礼节,否则就招人笑话。路途中,若对面遇到另一支迎娶队伍则有争先抢道之俗,谁家先行,预示所娶媳妇聪明、勤快、利索、干练。因此争斗的现象时有所闻,然而黄陵自古民风淳朴,崇礼厚德,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双方队伍都停下,由双方客头下马,拱手行礼,两个轿里的新人则掏出自己的手帕交给客头,由客头行礼交换,以结友好,互相谦让,同时各自起行。过去迎亲队伍若遇见县老爷出巡,则县老爷下马或下轿恭立路旁让道,娶亲的客头则将轿帘搭起,告知情由,新人则跪于轿内,轿子照行。轿过县老爷面前时,县老爷则一边拱手一边说:“小登科,与民同乐,恭喜恭喜。”待迎亲队伍过后,方才上马或进轿离去。迎亲队伍将近自己村子时,就要有一个人(一般为迎亲客头)策马扬鞭,前边跑去,通知家人,男家即着手准备迎接新人新客了。
迎接新人,男方家要在大门前准备桌椅,放好酒菜、香烟、茶水等,安排燃放鞭炮的人架好鞭炮做好准备。拉枣刺的人也要准备。这种枣刺,是稍带一些根须的完整的酸枣树,在各枝杈、枣刺上扎挂一些核桃、枣、小型的兔儿馍和小动物造型馍等备用。还要准备一个小斗或升子,盛装些谷子、豆子之类,还需搅拌一些牲口槽内吃剩下的干草节。意为驱除三煞,其典出于《事物纪原》:“汉世京房之女,适翼奉子。奉择日迎之,房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损尊长及无子。奉以为不然。妇将至门,但以豆谷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由是以来,凡嫁娶皆宜制草于门阃内,下车则撒谷豆,既至,蹙草于侧而入。今以为故事也。”此俗流传甚广。这时还要准备好锣鼓乐队等。
新郎新衣新服新长袍,头戴礼帽佩饰黄金帽花,肩披红绸,身挂古大铜镜,在姐夫或姑夫的陪同下,满面春风,骑马或步行至村口等待新人的到来。娶亲队伍一行快到村口即燃放爆竹。等于告诉家里人队伍已到村口,此时,新郎紧步迎上,娶亲队伍暂停并揭开轿帘,新郎面对花轿作揖,三叩首起身再作一揖后返回(有的乡镇只作三揖,不叩首)。娶亲的队伍继续前行。此谓之“迎轿”。娶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大门外下骑落轿,鼓乐齐鸣,鞭炮爆响,主家急忙迎接。送女客由迎亲客头和家主热情款待于所陈酒席桌上,递烟敬茶,问寒问暖,也谓之“接风洗尘”。新娘头顶盖头由娶亲女宾和迎接女客搀扶下轿,新郎的姐或嫂子急忙送上“米面斗”,米面斗为两个,一个盛面,一个盛米,这种斗是专制的一种小斗,容量约为三升三合。同时送上在斗内放的用五色彩线包扎着的剪子和尺子及新郎的护心镜等。并且招呼两名童男童女,忙给新娘“搭彩子”,即一条用竹竿挑着的红横幅。新娘与两个童男童女共提米面斗,在拉枣杆人的引领下,款步入院,提斗的人也随即将斗内所备的谷豆干草之类不断地洒向新娘,俗称“撒憨头”或“打憨头”,新娘只能隐忍躲避,不得有半点嗔恼之态。提斗和拉枣杆的也大都是能耍得着的姑夫、姐夫之类,也就趁机多占些便宜,这大概就是打憨头的谑趣所在。拉枣杆的人,一般都很能随即说唱些戏谑甚至挑逗的顺口溜,招惹得一群小孩和爱热闹的人们争相蜂拥。拉枣杆人则愈见精神,口无遮拦,信口说开去,大家也都跟着起哄,这一过程可从新娘下轿一直说到入洞房止,其内容也紧密配合仪程的各个程序和新郎新娘的穿着打扮,行动举止,心理活动等。拉枣杆者面对新娘,倒退行走,边走边说,比如在新娘下轿之初即有“桌子绑轿腿朝天,红布蓝布围三边,大红被子把轿顶盖,花花轿穗四角戴”;面对刚下轿的新娘,即调侃道:“枣刺上边扎枣枣,伢娃穿的红袄袄;枣刺上边扎兔兔,伢娃穿了个红裤裤;枣刺上边扎核桃,伢娃儿女一笸箩。”在拜天地的花堂,面对夫妇双方戏谑道:“女婿在前把香烧,媳妇后边偷的摸(mào)。女婿前边把表吊,媳妇后边偷的笑。女婿前边把酒奠,媳妇后边偷的看。女婿前边把揖作,媳妇后边把头磕……”
