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法)拉罗什福科(1613-1680)
送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盲目去做、随心所欲。它反映出送礼者的文化修养、交际水平、艺术气质以及对受礼人的了解程度和关系远近。在一定意义上讲,送礼是一门特殊的交际艺术。
下面从人们日常交往的角度,看看送礼一般应掌握哪些基本原则:
(1)送礼要把握住时机。人们一般总不会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礼物,所以找不准送礼的时机,往往会是“自作多情”,令人误解,引起双方的不快。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得到了亲朋好友的大力帮助时,你要送礼以表示真诚感谢;当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以及国家的节假日如元旦、“五一”、国庆等到来时,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互相探望、聚会,可备薄礼,以示共贺;同学数载,毕业后将各奔东西;战友几年,有的转业、复员;亲朋好友,要远渡重洋留学异国他乡;或者你在某地进修、短期学习,结束后将要与学员天各一方;这时,双方都免不了要赠送一些有意义的礼物作为纪念。
(2)送礼要送在前头。遇有亲朋故旧喜庆的日子,人家结婚、寿诞给你发了请柬,逢年过节人情来往,你都应当在事前送礼,最迟也应在当时送去。若是没有赶上时间,不如不送。不送,只不过忘记了而已,事后送去,受也不是,不受也不是。若收了,佳期已过,算是收的什么礼,若是不收,又怕面子上过不去。事后送礼,礼品再多、再贵重也无用,不仅失去应有意义,还很难消除人家对你忘记、轻视人家日子的疏忽。
(3)因人施礼。送礼要看对象。不同层次的人,其生活需要是有差别、有距离的。一般来说,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宜选择精美高雅的礼品,如名人字画、工艺美术精品及各种高档文化用品等;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偏重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宜选择一些比较新颖别致、精美时髦的日用消费品作礼物,其中应以吃的、穿的、玩的为主;对于一些生活比较困难,除了生存以外很少有其他享受要求的人,就不必去买那些他的生活中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他最缺什么就给他送什么,有的送些钱,效果也很好。总之,选择礼品要看对象,因人施礼。
(4)礼物要轻重得当。礼物太轻则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关系不很亲密的人或亲友办重大喜庆的事,这样送礼,不如不送。但是,礼物过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很难接受,对上级、对同事则有受贿的嫌疑,对其他的人,除了爱占便宜的人以外,就会感到承受不起,将来还礼也还不起,很可能会婉言谢绝。若对方拒绝接受,你又已花钱买了,留之又无用,徒生许多烦恼。因此,礼物的轻重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如何轻重适度,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方的情况,你们之间的关系的程度,以及为何事而送等等来掂量。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爱“礼”的环境里,如果你不讲“礼”,简直就寸步难行,被人所唾弃。求人要送礼,“礼”多人不怪,这是古老的中国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实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