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1910~1999),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全国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等。《李自成》创作历时30余年,约230万字,分为5卷,有日、英、法等译本。出版第一卷时,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的文化奖。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姚雪垠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那儿地处豫西南,环境偏僻,加上常年的水旱灾害、瘟疫、军阀压迫,那里的百姓生活每况愈下。他刚出生的时候,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没法养活,原本欲将他溺死,后来所幸得救。在他9岁那年,家里的房屋和衣物都被土匪烧光,年幼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在城内的生活有所好转后,他就利用这个时间阅读书籍,听艺人说书,积累了许多知识,同时也深深被书中古代英雄们的豪情仗义所吸引。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他被土匪队伍绑去,上了一个学期的中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的心情非常惆怅,读到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时,改名“雪痕”。但是后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看到了生活中的希望,心情已经不像先前那样沮丧,于是,他再次改名“雪垠”,立志要发愤图强。
此后四年多的时间基本上是失学在家。在这段时间里,他是多么渴望继续上学,获得新知识啊,但是条件不允许。他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偶尔还阅读一些俄国的小说,文学才华渐渐得以提升。21岁的时候,贫穷的境遇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眼看自己的年龄一天天增长,国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自己的才华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每次想到这里,心里就久久不能平静。后来,他来到河南大学预科学习,期间,被校方开除,还遭到反动当局逮捕的威胁。他只能开始逃亡生涯,在北京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书籍,非常感叹,下决心要靠读书、写作改变自己。多年后他谈到自己的境遇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总也不甘心做个没出息的人。希望自己不但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声有色,对社会有所贡献!”
可是,仅依靠卖稿子得来的收入十分微薄仍然改不了生活的窘境,白天,他靠烤白薯当做一天的粮食;晚上,和人力车夫睡在一起,喝两碗稀粥。长时间的读书、写作加上没有好的营养和住宿条件,身体再也受不了这种折磨了。他开始发烧,过些日子就大吐血。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自己咳嗽的声音过大引来人们的白眼。他得上了当时死亡率很高的肺结核病。生活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变得更加糟糕。没有朋友的帮助,本来穷困的自己又加上这样大的疾病,他简直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他给自己下了预言:30岁之前一定会死去!
因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他的读书、写作更加抓紧了。别人劝说他这种病需要多休息,可是他没有听,而是把本来应当卧床静养的时间用来创作。华北沦陷后,他在炮火纷飞中再次奔走,寻找生命的落脚点。但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落脚点——只需有一张书桌,可供他安心写作的落脚点,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寻找起来也是十分的艰难!他用一个小板凳当写字台,夜以继日地写着。因为辛勤努力,竟然不断地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刊上发表文章。他甚至在整天的嘈杂环境中写下了一部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
——他不仅没有死去,反而渐渐有了名气,成长为一名青年作家!
多年后,姚雪垠凭借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红透大江南北,在回忆当年困境中求学的历程时,他无限感慨地说:
“为了生存下去,在艰难的时候要顶着干,愈是艰难愈要坚持奋斗,总是向前走,困难总会让路!”
生活中的道路常常不会很宽阔,不是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就是前方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可是,如果因为困难束缚了自己的双脚,以至于后退,甚至于躺下,这样,困难不但不会低头,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向自己袭来。越是停滞不前,越会被悲观情绪笼罩。如果站起来,迎着风霜前进,就会突然间发现,原来风霜扑打在自己的脸上也不是那样地疼痛。——这是意志力加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