拜堂是很有些讲究的。鼓乐鸣响,礼赞唱酬,花堂雅陈,宾朋云聚。司仪一声高唱,喜曲悠长,家尊随引赞者入站主桌两侧,再引新婚夫妇男前女后以红帐相牵,缓步并排站立于红毡或芦席之上,宾朋看客合围喧闹。司仪高唱“拜花堂”开仪,鞭炮震响,鼓乐齐奏,一曲终了,炮静烟消。司仪唱曰“一拜天地”,赞毕乐起,新郎上香、焚表、奠酒,四揖三叩首,新娘只跪在原地,随司仪唱礼而作。这些过程都在司仪的礼赞引导下完成。在桌上靠里正中另设一台,上奉“天地至尊神位”,其下再置“×门列祖列宗神位”。仪程依序而行“二拜列宗”。“三拜高堂”,此时健在的男方家长可坐于桌侧椅上受礼。“四拜亲邻”夫妇转身叩谢众宾。“夫妻对拜”,这五拜各不相同,但礼数要做到极致,比如作揖,男的右手半握,左手搭包于右手之外,上举至额,双臂尽展自上向下划弧,腰随臂动,弯腰至于拳齐脚腕,动作徐缓舒展而行。女的则手执丝帕,握手齐腰侧,躬身即可。然后,屈膝至地,后坐直身,而后前倾,双手拄地,低额至地,反复三次,起身再揖,谓之“四揖三叩首”。这些程序过完,则“天地尊亲”及友邻乡里都见证了这个结合,在过去有了这场婚礼,婚姻示为合法遵礼。就是所谓的“三媒六证”铁定了的合法家庭。然后,新郎就以中间绾着一个“同心结”的长红绸子牵着新娘子,这一条长绸子或红绫,被称做“通心锦”或“合欢梁”,意思是新婚夫妇从此心心相通,架起了合欢共度的桥梁。前后紧随,步入洞房。
随着新婚夫妇的进入洞房,能玩得着的客人们,尤其是小孩、同学、同事则争先恐后,蜂拥而入。新郎方才揭开新娘的盖头布巾来,得见庐山真面目。大家在一片欢呼声中,开始了漫长热闹的戏耍,俗称“闹洞房”,或“骚房”。在耍房的人都走了之后,新娘要给新郎穿上她自己亲手做的新鞋,这双鞋叫作“靸靸(sà):即拖鞋,也读tà,即穿鞋时将后跟压倒,拖着走。帐鞋”。另有一条腰带,现今一般也就是现买的皮带了,男的则要给女的见面钱。在新郎新娘入洞房前,公公要给烧柴煨炕,其中必有一块枣木根柴墩,谓之早怀得子。婆婆要给儿子媳妇各做一碗拌汤,令弟、妹送来,一定要喝完,谓之“子女汤”。新郎新娘开始就寝,退出洞房的一干人等,则三三两两、偷偷摸摸潜到窗下、门前偷听、偷衣物甚至用辣椒烟熏房,生出许多恶作剧来。
在这一冗长而繁复的婚礼中,还有些行进中的小礼节,在整个活动中虽不算什么大事,却是不能或缺的。比如男方娶亲时要准备若干小红包,以备给在装运嫁妆时抬搬东西的小孩子,有些小物件,也得几个人搭手,便有几个小孩索要红包、香烟、糖果等,还不能拂了他们的意思,一旦哭闹起来,掌握红包的人脸面上是很有些挂不住的。同样的道理,送女的也得准备一些红包、手帕,届时,以新娘的名义赠给布置洞房的、拉枣杆的、迎亲的、搬东西的,以示谢意。
第二天清晨,送女客的婶或嫂给新娘、新郎梳头,并把两个人的头发拢在一起梳一梳。新郎若不蓄发,则把新娘的头发搭在其头上梳,此即为“结发夫妻”的由来。新郎家要专设一席饭相谢,谓之“梳头饭”。此宴皆由新郎的姑夫、姐夫向上端送。他们便以各种手段索要红包和手帕之类。
十八、追节
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一个节日前,比如三月结的婚,就是端午,六七月结的婚,就是中秋。娘家的父母亲要携带一件或一身衣服去已出嫁的女儿家为已过门的女儿追节。追节不外有三种意思,一是取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意,女儿出门后的第一个节日,父母亲倍加思念,故赶来看望女儿。二是取节制、节约、节用的意思。父母在节日的时候,赶来看望并嘱托女儿居家节俭、节用有度之意,或许还有敦诫女儿要讲求礼节,以及待人接物之礼仪。三是在节日之时强调要重节操、重气节,尤其在过去,崇妇节、佳节妇的时代,娘家最担心的是在贞节和气节上出问题,于是郑重告诫。也许诸意全有只取其“节”而用之,也可谓难为父母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婚礼早已成往,居家持节日久,女儿虽已成他人之妇,仍无时无刻牵动着父母的情怀。
