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振,1959年出生,曾参与和主持了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出版《农区种草养畜实用技术》等3本专著,发表16篇专业论文,2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牧草轮作、间作、套种、混播模式》一文先后被全国40多种报刊转载。荣获7项科技成果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2000~2002年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兴农产业带头人。2003年,被国际金鹰集团授予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2005年,被授予江苏省“创业之星”称号。
1962年3月,在江苏徐州一家乡村医院里,经医生诊疗,年仅3岁的陈家振因患脊髓灰质炎,从此只能靠左腿走路了。
人生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靠拐杖走路。因为还是一个很小的孩子,身体的力量分配十分不均,在学习用拐杖走路的时期,他吃了许多苦头,有时会因没有及时支撑住身体碰破了头皮,有时会跌青了胳膊。后来,家人开始考虑他是否也可以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学习文化知识。毕竟一个孩子要想长大以后有出息或者使孩子尽快走出身体不便的阴影,进入学校学习是一条再好不过的道路。父亲把他的情况向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作了说明,可是,老师在见到了他的样子后,就放弃了收他作为学生的想法,大概也是考虑他在学习上会有诸多不便的缘故吧。生活因这些挫折让他感到冷彻骨髓。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邻家的孩子到学校操场上玩耍,一位老师写了几个汉语拼音让他记,他很快就记住了。老师十分惊讶,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怎么会有这样好的领悟能力呢?老师又加了10个字母。他像先前一样,不费一丁点的力气,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母。这时,老师被惊呆了,激动地说:
“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奇才,不上学真是太可惜了!”
很快,他在这位好心人的帮助下,走进了日日梦想的知识殿堂!小学念完直至中学毕业,每个学期,他的成绩在班级都是名列前茅。1976年,参加完升学考试,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担心自己的升学会受身体的影响,兴奋的是自己考试自我感觉还不错。每一天,他都在这样充满着矛盾的心情中度过,像一条帆船在惊涛骇浪中航行。
一天清晨,老师缓缓向他走来,报告了喜讯:
“陈家振,恭喜你,在1300多个考生中,你的成绩是第一名!”
开学的日子很快到了,但是录取通知还是没有等到。一家人开始着急起来,托人打听是不是其中出了什么差错,最终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这么多健康人都不能上学,哪还能录取一个废人呢?”
做了好长时间的美梦就这样破灭了。回到家,他哭了整整四天四夜。不过,他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很快建立了自己的自信。1977年,他被公社推荐到兽医站工作。他多次拄着拐杖,步行三十多里路,前去拜访老兽医借阅藏书。在忙碌的间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像《家畜解剖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这样的著作。利用八个月的时间,将四本书从头到尾抄写一遍,总字数达250万。历经寒暑,克服物质和精神上的重重困难,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仅仅是这些书籍仍旧不能满足他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省吃俭用,通过各种途径,投资5万多元,购置了畜牧兽医各类书籍达两万多册,这间藏书的房子成为全省第一个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的个人畜牧兽医科技资料室。他还到医院、卫生室,广泛搜集药品包装盒上的商标200多种,熟记药品名称和使用方法。这些努力,为他以后的行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兽医的工作要不辞劳苦,时常要放弃吃早餐的机会、打断美美的午觉,在乡间坎坷不平的小路上挨家挨户奔走。一次,在一个下着雨的黑夜里,为了救治一头患病的老牛,他硬是不顾家人的劝阻,拄着拐杖出门,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终于使病牛转危为安。为了对养鸡情况进行调查,他不怕辛苦劳累,在各个地方奔波调研。静下心时,又向有关专家咨询问题。勤学好问的优良品德为他带来巨大的知识财富。后来,他不仅能治疗畜禽的常见多发病,而且还能施行大、中家畜的很多外科手术。在一段时期,许多村子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母猪产后瘫痪的现象。他骑着自行车深入70多个病猪户家中开展研究调查,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查找出真正病因,此项成果填补了该病治疗史上的空白,也荣获省农林厅科技成果奖,其研究论文还被两家杂志刊用。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相继被聘为农业技术干部、高级畜牧师。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没有骄傲自满,更没有裹足不前,仍然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为百姓做着更多的贡献……
因为身体的缘故苦恼过,因为没有被学校录取伤心过;但是,一切伤痛都是短暂的。他一直没有放弃对于知识的追求,“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把握了对于兽医研究的可贵机会,不畏辛苦阅读专著、开展实践调查,最终成为专家,使生命在逆境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