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张尚芳,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大师。长期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专著主要为《上古音系》,此书纲要已被译成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他还参与调查并编绘了《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是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
“郑张尚芳”这个名字有些古怪,许多人看不懂,其实他原名叫郑祥芳。只是在中学读书时遇到了5个同名的,当时有人写信投寄时只写地址不分级部、班级等,以致时常有人拆了别人的信,弄得几个同名的同学既莫名其妙,又尴尬苦恼。郑祥芳一不做二不休,依父母双姓改名为郑张祥芳,当时他还有个笔名叫“尚芳”,后来索性合起来便成为“郑张尚芳”。读起来虽然有些拗口,但是用在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身上,倒是颇有些韵味呢。
郑张尚芳出身非常普通,没有一丝家学渊源。父亲是温州瓯江布厂的工人,因为参加了工潮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不得不只身远走他乡,留下幼小的郑张尚芳寄养在永中街道石浦村的外祖父家中。当时,他的外祖父家有一本清朝留下来的杂字簿,上面分类记着温州话的生活用字,分成五谷类、动物类、用具类。也许是没有什么玩具的缘故吧,这个杂字簿就成了孤独的郑张尚芳的“好伙伴”,更是他启蒙的第一本教科书。郑张尚芳也是第一次知道温州话的文字表达,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痴迷方言文字研究的种子。
在温州二中读初中时(当时称永嘉县中),语文老师鼓励同学搜集谚语丰富词汇,郑张尚芳自告奋勇地成立了谚语兴趣小组。在收录研究中,郑张尚芳和他的同学发现,温州许多方言土话根本不能用汉字记录,或者说,字典里就没有这个字儿。于是,他就试着用拼音记录,迈出了探究克服记录土语难题的第一步,并对如何给方言拼音着了迷。后来,他在温州图书馆找到赵元任撰写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书中记载了一整套用国际音标记录温州方言的方法,从而使他真正摸索到了研究语言的科学道路,并立志编写一本《温州方言记》。
郑张尚芳难以忘记1954年。那一年,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他未能如愿走进大学的校门。虽然失落、苦闷,但是他不迷茫,坚信“东方不亮西方亮”,凭着对语言学的热爱,开始了系统的自学之旅。温州图书馆成了他自学的最好课堂,以至后来曾多次自称毕业于“温州图书馆大学”呢。后来,他在地质队找了份工作,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依然抽时间钻研语言学。他自学了王力的《汉语音韵学》,先后在《拼音》、《语文知识》和《文字改革》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一天,看了高本汉的《汉语词类》,心中很是感慨,心想:“一个外国人能够干得这样好,我们中国人就更不应该落后了,我们应当有比他创造更大成绩的有利条件。”他决心向语言学这座高峰攀登。
遗憾的是,长期的繁重工作、刻苦的自学等不知不觉拖垮了他的身体,终于积劳成疾,使他不得不与地质工作挥手告别,只身回到了温州老家。虽然居有定所,可是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一直在为生活奔波不息,先后当过民办教师、图书馆的合同工,唯一不变的是没有放弃自己的语言研究。他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用于买研究资料,还亲自上门去拜访名家,借阅一些难得的资料。没有时间阅读,就挤出晚上休息的时间,每天工作到深夜,要是觉得困倦了,就用冷水洗一下脸,借以刺激自己进一步学习的意志。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搜集了有关温州方言的书籍和资料六十多种,做方言卡片三万多张,并做了系统的分类。1962年,他花了九个多月的时间,写成了10万多字《温州方言记音节提纲》。27岁的郑张尚芳初生牛犊不怕虎,把这部书稿提纲寄给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没想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亲自审阅并批准了他的写作计划,考虑到他当时还没有固定职业,语言所还专门汇来100元的纸笔费,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丰厚的稿酬。不仅如此,吕先生还从个人的工资中每月汇给他10元,帮助解决郑张尚芳的生活问题。吕叔湘当时已经是国际闻名的专家,而郑张尚芳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并且素昧平生,吕先生能这样关心、提携后辈,成了郑张尚芳一生攻克语言堡垒的最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之一。
后来,郑张尚芳的研究工作虽然遭到了一次次挫折,但是,他从来没有气馁,总是以坚强的毅力继续从事着自己所热爱的研究。为了研究温州方言,郑张尚芳还自学了朝鲜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日语和我国藏、苗、壮等少数民族语言基本词汇资料。他说,虽然不能完整地说出这些语言的句子,但可以看懂需用的资料,从而进行几种语言之间的比较。他向工人请教有关工业的词汇,向孩子请教歌谣中的某些疑问。总之,他虚心地向任何人请教,汽车上,公路上,都可以时常看到他向别人请教的身影。有时,为了考证一个方言字的正确的读法,一直走访了几十位老先生。到1966年,他积累了俚语方言卡片3万多张,同时搜集到有关温州方言的书籍资料达64种。遗憾的是,其中一半书籍在“文革”中被人抄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最后,他还是用血汗换来的两万多条方言词汇和两千多条“儿尾词”,编成了《温州方言字音手册》和《温州方言词典长编》手稿,写出了《笔划号码部首检字法》等学术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1980年,他终于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凝结郑张尚芳大半生心血的大部头著作《上古音系》终于出版,这是以1981年《上古音系表解》为基础,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自成一系的“上古拟音系统”,并被语言学界所认同、运用,业内称之为“郑张体系”,与此前通行的王力先生体系、李方桂体系并列,足见他在语言学研究上的重要位置。
“条条道路通罗马”。纵观海内外语言学者,郑张尚芳的学历可以说是最低的,不但没念过研究生,连大学本科也没念过,可是他靠自己的自学、志向以及吕叔湘、王力等一批名家的帮助和指点,最终破格获取我国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职称,享受了政府终身津贴,并任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兼职教授,堪称是当今中国自学成才的楷模。
做学问的方法很多,自学有自学的长处,没有师承,可以不受老师的影响局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研究,但是我们审视郑张尚芳的自学成长之路,最应记取的还是“立志”这两个字。郑张尚芳自己也曾十分感慨地说:“做学问首先要确立志向,年轻人如果能考上高等院校更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追求志向不断努力,靠自学同样能取得成功。”可见,名人指点,个人的刻苦、毅力等都是成长的元素之一,而立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