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17600000011

第11章 卷二七律

早朝大明宫①

贾至②

银烛朝天紫陌长③,禁城春色晓苍苍④。

千条弱柳垂青琐⑤,百啭流莺绕建章⑥。

剑佩声随玉墀步⑦,衣冠身惹御炉香⑧。

共沐恩波凤池上⑨,朝朝染翰侍君王⑩。

①原题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两省指分居大明宫左右的中书、门下剩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唐肃宗大阅诸军后,在含元殿大赦天下,贾至作此诗。早朝:上早朝。大明宫:唐宫殿名,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初名永安宫,次年改称大明宫,后曾称蓬莱宫。

②贾至(718-772),字幼几,一作幼邻,贾曾之子,洛阳人,唐代诗人。开元间与苏晋同掌制诰,天宝十载(751)明经擢第,为单父尉。安史之乱中随唐玄宗入蜀,迁中书舍人。撰传位肃宗册文,进稿后,玄宗曰:“先天诰命,乃父所为。今兹大册,尔又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谓继美矣。”官终右散骑常侍。贾至工诗,音调清畅,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格调清畅,且多朴实之辞。《全唐诗》存诗一卷。

③银烛:银色烛光,一说借喻月光。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汉王粲《羽猎赋》:“济漳浦而横阵,倚紫陌而并征。”

④禁城:皇城。苍苍:深青色。

⑤弱柳:嫩柳。青琐:古代宫门上雕刻的连环花纹,常涂以青色,故称青琐,后用以借指宫门。《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颜师古注:“孟康曰:‘以青画户边镂中,天子之制也。’……孟说是。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

⑥百啭:百般鸣叫。流莺:飞动的黄莺。建章:汉代宫殿名,这里指大明宫。

⑦剑佩声:大臣佩戴的宝剑和玉佩在行走时的撞击声。玉墀:宫中玉砌的台阶。

⑧惹:粘带。御炉:宫中的香炉。

⑨沐:沐浴,身受。凤池:凤凰池,指中书剩凤凰池是禁苑中池沼,借指中书省或宰相。唐张说《崔司业挽歌二首》之二:“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唐刘禹锡《有感》:“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

⑩染翰:点染笔墨,指为国家起草诏令。侍:侍奉。

银饰烛台上的蜡烛纷纷点亮了,照耀着京城长长的道路,拂晓前的京城笼罩在一片春色苍苍中。宫门前垂挂着纤弱的柳条,黄莺绕着宫殿婉转啼鸣。朝臣们随着宝剑和玉佩撞击时发出的清脆声响走向台阶,御炉里飘出的香味渗进他们的衣冠。朝臣们沐浴着皇恩浩荡,每天为皇上起草诏令。

这是一首宫廷应制诗。首联“银烛”和“晓”字点明时间之早。颔联从京城外转入对宫门内的描写,“弱柳垂锁”、“百啭流莺”渲染出一幅春意浓浓的气氛。颈联由景及人,采用细节描写,刻绘出早朝时的庄严、肃穆景象。尾联点明诗人身份,表明衷心。

全诗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有条不紊地再现了唐代大明宫早朝的情景。

和贾舍人早朝①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②,九重春色醉仙桃③。

旌旗日暖龙蛇动④,宫殿风微燕雀高⑤。

朝罢香烟携满袖⑥,诗成珠玉在挥毫⑦。

欲知世掌丝纶美⑧,池上于今有凤毛⑨。

①本诗是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和:唱和,以诗词酬答。贾舍人:指贾至。舍人,官名,即中书舍人。

②五夜:五更。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箭:漏箭,指装在漏壶中标示时间的箭杆状工具。

③九重:皇帝居住之地。《楚辞》:“望君门之九重。”醉仙桃:使仙桃像喝醉酒一样变成红色,指桃花盛开。

④旌旗:旗帜。龙蛇:旌旗上的图像。

⑤高:高飞。

⑥朝罢:早朝结束。

⑦珠玉:珠圆玉润,形容语言婉转流畅。白居易《广府胡尚书锵诗,因答绝句》:“唯向诗中得珠玉,时时寄到帝乡来。”挥毫:挥笔,写作。

⑧世掌:世代掌管,贾至及其父贾曾都担任过中书舍人,掌管拟诏敕,故称“世掌”。丝纶:皇帝的诏书。

⑨池:凤凰池,即中书剩凤毛:指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都是罕见珍贵的东西,比喻稀少而珍贵的人或物。后人常用来比喻人才不可多得。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大奴固自有风毛。”《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风毛。”《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此处比喻贾至有文采,不亚其父。

五更时分,漏壶滴水,声声催促着拂晓的来临。皇宫院内春色烂漫,桃花红艳醉人。微风吹动旌旗,在旭日照耀下犹如龙蛇舞动。宫殿巍峨,燕雀高高盘踞在上。早朝结束后,朝臣的襟袖都沾满了香气。在挥毫之间,他们就写下了美妙的诗篇。要想知道那些世代执掌诏书起草的官人是多么有才华,只要看看贾至就知道了。

这是针对前一首应制诗而作的唱和诗,都是围绕“早朝”而展开,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诗的前四句着重于写景,用“醉”、“动”等字眼烘托出深宫院内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气象。后四句侧重于赞美贾至的才华和青春得意。第五句诗“朝罢香烟携满袖”紧承贾诗“衣冠身惹御炉香”而来,体现了唱和诗的特色。

和贾舍人早朝①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②,尚衣方进翠云裘③。

九天阊阖开宫殿④,万国衣冠拜冕旒⑤。

日色才临仙掌动⑥,香烟欲傍衮龙浮⑦。

朝罢须裁五色诏⑧,珮声归到凤池头⑨。

①本诗也是《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

②绛帻:红色头巾。鸡人:周朝官名,后指宫中报更人,戴红色头巾。《周礼·春官·宗伯第三》:“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汉官仪》载:“于朱雀门外,著绛帻,传鸡鸣。”晓筹:早更。筹,计时器。

③尚衣:尚衣局,属殿内省,掌管帝王衣服。翠云裘:绿色皮衣。

④九天:天的最高处,此指帝王住所,宫禁。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⑤万国衣冠:指各国使臣。衣冠,官员的穿戴,这里指官员,是借代的用法。冕旒:皇帝所戴的礼冠。冕,帝王的礼帽,旒是冕前后所挂的串珠,共十二串。冕旒在这里借指皇帝。

⑥日色:借喻,指皇帝。仙掌:皇帝专用的掌扇,又叫障扇,多以野鸡尾为饰。

⑦傍:依,靠近。衮龙:龙袍上的龙形图案。浮:浮动。

⑧五色诏:用五色纸书的诏书。《邺中记》载:“石虎诏书,以五色纸,著凤雏口中。”

⑨珮声:走动时,身上珮玉发出的声音。

拂晓时分,鸡人在宫门外传报时辰,尚衣官把绣有绿色云纹的皮袄拿到皇上面前。宫殿大门次第打开,各国的遣唐使和文武百官开始朝拜皇帝。太阳才照到铜铸仙人的手掌上,御炉中的香烟已经缭绕在皇帝周围。早朝完毕后就该起草诏书令了,在他们归去的路上一直回响着环佩叮当的声音。

王维的这首和作,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百官,称为“鸡人”。“晓筹”即更筹,是夜间计时的竹签。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宫殿”即题中的大明宫,唐代亦称蓬莱宫,因宫后蓬莱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仙掌”是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衮龙”亦称“龙衮”,是皇帝的龙袍。“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廷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这里即代指贾至。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和谐。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和贾舍人早朝①

岑参②

鸡鸣紫陌曙光寒③,莺啭皇州春色阑④。

金阙晓钟开万户⑤,玉阶仙仗拥千官⑥。

花迎剑佩星初落⑦,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⑧,阳春一曲和皆难⑨。

①本诗也是《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

②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南阳),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官晋州刺史。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天宝十载(751),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十三载(754),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后历官起居舍人、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有《岑嘉州诗集》。

③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④皇州:帝都,指长安。阑:荆

⑤金阙:宫殿,这里指大明宫。

⑥仙仗:仙人的仪仗队,此处指皇帝的仪仗。

⑦剑佩:佩剑及玉石等饰物。星初落:繁星刚逝,天刚亮。

⑧凤凰池:也称凤池,指中书剩

⑨阳春:古代楚国歌曲名,是一种高雅的乐曲,《阳春》、《白雪》是高雅音乐的代名词,正如《下里》、《巴人》是粗俗音乐的代称。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效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这里“阳春”指贾至的诗。

黎明破晓前略有一丝寒意,京城的道路上传来阵阵鸡鸣声。皇宫内苑春色阑珊,莺啼婉转。宫殿大门在晨钟声中逐一打开,台阶上缓缓而来的是皇帝的仪仗。鲜花恭迎着身佩宝剑的朝臣,沾着晨露的杨柳轻拂着五彩的旌旗。在中书省供职的贾至写了一首《早朝》诗,艺术高超,使我们难以应和。

这首唱和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用景物之灿烂来衬托早朝之隆盛。全诗不仅动感十足,极具活力。

而且对仗工整,“鸡鸣”对“莺啭”,“开万户”对“拥千官”,把早朝这件庄严的事情置放在一个令人惬意的环境中,十分自然、巧妙。全诗辞藻丰富,用字天成,在艺术手法上别出一格。

上元应制①

蔡襄②

高列千峰宝炬森③,端门方喜翠华临④。

宸游不为三元夜⑤,乐事还同万众心⑥。

天上清光留此夕⑦,人间和气阁春阴⑧。

要知尽庆华封祝⑨,四十余年惠爱深⑩。

①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正月十五上元之夜,蔡襄随御驾观灯,奉命作此诗。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应制:奉帝王之命作诗。

②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北宋诗人,书法家,工正、行、草书,也善章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东坡题跋》称:“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也。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官至端明殿学士,有《蔡忠惠集》。

③高:一作“叠”。千峰:灯山峰峦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宝炬:宝灯。森:林立。

④端门:宫殿的正门,即午门。喜:一作“伫”。翠华:皇帝后面的障扇,借指皇帝的仪仗。

⑤宸游:帝王巡游。三元: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这里指上元夜。

⑥同万众心:帝王与民众同心。

⑦天上清光:夜空清澄明朗。

⑧和气:祥气,瑞气。阁:同“搁”,留。春阴:春夜。

⑨华封祝:即华封三祝,尧到华州,华州封人(守边疆的人)祝他长寿、富有、多子。《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⑩四十余年:嘉祐八年,宋仁宗赵祯已经在位四十年。爱:一作“化”。

上元之夜,鳌山上灯火重重叠叠,像山峰耸立。宫殿的大门打开,等待着皇帝仪仗的驾临。皇帝出游不是为了观赏灯火,而是要与民同乐。正因为此,才会有天上清光普照,人间和气蔼蔼,于元宵之夜齐聚在宫门之前。要知百姓为何对皇帝的颂祝如此之多,都是因为在位四十年的皇帝恩泽浩荡。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又是皇帝与民同乐的日子。这首应制诗是为皇帝歌功颂德而作,虽然内容无甚可取,但诗歌采用的铺排手法尽显普天同庆的热闹,读来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上元应制①

王珪②

雪消华月满仙台③,万烛当楼宝扇开④。

双凤云中扶辇下⑤,六鳌海上驾山来⑥。

镐京春酒沾周宴⑦,汾水秋风陋汉才⑧。

一曲升平人共乐⑨,君王又尽紫霞杯⑩。

①此诗原题《依韵恭和御制上元观灯》,是皇帝《上元观灯》的和诗。据《侯鲭录》载,此诗作于元桔中。

②王珪(1019-1085),北宋诗人,字禹玉,华阳(今四川省成都)人。仁宗庆历二年(1024)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侍读学士。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卒于位,谥文恭。蛙任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显。有集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

