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乐意于将有利的情报传达给当事人的心理,这正是歪曲事实中断事实的主要因素。为此,有许许多多的心腹死党,或者忠臣与奸臣之分。
人都有乐意于将有利的情报,传达给当事人的心理,这正是歪曲事实中断事实的主要因素。为此,有许许多多的心腹死党,或者忠与奸臣之分。
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唐太宗说:明君广纳群臣之言,昏君才会一意孤行。
德川家康说:谏言者虽远离战场,却比在战场上亲自捕杀的人更为伟大。
丰臣秀吉说:暗中求教于自己的侍从,倾听其意见,让其分析自己的优劣之处,凡事明察秋毫,才是用兵之道。
一个人思虑过多,就会失却做人的乐趣。
——[英]莎士比亚因此,历代名人奇士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哲学观念,即是:无论何事或何东西,都必须辩证地借鉴与吸收。正如鲁迅所说:“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又不能全盘否定,只能辩证参考。
俗话说:“家书抵万金”。当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时,接到了家里的平安信,那是无比激动的。一封接一封的平安家信,是给离家游子的最大安慰。不过,在我们进行思考、判断时,只是一片“形势大好”未必都见得“风平浪静”。
情报本身不论是好是坏,毕竟还是情报,它不存在容易传达或不容易传达的性质。但人却在心理上有愿意将好的情报传达给当事人,往往取悦于当事人。
实践验证,只要悄悄地对同事说:“我听到总部传来的消息,说某经理这些年虽然贡献很大,但现在年纪已经老了,该让其退休了。”
一会儿,这位经理的耳朵里就会昕到总部称赞他贡献大的传闻,而想让其退位之类的话,则不会传到他耳朵里面去。
除非居心叵测,一般人都乐意于将好听的情报传达给当事者,而不便于将不好的情报告诉给当事者。这就是人的心理。只有这样,当我们发现周围全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情报,而没有一点反面的情报时,才应该认真观察。
如果你是部门的主管,在思考某一个构想时遇到正反两面的不同意见,千万别感情用事。要知道,若将自己的想法,武断地强压给他人,那么,将是悲哀或悲惨的。你只要让对自己的意见和异议者相互进行沟通就行了,你只需要一边静静地听着。只有这样,你的看法才算合理。
亲爱的读者,你怎样才能辩别出情报的真伪呢?
实际上,对于情报,人们往往难辩真伪。这是由习惯造成的不同影响。
由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的构造,对微妙微肖的变化有适应性,所以对逐渐迫近眼前的问题难以察觉。
前几天,一位已有大半年时间没有见过面的编辑来到我家,见到他我不禁大吃一惊。因为本来身材就瘦削的他,变得更加异常地瘦削,真像个猴人。我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
过了两天,我又碰到了他的同事,谈起他时我说:“他这一段时间可真是瘦得厉害!”不料这位女编辑却有些吃惊地回答:“是吗?我怎么没有察觉有什么变化啊。”
为此,我十分困惑不解。并不是她说对同事冷淡无奇,也许她感受到的印象的确就是如此。我所感到惊讶的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东西感觉竟不一样呢?
这就是微妙,因习惯而造成不同影响。这两位编辑天天都见面,而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大半年以前,这就造成了我和女编辑对他观感上的差别。这就是微妙的影响效果。
最近,报纸上连续报道了一件刚刚破获的劫女拐骗案件,案犯周围的人反应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对这名案犯的变化,其家人和同事所持的印象,与其他人完全不同。在记者采访时,其家人和同事声称:“他和过去没什么两样。”但和他有相当长时间没见过面,直到最近才碰到的老同学或老朋友,却认为与先前太不一样啦!
