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1400000005

第5章 雄韬伟略

关于起事经过,据《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似乎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主要决策者,李渊是在李世民的一再劝说和坚持下才决定起兵的。这同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载,事实经过是有一定出入的,究竟以何种记载较为近于实际情况呢?新、旧《唐书》主要是根据《太宗实录》而来,而《实录》是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修撰的,史臣显然采取压低李渊的态度,而对李世民则多溢美之辞。《资治通鉴》也因袭两《唐书》,所以内容基本相同。而《大唐创业起居注》则编撰于唐武德前期,那时温大雅任记室参军,参与机密,记载当更接近于事实。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前后,确实立下过很大功绩,但并不如后世所渲染的那样,是起兵的首要决策者。

李渊不是平庸的胸无谋略之辈。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忠志》载:“高祖(李渊)少神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贼号无端兕(即毋端儿)数万。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也说:“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险要,一览便忆,远近承风,咸思托附。”在晋阳起兵时,军务、政务繁忙,《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载其处理公牍情况说:“义旗之下,每日千有余人,请赏论勋,告冤伸屈,附文希旨,百计千端,来众如云,观者如堵。帝处断若流,尝无疑滞。”又说李渊善草书,“工而且疾,真草自如,不拘常体,而草迹韶媚可爱。尝一日注授千许人官,更案遇得好纸,走笔若飞,食顷而讫。得官人等,不敢取告符,乞宝神笔之迹,遂各分所授官而去。”从中可以看出,李渊是个大有决断,经验丰富的人。李渊蓄谋反隋,也是早有打算的,起兵前对各种情况的考虑是十分周详的。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年轻的李世民虽然可以参与决策,但说他可以左右他父亲的意志是很难想象的。相反,李世民的雄图大计恰恰是受了李渊的启发和引导的。李世民跟随其父长期征战,对李渊的所作所为,也必然耳濡目染。当李渊被隋炀帝派遣的使者逮捕入狱时,曾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李世民哭着回答父亲说:“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李渊觉得起兵的时机还不成熟,没有答应立即起兵。然而,已把反隋的意图告诉了李世民。后来获释,李渊又高兴地对他说:“天其以此使吾当见机而作”,认为自己等待时机的决断是正确的。可见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前后,一方面是受李渊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其直接指示下行事的。

在大业末年,预料到隋炀王朝必亡,因而蓄有反隋之心的,不仅是李渊这样一些有地位的人,一般的地主、官僚、豪强为了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也都纷纷弃隋另作打算。在太原城内这样的人就特别多。不过一般人没有力量,也没有胆量独树一帜,因此他们只能寻找一位有实力、有威望、能服众的人,当做自己的新希望,攀龙附凤,以便取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权益。而“李氏当为天子”的谣传,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几乎人人皆知,因而他们就纷纷支持李渊起兵。另外有一种人出身不怎么高,虽然认定了李渊是改朝换代的适合人选,却苦于没有出身之阶。因为李渊毕竟是豪门贵族,一般人不易结交。而李世民却年青,又豁达大度,容易结识。于是他们找到李世民,通过李世民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刘文静等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史书记载刘文静最初不是直接劝李渊起兵,而是间接通过李世民,再由裴寂去劝说李渊,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正是这种情况,客观上使李世民有了更多的结交豪杰之士的机会,使他能多方求教,增长见识和才干,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形势和各种人物的见解,起兵反隋的过程中经受锻炼的时期,也是他政治思想上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李渊在思想上蓄谋反隋开始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可是为什么始终隐忍未发,而是一直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才正式举兵呢?其原因有两个:一因为时机尚不成熟和准备不足。大业十三年以前,全国农民起义和地主集团的反隋斗争虽已比比皆是,但还没有形成比较集中的强大力量,还处在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不能给隋政权以毁灭性的致命打击,隋炀帝方面的军事优势还没有完全丧失。李渊是个有政治经验的人,对隋王朝所具有的军事力量又了如指掌。他对当时的局势的发展变化情况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不到十分有把握的时候,他不愿轻举妄动。大业九年杨玄感首先发动兵变,很快被隋炀帝派大军镇压。李渊感同身受,影响十分深刻。而河东、太原都是军事重镇,在该地及其附近地区朝廷驻有重兵,如果贸然起兵反隋,其结果难免步杨玄感兵败身亡的后尘。因此李渊要等待时机。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围困于雁门,本来也是个起兵的好时机,但从政治上考虑,这样无异于做突厥的内应,其结果将丧失人心,反隋也不可能成功,所以李渊不能够冒此风险。次年,隋炀帝调整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部署,把征辽东的部队从前线抽调回来,由杨义臣率领,集中力量镇压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军。当时,分散各地的农民起义力量遭受很大挫折,几支实力较强的起义部队都被打散了。隋朝的军事力量就全国而言,尤其是在中原地带,还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在大业十二年底以前,李渊是不敢有所妄动的。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冬天,全国的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已逼近东都洛阳,炀帝困守江都,已经无所作为,减轻了河东、太原的军事压力。李渊及时而敏锐地看到了形势的变化,等待已久的起兵有利时机终于到了。可是由于自己并没有充分的准备,仍然无法马上起兵。