③华月:明亮的月光。仙台:宫中的楼台。

④当楼:对着楼台。宝扇:障扇,皇帝的仪仗。

⑤双凤:服侍皇帝的两个宫女。辇(niǎn):帝王乘坐的车子。

⑥六鳌:据《庄子》载,海上有三座仙山,下面有六只鳌鱼驮着,这里是说灯景鳌山是仙山。

⑦镐京:镐(今西安)为西周国都,这里指北宋都城。同样,说宴赏是周宴也是将宋比作周。

⑧汾水秋风:汉武帝巡游汾水,赐宴群臣,并赋《秋风辞》。陋汉才:武帝君臣才能浅陋,比不上今日盛会。

⑨升平:太平,或可解作《万岁升平》曲,宋代教坊歌曲之一,教坊都知李德昇作,是歌颂天下太平的曲子。共:一作“颈。

⑩尽:饮荆尽,一作“进”。紫霞杯:酒杯名,这里借代酒。

冰雪消融,皎洁的月光撒满了宫殿楼台。成千上万的蜡烛之光映照着楼台,掌扇的宫人分立在皇帝身后的两旁。双月彩灯仿佛乘着辇车从天而降,六鳌彩灯好像是巨龟背着大山从海上赶来。今日君王赐宴,就像昔日周王在镐京大宴群臣;君臣宴饮赋诗,其诗才远胜当年汉朝。一支国泰民安的曲子唱完之后,人人欢快,皇帝又拿起紫霞酒杯开怀畅饮。

诗题又作《依韵恭和御制上元观灯》,这首诗的题材和上一首诗相同,但诗味更浓。“仙台”、“宝扇”、“双凤”、“六鞅烘托出皇家气派,无与伦比。颈联运用典故,用周、汉来喻指宋朝的太平盛世,诗意含蓄。尾联是公式化的结语,直接为君王粉饰太平。

侍宴①

沈佺期②

皇家贵主好神仙③,别业初开云汉边④。

山出尽如鸣凤岭⑤,池成不让饮龙川⑥。

妆楼翠幌教春住⑦,舞阁金铺借日悬⑧。

敬从乘舆来此地⑨,称觞献寿乐钧天⑩。

①诗题一作《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作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十一月一日。中宗景龙二年(708)于修文馆置太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李峤等为太学士,李适等为学士,杜审言、沈佺期等为直学士,均为御用文臣。景龙三年十一月一日,安乐公主入新宅,沈佺期奉命作此诗。

②沈佺期(656?-714),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内黄)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的诗多宫廷应制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丽。但他在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情调凄苦,感情真实。他还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中唐元鸲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钱良择《唐音审体》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

③贵主:安乐公主,唐中宗女,韦后所生,买官鬻爵,干预朝政,后为玄宗所杀。好神仙:爱好神仙。

④别业:别墅。初开:刚建成。云汉边:云霄中,形容楼阁高大雄伟,上连云天。

⑤鸣凤岭: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相传周朝兴起时,有凤凰鸣于岐山,所以得名。

⑥不让:不弱于,不差于。饮龙川:沂水,源出今山东沂水县,经江苏邳县流入泗水。语出《尸子》:“有龙饮于沂。”

⑦妆楼:梳妆楼。翠幌:绿色的帘幕。

⑧舞阁:专供舞蹈用的台阁。金铺:门环上的黄金装饰。

⑨乘舆:天子车驾。

⑩称觞:举起酒杯。献寿:敬酒祝寿。钧天:古代传说中的天中央。也指神话中天上的音乐。

安乐公主喜好神仙之道,她新建的府邸巍峨壮观,直冲云霄。花园中有假山高峻挺秀,像凤凰山一般;池塘里的碧波荡漾摇曳,丝毫不逊于沂水。绣楼上的帘幔一片青翠,看起来四季如春;门上的金花钮光辉映照,看起来像红日悬挂在上面。侍从恭敬地跟随着皇帝的车驾光临此地,众人在“钧天广乐”的仙乐声中向皇帝举杯贺寿。

这首诗是诗人跟随唐中宗一起游览安乐公主的新府邸时应景而作。诗歌采用夸张、铺陈的手法刻绘出公主新宅的富丽豪华,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公主的奢侈生活。

答丁元珍①

欧阳修②

春风疑不到天涯③,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④,冻雷惊笋欲抽芽⑤。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⑥。

曾是洛阳花下客⑦,野芳虽晚不须嗟⑧。

①诗题一作《戏答元珍》。这首诗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欧阳修于上年作《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结果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武昌)县令,丁元珍作《花时久雨》诗赠他,欧阳修遂以此诗赠答。丁元珍:丁宝臣,字元珍,时为陕州军事判官。

②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吉州原属庐陵郡,故自称庐陵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熙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退居颍州。欧阳修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语言流畅自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③春风疑不到天涯:即“疑春风不到天涯”,怀疑春风的来临。天涯,天边,这里指地处边远的峡州。

④残雪:尚未融化的雪。

⑤冻雷:早春的雷。

⑥病入新年:拖着病体进入新年。物华:美好的景物。

⑦洛阳花下客:作者自称,宋仁宗天生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洛阳盛产牡丹,北宋时花园最盛,有“天下名园重洛阳”的说法,所以称“洛阳花下客”。

⑧野芳:野花。嗟:叹息。

我疑心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地方,因为新春二月的夷陵山城至今还见不到鲜花绽放的情景。残雪压满枝头尚可看见经冬的橘子,一阵春雷过后,竹笋破土而出。晚上听到归雁的啼鸣不觉引起了思乡之情,疾病伴着自己进入新的一年,面对万物逢春而心生感慨。追忆往昔,我曾是洛阳花园中的赏花游客,见到了极其美丽的景致,所以即使现在山城的花儿开放得晚些,我也无须叹息了。

作者贬官到峡州夷陵任县令时,他的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送给他,诗人因此写了这首诗作答。诗题冠以“戏”字,实不为游戏之作,而是政治失意的掩饰之辞。首联破“早春”之题,点出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的早春气象,流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夷陵是有名的橘乡和竹乡,诗人抓住山城二月最典型的景物展开描写,呈现出一幅山城早春画卷。颈联由景生情,从往事的回忆联想到目前的处境,让人感慨万千。末句是自我宽慰,淡化了诗人的消极情绪。

插花吟①

邵雍②

头上花枝照酒卮③,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④,眼见四朝全盛时⑤。

况复筋骸粗康健⑥,那堪时节正芳菲⑦。

酒涵花影红光溜⑧,争忍花前不醉归⑨。

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1)左右,诗人六十岁上下。插花:古时男子有发髻,鬓边也插花。吟:歌。

②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文人,著名道学家。祖籍范阳,其父徙衡漳,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百源上,故后世又称其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仕,隐居洛阳,自名“安乐先生”。喜饮酒,命之曰太和汤,饮不过多,不喜太醉。曾作诗曰:“酒未微酡,自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邵雍的甘于淡泊,乐于饮酒著述,代表了古代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有《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集则有《伊川击壤集》。

③卮:古代的一种酒器。

④两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作者已经年过六十,故称两世。

⑤四朝:作者经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

⑥况复:何况又。筋骸:筋骨,身体。粗:大致。

⑦芳菲:本指花草的美好,这里指一切事物的美好。

⑧涵:浸。溜:浮动。

⑨争忍:怎忍。

插在头上的花朵倒映在酒杯中,酒杯中浮动着鲜花的影子。我这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目睹了四朝盛世。况且我的身体还很硬朗,更兼又逢着这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大好时节。映照在酒杯中的花影使酒更加红光闪动,我怎忍得住不在花前大醉一场呢!

古人男女老少都有在头上戴花的习惯,这首诗是诗人插花饮酒时而作。诗人身处北宋太平之时,国势强盛,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油然而生。但同时,诗人追求自由,忘却尘俗的归隐之心亦并未消减,因而在诗中流露出诗人恋世与退隐两不舍的矛盾。

寓意①

晏殊②

油壁香车不再逢③,峡云无迹任西东④。

梨花院落溶溶月⑤,柳絮池塘淡淡风⑥。

几日寂寥伤酒后⑦,一番萧瑟禁烟中⑧。

鱼书欲寄何由达⑨,水远山长处处同。

①诗题一作《无题》。寓意:借其他事物寄托本意。

②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得尽读秘阁藏书,学问益博。继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事无巨细,皆咨访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历居要职,先后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文武职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爵临淄公。卒谥元献。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晏殊能诗,善词,文章赡丽,骈文、书法无不工。尤擅长小令,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后人称之为“词人相”。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但绝大部分已经散失。今传世有《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又编类书《类要》。

③油壁:即油壁车,或谓油耕,一种车壁、车帷用油涂饰的华贵车子,有时驾以二马、三马。《南齐书·鄱阳王锵传》:“制局监谢粲说锵及随王子隆曰:‘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这里指美人乘坐的华贵车子。香车:用香木做的车。泛指华美的车或轿。

④峡云:巫峡上空的云,这里暗用楚襄王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的典故,指所思念的女子。典出宋玉《高唐赋》。

⑤梨花院落:开满梨花的院子。溶溶月:月光如水一样明净、皎洁、柔和。

⑥柳絮池塘:飘着柳絮的池塘。淡淡风:风轻轻地吹着。

⑦寂寥:寂寞。伤酒:中酒。

⑧萧瑟:萧条,冷落。禁烟:即禁火,寒食禁火。

⑨鱼书:旧时称书信为鱼书,典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赠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何由达:怎么能够寄到。

坐在涂满油漆、散发着香味的车子里的女子一去不复返了,只能任凭她东西飘零。梨花盛开的院子里月光如水,柳絮点缀的池塘上拂来淡淡微风。多少天来借酒消愁,醒来时却更加寂寞无聊;即使是寒食节来临,生活也同样是一片空虚。倘若有鲤鱼可以传信,又能寄向何处呢?到处都是迢迢水路,绵绵高山,阻隔了音讯。

诗题一作《无题》,说明诗歌主旨含蓄隐晦,可作政治隐喻诗解,也可作爱情诗解,一般从后者。首句“油壁香车”透露出一种富贵气息,借指美丽的青年女子。“不再逢”、“任西东”说明诗人对女子离别后无处可寻的哀叹。颔联是寓情于景的名句,通过落花、飞絮、冷月、轻风渲染出惆怅寂寥,千回百转的男女情思,达到高度的情景交融。颈联借酒浇愁,却备添其哀。末尾两句自问自答,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无处逃遁的思念之情尽溢笔下。全诗写得典雅精巧,情真意切。

寒食书事①

赵鼎②

寂寂柴门村落里③,也教插柳纪年华④。

禁烟不到粤人国⑤,上冢亦携庞老家⑥。

汉寝唐陵无麦饭⑦,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⑧,莫管城头奏暮笳。

①赵鼎于绍兴(1138),绍兴十四年(1144)贬官潮州,诗作于被贬潮州期间。书事:记事。

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解州闻喜(在今山西)人,自号得金居士。崇宁五年(1106)进士。绍兴初年两度为相,有“南宋贤相,首推赵鼎”之誉。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传为千古佳话。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和,罢相,出知绍兴府。绍兴十四年(1144)再移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绍兴十七年,不食而卒。天下闻而悲之。孝宗朝,被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其词“清刚沉至,卓然名家。”有《忠政德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

③寂寂:清静冷落的样子。柴门:农家的篱笆门。

④也教:也懂得。插柳:寒食节有门上插柳的习俗。纪年华:门上插柳,表明又一个寒食节来到了。纪,记,标记。

⑤粤人国:今广东、广西一带。

⑥上冢:上坟祭扫,冢,坟。庞老:指东汉末隐居在湖北襄阳鹿门山上的庞德,刘表几次邀请他出山都不肯,后来清明节携全家上坟祭扫,然后到龙门山采药不返。这里是说,这儿的清明节,人们也像庞德一样携全家祭扫坟墓。

⑦汉寝唐陵:即汉唐寝陵,汉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寝,古代帝王陵墓上的正殿,是祭祀的处所。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这里指粗糙的祭品。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日以小豆为羹,不以酰酢,其味纯甘,故日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⑧一樽:一杯酒。竟:竟然。藉:凭借,靠着。