十九、交往
一个新的家庭随着婚俗诸礼的结束而独立面对社会,荣辱成败系于一身。承担起忠国、奉孝、悌兄、育子、敬业、交友、谋事、聚财、光宗、耀祖的一切责任和义务。以一个新立门独户的家,与宗族、亲族相联系而活动于社会之中。苦苦劳作干事,惶惶待人接物,善德恶行,勤懒富贫,兴衰毁誉皆在自身调理。以理行之,以礼处之,往来进退,也要讲求一个度,自己的行操规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谋求物质生活富裕发达的同时更要讲求诚信明礼,人生的大部分时段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我们循着这条轨迹来审视人生交往中的礼。
黄陵人崇尚勤俭持家,不以贫富论成败。巧取豪夺为世俗所不齿,勤劳厚憨得乡里所传颂。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以发扬光大。
日常相处,尽可能以自身的能力而为之,粗茶淡饭,礼让必恭;助困救难,好义必勇;敬老携幼,扶弱必至;交朋处友,来往必诚;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品、家声、村风、乡情,一个礼让和睦的氛围,也同样在精神上限制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而审视和检验个人行为的优劣,平常不怎么明显,而一旦“遇事”,这种“事”,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而是每个家庭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切事,俗说的“大行小事”,就成为一种无形的标尺。
自身的事莫过于创业,各人的能力有限,总免不了寻求外界的“扶帮”,谋划筹措,往往非一人力所能及,扶帮的多寡好坏,非在他人,全赖自身的日常行为在亲友中获得的威信高低而写。有思谋良久,借钱无门的;也有稍有动议,送捐资助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遇事而能检点自身行操的不是痴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岂算智者。所以,一般人很重视一件事情的起始庆典,一方面图个吉利,红火一番;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家相扶相帮的酬谢。对于开业大典,街坊邻里、三朋四友也都要聚餐,行“分子”。当然多寡就更是各取其便了。
修建作为人生的大事,是每个家庭倾囊追求的,这样的事从动议、择址、策划、备料、请工、施建以至竣工都不是自己所能办到的,都要“央及”他人,当然也要以礼敬人。对待工匠黄陵人还是尊敬有加的,一方面是出于对百年大计的修建工程质量的保障,另一方面在黄陵民间流传着诸多关于工匠捣鬼受到惩戒的故事。所以,在立木、上梁、合龙口结工时,都相应有一些工钱之外的丰厚待遇。比如,合龙口时要给工匠们办一席酒菜,为每个工人办一份诸如背心、毛巾、手套、香皂或其他礼品。乡坊邻里也都是一瓶酒或一条烟的礼品,稍重一点的也有提只鸡的。在动土、上梁及竣工时都要以香表敬祀神灵,祈求其佑护。搬家时,一般也是要请客的。俗称“暖房”或“暖窑”。主家要事先请先生看好日子。然后“下书”通知应到的客人以及邻里朋友。届时主家按照先生交代的时分开始生火,俗称“动火”。贴上喜庆乔迁的对联,燃放鞭炮。在过去是应先安放灶君神龛和祖宗牌位。现在一般开门迎客即可。过去一般在家里待客,现在一般都在食堂饭馆包席待客。来贺的客人,提一只鸡、一斤酒为礼,当然也有送现金的,意在为主家的修建费用帮衬帮衬。席后都要到新房巡视一番,评说道贺,以示关心。