其次是因为李渊身旁还有隋炀帝的亲信,因而李渊在行动方面不能不十分谨慎小心,从不轻易向人吐露真言。在时机不到、准备不周的情况下,虽然有很多人建议他起兵反隋,但他都装着不以为然的神态,加以拒绝,有时甚至怒形于色,摆出要将提议者治罪的架势。当然这都是装装样子,他多次暗示别人不要轻言,不要暴露自己,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李世民结交豪杰之士是经李渊授意的,否则,年纪轻轻的李世民不可能想得那么周到。但李渊却装作全不知道的样子,其目的,也在隐蔽自己的意图。

另一方面,李渊毕竟是隋的旧臣,受爵禄于隋,加上封建纲常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头脑里君臣礼教观念很深,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认为隋炀帝虽然大逆不道,为害天下,但作为臣子来说就不应该也没有权力批判、责问他,更不用说起兵反抗了,否则要终生背负叛逆的罪名。李渊是以豪门贵族的家世来炫耀自己的,他害怕背上不光彩的名声,因而对起兵反隋这个问题考虑特别慎重。

在晋阳起兵前,李渊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地主阶级身份,因此他在起兵反隋的同时,必须顾及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利用和对付农民起义军。李渊父子在事实面前,已经认识到农民起义军是亡隋的主力军,关键是怎样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推翻隋朝统治政权,从而使自己能迅速夺取地主阶级的最高统治权,而又不仅不被农民军击垮,反而能战胜农民军,建立全国统一政权。在李渊的眼里,农民起义军是盗贼,是镇压的对象,他不能与农民军相提并论。所以,当农民起义军与隋王朝决战时,他坐壁上观。

当然,他也奉命去镇压过农民军,但为保存实力起见,他极力避免决战,实际上也没有打过什么大仗。他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农民军夺过权力,然后再从农民起义军中夺过来。当李密瓦岗军兵临洛阳,隋炀帝放弃长安而游荡于南方的江都时,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失守。直到这时,李渊父子才改旗易帜。这样,就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是,唐是为了天下百姓而起兵,政权来自农民军,而不是来自隋王朝。李渊极力避免背上杨玄感起兵逆君反叛的罪名,相反,他起兵反隋,却巧妙地博得了“名正义顺,荡夷群雄,以拯百姓于凶危”的美名。李渊的如意算盘是,既达到乘时而起,夺取隋政权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封建贵族官僚的名节,而后一条,又是将来得天下,稳定统治地位,重建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这正是李渊的反隋不同于农民起义的地主阶级立场的表现。

李渊是个老成持重的贵族官僚,坚忍自恃,慎之又慎,使起兵反隋免于草率盲动,避免了杨玄感所遭遇的命运。这一方面,年青的李世民是远远不可及的。不过,也正由于李渊的老成持重,行动上的谨慎从事,也带来了顾虑重重行动进展缓慢的缺陷。而李世民思想单纯,以平民自居,很少有束缚,加上性格上的豁达,处事敏锐,大胆有为,因此敢于超越李渊的意图,为起兵创造条件和蓄积力量,对李渊来说,李世民既受其影响,又相辅相成,弥补了起义组织工作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起兵反隋以后仍时有表露。

总之,李渊是晋阳起兵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李世民在父亲的支配和影响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由于李世民个人的努力,对李渊的决断和整个起兵的组织发动,也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李世民在晋阳起兵过程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行动的实践,使他在政治上迅速地成熟起来,在军事上也迅速了解和掌握了必备的知识。特别是结识一批豪杰之士,成为他日后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同类推荐
  •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