⑨莫:不要。暮笳:傍晚的笳声。笳,我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寒食节这天,村子里冷冷清清,家家户户都插柳于门上,以标志春天的来临。粤地在清明前没有禁火寒食的习惯,但老百姓还是会全家一起去祭祖。只见汉唐两朝的王陵大墓冷落得连粗茶淡饭也无人供奉。在山涧小溪和野径小道边有雪白的梨花盛开怒放。一樽酒喝完后,顺势躺在青苔上,哪管城头响起的画角声。

这是诗人贬官粤地时逢清明而作。虽然粤地的清明习俗有些不同,但扫墓祭祖却是一样的,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颈联笔锋突转,视线从老百姓的坟头投射到帝王陵寝,热闹与冷清形成强烈对比,反衬出世事变幻的慨叹。尾联寄情山水,流露出淡然的人生态度和隐隐的愤世之情。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②,野田荒冢只生愁③。

雷惊天地龙蛇蛰④,雨足郊原草木柔⑤。

人乞祭余骄妾妇⑥,士甘焚死不公侯⑦。

贤愚千载知谁是⑧,满眼蓬蒿共一丘⑨。

①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四月,宋以蔡京为左相,重审“元祐学术”,令销毁三苏、黄庭坚、秦观等人文集,在各地设立“元祐奸党碑”,妄图将旧党铲荆黄庭坚以《承天院塔记》被贬官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十个月后,诗人谢世。

②桃李笑:桃李开放,拟人的手法。

③荒冢:荒凉的坟墓。

④龙蛇蛰:龙蛇起动。蛰,本指动物冬眠不食不动,这里用作发蛰、起蛰讲。

⑤郊原:郊外,野外。柔:嫩。

⑥人乞祭余:形容困窘或者为牟利不择手段。典出《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酮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墙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王安石《破冢》:“墦间夜半分珠玉,犹是当时乞祭人。”楼钥《题孙谷桥墦间图》:“因知义利本殊途,莫笑墦间乞祭徒。”

⑦士甘焚死:用介之推的典故。春秋时,介之推随重耳出亡,归国后不受封赏,母子隐居,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山,结果介之推焚死山中。不公侯:不做官。

⑧是:对、正确。

⑨蓬蒿:野草。共一丘:同是一块土丘。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竞相绽放,犹如笑脸。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这首诗构思独特,每联都用对比手法,通篇读起来跌宕起伏。首联一“笑”一“愁”反衬出清明时节桃红李白的明媚景象。颔联进一步描绘出自然万物逢春生发的活力。颈联由清明上坟联想到齐人乞食,介之推辞官归隐,一愚一贤,泾渭分明,然而“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诗歌感叹兴亡更替,发人深剩

清明①

高翥②

南北山头多墓田③,清明祭扫各纷然④。

纸灰飞作白蝴蝶⑤,泪血染成红杜鹃⑥。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⑦,一滴何曾到九泉⑧。

①据传,明代有人因争坟地大打出手,致死人命,有位秀才将高翥的《清明》诗改换数字,便成一首绝妙的劝谏诗:“南北山头争墓田,清明殴斗各纷然。衣衫撕作白蝴蝶,脑袋打成红杜鹃。日落死尸眠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人生有事须当让,寸土何曾到九泉。”

②高翥(1170-1241),原名公弼,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幼习科举,不第即弃,以教授为业,布衣而终。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因慕禽鸟信天缘习性,自署“信天巢”。与诗友唱酬为乐。高翥诗有民歌风,擅长以平易自然之句写出寻常不经意之景色,平易雅淡,脍炙人口。有《菊涧集》二十卷,已佚。清康熙时裔孙高士奇辑为《信天巢遗稿》。

③墓田:坟地。

④祭扫:祭祖扫墓。纷然:纷纷,一群群,众多的样子。

⑤纸灰:古人用纸做成钱状,扫墓时烧化作死人的资财,纸灰为风所吹,像蝴蝶一样。

⑥泪血:用杜鹃啼血的典故。

⑦须当:应当。

⑧九泉:人死后的葬处。古人相信人死了魂归地下,其地为九泉,又称黄泉。汉阮璃《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唐崔珏《哭李商隐》诗:“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这首以清明为题材的诗歌立意新巧,匠心独具。首联总写清明扫墓的纷乱情景。颔联进一步描写扫墓的场面、气氛和扫墓人的忧戚、悲伤,营造出典型的清明特质。“日落狐狸眠冢上”一反哀伤,点出墓地热闹之后的平静。“夜归儿女笑灯前”笔锋辛辣,饱含讽刺,刻画出人情冷暖,扫墓不过是形式而已。尾联由此得出结论,既然如此,不如及时行乐,开怀畅饮,照应了主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①,春入遥山碧四围②。

兴逐乱红穿柳巷③,困临流水坐苔矶④。

莫辞盏酒十分劝⑤,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⑥。

①恣(zì)行:尽情行走。

②遥山:远山。碧四围:绿满四野。

③兴:高兴时,游性浓时。逐:追逐。乱红:杂乱的花,这里可理解为繁多的花,古人常用乱表示多的意思,如“群莺乱飞”。

④困:与“兴”对举,困乏时。苔矶:长有青苔的石头。矶,水边突出的石头。

⑤莫辞:不要推辞。

⑥游衍:恣意游逛。《诗·大雅·板》:“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毛传:“游,行;衍,溢也。”孔颖达疏:“游行衍溢,亦自恣之意也。”莫:同“暮”。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诗歌是诗人春游郊外有感而作。首联用一“入”字生动描绘出春势不可阻挡的活力与生机。浓浓春意激起了作者的诗兴,并着意奉劝世人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末句虽为否定句,实为肯定之意,诗人流连于春色,即使是乐而忘返也无妨。全诗由远及近,动静互衬,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人的乐春之情。

秋千

释惠洪①

画架双裁翠络偏②,佳人春戏小楼前③。

飘扬血色裙拖地④,断送玉容人上天⑤。

花板润沾红杏雨⑥,彩绳斜挂绿杨烟⑦。

下来闲处从容立⑧,疑是蟾宫谪降仙⑨。

①惠洪(1071-1128),字觉范,俗姓喻,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北宋诗僧。或谓其为“德洪”,俗姓彭。少时尝为县小吏,后得祠部牒为僧。善画梅竹。黄庭坚喜其聪慧,教之读书,后为海内名僧。其文伟俊,不类佛家语。诗长于七古。又善作小词,时作绮语,有“浪子和尚”之称。与苏轼等为方外交。有《石门文字禅》三十卷。又有《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三卷。周泳先辑其词为《石门长短句》一卷。

②画架:装饰精美刻有花纹的秋千架。翠络:秋千上翠绿色的绳子。

③佳人:美女。戏:游戏,玩耍,即荡秋千。

④血色:鲜红色。

⑤断送:打发。玉容:似玉面容,借代用法,指荡秋千的美女。

⑥花板:秋千上雕花的脚踏板。红杏雨:红杏枝头的露水。

⑦绿杨烟:碧绿的杨柳树上笼罩的烟雾。

⑧闲处:秋千边,也可解释为幽静的地方,或闲时。

⑨蟾宫:月宫,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月宫为蟾宫。谪降仙:贬谪下凡的仙子。

绘着彩图的秋千架两边悬垂着翠绿色的丝绳,在融融春意中,美丽的少女在小楼前嬉闹玩耍。鲜红色的缀地长裙随着秋千飞扬飘荡,秋千仿佛要把美人推向青天。杏花花瓣像雨点般洒落在秋千上,翠绿的杨柳像轻烟缭绕于彩绳之间。美人从秋千上下来之后,从容自若地立在花荫幽静之地,神采翩翩,好似月里嫦娥飞临人间。

诗题名为《秋千》,实是写秋千架上佳人的风姿神韵。首句极言秋千之精致美丽,暗示出女主人公的高贵身份,由此引出在小楼前嬉戏的佳人。三、四句描绘出秋千上下摆动中美人神采奕奕的场面。颈联是景物描写,在烟雨笼罩、如梦如幻的情境中,秋千上的美人更是令人怦然心动。尾联突然刹车,秋千停止,秋千上的人也随之由动态转为静态,与颔联形成鲜明对比,所谓“动若脱兔,静如处子”。全诗从秋千着眼,由秋千带出佳人,由佳人衬出秋千,二者相辅相成,熔于一炉。

曲江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②,风飘万点正愁人③。

且看欲尽花经眼④,莫厌伤多酒入唇⑤。

江上小堂巢翡翠⑥,苑边高冢卧麒麟⑦。

细推物理须行乐⑧,何用浮名绊此身⑨。

①诗题一作《曲江对酒》。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长安依然是一派凋敝景象,诗人游赏了曲江。曲江:曲江池,在长安东南,为唐时长安旅游胜地,今已干涸,故址在今西安市南。

②减却:减少。却,语气助词,无义。

③愁人:使人发愁。

④欲尽:花将开完。花经眼:花在眼前出现,又解作曾经欣赏过。

⑤莫厌:不要厌烦。

⑥巢翡翠:翡翠筑巢。翡翠,一种水鸟,又名翠雀。

⑦麒麟:我国古代的一种瑞兽,这里指麒麟石像。

⑧推:推寻,推究。物理:万物兴衰变化的道理。行乐:作乐。

⑨浮名:一作“浮荣”,指虚名,虚幻的功名利禄。绊此身:束缚自己。

漫天飞舞的花瓣令春色顿减,何况风吹落红无数,岂不更加使人愁闷。眼看着春花快要谢光了,也不顾忌酒多伤人而只想借此消愁。曲江旁的房屋上有翡翠鸟在上面筑巢栖息,园林边是贵人的墓穴,石头凿成的麒麟守护在墓穴两侧。仔细推想自然万物变化之理,那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用富贵荣华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来束缚自己呢!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这首诗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1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颈,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①,每日江头尽醉归②。

酒债寻常行处有③,人生七十古来稀④。

穿花蛱蝶深深见⑤,点水蜻蜓款款飞⑥。

传语风光共流转⑦,暂时相赏莫相违⑧。

①朝回:上朝回来。典:典当。

②江头:曲江头。尽:尽是,都是。

③酒债:赊欠的酒钱。寻常:平常。行处:到处。

④古来稀:又称古希、古稀之年,古代为七十岁的代称。

⑤蛱蝶:蝴蝶。深深见:时隐时现。见,现。

⑥款款:缓慢。

⑦传语:寄语,传话。风光:春光。

⑧相违:互相分开。

每天上朝回来就典当春衣买酒喝,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酒债。人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是比较稀少的了。花丛深处的蝴蝶翩翩起舞,时隐时现;池塘水面的蜻蜓信步漫游,忽上忽下。寄语春光美景,我的人生最好能和你一道远行而不要分离。

这一首,即紧承上一首的“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这两首诗是“联章诗”,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媳,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希”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其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媳,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花”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难道唤不起春光明媚的美感吗?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1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黄鹤楼①

崔颢②

昔人已乘黄鹤去③,此地空余黄鹤楼④。

黄鹤一去不复返⑤,白云千载空悠悠⑥。

晴川历历汉阳树⑦,芳草萋萋鹦鹉洲⑧。

日暮乡关何处是⑨,烟波江上使人愁⑩。

①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矶,背靠蛇山,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年间,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鹤过此,费文袢在此乘黄鹤登仙而去。

②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2)进士。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今山西)军幕。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他的诗名很大。唐人选编的《国秀集》就收了他的《古游侠》与《黄鹤楼》等诗,中唐人还将他与王维并称。李白对他的《黄鹤楼》十分佩服。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时想题诗,当他看到崔颢这首诗后不由地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弃笔不做。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早年诗多写妇女生活,虽然有浮艳之作,但大多数内容还比较健康。后来到边塞,诗风一变为慷慨豪迈。有《崔颢诗集》,《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诗五首。

