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又作毕晟,约970~1051年),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一说为浙江杭州人)。大约在1041~1048年(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称为“活字印刷术的鼻祖”。这种印刷术与雕版印刷相比,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质量好等特点,这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比欧洲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早了400多年。它的发明和推广,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是一个什么人?历史资料太少,我们只能从《梦溪笔谈》中知道他是“一介布衣”,即一名普通百姓,具体的职业是一个印刷铺的小工人,专门从事手工印刷。那么,他是怎么发明“活字印刷技术”的呢?仅仅是举手之劳,或者灵光一现式的发明吗?
印刷术始于隋朝(公元600年左右),毕升生活在北宋时期,那时候,雕版印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就是在较坚硬的整块木板上雕刻出反体、凸起的文字,经刷墨、铺纸、加压后得到了正写文字的复制品的方法。这种印刷虽然对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它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存放不便,发现错字也不容易修改更正。毕升在一家印刷铺里当工人,对这种印刷术的弊端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家附近也有一个书坊,他常常看到书坊里雕满了字的整块整块的木板,堆积如山,书印刷完了又没处放,只好拿走当柴木烧。对此,毕升感到很可惜,询问书坊里的工人,工人也摇头叹惜,感到无能为力。
“印刷”让毕升心中很纠结!
有一年清明前,毕升带着妻儿回乡祭祖。细雨霏霏,两个儿子却兴趣盎然地玩起了“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换来排去。他的眼前忽然一亮,刹那间想到,能不能像玩过家家那样,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提高印刷工效,节省材料了吗?想到这,毕升兴奋万分,回到自己工作的印刷铺就开始琢磨起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升心中虽然萌发了改进雕版印刷的念头,可是做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摸索。起初,他用木头刻成字来印刷,可是每个活字的木纹不一样,着墨后膨胀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胀得快,有的胀得慢,笔画也粗细不均。他又接连试验了好几种材料,都不满意。有一天,他在家里盛水的陶罐上发现了一些清晰细腻的花纹,恍然大悟:采用制陶技术可以造出既刻字又不吸水的活字。于是,他专程到一家窑场向窑工们请教。学会了制陶技术后,他回到印刷铺里立即做了一个试验:把一个个单字刻在泥巴做的方块上,然后烧成一块块小瓷砖。印书时,就把要用的“小瓷砖”搬过来,排在铁板上,用铁框箍紧;不用时,就把“小瓷砖”堆放起来。可是,印的次数多了,这些“小瓷砖”就会松动,这样就会出现有的字印得模糊不清,有的字根本就印不出来。
怎么办?毕升心中的印刷之梦还不完美。他凝视着那些废弃的小“瓷砖”默默无语,茶饭不思。不过,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心想:我一定要找到一种好的印刷方法!
经过一番探索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在铁框上放一层粘合材料,像松香、蜡和纸灰等。铁框加热后,用平板压一下。等冷却后,满满一框活字就平整地粘在一起了。用完后,再将铁框加热,活字就可以一个个拿下来了,以后还可再用。
毕升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为了方便,他还巧妙地利用字音给三千多个常用的活字分门别类,把它们有序地存放在木架上,贴上纸条标明,如果下次要用很快就能找到。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块板在印刷,另一块板在排字,第一块板刚印完,第二块已经做好,极大地提高了印刷的速度。
在印刷铺里,师兄弟们用上了毕升的技术后,都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五千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这种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这种方法真是太巧妙啦!”
后来,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再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16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可见,毕升的这一伟大发明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印刷技术!
实践出真知。点燃毕升心中发明火花的是来自工作中的困惑,生活中的启示。可是,三百多年来,经受这种印刷困扰的人何止千万啊,为什么毕升能够改进它?一是他不安于现状,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英雄莫问出处,不因为自己是一个普通小工人就不敢尝试发明创造;三是百折不挠,一次又一次地改进它,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