黄陵人固守本土,富不涉远,贫不离乡,深知离乡背井的艰辛,所以,厚待外乡来客,食宿礼周,言语柔和。一般无论生熟客至,必执扫除尘拍扫灰尘,打水洗漱后,请到炕上就座,随后沏一壶酽茶,提一把暖壶,随喝随沏,递烟敬茶即是常礼。过去,乡人喜喝陕青砖茶,用铁壶熬着喝。烟是自产的旱烟或是水烟,现在一般都是香茶和香烟了。黄陵人喜食面食,饭时,席炕而坐,客人上首,家常时鲜小菜放置方形盘中,中间空出炒换热菜的空间,随炒随上。待客主食,便是鸡蛋臊子面,一般先盛一碗汤的,再盛一碗干捞面,随后自便,在上饭的同时,必有一盘馍端上,供客自选。在菜碟之上通常都要放一碟切碎的青辣子或是调和的辣子面,是为吃馍用的。菜肴都是满碟子满碗,且要把菜堆放成宝塔形,顶部尖尖。客人们夹菜一般不动顶尖,而从周边取食。招待客人的饭菜,讲究不上“四碟”和“七碟八碗”,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因为乡俗给行业歧视的“宄子”吃这样的标准。平常一般是三五个菜,吃馍总是要掰开,吃其一块,另一块放于盘中,吃完再取,不可抓起一个馍就吃,以为不雅。出门坐席,要自带手帕,听从襄□安排后,要礼让他人入席,席间要等上席的人拿筷子方才能拿,且筷子随吃随放,不可一直拿在手中,夹菜端茶端酒,都要环顾左右而礼让,不得只顾自己享用。有长者或小孩在侧,还要给夹菜送到临近的碟中或口碟之中,夹菜夹馍给别人时须将自用的筷子倒转。入席离席都要等上席人坐定或起身后再动。若自己坐上席,要等全席客人都食用完毕,再答知众人离席。出门、进门也都要礼让他人先行,且要抢先撩起门帘,待客人通过。见面的称谓一般视年龄亲疏,“叔家”“老哥”“老弟”“嫂子”“妹子”等,不可白搭话,别人以为不敬。
到别人家里,一般不贸然直入,龙门若是关着的,可轻撞门环,静待回音。若是开着的也不要径直进去,而要“搭声”,先问清情况,决定进退。静待回音了。若是邻里之间互相借用东西,必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用具之类,须擦拭干净,保持完好,若是粮米吃食必须欠借丰还。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忙,要主动殷勤,若确因故不便出勤,须讲明原委,承诺后补。田头小憩,村里扎堆,一般不家长里短地涉及别人的隐私。所谓“静坐沉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一些微小的生活细节不是耿直所能遮蔽的。黄陵人的淳朴民风在日常交往中得以弘扬和承袭。
第三节 敬老尊贤
二十、祝寿礼
祝寿礼一般是在六十岁以后才开始过的,也就是满一个花甲,算是人生基本圆满了。过去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说,能活到七十岁已经很不容易了。六十岁以后,就又是一个甲子,算重生了。当然值得庆贺。也有五十岁就过寿的,对于过去,“五十而知天命”,也已年过半百,加之生活、医疗条件的限制,过个寿也无可厚非,七十八十过寿就更见稀罕和重要了。所以祝寿作为人生的大礼是备受重视的。
祝寿礼的日期一般都在寿诞之日,也有在当年大年初一过的,大约是为图方便。寿期一般有“作九”,也就是在寿星五十九岁时过六十大寿,在六十九岁时过七十大寿,大约是取“九”“久”谐音,希望长者活得更长久一些,也有“过一”的就是逢六十一岁、七十一岁时过。本地一般都是“作十”,也就是满十之年在诞生日庆贺。另外,对于有高堂父母健在的,自己再大,也不能过寿,可给父母过寿,自己则在父母都不在了,才能过寿。其礼仪也是相当隆重的。
过寿作为一种礼仪,一般是儿女为自己的父母亲尽侍孝道,扬名声,显父母的,当然要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而定。祝寿礼的规模、型制、请客的多寡等也悬殊较大。有的不愿张扬,邀约三亲六朋,在家小聚而已;有的则动乐请宾,广邀亲朋、设棚起灶、邻里遍请、唱堂会、演大戏,不惜耗资劳神,其实,也无不可。