③昔人:乘鹤仙人。

④空余:只剩下。

⑤不复返:不再回来。

⑥悠悠:形容年代久远。

⑦晴川:晴朗的江面,此指汉江。历历:清晰可数。汉阳:在今武昌西北。

⑧芳草萋萋:用语源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州: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传说《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葬于此。

⑨乡关:家乡。

⑩烟波:气霭笼罩的江面。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树清晰可数,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我发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旅怀①

崔涂②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③。

蝴蝶梦中家万里④,杜鹃枝上月三更⑤。

故园书动经年绝⑥,华发春催两鬓生⑦。

自是不归归便得⑧,五湖烟景有谁争⑨。

①诗题一作《春夕旅梦》,又作《春夕旅游》、《春夕旅怀》。旅怀:客居他乡的情怀。

②崔涂,字礼山。晚唐诗人。江南桐庐富春人(今浙江富春江一带),唐僖宗光启年间进士,终生漂泊,久在巴蜀、湘鄂、秦陇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有怀》)。工诗,诗以漂泊为题材,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苍凉。有《崔涂诗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③楚城:泛指楚地。

④蝴蝶梦: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饿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里泛指梦。

⑤杜鹃:鸟名,声音似“不如归去”,听到杜鹃啼叫声,诗人思乡的心情更为急切。

⑥故园:家乡。书:书信。动:动辄,每每。经年:常年。绝:音信断绝。

⑦华发:花白头发。

⑧自是:本来是。归便得:要回去就可以回去。

⑨五湖:旧称涌湖、洮湖、村湖、贵湖、太湖为五湖,泛指太湖一带。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烟景:风烟景物。

远去流水漫天飞花随春归去两无情,送走东风,东风匆匆一路追逐过楚城。蝴蝶梦中双翅欲折归路迢递家万里,子规枝头血泪几尽残月朦胧夜三更!家乡的音信动不动经年累月长断绝,头上的白发忽惊觉春来竟然满镜生。本来天涯漂泊四处转徙有家不得归,一旦若得归去五湖烟水有谁来相争?

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有怀》)。《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怎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杜鹃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所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这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怎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呢!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什么程度?是“华发春催两鬓生”。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催”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将何以解脱?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答李儋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②,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③。

身多疾病思田里④,邑有流亡愧俸钱⑤。

闻道欲来相问讯⑥,西楼望月几回圆⑦。

①诗题一作《答李儋元锡》,又作《寄李儋元锡》。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字元锡,唐朝宗室,甘肃武威人,曾官殿中侍御史,韦应物的好友,两人的唱和诗很多。一说李儋、元锡为二人。元锡,河南洛阳人,字君贶,元挹之子,贞元十一年为协律郎、山南西道节度推官。元和中,历任苏州刺史,福建、宣歙观察使,授秘书监分司,以贪赃贬官壁州,后除淄王傅。

②花里:花开季节,春季。

③黯黯:黯然,沮丧的样子。

④思田里:思念故乡,这里含有盼望归隐的意思。

⑤邑:城市,这里指苏州。愧俸钱:愧对官俸。

⑥闻道:听说。问讯:探望。

⑦西楼:观风楼。

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过了一年,又到花开时节。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禄。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显然,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次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1(《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②,长夏江村事事幽③。

自去自来梁上燕④,相亲相近水中鸥⑤。

老妻画纸为棋局⑥,稚子敲针作钓钩⑦。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⑧。

①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成都浣花溪畔。

②江: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又叫浣花溪。抱:环抱,绕着。

③幽:幽静,安闲。

④自去自来:来去随意的样子。

⑤相亲相近:形容鸥鸟融洽亲近的样子。

⑥棋局:棋盘。

⑦稚子:幼子。

⑧微躯:微贱的身体,诗人谦称。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用敲针作鱼钩。我老了,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装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尾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像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夏日

张耒①

长夏江村风日清②,檐牙燕雀已生成③。

蝶衣晒粉花枝舞④,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⑤,嘈嘈虚枕纳溪声⑥。

久斑两鬓如霜雪⑦,直欲樵渔过此生⑧。

①张耒(1054-1114),宋代诗人,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起居舍人,后世因称“张右史”。因入“元祐党籍”徒宣州,再贬监黄州酒税。崇宁五年(1106)放还赋阕,寓居陈州(今河南淮阳)至终。陈地古名宛丘,因此世称“宛丘先生”。张耒安置黄州时居东柯山西麓,因号柯山。苏轼称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诗风平易流丽,颇有白居易、张籍、王建之风。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集》七十六卷。

②清:清爽,晴朗。

③檐牙:屋檐,因边缘呈牙齿状得名。

④蝶衣:蝴蝶翅膀。晒粉:晒翅膀上的粉。

⑤落落:稀疏的样子。邀月影:月影透过帘子,好像受邀请而来,拟人的手法。陈文瑛《盆梅》:“赖君邀月影,使我涤尘襟。”

⑥嘈嘈:流水声。虚枕:空心的枕头。纳溪声:枕边传来了流水声。

⑦久斑:早已斑白。

⑧直欲:真想,真愿意。樵渔:砍柴打鱼,借指归隐。

漫长夏季里的江村风和日丽,瓦檐中的空隙早已筑满了燕雀的巢。蝴蝶停在花枝上展翅晒粉,蜘蛛躲在屋角边吐丝织网。日暮时候,窗帘中透进稀疏的月影。夜深时分,枕边听到嘈杂的溪流声。早已花白的双鬓如今越发像霜雪的颜色了,但愿我能像樵夫渔夫那样,在自然的环境中过一生。

这首诗写夏日的江村风情。前四句写白天的景象:风和日丽,燕雀筑巢,蝴蝶翩翩起舞,蜘蛛静静吐丝,这些景物都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呈现出一派自然气息。颈联写晚景,月影和溪声越发衬托出夏日之清凉、幽静。如此怡人的夏日村庄使得诗人不禁触景生情,生出归隐田园的渴望来。全诗写景自然天成,抒情收放自如,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辋川积雨①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②,蒸藜炊黍饷东菑③。

漠漠水田飞白鹭④,阴阴夏木啭黄鹂⑤。

山中习静观朝槿⑥,松下清斋折露葵⑦。

野老与人争席罢⑧,海鸥何事更相疑⑨。

①诗为《辋川集》之一。王维自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至十五载(756)前后常居于辋川,作《辋川集》,期间与裴迪诗相往来。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二十里,水出终南山辋谷,北流入霸水。诗人在此有辋川别墅。积雨:久雨。

②烟火迟:烟火缓缓地上升。雨后空气湿度大,气压低,又无风,烟火升得慢。

③藜:一种野菜,又名灰菜。黍:黍子,黄米。饷:送饭。东菑:东边耕作者。菑,初耕的田地。

④漠漠:辽阔无边的样子。次联由李嘉祐“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点化而来,使画面更开阔,色彩更明丽,所塑造意境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洪适《蝶恋花》:“漠漠水田飞白鹭。夏木阴阴,巧啭黄鹂语。”张炎《壶中天》:“忽来诗思,水田飞下白鹭。”罗志让《秋感》:“鸿雁远传霜信至,鹭鸶低傍水田飞。”

⑤阴阴:阴暗潮湿。夏木:夏天的树木。

⑥习静:习惯于幽静的环境。朝槿:即木槿。花朝开暮落,故常用以喻事物变化之速或时间的短暂。

⑦清斋:素食。露葵:带有露水的葵菜。

⑧野老:居于郊野的人,诗人自称。争席罢:不再争座次,指争名夺利的官场中生活已经结束。争席,典出《庄子·寓言》,阳予见老子,“其返也,舍者与之争席”。

⑨海鸥:典出《列子·黄帝》。有海边好鸥者,每天与海鸥相亲。后其父要他捉海鸥来玩,第二天,海鸥再也不与他亲近了。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婉转啼声。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辋川,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致,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新竹①

陆游②

插棘编篱谨护持③,养成寒碧映涟漪④。

清风掠地秋先到⑤,赤日行天午不知⑥。

解箨时闻声簌簌⑦,放梢初见影离离⑧。

归闲我欲频来此⑨,枕簟仍教到处随⑩。

①诗题一作《东湖新竹》。

②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二十九岁时赴试,因名次居于秦桧孙子之前,被除名。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孝宗派他到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后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1188),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他谏劝朝廷力图大计,被再度罢官。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③谨:小心。护持:卫护。

④寒碧:本指碧玉,因为碧玉晶莹带有凉意,所以称为寒碧;这里用来比喻新竹。涟漪(yī):水纹,这里指微波荡漾的水面。

⑤掠地:吹拂地面。秋先到:因为新竹的清爽,使得主人提前领略到秋天的凉爽。

⑥赤日:烈日。

⑦解箨:脱去笋壳。箨,笋壳。钱起《谢张法曹万顷小山暇景见忆》:“解箨雨中竹,将雏花际禽。”

⑧放梢:发枝长杈,枝梢伸展开。离离:竹影纵横交错的样子。

⑨归闲:回乡闲居。频:多次。

⑩枕簟:枕头与竹席。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古代文人常以竹为君子的象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是许多文士的口头禅。这首作品写的就是一片新竹林,诗里的竹子灵巧生动,青翠有余。诗里的竹子灵在寒映涟漪,灵在清凉蔽日,灵在破土时的欣喜,灵在舒展中的影离离。而青翠,融在灵气里,灵动了就格外翠绿。这些新竹是闲来诗人自己护持成林的,而且还不断有新笋冒出来。

诗题为新竹,所以写了刚种下竹子时的小心,也写了竹笋破土时的样子,竹枝上新长出来的竹叶的样子。

最后写为什么种了这些竹子,因为喜欢它带来的凉意,也喜欢使用竹子编的枕席。其实这首诗写得平易,没有说竹子如何如何品质清高,而是从最本色的角度描写。新竹,新生命,诗里对生机的赞美和喜爱其实是作品的长处。结尾尽管俗套,可是很实在。

对于叠字,对于对比,对于诗画,这些在前面的诗里面见得多了,在我反而没什么突出的感觉,倒是曲意隐约里对生机的期望让我心里一动。

因为亭亭净植,也因为是一片遮阳的阴凉所在,诗人很喜欢驻足于林内,甚至常常护持,逐渐养出了一片清凉竹林。付出了心力,又防御得好,怎能不有收获呢。

表兄话旧①

窦叔向②

夜合花开香满庭③,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由达④,旧事凄凉不可听⑤。

去日儿童皆长大⑥,昔年亲友半凋零⑦。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⑧。

①诗题一作《夏夜宿表兄话旧》。

②窦叔向,字遗直,唐代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官终工部尚书。窦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集七卷,今存诗九首。有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有《联珠集》行于时,窦叔向亦以子而闻名当世。

③夜合:即合欢,落叶乔木,叶似槐叶,昼开暮合。

④远书:远方亲人的来信。何由达:何曾达到。何由:一作“何曾”。达:一作“答”。

⑤旧事:往事。不可听:听不下去。

⑥去日:昔日,往日。

⑦凋零:本指草木凋落,引申为人的死亡。

⑧酒幔:酒旗。

夜合的浓郁芬芳弥漫了整个庭院。深夜时分,我从酒醉中醒来,听到屋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书信虽然写得情深意切,但家人却因路途遥远从未收到过。过去的事情太悲惨凄凉了,使人无法听下去。昔日的童年伙伴今已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朋好友有半数都已过世。明天我又要乘舟远别,当亲友去河桥相送时,桥头那青布酒旗又将勾起我无限哀愁。

亲故久别,老大重逢,说起往事,每每像翻倒五味瓶,辛酸甘苦都在其中,而且絮叨起来没个完,欲罢不能。窦叔向这首诗便是抒写这种情境的。

诗从夏夜入题。夜合花在夏季开放,朝开暮合,而入夜香气更浓。表兄的庭院里恰种夜合,芳香满院,正是夏夜物候。借以起兴,也见出诗人心情愉悦。他和表兄久别重逢,痛饮畅叙,自不免一醉方休。此刻,夜深人定,他们却刚从醉中醒来,天还下着细雨,空气湿润,格外凉快。于是他们老哥俩高高兴兴地再作长夜之谈。他们再叙往事,接着醉前的兴致继续聊了起来。