和前面的女编辑一样,他的家人和同事对身边微妙的变化,一点也没丝毫的感觉。相对地,经过了数年的时光而重新见面的学生时代的朋友,却能看出变化太大。
由于大众有心理或生理上的周围环境适应性,所以对微妙的变化难以觉察,面对重大变化显得特别敏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时时刻刻注意微妙的变化,它可能有危及个人安全问题!比如,处理过煤气中毒事件的消防人员曾说:“一冲进房间里,顿时刺鼻的煤气味扑面而来,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屋里的人怎么就没一点反应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煤气泄漏时,往往是循序渐近。
也就是说,空气中煤气的含量是渐渐增多的,人们有嗅觉适应性一旦直到煤气充满了整个房间,死亡的危险已降临之际,房间里的人仍毫无所觉。有所感觉时就已经晚了。
最令人烦恼的事物往往可以使人摆脱烦恼。
——[法]拉罗什夫科因此,为了对周围环境安全起见,为了问题合理化起见,作为当局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务必要改变心理或生理的适应性,才能对周围的微妙变化,给以觉察,或者给以合理化建议。
为了工作更好地进展,必须发扬钉子精神,一丝不苟,用异于平常的观点来观察事物。我们可以采用“改变时间观点”、“改变空间地观点”、“改变人的观点”等方法来观察事物,就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害。
所谓“改变时间观点”就是脱离今天、昨天等短期性的观点,和半年、一年前的情形进行比较。相隔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再来看事物,就能明察秋毫,一针见血。把以前日记找出来,根据一两年前的观点来观察现在,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所谓“改变空间观点”正如字面上的意思一样,就是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场所去观察事物。例如,外出旅行到远离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回头想想家乡怎样。
最近出现了一张有趣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是南北颠倒的,通常世界地图都是北极在上,这张地图却是南极在上。仔细察看这张地图,你就忽然变成南半球的人,似乎比北半球的人有点优势看世界地图。当然,要说一张地图就改变了人的世界观,那也太言过其实了。不过这张南北颠倒的世界地图也大大地改变了空间的观点,多少也使我对世界南北问题有了一些新鲜的感觉。
所谓“改变人的观点”,就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例如,向有一段时间没有相处的人询问新鲜的意见,能改变自己的看法。像在国外工作数载归来的人,或在其他城市居住的人等,以不同的角度,都能改变自我看法。
有个企业家,结束在国外一年的单身生活回国之后,和他的妻子商量家庭的事情时,意见明显分歧,原本在丈夫眼里很自然的事,现在变得难以理解了。因此两人经常发生冲突。比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丈夫认为,强迫孩子上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的做法。往往会伤孩子的自尊心。
冷静思考一下,丈夫的话也有其道理。后来妻子也能理解丈夫所作所为。这就是借用和自己处于相异甚远的环境,即回国的丈夫的观点,提高问题的认识。
作为当局人,不防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问题能迎刃而解。也即是说,在某些问题上,外行人往往比内行人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处理问题没办法的时候,有妨问问你身边的外行人。
遇到不合道理的情况时,必须舍弃专业的眼光,以外行人的谦虚态度来进行思考。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专门的行家。那么无论想完成什么事情,找个外行人,也许能迎刃而解。但是在变幻莫测的商界里,有时也遇到行家也束手无策的难题。外行人也许能帮助的。
万一我们碰上了这种局面,何必一直蒙在鼓里呢?
作为一门专业,就必定具有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果现实出现了与这种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矛盾的“不合理”因素,那么,此时此刻,外行人就能帮你解除麻烦。比如:心中的烦恼与忧愁,可以找个朋友一诉衷肠,或许就能使你达到心理平衡。
曾经有一个时期,日本的融资市场极为兴旺,融资贷款的年利率最高时曾达到百分之百,因此各种融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美国的金融家看好日本的融资市场,有机可乘。于是,日本融资市场既然可以接受年利达首分之百的高利贷,那么如果只要50%的年利,日本的借贷者大概能纷纷踏至。
后来,事实就是如此,但最后的结果却还是惨败而归。
正如美国金融家所说,贷者纷纷踏至美国的融资机构。可惜来的大多是日本融资机构的负债者,目的是为了偿还已欠下的高利贷借款。也就上讲,他们砸了。
不要想象那些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以自苦。
——[法]莫罗阿当然,日本正好利用顺手牵羊,让他们的负债者,纷纷向美国融资机构贷款来弥补这些人无法偿还的货款。但失败的真正原因是过于高估了市场调查的合理性,对现实中日本金融资本家的险恶失算了,美国金融家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由于专家头脑里只有理论和统计数据,才会遭到如此失败。
生产运动用品的迪山特公司创建时的经历,可以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1955年初,这家还只是叫作石本商店的公司决心进军滑雪用品市场。当时他们对市场状况和制造技术根本不熟,因此,他们请了在日本滑雪界坐头把交椅的西村一良先生为顾问。当时西村先生,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他接受聘请的条件是,凡事全包。当然,迪山特公司接受了这个条件。
在西村先生的指导下,迪山特公司满怀热忱地投入了滑雪用品的试制。但即使是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做的产品,他也是经常吹毛求疵,甚至当众让你下不来台。如此百般刁难。迪山特公司的副总裁织田洁先生,当时负责产品研制工作,他后来和别人回忆起往事时说:
“那时我们太笨了,简直是一场木偶游戏。那时我们想,再怎么说我们也是外行人,对方却是一流的专家。他是我们所依靠的人,他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只有一声不吭地照着做,我们总认为,外行总不如内行,事事顺从,逆来顺受。正因为外行不知道什么是无理的强求,所以只有发狠地去做。实践才证明一切真理。”
据说迪山特公司制造的名牌滑地板,正是实践奋进中创造出来的。
纵然经验要珍惜,但经验不是教条,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救世主南海观音,而是外行人的实践。实践拼博才是你创伤的灵丹妙药。
以合理的市场调查为依据,满怀信心地向日本融资市场进军的美国金融家,由于没有料到对手的居心叵测,蒙在鼓里的迪山特公司却开发出了超级滑雪用品,成了日本最大的运动用品厂商。这难道不形成鲜明的反差吗?