过贺寿典礼的事同样首先要请襄□,也就是召集同族长者及村里的襄□头等商议寿礼的准备过程、规模等。一应事宜商定后,依据过事的具体情况,制备请柬,写明于××年×月×日×时在什么地方办什么事,指派专人持帖携礼去各亲戚、朋友处下书,尤其是重要的亲戚一定要带礼物的。请柬可以寿星本人具名谨邀,也可以寿星子、孙具名敬请,只是称谓行文签款不同,以寿星的名义则为:
×××兄台钧鉴:
×年×月×日,愚弟忝寿七序,敢乞钧驾光临寒舍共进桃觞,不胜荣幸之至
×××谨邀
×年×月×日
而其儿子的请柬则为
×××先生台鉴
兹定于×年×月×日(古历×月×日)星期×,×时,在原籍村舍下,为家尊七十大寿诞志庆。谨治桃觞,恭候屈尊。敬请
光临
×××顿首
×年×月×日
请柬一般沿用古制,为竖写,下书的人应讨个回话,能来与否,以备陪寿宾座次和席口安排。一般情况下,嘉宾亲戚会在寿诞吉期前一天下午前赶到。
届时,已经通知到的襄□和请来的礼宾先生,将召集所有已到宾朋到棚下用餐,也是一汤一席,这顿汤就叫“齐客汤”,一般也是□□,或汤面叫长寿面之类。饭后在专设的寿棚内祭拜列祖列宗和由寿翁子女们从祖茔请回的“三代祖宗”牌位,寿棚的布置与陈设是比较讲究的,棚底布有深红色、墨绿色底幕,正中高挂寿星图或三星高照图,也可单挂一个“寿”字,或五福捧寿图案等。两侧可粘贴合和二仙或恭喜童子图案,外侧垂吊寿联,寿联可依情自拟。稍下方供放寿楼,寿楼内安放列祖列宗神位,上写“供奉××邑××村×门列祖列宗之神位,×门后裔敬祀”字,也可供奉宗族祖影。寿楼外则可供其家族三代祖宗牌位,即显高祖讳××府君,显祖讳×××府君,显考讳×××府君之神位,因为自己年龄再大,在先人面前仍是小辈,不敢妄自尊大。所以,先敬先人,才敢给自己过寿。供桌为八仙桌带黄色桌裙,裙饰五福捧寿图案。棚侧可挂八仙庆寿图画或二十四孝图画,棚顶可陈挂四五道寿贴吊帘若干,五色纸书以庆寿吉语即可。棚口上悬寿额布幔,可写上“龟龄鹤寿”“松鹤延年”等吉语,也可写“××父××翁×十寿诞庆典”两侧红布对联至地,也有的在棚口或大门口搭建松柏枝彩门的,张灯结彩,喜气浓郁。在搭建布置好的寿堂上设有供桌、香炉、烛台等一应祭器,届时,先生和襄□将招呼众人准备“祭祖”“暖寿”。
当晚,乐人随先生的唱礼,奏响大祭祖的旋律。寿翁携妻率子、亲族戚众齐聚于供案前燃烛焚香、化表,尊爵行三拜九叩大礼,先安了自己宗族的祖神和家族的先祖,向人们展示宗族的绵续和族权的威仪及崇祖尊老的传统,也使寿翁谦和明礼的家风得以彰显。在两侧设有几个连靠的条桌,后设座椅,主家请到的宗内旁系长者、外家、老外家、干亲等底亲中长者列上首顺序就坐观礼,老同事、老战友、老同学、老朋友之类的朋亲则在下首一列就坐观礼。一般安放神位坐北面南,则东一列为上,西一列为下;若因寿棚搭建方向不明,则面对主神位,礼拜者右手为上,这个常识在贴对联敬酒递茶等寻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免得招来笑话。敬献陈供的献品,皆在礼宾先生的喝礼及乐曲声中随引拜者亦步亦趋地进行。如果是四个礼宾,则有一个主喝礼者,称为“统生”,站于供桌侧上首位。另一个应和的喝礼者,也叫“酬礼”,站于桌侧下首位,后边的叫监礼,由他们展开了整个拜礼的程序。另外两个为引拜,皆走于施礼者前,把施礼者从备礼的地方取什么、怎么实施都教给他们,然后转圆了场子,站定于拜毡两侧,递香烛、樽爵,协助施礼者,完成应施诸礼后,领下。先生们是礼仪的维护者、施行者,所以,他们一般是很讲究礼仪程序的,像这样的大祭拜,就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一律礼帽袍子,腰扎红绸,肩披红绶,正襟肃面,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做得很到位。他们是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