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从何说起?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就说熟人吧。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这四句,乍一读似乎是话旧只开了头;稍咀嚼,确乎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诗境浅说》)正因为写得真切,所以读来亲切,容易同感共鸣,也就毋庸赘辞。

末联归结到话别,其实也是话旧。不是吗?明天一清早,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别的新愁,其实是勾起往事的旧愁;明朝饯别的苦酒,怎比今晚欢聚的快酒;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从“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之间,在欢饮和苦酒之间,这一夜的话旧,也是清醒地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

窦叔向以五言见长,在唐代宗时为宰相常袞赏识,仕途顺利平稳。而当德宗即位,常袞罢相,他也随之贬官溧水令,全家移居江南。政治上的挫折,生活的变化,却使他诗歌创作的内容得到充实。这首诗技巧浑熟,风格平易近人,语言亲切有味,如促膝谈心。诗人抒写自己亲身体验,思想感情自然流露,真实动人,因而成为十分难得的“情文兼至”的佳作。

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①,睡觉东窗日已红②。

万物静观皆自得③,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④,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⑤,男儿到此是豪雄⑥。

①闲来:闲时。从容:悠闲舒适,不慌不忙。

②睡觉:一觉醒来。

③万物:天地间的事物。静观:静静地观察。

④道:我国古代的一个基本哲学概念,是超乎具体形体以外的范畴,大致相当于道理、真理。《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通:贯通。

⑤富贵不淫贫贱乐: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富贵不能乱志,贫贱之中仍然怡然其乐。

⑥到此:到达这个境界。豪雄:英雄豪杰。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诗人是宋朝有名的理学家,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理性特质的诗。诗的主旨大致是以为天地万物,客观真理,都存在于人的心中,这是作者宣扬的“道”,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一首“以理入诗,以诗言理”的作品。

游月陂①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②,北有中天百尺台③。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④。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⑤。

世事无端何足计⑥,但逢佳节约重陪⑦。

①月陂:陂名,地址不详。陂,水池。

②四徘徊:四顾徘徊,来回走动。

③中天:半空中,形容台高。

④樽:一种盛酒的器具。聊:暂且。

⑤林下:树林之下。本指清幽处所,常指代隐居所在。

⑥无端:没有头绪,没有定准。何足计:不值得计较。

⑦但:只要。约:邀请。重陪:再来相陪。

我在半月形的河堤上四处漫步,堤岸的北面有百尺楼台高耸入云。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凋零了,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来举杯畅饮吧!水中的云影和天上的云朵悠闲地相互映照,在一片静谧中传来林中流泉的声响。世事变幻无常,不要去计较。如果再逢到佳节,我们再约来相伴玩赏。

这是一首富有哲思的诗,但说理比较形象。诗句“万物已随秋气改”是说理的出发点,说明所有的变化都是不可强求的。颈联水光、云影、泉声融于一体,构成一幅立体生动的闲适秋景图,为诗人的哲理抒发铺设了一个自然环境。“世事无端何足计”即是诗人哲思的归宿点,是诗人参悟人生后的心得。

秋兴其一①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②,巫山巫峡气萧森③。

江间波浪兼天涌④,塞上风云接地阴⑤。

丛菊两开他日泪⑥,孤舟一系故园心⑦。

寒衣处处催刀尺⑧,白帝城高急暮砧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奉节),因秋而兴家国身世之感,作《秋兴》八首。秋兴:借秋天的景物抒发情怀。

②玉露:白露,霜。凋伤:摧残,使草木衰败,枝叶凋零。

③巫山巫峡:泛指夔州一带长江和两岸山峦。萧森:萧瑟阴森,形容深秋景色凄冷。

④兼天涌:连天涌起,形容波浪滔天的水势。

⑤塞上:边关险要的地方,这里指夔州地处边远,山势险要。地阴:地面的阴暗气象。

⑥丛菊两开:两次见到菊花开放,即过了两个年头。开,开放。他日:往日。

⑦一系:永系。

⑧催刀尺:催人赶制冬衣。

⑨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城外临长江的山上,为三国时刘备托孤之处。暮砧:黄昏时的捣衣声。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诗题“秋兴”是因秋景而起兴,感怀往事的意思。杜甫的《秋兴》这组诗共八首,其共同的主旨是:“身居巫峡,心系京华。”这是其中第一首。首联点明地点和季节,用“萧森”统摄全文。颔联对仗工整,波浪冲天,风云接地,气势十分雄壮,极力烘托出“萧森”的气氛。颈联触景生情,“丛菊两开”说明滞留此地已两年,故园之思无法自禁。尾联再起高潮,“催”和“急”用得生动传神,进一步撩发诗人的乡愁,感人至深。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①,日日江楼坐翠微②。

信宿渔人还泛泛③,清秋燕子故飞飞④。

匡衡抗疏功名薄⑤,刘向传经心事违⑥。

同学少年多不贱⑦,五陵裘马自轻肥⑧。

①山郭:靠山的城郭。静:安静,静穆。

②翠微:青绿的山色。

③信宿:再宿,连宿两夜。古代称一宿为宿,二宿叫次,二次以上叫信。还泛泛:仍在水上漂福

④清秋:深秋。飞飞:飞动的样子。

⑤匡衡抗疏:汉元帝时匡衡多次上疏,议论朝政,升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这里诗人慨叹自己任左拾遗时上书救房琯,结果遭贬。

⑥刘向传经:汉宣帝时,刘向奉命传授《榖梁传》,在石渠阁讲论五经(《诗经》、《尚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汉成帝时又点校内府五经。这里诗人以刘向自比,感叹自己虽有传授经书、辅佐朝廷的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被朝廷疏远。

⑦不贱:显贵。贱,贫贱。

⑧五陵:长安北郊五座汉代帝王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代每建一座陵墓,都将各地豪族外戚迁到附近。轻肥:轻裘肥马,豪贵生活。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这是第三首,诗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是静态描写,用自然景观之宁静衬托出诗人日坐江楼的无聊寂寞。颔联用渔人泛泛和燕子飞飞的飘忽不定,委婉表达出诗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的凄苦生活。颈联借用匡衡、刘向的典故隐隐倾诉自己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尾联用他人功成名就,飞黄腾达来作结,愈显诗人的落寞,令人伤感,真可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秋兴其五

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①,承露金茎霄汉间②。

西望瑶池降王母③,东来紫气满函关④。

云移雉尾开宫扇⑤,日绕龙鳞识圣颜⑥。

一卧沧江惊岁晚⑦,几回青琐点朝班⑧。

①蓬莱:宫殿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宫阙:宫殿。阙,皇宫城门前的亭子。南山:终南山,主峰在长安以南。

②承露金茎:汉武帝时建的金茎承露盘,在长安建章宫西,这里借汉宫比拟唐宫。霄汉间:形容极高。

③瑶池: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之处,在昆仑山上。

④紫气:祥瑞之气。《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函谷关,有紫气笼罩。函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附近。

⑤云移:宫扇像云彩一样缓缓移动。雉尾:雉尾扇,一种用野鸡尾羽做成的宫中仪仗。

⑥日绕龙鳞:皇帝的龙袍,上有龙浮江海、旭日东升图像。也可理解为皇帝的龙袍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皇帝的面容。

⑦沧江:长江。岁晚:秋天,暗指自己已近晚年。

⑧青琐:宫门上刻着连琐,有纵横交错的花纹,涂以青色,所以叫青琐,这里借指朝房。点朝班:上朝点名,依次入班。

蓬莱宫正对着终南山,承接玉露的铜柱高耸入云。向西瞭望,仿佛看到西王母降临瑶池仙境,自东而来的祥瑞之气萦绕着函谷关。锦簇般的雉羽扇缓缓移开,金光照耀下的龙袍闪闪发亮,这才看见皇帝的容颜。病卧沧江,惊然醒觉,发现已是暮年岁晚,依稀记得列班上朝的情景。

这是第五首,诗歌描绘的是“安史之乱”之前唐皇宫的恢弘壮丽和朝仪之盛。诗歌前四句用华丽的辞藻铺叙朝仪排场,体现出唐王朝的国势强盛,其中“降王母”又暗讽了杨贵妃。五、六两句引出下文诗人对往昔列班上朝的回忆。尾联一“惊”字传达出物是人非,恍若一梦的沧桑感。诗歌语意波澜起伏,含蓄蕴藉。

秋兴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①,武帝旌旗在眼中②。

织女机丝虚夜月③,石鲸鳞甲动秋风④。

波飘菰米沉云黑⑤,露冷莲房坠粉红⑥。

关塞极天惟鸟道⑦,江湖满地一渔翁⑧。

①昆明池:汉武帝为增强水军力量,于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城西仿照云南昆明滇池,凿池训练水师,所以叫昆明池。

②武帝:汉武帝刘彻,这里指唐玄宗。

③织女:昆明池有牛郎、织女的石雕像,分别在池的东西侧。虚夜月:昆明池畔的织女不能纺织,虚度月光照耀的秋夜。

④石鲸:昆明池中玉石雕刻的鲸鱼。《西京杂记》载:“昆明池刻玉石为鲸鱼,每至雷雨常鸣吼,髫(qí)尾皆动。”动秋风:石刻鲸鱼形象逼真,好像在秋风里摆动。

⑤菰米:又称雕胡、茭白,生水中,秋季结实,色白而滑。

⑥莲房:莲蓬。

⑦关塞:险隘关口,指夔州。极天:形容极高。鸟道:只有鸟可以飞过去的道路,指险峻狭窄的山路。唐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⑧江湖满地:形容漂泊在无穷无尽的江湖上,无所归宿。渔翁:诗人自称。

看到昆明池水就想起汉武帝的功劳,朝廷军队的旌旗仿佛飘荡在我的眼中。石刻的织女每夜虚度,荒废了织锦的工作;玉石雕成的鲸鱼似乎在水中摆动首尾,吐水鸣吼。秋天时,昆明湖上的菰米因成熟散落而满湖漂动,像乌云密布在水上;荷花经露冷霜冻而纷纷坠落,好像红粉撒入湖中。边塞之道,四处高山连天,只有鸟儿才能飞过,而我就像一个渔翁那样四处漂泊,没有安身之处。

这是第七首,诗人寄情于景,写出对长安的怀念。首句“昆明池”是写景状物的中心点,第二句写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意在喻指唐朝。中间四句具体写昆明池之景,用织女虚度光阴既指唐王朝的时政不力,又暗示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留心于观察生活,无论是菰米漂浮,还是红粉坠落;无论是黯淡的黑色,还是鲜亮的红色,都让人感到浓浓的萧瑟秋意。全诗即景生情,慨叹长安的遥不可及,“遥”不仅指路途之远,还意指诗人和长安心理上的隔阂与障碍。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思绪万千,跃然纸上。

月夜舟中①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②,绿水无痕夜气冲③。

诗思浮沉樯影里④,梦魂摇曳橹声中⑤。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⑥。

数点渔灯依古岸⑦,断桥垂露滴梧桐。

①诗题一作《月中泛舟》。

②浸虚空:月色笼罩天空。浸,淹润,笼罩。虚空,天空。

③绿水无痕:形容水清浪平。冲:弥漫。

④诗思:诗歌创作过程中的情思。浮沉:隐现。樯影:帆影。

⑤摇曳:摇摆不定。

⑥红蓼风:红蓼花开时的风,指秋风。蓼,一种草本植物,花小,红色或白色,生长在水中或水边。韦庄《独鹤》:“夕阳滩上立裴回,红蓼风前雪翅开。”