随着对某一事物的愈加熟练,会愈加深入地具备职业化的技术和知识。然而,单一化技能往往目光短浅。
我们并不是说越深入就一定越会变成“职业傻瓜”,只是因为非常熟悉的原故,往往要受问题的局限性所控制,构想的天地变得渐渐狭窄。说得更具体一些,越熟悉就越只愿意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途径。
有个老工匠在收徒传艺时认为:“外行人比内行人学得快。”但是,对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内行人,往往毫不在乎,无所事事。所以,半内行人学会要比外行人学会要时间长,这就是看问题的真谛。这就不准理解这个问题,向有过一点经验的人传授技艺,就像在别人已经描绘过的画板上重新绘画一样地麻烦。在这一点上,完全的外行人就像一张自纸,可以任由涂画,很容易学会真谛。
特别是我们在遇到新事物的挑战时,越是对自己的工作具有熟悉的自信,一定要向外行人学习,积极寻求新途径。
作为经营管理者,实践出真知,应用实践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最终完善自我看法与自我形象。
多四处走动,与其他部门的人接触,扬长避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日本的某家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很有趣的察颜观色节目。节目主持人首先在自己的衣服和裤子上涂些油漆,弄成好像刚在油漆未干的椅子上坐过的模样。然后坐在公园里,闲情逸致,就起身向同样坐在公园长椅上的情侣借打火机。此时隐藏在树丛里的摄影师,用摄影机悄悄拍下情侣们对此人有反应。
我们看到情侣们各种有趣的镜头:有的人发现来人背后沾着油漆,不知如何是好,接着恍然大悟地赶紧起身检查自己的座椅;有的人注视着来人转身离去,却没有一点反应;有的人虽然发现了来人背后的油漆,未能立刻感到是否也有类似问题。
虽然这个节目并不是在搞什么心理调查,只是一个娱乐节目。镜头经过了电视台编辑人员的剪辑,根据节目性质的要求进行了取舍,但仍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他人的问题,漠不关心,毫无察觉,只注重自己,专心致致。如果情侣们正在如胶似膝的相爱,则即使看到别人身上的油漆也是熟视天睹,当然也不会想到要检查自己的座椅。
苦恼使人狭隘、矮小而斜视。
——[德]倭铿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角度的问题严重性,可以走访一些企业家们谈论有关人才问题,从中你会受益匪浅。也许他们认为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把握人才中的“专心致志型”。这种人专致于自己部门或自己的工作,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平时只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对着自己的办公桌。
第二种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把握人才中的“好管闲事型”。他们总爱坐不住,似乎如坐针毡,喜欢经常四处到别的办公室串门,到别人的办公桌前总说天道地,他们似乎毫不在乎人间教训:“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他们认为,第二种类型的人似乎更能办事。尽管前一种人似乎非常热衷于自己的工作,但后一种人似乎毫不理会,但都能自知自明。
因此,第二种类型的人善于借鉴他人。从对其他部门和其他人的观察中,发现他们的问题及优缺点、发现其他部门和其他人与自己工作的关联,各种想法油然而生。
第二种人善于明鉴是非,指导自己人生行程。反过来第一种人有自己的工作,往往步入迷宫,身隐绝境。
第二种人的“多管闲事”精神,有助于自己在事情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任何一家企业中,所发生的问题都能连锁反应。正如一只鱼网,无论何处一动,就牵连整个网乱动。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对其他部门和其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则对自己的事情也难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换句话说,如果把“他人之事”与“自己之事”划清界限,对属于“他人之事”听耳不闻,视而不见,则对属于“自己之事”。更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所以,凡事必须事事关心,才能找到更好地解决办法。正如一首对联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和谐的声音,才凑出美妙的乐章;也只有事事关心,才有利于问题的很好解决。比如:许多著名作曲家或歌唱家之所以能有一篇美妙的乐章,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借鉴前人的东西。
因而,不难看出,在前面提到的电视节目中,就可以看出那些情侣们具有何种意识,是意味无穷的。我们不应该看到他们的反应只是并非仅一笑而已,还要从中借鉴有用东西。