    勾践雄才大略,阴鸷沉笃,杀伐果断,计谋通变。他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一个被斥之为“越之不重浊而汩,故其民愚极而垢”的弱小国家,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泱泱大国。这个曾在春秋时代尝人胆、卧蓼薪、灭吴国、成霸业的君主,其艰难的一生足以泣鬼神,动山河,撼人心!杨小白以勾践的一生传奇为蓝本,以当时的历史环境为背景,纵横交织,将勾践刻画得淋漓尺致、入木三分。
  •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本书为法制新闻作品选,这里的主要人物,除了巡警栾波是个二级英模烈士外,其它都是些很普通的警察或者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等。就是在多年的工作中作者确实坚信我们的警察就是英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警察,是法制社会的基石,是一个奉献大于风险、辛苦大于艰苦的英雄群体。
  • 宋朝往事: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巅峰对决

    宋朝往事: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巅峰对决

    本书以北宋末年一段人所共知的改革风波为背景,激情讲述王安石变法时代宋朝的权力格局与自救路径,特别是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品、人品、学品做了颇见新意的阐述。
  • 萨达姆传

    萨达姆传

    萨达姆的生活以及伊拉克现代史已引起人们太多的争议。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最有争议的问题,而是把萨达姆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时刻放在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现代史的大背景下叙述,通过对各种事件和运动等众多历史片段的详尽描述,以及对萨达姆此前不为人知的诸多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细节的披露,用独特而公正的视角再现与剖析了萨达姆不同寻常的一生。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热门推荐
  • 鸟语之录

    鸟语之录

    她,一个弱小的她,常常被人欺负的她,实在可怜,也许欺负的硝烟一直弥漫着整个童年。她不敢回忆,直到今天她进了一个学院。如今虽然她有了力量,d但还是被别人踩在脚下。也许是因为她“好朋友”的一句话,从此她开始追寻着整个学院的秘密,她也许慢慢的更想找回童年的记忆……她就是她,不一样的她,冷受取笑的她,这时唯一可以安慰她的只有那些美好又残酷的回忆,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她才会更努力的学习......
  • 匆匆一见,后成娇妻

    匆匆一见,后成娇妻

    这是一个喜欢到处乱混的千金大小姐,不知不觉中一夜之间成有夫之妇的人。
  • 雪落阿房

    雪落阿房

    她是生来的细作,命定魂梦绕帝王。他是生来的帝王,立志驰骋拥天下。他是生来的王侯,意在袖手任逍遥。雪里玄衣,冷峻刚毅;梅下白衣,绝代风华。他们本该无情,却陷情劫,终是叹,纵使情深,奈何缘浅。倾辰之舞,血染江山,盛世繁华,终不过,雪落阿房!
  • 风吹枫叶落

    风吹枫叶落

    序曲喜欢是淡淡的爱,而爱,则是深深的喜欢……夕阳西下,他手里捧着一束还挂着水珠的百合,缓缓朝她走去。朝她的墓走去。枫儿,我又来看你了。你还好吗?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一阵秋风吹过,吹落了墓旁枫树上的一片叶子。枫叶随风逐渐飘远、飘远……记忆,也如这叶子一般,飘回遥远的过去……
  •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拿破仑建立的一个君主制度国家,又被称拿破仑帝国,在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cais),结束法国执政府的统治。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战役(1807年)等。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结束。
  • 狂印传奇

    狂印传奇

    想给这本书取个副书名,叫《回魔传》比较好一些。魔祖御用一生的大印,机缘之下化身成人,历世征杀,一统人、兽、魔三界。天为道,他比道高。道高一尺、他高一丈。道高一丈,他高九仞。他御诸天。谁敢不从?请关注新书《斜天赋》,已发在创世
  • 末日之弑尸系统

    末日之弑尸系统

    末日到来身为学生的穆天偶然得到一个末日系统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就已改变
  • 澈少霸宠:甜心乖乖哒

    澈少霸宠:甜心乖乖哒

    “撤千巩!我要吃披萨!”“卡在包里,随便吃!”“耶!么么哒~”他澈家产业遍布全球,就是要宠她,宠坏了也没人管得着!
  • 向阳的她

    向阳的她

    她是个开朗的女孩,有着向日葵一样阳光的性格可却出生在一个勾心斗角的家庭,身世成谜的她自从被逐出家族的那一刻,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不平凡的修仙之路,一段不平凡的身世之谜看向阳的她怎样追逐阳光……………………
  • 长宁天下

    长宁天下

    作品取材于小时候读武侠小说的幻想。武后临朝,四方多事,边关战事不断,江湖纷争不断,乱世时期,方显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