⑦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月夜,装载着明月清光的船在水上飘浮,好像沉浸在虚空中一样。平静澄澈的江水,散发着秋夜逼人的寒气。我的诗兴在浮沉的帆影中起伏,梦魂恍惚在不定的橹声中动荡。碧潭水中静静地映照出天上星辰,蓼草风声伴随着鸿雁悲鸣。古来停船靠岸的地方闪耀着几点渔家灯火,梧桐叶上坠落下来的露珠滴在断桥上。

这首诗描写的是凄凉冷清的月夜秋景。“浸虚空”、“夜气冲”刻绘出月色弥漫,寒气四溢的景象,一种密不透风的凄凉笼天地于无形,让人无处遁逃。诗人的愁情烦绪就在光与影,舟与桨的流转中起伏波动。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极力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尾联从岸边写到船上,以景取胜,烘托心境。全诗融情于景,情景相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长安秋望①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②,汉家宫阙动高秋③。

残星几点雁横塞④,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⑤,红衣落尽渚莲愁⑥。

鲈鱼正美不归去⑦,空戴南冠学楚囚⑧。

①诗题一作《长安秋夕》,又作《长安秋晚》。唐文宗大和初年(827),诗人客游浙东,后至宣城,数应举,不第。诗作于赵嘏滞留长安未第时。

②云物:云雾。拂曙:拂晓,天刚亮。流:流动,指拂晓的光亮在逐渐延伸。

③汉家宫阙:借汉喻唐,指唐代的宫殿。动高秋:巍然耸立的宫殿,似乎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④残星:晨星,因为天色将亮,星辰已经稀疏黯淡,所以称为残星。雁横塞:雁飞过边塞。横,度,越过。

⑤紫艳:艳丽的紫色菊花。

⑥红衣:这里指红色的莲花瓣。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⑦鲈鱼正美:《世说新语·鉴识篇》载,晋时吴郡(今苏州)张翰在洛阳做官,一次见秋风起,便想起家乡鲈鱼莼羹正是味美时候,便弃官而归,后被传为归隐美谈。这里流露出思乡心切。

⑧南冠:囚犯,用楚国钟仪囚于晋国的典故,表现身不由己,难以归乡。《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拂晓时分,灰蒙蒙的云雾中夹带着丝丝寒意,汉家宫殿开始呈现出秋天的景象。几点稀疏的晨星点缀在空中,鸿雁从边塞上飞越而来。倚楼而望的人忽闻笛声悠悠,更加牵动了思乡之情。艳丽的紫色菊花在寂静中绽放,水中的荷花已凋零殆荆家乡的鲈鱼味道鲜美,我却不能回去,只好仿效钟仪戴着南冠而思念楚地。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0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新秋①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②,欹枕初惊一叶风③。

几处园林萧瑟里④,谁家砧杵寂寥中⑤。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⑥。

赋就金门期再献⑦,夜深搔首叹飞蓬⑧。

①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这年八月杜甫寓居成都西郊草堂。新秋:初秋。

②火云:彩云,一说是火烧云,也可理解为夏季炽热的云彩。

③欹:倾斜,斜靠着。一叶风:传说立秋时节,梧桐就要落地下一片叶子,后人用此指代秋风。

④萧瑟:树木为秋风吹拂所发出的声音。

⑤砧杵:捣衣具。砧,捣衣石。杵,捣衣棒。

⑥萤焰:萤火。

⑦金门:汉代宫殿门,又叫金马门。汉武帝得大宛马,命人铸铜像,立于鲁班门外,所以称作金马门。汉代征召来的人中才能优异者,令待诏金马门。这里是说,想献策于朝廷,以求仕进,建功立业。

⑧飞蓬: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比喻自己漂泊的身世。

火烧云变化而成的奇山异峰还未消散,我倚枕而憩,一阵凉风吹来,才发现秋天已经来临。好几处园林都呈现出花木凋零的景象,冷落寂静中传来的不知是谁家的捣衣声。断断续续的蝉叫声好像为月亮残缺而悲鸣,忽高忽低的萤火光映照在黄昏的空中。我希望能再次被皇上召见,以便进献诗赋于前。在深夜里,我思绪烦闷,悲叹自己像蓬草那样到处飘零。

这也是一首伤秋感时之作。首联写火烧云,点明傍晚时分,“欹枕惊风”道出新秋时节。中间两联重在写景,凋零的花木,寂寥的捣衣声,悲凉的蝉声,清冷的残月,忽明忽暗的荧光,动静结合,明暗互衬,交织形成了一幅萧索、凄冷的秋夜图景,为尾联即景生情做好铺垫。正是在这种伤感的环境中,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愈发明显,不禁发出“飞蓬”之叹。

中秋

李朴①

皓魄当空宝镜升②,云间仙籁寂无声③。

平分秋色一轮满④,长伴云衢千里明⑤。

狡兔空从弦外落⑥,妖蟆休向眼前生⑦。

灵槎拟约同携手⑧,更待银河彻底清⑨。

①李朴(1063-1127),字先之,人称章贡先生,兴国(今江西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进士,任国子监教授,为官敢于直言,不惧权奸。宋高宗即位后,任秘书监。有才名,善诗歌,有著作《章贡集》传世。李朴父子兄弟一门七进士,均以理学诗文见称。

②皓魄:月亮。魄,古人称月光初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③仙籁:仙境的声音。

④平分秋色: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半,所以说平分秋色。也可理解为月与大地平分它的光亮。

⑤云衢:云海中月亮运行的轨迹。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⑥狡兔:传说月中捣药的白兔,据说它可以使月亮生光。弦:农历初七、八,月亮缺上半部分,叫上弦月;二十二、三,缺下半部分,叫下弦月。

⑦妖蟆:传说中的月里蟾蜍,能食月,使月亮产生圆缺变化,如方岳《八月十四月食中秋遂无月》:“妖蟆不为中秋地,老兔先奔昨夜寒。”

⑧灵槎(chá):仙槎。槎,木筏。传说海与天河相通,汉时有人乘槎去天河,与牛郎织女相遇。拟约:打算邀请。

⑨更待银河彻底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清平政治的渴望。

月亮像圆镜一样悬挂在空中,四处都寂静无声。中秋满月伴着随风飘荡的白云,远看就像是月亮和白云一起行走。空中月明如水,月面空明,狡兔看起来要从弦外落下一样,食月的蛤蟆也休想在这个时候出现。我想等到银河彻底澄清的那一天,约个同伴一起乘灵槎去天河游玩一番。

诗题虽为《中秋》,实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写月之形状,圆如宝镜;接着写月之亮光,普照千里。颈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有关月亮的神话,进一步丰满了月之神韵。尾联即由神话而生出畅游天河的美好愿望。全诗条理清晰,写景状物与传说想象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清新明亮的中秋之夜。

九日蓝田会饮①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②,兴来今日尽君欢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④,笑倩旁人为正冠⑤。

蓝水远从千涧落⑥,玉山高并两峰寒⑦。

明年此会知谁健⑧,醉把茱萸仔细看⑨。

①诗题一作《九日蓝田崔氏庄》。大约作于乾元元年(758)九月九日,当时,杜甫因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受崔氏邀请,在蓝田的崔氏庄小憩。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自宽:勉强地自我宽慰。

③兴:兴致。尽君欢:尽情与你欢乐。

④羞将短发:因为头发短而不好意思。吹帽:典出《晋书·孟嘉传》。重阳节时,东晋大将桓温在龙山宴集同僚官佐属吏,参军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自知,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笑他,而孟嘉神情自若,一时传为美谈。

⑤倩:请。正冠:把帽子端正。

⑥蓝水:蓝田溪谷里的水。

⑦玉山:蓝田山,因盛产玉,又称玉山。蓝田山与华山很近,所以说“高并两峰”。

⑧此会:这样的聚会。健:健康,健在。

⑨把:持,拿。茱萸:一种植物,有浓烈香味,旧时风俗,每逢重阳节佩茱萸、饮菊花茶,据说可以消灾灭祸,延年益寿。

人老了,又面对悲凉的秋色,看来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时逢重阳节,我的兴致来了,要和大家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短怕帽子被风吹落,因此笑请旁人把帽子正一正。蓝田的水远从千条溪涧中流来,玉山高危冷峻两峰并峙。明年再聚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把茱萸多看看,佩之登高辟邪,以图明年再相会。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这里“老去”一层,“悲秋”一层,“强自宽”又一层;“兴来”一层,“今日”一层,“尽君欢”又一层,真是层层变化,转折翻腾。首联即用对仗,读来宛转自如。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不同凡响,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人只能仰视,不由人不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真可叹服。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他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自己已这样衰老,又何能久长?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戴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矇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谓:“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①,江湖浪迹一沙鸥②。

日长似岁闲方觉③,事大如天醉亦休④。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⑤。

欲舒老眼无高处⑥,安得元龙百尺楼⑦。

①利欲:追求利禄的欲望。驱人:驱使人。万火牛:战国时燕、齐交战,燕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即墨没有攻破。齐将田单在牛角上捆绑利刃,牛尾纵火,使牛冲向燕国,大败燕国,保全了齐国。这里是说利欲可以使人疲于奔命,无所顾忌。

②浪迹:到处漂泊,行踪不定。

③日长似岁:度日如年。方:才会,才能。觉:觉察,意识到。

④休:完结,忘却。

⑤“砧杵”以下两句:写深巷月光下砧杵声不停,给人一种凄惨的感觉,下句写看到桐树叶子飘落,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思乡的愁绪。摇落,凋残,零落。

⑥舒:舒展。

⑦安得:哪里能够。元龙:即陈登,字元龙,三国时魏人。百尺楼:《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陈登曾任广陵太守,为人豪放不羁,客至,常自上大床卧,使客人睡下床。一日,刘备、许汜在刘表处品评人物,许汜对陈登有所贬诃。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

世人追名逐利的劲头比火牛阵还要厉害,我愿像鸥鸟一样自由自在,到处漫游。闲暇无事时,发觉度日如年,即使有天大的事情,喝醉之后也就忘了。小巷深处传来砧杵的捣衣声,天边残月清冷如许,井边梧桐叶落,才知故乡也是秋天了。想要登高望远却没有去处,怎样才能得到像陈元龙那样的百尺高楼。

诗人陆游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诗人,他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这种理想却一再落空,这首诗就是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表达。诗歌开门见山批判那些热衷功名之人,与自己的浪迹江湖、淡泊名利形成了强烈对比,为颔联进一步写诗人之“闲”做了铺垫,讽刺了世人之“忙”。颈联用砧杵、巷月、井梧描绘了一幅冷落清秋图,“摇落”二字把抽象的愁思具象化,生动传神。尾联一“舒”字说明诗人沉郁已久,不得开怀。

与朱山人①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③。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④。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⑤。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⑥。

①诗题一作《南邻》,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三年(762)。时杜甫居住在成都浣花草堂,南邻有朱山人朱希真。

②锦里:锦江附近。乌角巾:一种隐士常戴的黑色头巾。

③芋栗:芋头和栗子。未全贫:不算是很贫困,暗指朱希真安贫乐道。

④阶除:台阶。驯:驯服。

⑤野航:野外水道里航行的船只。恰受:刚刚能够承受。

⑥月色新:月亮刚出来。

锦官城里的朱先生头戴着黑色头巾,他的园子里种着芋头和栗子,生活不算贫困。朱先生习惯有客人经常来访,也喜好看着小孩们玩闹嬉笑,他还经常在台阶上撒谷食来训练鸟雀。秋水涨至四五尺深,小船刚好坐下两三个人。日暮时分,江边的白沙滩和翠绿的竹林全都笼罩在夜色苍茫中,一轮新月送我走出柴门。

诗歌用白描手法展现了朱山人清闲的隐士生活。前四句写拜访朱山人的情景,刻画出山人的安贫乐道,幽居好客;后四句写朱山人殷勤送客和主宾道别的情形。全诗自然清新,轻快明丽,体现了诗人访客的轻松和喜悦之情。

闻笛①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②,断续声随断续风③。

响遏行云横碧落④,清和冷月到帘栊⑤。

兴来三弄有桓子⑥,赋就一篇怀马融⑦。

曲罢不知人在否⑧,余音嘹亮尚飘空⑨。

①本诗不见于《金唐诗》胡嘏集中,《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逊卷十八署名刘后村,但也不见于《后村居士诗》,《全宋诗》未收,作者待考。