日本西武集团在1984年开始实施“选择性人事系统”,当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一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依据个人的意愿,在集团内选择公司和职业。其目的是想让职工潜能充分发挥。该选择性人事系统可以帮助树立“当事者意识”,正确处理工作,为企业作出贡献。
要想把“他人之事”当作“自己之事”,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给予保障和后援,进一步完善自我看法和自我形象。
有一位朋友在某所小学当教师,有一次他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因为过于消极而无法交到朋友,于是他灵机一动,在重选班干部的时候,他试着让那位学生来当班长。结果那位学生的态度逐渐好转,不久就交上了许多的朋友。这大概是因为该学生被委以责任而提高了参与意识,他渐渐把“他人之事”当作了“自己之事”,他最终明白了交友的秘密。
由此可见,若要使自己保持思维活跃,问题意识旺盛,就必须事事关心,经常到其他部门去走动,把不属自己范围内的事也当作自己分内的事看待,对他人的问题也能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中国伟人毛泽东同志,对于党内某些人的工作作风,作了一个很好的批评,要彻底反对自由主义的表现,即反对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但是,令人往往费解或误解的是:“满不在乎”,却能“发明”。
鲁迅先生曾严重批评说,前人的东西,对自己无论是好或是坏,都需要辩证的借鉴和吸收;既反对勇夫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又反对懦夫全盘吸收,“一切都好”。既反对孱头不敢面对,“惶惶不安”,又反对傀儡忍气吞声,“一切照办”。
历史中有许多珍贵的资料,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即使从个人的历史中,亦即从自己或他人过去的经历、体验中寻找思考、判断的材料,那是难免不可的。但如果不注意现实的情况,那么,不但不成功,反而类似“刻舟求剑”或者“郑人买履”的笑话,甚至有“黔驴技穷”的下场!
旧愁业已掩埋,最好不要再发掘它。
——[德]黑塞日本西武集团的总裁堤清二先生曾有过一件广为流传的轶事。
堤清二先生有一次了解到集中有一家经营面包的商店生意不太景气,便指示他们换一个面包的生产厂家。于是该商店和负责人就把一直经营着的甲厂面包换成了乙厂生产的面包,结果商店每天的营业额顿时大为提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西武集团中所有经营甲厂面包商店统统换成经营乙厂的面包。堤清二先生晓得后非常气急败坏。
堤清二先生说,“你们真是一点也不懂做生意的要领。既然经营面包商店都统统换来换去的,那么供货厂家也换换吧。”按照堤清二先生的指示,他们反把面包店的供货厂家都作了调换,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来,并不是这两家面包厂的产品在味道上或质量上有什么差别,只是顾客乐于新鲜感。
在这件事情中,前例的成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面包商店更换;另一种是更换供应厂家。
西武集团的干部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只是简单地把成功的原因理解为面包商店更换,但堤清二先生对“顾客厌倦老吃同一家的面包”的实情有所洞察,为此,他决定更换供货厂家。
堤先生之所以生气,是因为部下照搬教条经验,但经验只是过去的,未必是现在的。
作为经营管理者,希望对过去的经验只当作一种借鉴,仅供参考而已,切莫要当作灵丹妙药,否则必然身陷泥潭。
即使某种模式过去一直都是成功的,但也并非灵丹妙药,而只能作为一种判断的参考。
有一家历史久远的老字号商店,从创业到今天已经有150年了。当前任老经理去世而由其长子接班以后,这个年轻人认为,时代要求更换经营措施。但其父辈的老店员们却认为:“光荣传统,必须继续”“只按经验绝对没错”纷纷对新经理的改革想法表示反对。新经理无可奈何,始终未能采取更换经营措施。但不久以后,这家百年老店却濒临破产的边缘。最终说明了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但现在和未来都不能说明。
尽管以往传统的经营方式使生意做得非常顺利,但在时代改变之后,不能因为灵丹妙药,就墨守成规。百年老店的衰败,主要是该店职员顽固不化。
当然,也有和这家老店一样采取墨守成规反而成功的例子。问题并不在于片面地强调绝对化的极端性,而关键在于谁能因时而化。不管怎样说,都不能过度地依赖过去的老经验,否则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当然,在现实中,也有不需要像商界或产业界那样,推陈出新,只须照前章行事即可。
司法界就把过去的案例视为灵丹妙药,过去的案例同法令、条例一样被视为不可动摇的基准。尽管如此,若总是依据过去的案例作判断,那就老生常谈,毫无作用。即使过去有过类似的案例,考虑到其背景与时代的不同,也不一定都要依照过去的案例来判决。政府机梅也是不大愿意破坏传统的,一般的市政府在处理事务时,往往顶礼膜拜,毫无创新,生怕投鼠击器。
交通警察在警告违章停车时,总是以一种一成不变的强硬口气说:“停在那里的BMW号车马上开走!”如果他们也考虑改变一下说:
“停在门口的灰色本田是违章停车,请赶快开走,否则扣押罚款。”
“停在红线边上的白色BMW请赶快开走,否则违章扣押。”
这样想,必然市民的印象会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