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金秋,京城幸会。我陪陕西日报社几位友人在军事博物馆新住宅楼的居室,访见了启功先生的高足李洪海。他即兴挥毫,赠古城朋友两副楹联,一为: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二曰:栽竹尽成双凤尾,种松皆作老龙鳞。当场献墨,联书俱佳,深谙瘦金体要义,无愧启老大师真传,赢得众人掌声。李洪海,天津清县人,自幼年起就喜爱书法,1965年入伍后,在操课训练施工之余,抓紧一星半点时间,坚持临帖习字读诗绘画。在连队板报、营部内刊和师团展览上,都留下书法家起步时的心血汗水。从1970年把一副古人佚名楹联重展于世,勾勒出一副“雪地兽王渡,霜田鹤舞图”,给人以内在美的享受,足见书法家的功力与匠心。
洪海是工程兵战士出身,篆刻从习篆入手,与书法互为补白,相得益彰,天然成趣。他创作的25方“长征之路”被总参谋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军纪念长征50周年美术书法展览入选展出;此件作品又被总政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全军纪念长征50周年美术书法展览中入选展出受到好评。他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并将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要言佳句,采60方不同形状的石料,用60种不同形式篆刻入印。此已陆续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及其他报刊发表,深受赞誉。观李洪海篆刻作品,与其书法作品一样,师承高手;习刻多从吴昌硕,治印尊宗赵之谦,奏刀沉着苍劲,方整奇峭,成印得于自然。
洪海是个大忙人,喜好广泛,社会活动甚多,1995年后又任军事博物馆管理处长,授予大校军衔。行政工作与伏案挥毫,这种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的古训,在李洪海身上之所以能兼顾通融,主要得益于“勤”。正如他为陕西友人所赠对联所写那样:栽竹尽成双凤尾,种松皆作老龙鳞。眼观“虎行鹤立”,忙于栽竹种松。读者已欣喜地看到了李洪海行书如双凤摆尾,飘逸潇洒;当然,也有理由期望他的功力能像龙鳞老松那样,更加刚毅挺拔!
〔曾刊于1997年11月7日《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