②画楼:装饰精美的楼。

③断续:断断续续。

④响遏行云:《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形容笛声响彻云霄,阻挡住了流动的云彩。遏,阻止。碧落:碧空,天空。

⑤清和冷月:清冷柔和的月色。

⑥三弄:三支曲子。弄,乐曲称作弄。桓子:指东晋桓伊,善音乐。据《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听说桓伊善吹笛,而不相识。王在船中,适逢桓在岸上,就请为他吹笛。桓伊就下车,据胡床,为做三调,吹毕上车而去。两人不作一言。相传《梅花三弄》就是依据他的“三调”改编的。

⑦马融:东汉人,字季长,才学博洽,善鼓琴,好吹笛,著有《长笛赋》。

⑧曲罢:曲终。

⑨尚:还。

不知从谁家的楼台画阁中传出悦耳的笛声,随着风吹而忽高忽低,若有若无。嘹亮动听的笛声飞越碧空,连行云都被吸引住而不动了。清幽悠扬的笛音伴随着寒冷的月光一起透进窗户。兴致高涨时吹奏的三段乐曲丝毫不逊于桓伊;赋诗作词就想起东汉的马融。一曲终了,不知听者是否还在,只有嘹亮的声响回荡在空中。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写作者月夜闻笛的感受。悠扬缥缈的笛音置身于风声、行云和冷月的背景之下,愈发显得空灵、动听。颈联由笛声引发联想到了桓伊的三弄玉笛和马融的《长笛赋》,并进一步思量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奏笛者,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余音嘹亮尚飘空”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冬景①

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②,竹外秋声渐作威③。

命仆安排新暖阁④,呼童熨帖旧寒衣⑤。

叶浮嫩绿酒初熟⑥,橙切香黄蟹正肥⑦。

蓉菊满园皆可羡⑧,赏心从此莫相违⑨。

①诗题一作《晚秋》,由“竹外秋声渐作威”可知吟咏的是晚秋初冬景物。

②觉:睡醒。朝曦:早晨的阳光。

③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响。渐作威:逐渐猛烈。

④仆:仆人。暖阁:设炉取暖的楼阁。

⑤熨帖:把衣服熨平。

⑥叶浮嫩绿:比喻新酒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⑦橙切香黄:比喻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后像刚切开的橙子那样鲜黄甘美。

⑧蓉菊:木芙蓉、菊花。可羡:值得玩赏。

⑨赏心:畅快的心情。

一觉醒来尤其喜好照在窗棂边的晨光,同时也发觉竹林里传来的秋声渐趋猛烈。我吩咐仆人准备好取暖时用的阁楼,并把冬天的衣服熨烫整齐。新酿好的酒表面泛起如竹叶一样嫩绿的泡沫,黄澄澄的橙子切开来香气扑鼻,正当时令的秋蟹肥大而甘美。芙蓉和菊花开满园内,千万不要错过这赏心悦目的美景。

诗歌描写的是有闲士大夫的初冬生活,充满情趣。首联写景,朝阳暖照大地,秋风日趋寒冷。颔联和颈联叙事,展现出一幅衣足富食,其乐融融的画面。尾联抒情,充分表达出诗人尽情享受,及时行乐的闲适心情。全诗条理分明,风格自然,给人轻松之感。

冬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②,冬至阳生春又来③。

刺绣五纹添弱线④,吹葭六管动飞灰⑤。

岸容待腊将舒柳⑥,山意冲寒欲放梅⑦。

云物不殊乡国异⑧,教儿且覆掌中杯⑨。

①诗题一作《小至》。小至,又称小冬日,冬至前一天。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时杜甫流寓夔州。

②天时人事:自然界的时序与人世间的事情。

③冬至:节令名,一般在阴历十一月间,此节过后,逐渐日长夜短。阳生:阳气上升。

④五纹:花纹。添弱线:据《唐杂录》载,唐代宫中根据日影长短安排纺织工作量,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的工作量。弱线,细丝。

⑤吹葭六管:古代预测节令,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的玉管中,将玉管放在木案上,到了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动飞出。六管,十二节气中的六律、六玉管。

⑥岸容:河边的物色。腊:腊月。舒柳:柳树将发新芽,舒展枝条。

⑦冲寒:迎着寒气,冲破寒气。

⑧云物:景物。乡国:故乡。

⑨覆:倾,倒。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荆

诗歌开门见山就给人紧迫感: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颔联别出心裁,用刺绣添线、葭管飞灰,进一步点明季节变化。颈联富有动感特征,“舒柳”“放梅”,蕴含着生命的张力,体现出春临大地的蓬勃生机。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诗人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奉劝世人干尽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梅花①

林逋②

众芳摇落独暄妍③,占尽风情向小园④。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⑤。

霜禽欲下先偷眼⑥,粉蝶如知合断魂⑦。

幸有微吟可相狎⑧,不须檀板共金樽⑨。

①诗题一作《山园小梅》,原作二首,此选一。这首咏物诗从多方面写梅花神韵。随着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也热了起来,故明诗人王猗有“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

②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后人称其为“和靖先生”。出生于儒学世家,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四十多岁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据传足不出户,终生未娶,以植梅养鹤为乐,称“梅妻鹤子”。今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有放鹤亭及林逋墓。

③众芳:百花。暄妍:原指天气和暖,景物明媚,这里形容梅花鲜艳夺目。

④风情:风采,风光。

⑤“疏影”以下两句:是林逋化用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而来,由原作咏竹、咏桂转而吟咏梅花神韵,从此“暗香疏影”就成为梅的代名词,相关词语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如晏几道《诉衷情》:“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几处溪桥。”李复《观梅》:“苦无疏影横斜句,深愧林逋处士诗。”赵希融《赋玉岩》:“至今疏影横斜句,人与梅花其清癯。”疏影,梅花疏朗的影子。暗香,幽香,清香。黄昏,形容月色朦胧。

⑥霜禽:冷天的乌。偷眼:偷看。

⑦合:应该。断魂:痴痴呆呆,丧魂落魄的样子。

⑧微吟:轻声念新作的诗。

⑨檀板:演奏音乐用的檀木拍板,这里借指音乐。共:与。金樽:珍贵的酒杯,这里借指美酒。

百花凋零的时候,只有梅花风采依然、艳丽夺目,小园里的风光全被梅花占尽了。梅花稀疏的影子斜照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通过朦胧的月光四处飘散。冬鸟停下来栖息,也会情不自禁地先偷看一眼这寒梅冷艳的风姿;粉蝶如果知道冬天有这样的香花,一定会高兴得忘乎所以。幸好我还可以轻声地吟诵诗歌,与梅花亲近,而无须檀板和酒杯了。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岁浪迹江湖,后归杭州。《宋史·隐逸传》称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逋终生不娶不仕,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名声远扬,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住谒,与范仲淹、梅尧臣、九僧等均有诗唱和。仁宗朝名臣余靖年轻时曾自粤赴杭,从其学,并改名“靖”。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二而卒,赐谥和靖先生。林逋诗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他是宋初山林隐逸诗人之佼佼者,其诗除赠答之作外,多写西湖美景及隐居生活,尤以咏梅诗著称。

首联“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作品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花品行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占尽风光,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舞;“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我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般的迷人意境。上联极目聘怀,本联凝眉结思。当然,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曰:“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亦未道出桂香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和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之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个字,就将梅花写得形神活现,堪称点睛之笔。

以上两联皆实写,而下两联则都是虚写。

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在这一联,诗人“以物观物”,“霜禽”“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为何如此,因梅之色、梅之香。“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自然界会飞的生灵,但它们前者合时宜,而后者不合时宜,这就富于了画面的变化。“断魂”虽略显夸张,用语较重,但却将梅之色、香推崇到了极致。

尾联“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里的“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因而表达出了诗人愿与梅花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我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也就是一个梅化了的诗人。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言不谬,此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抛开花之形迹的吟诵,着意于写意传神。诗人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多个角度渲染梅花清逸高洁的神韵和风骨,这其实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的自我写照。此诗一出,即被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

自咏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阳路八千③。

本为圣明除弊政④,敢将衰朽惜残年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⑥,雪拥蓝关马不前⑦。

知汝远来应有意⑧,好收吾骨瘴江边⑨。

①诗题一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当年正月,宪宗派人到凤翔(今陕西境内)法门寺迎接佛骨入宫供养,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阳一带)刺史。

②封:奏章,呈给皇帝的意见书,即《论佛骨表》。奏:向皇帝上书。九重天:这里指皇帝。

③贬:贬官。潮阳:即潮州,今广东省潮阳市。八千:长安到潮州的估计距离,是说路途遥远。

④圣明:朝廷。弊政:一作“弊事”,有害的事。

⑤敢:一作“肯”,岂敢,岂肯。衰朽:体弱年迈。惜残年:爱惜残余的岁月。

⑥秦岭:泛指陕西南部的山岭。

⑦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

⑧汝:你,指韩湘。

⑨瘴江:泛指岭南河流,当时岭南多瘴疠之气,所以称瘴江。

早晨我上书给皇上,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本想替皇帝除去弊事,哪顾得我年老体衰力不支。回顾京师,乌云弥漫不见家;展望前景,积雪遍野苍茫茫。知道你远道而来有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促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干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②,一事无成两鬓丝③。

踪迹大纲王粲传④,情怀小样杜陵诗⑤。

鹡鸰音断人千里⑥,乌鹊巢寒月一枝⑦。

安得中山千日酒⑧,酩然直到太平时⑨。

①王中,字积翁,南宋诗人。

②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兵器、战争、战乱。欲何之:想要到哪里去。之,去,往,到。

③两鬓丝:两个鬓角上长满了白发。

④踪迹:脚印,行迹,行为。大纲:大致,大的方面。王粲:字仲宣,东汉人,生逢战乱,长期过着颠沛流离不得重用的日子。

⑤小样:略似。杜陵:杜甫,杜甫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后人称之为杜陵或杜少陵。杜诗多感时伤事、忧国忧民之作。

⑥鹡鸰:即脊令,一种鸟。《诗经·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世用脊令比喻兄弟。

⑦乌鹊: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说自己漂泊不定。

⑧千日酒:酒名。古代传说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晋张华《博物志》卷五:“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沽酒,酒家与千日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权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玄石前来酤酒,醉向醒耳。往视之,云玄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宋王中《干戈》诗:“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⑨酩然:大醉的样子。

战争没完没了,无处可以避难。我一事无成,只是两鬓平添了白发。王粲作赋感怀,杜甫吟诗自遣,深深哀叹战争祸乱,我的心迹与他们大体相同。鹡鸰离群失所,也懂得飞鸣哀叫以救同类,而我与兄弟却相隔千里,音讯全无。我在外颠沛流离,就像月夜里的乌鸦找不到栖息的树枝。哪里能买到中山酿造的千日好酒,让我一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再醒来呢?

