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传华,1957年生于重庆开县,现任“谭木匠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自主研发的产品达2400余种,拥有专利66项,专卖店866家。公司荣获2003年“中国品牌设计金奖”、2005年“《福布斯》中国创新型有成长潜力的100家中小企业”、2009年12月29日“谭木匠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
谭传华作为一个小木匠起家的商人,演绎了一个商界传奇:他做的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生意,一把梳子做到了全球第一,每年卖出350万把,公司的名字也很土,叫“谭木匠”。最初,“谭木匠”设在一间废弃的养猪厂里,他自我解嘲地称“在猪圈里呆了8年”,而后从猪圈一路走到香港股市,成了一家市值约6.6亿元的上市大企业。
谭传华的梦想开始并没有落在古色古香的梳子上。
他出生在重庆市开县的农村。他像所有农村孩子一样,调皮捣蛋,样样都来。可是,18岁那年,他玩出了大问题,在下河炸鱼的时候,一声巨响,竟然把自己的右手炸飞了……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残疾人。在农村,这样的残疾人连找个姑娘作老婆都难。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失去劳动能力以后,他又当上了代课老师。这对于一个没有右手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幸运了。可是,他到底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总是心比天高。有两年时间,他都想让青春浪漫起来,于是,身背画夹,怀揣唐诗宋词,跋山涉水,浪迹天涯……最后,在饥饿难挨的日子里患上了一场大病,凄然地回到老家,而后娶妻生子。画家梦,诗人梦,从此烟消云散。
民以食为天。长大了,总要有一技之长来养家糊口。1984年,他在家乡开县岳溪镇做起了预制水泥板生意。这是一种盖房用的材料。他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中国最好的水泥板。当时,他采取了很多招术,如召开用户代表座谈会,把那些买过他的水泥板的人请来吃饭,讨论、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评价,希望不断提高水泥板的质量。可是,怎样才能做到投入少、质量好?谭传华有这个技术吗?有一年,他用汽车运输一整车水泥板到附近的一个镇上去,经过几十公里的长途颠簸,达到目的地后,一车的水泥板断了一半。谭传华呆了。仅仅是路太烂?为什么水泥板会被颠断?谭传华困惑起来,深感力不从心……四年后,这个水泥厂关门,亏了两三万块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路总是在有志者的脚下延伸。谭传华从水泥板厂撤退后,眼睛一直在寻找新的商机。不久,他来到了开县县城,希望重拾旧梦,利用自己绘画的一技之长,搞点玻璃画挣钱。一个月后,他盘点一下,尽管自己起早贪黑地努力作画,赚的钱才仅仅够支付房租的,更不要说养家或者有大的发展了。咬咬牙,他再次丢下手中玻璃画生意,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很时尚的绢花。
“我卖花卖得很好啊。当时我是县城里第一家卖绢花的。之前,人们买的是供销社卖的塑料花,塑料花又老气,又不好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家居装饰意识和需求开始出现,那时候人们还买不起鲜花,鲜花太奢侈了,市面上基本上没有卖的。比较好的选择是买绢花。”谭传华回忆自己的创业道路,兴趣盎然地说。
果然,从1987年到1989年,他用三年时间赚了十几万元。这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县城,可是大财主呀。当年,“万元户”已经让人很羡慕了,何况他拥有的是十万元呢。随后,他在县城里陆续开了7家绢花店。经过一番打拼后,他也尝到了商海的甜头,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谭传华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果断卖掉了花店,想“玩”点艺术,毅然搞起了黄杨木雕。可是,在深圳开过的一个工艺品博览会上,他提了一包黄杨木雕去参展,摆出来一看,浙江东阳等地的同类产品太成熟,而自己的不论是技术,还是价位都不占优势,哪会有竞争力?他的木雕之梦刚刚开始就破灭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也是深圳那次工艺品展览,让他意外地捕捉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商机。有一天,他垂头丧气地在深圳“锦绣中华”景区了解一些市场行情,问一名服务员旅游商店里有哪些东西好卖?服务员说木头梳子好卖。谭传华吃了一惊,他从来没听说过木头梳子会好卖的。他当即花两块前买了一把。这是一把材质比较差、做工也不精致的梳子,可是它有市场,这也说明开发它的空间还大得很。在商海里拼搏多年的谭传华敏锐地捕捉一把小梳子的价值信息——每个人都可能会用。
谭传华决心做梳子。回家后,他先找一些老匠人请教做梳子的手工方法,后来又找了几个工程师自己研发设备,几个月以后机器做出来,然后开始做梳子。第一批梳子生产出来后,他激动不已,认为一定会卖出好价钱,而且一定会很畅销,遗憾的是,他派了4个人到市场上吆喝了一天,却只卖了一把梳子。
怎么办?停下来?厂房的租金要不要缴,招聘的30多个工人工资要不要发?水电啊,买材料啊,做机器设备啊,这一切都要钱。开弓没有回头箭。谭传华找到了当时岳溪镇一个农行营业所的主任,向他借了29万,梳子厂才得以继续办下去。在起步的两年里,他的梳子产品并不成熟:技术有问题,缺少周转资金,包装跟不上,销售没经验,销售通道打不开。最早他经营的梳子并不叫“谭木匠”,而是叫“三峡”牌,后来改为“先生”牌,再叫“小姐”牌,一个也没有打响。每一次换牌子都要伤一番脑筋,费一番心血!
“我做事情比较喜欢一个猛子扎下去。这是我的长处,沉得下去。而且我也知道,我会站在哪个点上。我有信心。”谭传华成功后这样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我们在猪圈里呆了8年嘛。当时租用了一个国有的养猪厂。我们刚搬进去的时候,那里的猪刚好也要搬到新家去。那个画面很有意思,有拍电影一样的趣味性。我们二三十个人站在门口,像夹道欢迎一样。那些肥猪趾高气扬地离开,去它们的新家。正可谓:猪走了,人来了。”
1995年,“谭木匠”梳子商标正式注册,一些商场开始代销他们生产的梳子,现金流渐渐通畅起来。1997年是谭木匠公司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性的年头,这一年的3月6日他的“谭木匠”公司正式成立。1998年3月7日,谭木匠与第一家加盟连锁店签约,从此开始以特许经营模式发展。
此后,谭传华的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他不仅仅把小梳子卖到了国外,而且把公司发展成为集家具、梳理用品、饰品于一体的木制品专业化公司,成了行业的领跑者。
谭传华在商海中经历了许多失败,几经沉浮,制造过水泥板,卖过玻璃画,经营过木雕等,包括他的小梳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走过来,千辛万苦,可是他始终不断地尝试,拼搏,不离不弃,终于把普普通通的小梳子融入了对艺术的思考和实践,把看似简单的梳子做成了很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做成了一个走出国门的大产业。这是他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