这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没有对战争作正面描写,而是抒写对战争的感受。身处乱世,一事无成,实是对战争的控诉。接下来借王粲、杜甫表明自己的心迹,哀叹战争祸乱,使人骨肉分离。面对现实,前途堪忧,唯有借酒消愁,表达出对平安美好生活的渴望。

归隐①

陈抟②

十年踪迹走红尘③,回首青山入梦频④。

紫绶纵荣争及睡⑤,朱门虽富不如贫⑥。

愁闻剑戟扶危主⑦,闷听笙歌聒醉人⑧。

携取旧书归旧隐⑨,野花啼鸟一般春。

①相传诗人在后唐兴中(930-933)应进士举,落第,乃归隐,作此诗。

②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年四五岁时,戏于涡水岸侧,有青衣妇人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过目成诵,颇有诗名。后唐长兴中,陈抟因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号扶摇子,有《指玄篇》、《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

③红尘:人世间。

④回首:回想,回忆起。频:频繁。

⑤紫绶:系印的紫色绶带。只有官阶高的人才用紫色,这里泛指高官厚禄。纵荣:纵然荣耀。争及:怎及。

⑥朱门:古代王侯权贵的大门常漆成红色,所以朱门也就成了豪贵之家的代称。

⑦剑戟:古代的两种兵器,借指武力。扶危主:辅佐拯救危难中的君主。

⑧闷听:厌烦听,不喜听。聒:吵闹。

⑨旧隐:以前隐居的地方。

十年来,为着功名利禄到处奔走,家乡的青山绿水经常出现在梦境中。高官厚禄怎及得上睡安稳觉?王公贵族虽然富贵,却比不上清贫而安闲的生活。社会动荡不安,连皇上都需要军队的保护,使我倍添哀愁;以酒解闷,却听到笙管歌声的喧扰,心中更加烦闷。携带着旧时书籍回到原来隐居的地方,那里野花烂漫,百鸟啼鸣,自有一派春色。

这是诗人在华山修道时作的一首归隐诗。诗歌虽竭力否定世俗红尘,否定功名利禄,但诗人又经常关心世事,关心时政,因而在诗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仕与隐的矛盾,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极度不满以及与理想人生形成的冲突。

时世行①

杜荀鹤②

夫因兵死守蓬茅③,麻苎衣衫鬓发焦④。

桑柘废来犹纳税⑤,田园荒尽尚征苗⑥。

时挑野菜和根煮⑦,旋斫生柴带叶烧⑧。

任是深山更深处⑨,也应无计避征徭⑩。

①诗题又作《山中寡妇》、《时世行赠田妇》。

②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传说为杜牧之子。因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次年,复还旧山,后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一生以诗为业,爱苦吟,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有《唐风集》三卷,今存诗三百多首。《唐风集》卷首《春宫怨》,被推为“宫词为唐第一”。

③蓬茅:简陋的茅草房。

④麻苎:粗麻布。焦:焦黄。

⑤柘:一种树,叶子可喂蚕。废来:荒废。

⑥征苗:征青苗税,唐中叶以后田赋的一种附加税,在粮食成熟前征收。

⑦挑:拣。和根:带根。

⑧旋:不久。斫:砍。

⑨任是:任凭是。

⑩无计:没有办法。征徭:赋税和徭役。

丈夫因战乱而死,逃避到山中的寡妇守着茅草屋度日。她穿着苎麻做成的裙衫,耳边的头发又黄又焦。虽然桑树和田地都已荒芜废弃了,但官府还是照样征收税役。山中寡妇经常去挖野菜,和着菜根一起煮,并用刚砍下的湿柴来生火。即使是躲在深山老林里,也逃脱不了赋税和徭役的压榨啊!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颈(《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装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煎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像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致,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送天师①

朱权②

霜落芝城柳影疏③,殷勤送客出鄱湖④。

黄金甲锁雷霆印⑤,红锦韬缠日月符⑥。

天上晓行骑只鹤⑦,人间夜宿解双凫⑧。

匆匆归到神仙府⑨,为问蟠桃熟也无⑩。

①天师:对道士的尊称,这里指元末明初张正常。张正常,字仲纪,汉张道陵四十二世孙,元时赐号天师,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南昌,他曾派人去拜贺。不久又两次入朝。1368年,朱元璋即位,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樱

②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神姿秀朗,慧心敏悟,精于义学,旁通释老,号大明奇士、癯仙、涵虚子。朱权深得朱元璋宠信。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四封为宁王,十五岁就藩大宁(今属辽宁省城一带),掌握强兵猛将,镇守北边军事要塞。谥献王,故史称“宁献王”。著有《宁国仪范》、《家训》、《文谱》、《诗谱》、《史断》、《通鉴博论》、《汉唐秘史》、《琴阮启蒙》、《神奇秘谱》、《琼林雅韵》、《神隐》、《太和正音谱》等数十种,主要琴曲作品有《平沙落雁》和《秋鸿》等。

③芝城:今江西鄱阳,因城北有芝山故名。

④鄱湖:鄱阳湖。

⑤黄金甲:金贵精美的装印斗的外套。雷霆印:具有雷霆那么大威力的樱

⑥红锦韬:装符表的红丝套。缠:缠绕,这里是收藏的意思。日月符:能够驱动日月的符箓。

⑦鹤:仙鹤,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⑧双凫:《后汉书·王乔传》载,东汉明帝时王乔为叶县令,有神术,虽远离京师,却能够按时来朝。人见其每至必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后设网捕得一凫,原来是一只木鞋。

⑨神仙府:对张正常住所的美称。

⑩蟠桃:神话中的仙桃。

寒霜降临芝城,柳条日渐稀少,我殷勤地把张天师送出鄱阳湖。张天师的护身法衣里装着他的道符印章,红色锦缎包裹着捆扎好的日月符。清晨,他就骑着仙鹤在空中穿梭行走,晚上脱下那双可变化为双凫的鞋子到人间住宿。他急匆匆地赶往神仙府,为的是看那里的蟠桃成熟没有。

诗人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是明初的大戏剧家。他在南昌为献王时,与龙虎山道士过从甚密,这首诗记叙的就是他送别张天师的情景。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颔联描写了张天师的独特装束,颈联称道张天师的高超法力,尾联写张天师别离此地的目的。全诗想象丰富,色彩斑斓,富有很强的形象性。

送毛伯温①

朱厚熜②

大将南征胆气豪③,腰横秋水雁翎刀④。

风吹鼍鼓山河动⑤,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⑥,穴中蝼蚁岂能逃⑦。

太平待诏归来日⑧,朕与先生解战袍⑨。

①诗作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毛伯温出征前。嘉靖十五年(1536),安南(今越南)世孙黎宁派人向明世宗诉说莫登庸叛逆之事,十八年,毛伯温率兵征讨安南,次年进驻南宁。毛伯温(1487-1544):字汝厉,吉水(今江西境内)人,正德进士,嘉靖间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有《毛襄懋集》、《东塘诗集》。

②朱厚熜(1507-1566),父为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胞弟,封兴王。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朱厚熜承统,为世宗皇帝,年号嘉靖,时年十四岁。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竟长期不视朝政,由严嵩执掌大权,政治腐败,使国势日趋没落,政治和经济都出现深重危机。

③大将:毛伯温。南征:嘉靖十八年(1539),毛伯温率兵征讨安南,次年进驻南宁,兵不血刃而安南平定。

④秋水:形容宝刀如秋水般明亮。雁翎刀:形似雁翎的刀。

⑤鼍(tuó)鼓:鼍皮制成的鼓。鼍,扬子鳄。

⑥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这里指安南王族。

⑦蝼蚁:安南叛军莫登庸部。

⑧待诏:待命。

⑨朕:皇帝朱厚熜自称。先秦时人可自称为“朕”,自秦始皇后“朕”成为帝王的自称。

将军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风吹电闪中旌旗飘扬,战鼓擂动,使山河震动,日月高标,军容极盛。毛伯温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时,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这首诗是明朝嘉靖皇帝所作,是犒送臣子出征的诗。首联写主将的装束,颔联写军威如虹,项联用麒麟和蝼蚁的比喻写出必胜的信心,尾联写出了对主将的勉励和期望。全诗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措辞中肯,语气自然,没有皇上居高临下的态势。

同类推荐
  • 人类未解之谜(奥秘世界知识文库)

    人类未解之谜(奥秘世界知识文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能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到跟自身相近的朋友。可是,这些神秘的“邻居”却似乎和人类开起了不大不小的玩笑。虽然时常有关于不明飞行物“光临”地球的报道,甚至还有报告称外星人绑架了地球人,但是至今人类仍然孤独地生活在茫茫宇宙中。除此之外,神秘的法老诅咒、奇异的“狼孩”、恐怖的吸血鬼,以及隐隐现现的深海人鱼,都无一不挑战着人类的认知空间。就连人类自身也是谜团重重,如有的人的身体会散发香味,有的人具有神奇的第六感……
  • 姓名的故事

    姓名的故事

    本书道出姓名背后的故事,为学文史的青年朋友提快一点文化知识,为学科学技术者提供一点“谈助”资料。初民社会时,任何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姓一名,表示她或他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因此每一个氏族成员都能背诵自己祖先的名字和世系、谱牒,可以背诵四五十代以上至七十余代。姓从女生,最初人类父家长为首的宗族成员,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子及其妻妾、奴婢等人,这父家长及其族人不常称姓而称为氏,就是说,姓是氏族的分支,氏是宗族的称号。
  • 虎踞梅岭:梅关

    虎踞梅岭:梅关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分为“老字号”、招幌以及市井生活三个部分。北京的老字号标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早期的民族商业文化、关系密切。在繁华的东四、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等处,店铺林立,各种商业字号比比皆是。许多店铺的名称、牌匾,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他城市很难比拟的。很多创业人都颇费心思,一心想给自己买卖图个好名字,这预示着生意成功的一半。
热门推荐
  • 娇妻爱宝:总裁追爱9999次

    娇妻爱宝:总裁追爱9999次

    他是黑白两道通吃的沈家家主,沈氏集团掌舵人,一身冰冷气息却只在她面前常展笑颜。她是一介孤女,是他的救命恩人,是他的贴身助理,也是他的小情人,她和他在慢慢坠入情网,直到被别人告知她只是一个替身,他也不要她的小孩。她以千面影后回归,却有个不得不隐藏的甜蜜秘密。别后重逢,他却还死皮赖脸过来说爱她,口口声声怪她当年为何无情抛弃他离开。“江莞尔,不管忘记多少次,我都会一直爱你,一次次的重新爱上你”by沈以凡
  • 獒王

    獒王

    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一只犬,他是一只藏獒,是藏獒群的獒王……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才女争霸之才女王妃

    才女争霸之才女王妃

    (注:本书与现实生活无关,纯属自编,若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是一个才女的世界,在这个和平时代四大才女争霸,在这个重视文化重男轻女的时代谁将在文坛争得一方天下。在情与义之间她们该如何选择。人心深不可测。
  • 小龙君

    小龙君

    谁见过她陆薇这么穷的龙君,一没钱,二没粮,爹爹重伤,处处遇凄凉。养鱼,种田,赚钱,经商,挖坑,埋人,好忙啊,有没有人愿意帮忙。
  • 那些年的罪

    那些年的罪

    曾经的经历,现如今的回忆。还是那么的刻骨铭心!————青春的那些年
  • 肆意乘风

    肆意乘风

    一个少女从小生活在山上的桃花源,不谙世事,江湖之事一概不知。一次偷溜下山,和伙伴们打打闹闹,没钱就去偷东西,也一直在闯祸。看似轻松的旅途,却一步步走进一段过去的江湖恩怨中。
  • 暗战千年:间谍改变历史

    暗战千年:间谍改变历史

    这是第一本全景式写间谍改变历史进程的书,这是第一本以幽默风格讲情报系统暗战故事的书,这是第一本让你看完后立刻明白世界各大文明和主要国家来龙去脉的书。
  • 招阴

    招阴

    自一出生,我就有记忆力,每年小除夕,都会有一个鬼来问我同一个问题,我不答应他,他就会害死一个我的家人,为此……
  • 猫的传说

    猫的传说

    老人们说,猫有九条命。在上古时代,第一只妖是猫,拥有不死之身,她在混沌中诞生,赏遍了世间风景,看尽了人生百态,终于无法忍受孤独,隐藏记忆,进入人界。”我居然穿越了?!“来自21世纪的侦探蔚果双眉一挑,双手叉腰,怒吼一声,"我废柴?废你妹啊!睁大尔等狗眼,低调不是没调,是最牛B的炫耀!"“你哪位?我和你很熟吗?"她一脸嫌弃的看着那个传说中邪魅神秘,不近女色,天赋卓绝的太子陛下正靠着她的肩一副求扑倒的摸样。一个回旋踢,“大哥慢走不送!”且看二人如何在这异世大陆上指点尖山,一统妖魔,共创神话。